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念佛念法念僧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憶念佛法僧三寶之恩德也。
念僧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六念之一。念持僧之功德而不忘也。
【佛學常見辭匯】
六念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僧是如來弟子,得無漏法,具戒定慧,能為世間眾生作良福田,應當恭敬。我以清凈質(zhì)直之心,得親近僧,心生歡喜,以歡喜故身得快樂,得快樂故其心得定,以得定故其心平等。修念僧觀,必趣涅槃,是名念僧。(無漏法者,謂修戒定慧之法,則不漏落生死也。)
【三藏法數(shù)】
謂修禪觀之人,若遭恐怖障難之時,應當念僧,僧是佛之弟子,能修正道,能證圣果,為世福田。如是,一心念念不舍,怖障即除也。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羅漢圣僧,咸具種種功德,為世福田。時常專心系想,念念不忘,是名念僧。(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羅漢,梵語具云阿羅漢,華言無學。)
九十四種阿僧祇依報莊嚴
【佛學大辭典】
(雜語)金剛幢菩薩十回向中,第十等法界無量回向之菩薩,說愿回向其法施所修之善根,以九十四種阿僧祇之莊嚴具,莊嚴十方佛剎云。」
法僧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真言修法之僧也。
法輪僧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破和合僧中二僧之一。出家之士不簡凡僧,同行如來四依之正法,和而無乖。是曰法輪僧。破此法輪僧之和會,是為破僧罪之一也。見大乘義章七。
阿僧
【佛學大辭典】
(菩薩)Asam%ga,阿僧伽之略。無著菩薩之梵名。(參見:阿僧伽)。性靈集十曰:「阿僧釋龍猛之中觀。」
阿僧伽
【佛學大辭典】
(人名)Asam%ga,一作阿僧祛。無著菩薩之梵名。為法相宗之祖。婆藪槃豆傳曰:「既得大乘空觀,因此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譯為無著。」玄應音義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無,僧伽此云著,短聲呼之。若長聲呼之,即云眾。舊云僧祛,訛也。」三藏法師傳三曰:「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藍,是阿僧伽菩薩說法處。菩薩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薩所,受瑜伽論莊嚴論大乘論中邊分別論,晝則下天,為眾說法。阿僧伽亦名無著,即健陀羅國人也。佛滅度后,一千年中,出現(xiàn)于世。從彌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div>
阿僧伽
【佛學大辭典】
(人名)Asam%ga,一作阿僧祛。無著菩薩之梵名。為法相宗之祖。婆藪槃豆傳曰:「既得大乘空觀,因此為名,名阿僧伽,阿僧伽譯為無著?!剐袅x二十四曰:「阿僧伽:阿此云無,僧伽此云著,短聲呼之。若長聲呼之,即云眾。舊云僧祛,訛也。」三藏法師傳三曰:「城西南五六里,有故伽藍,是阿僧伽菩薩說法處。菩薩夜升睹史多天,于慈氏菩薩所,受瑜伽論莊嚴論大乘論中邊分別論,晝則下天,為眾說法。阿僧伽亦名無著,即健陀羅國人也。佛滅度后,一千年中,出現(xiàn)于世。從彌沙塞部出家,后信大乘?!?/div>
阿僧祇
【佛學大辭典】
(雜語)Asam%khya,舊稱阿僧祇。譯曰無數(shù)。或作無央數(shù)。印度數(shù)目名。智度論曰:「僧祇秦言數(shù),阿秦言無?!剐路Q阿僧企耶。譯曰無央數(shù)。玄應音義二十四曰:「阿僧企耶,此云無央數(shù)。舊言阿僧祇,訛略也?!拱窗⑸o為數(shù)之極。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之。一阿僧祇凡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梵,又,Asam%khyeya。
【佛學常見辭匯】
華譯為無央數(shù),是多到?jīng)]有數(shù)目可以計算的意思。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僧祇,華言無數(shù)。謂從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乃至至至為一阿僧祇也。(至至者,數(shù)也。)
阿僧祇劫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無數(shù)劫也。劫者年時名。
【佛學常見辭匯】
華譯為無央數(shù)劫。劫是計算時代的名詞。
阿僧企耶
【佛學大辭典】
(雜語)又作阿僧祇耶。阿僧祇之新稱。(參見:阿僧祇)
阿僧祇
【佛學大辭典】
(雜語)Asam%khya,舊稱阿僧祇。譯曰無數(shù)。或作無央數(shù)。印度數(shù)目名。智度論曰:「僧祇秦言數(shù),阿秦言無。」新稱阿僧企耶。譯曰無央數(shù)。玄應音義二十四曰:「阿僧企耶,此云無央數(shù)。舊言阿僧祇,訛略也?!拱窗⑸o為數(shù)之極。以萬萬為億萬億為兆計之。一阿僧祇凡一千萬萬萬萬萬萬萬萬兆。梵,又,Asam%khyeya。
【佛學常見辭匯】
華譯為無央數(shù),是多到?jīng)]有數(shù)目可以計算的意思。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阿僧祇,華言無數(shù)。謂從一百洛叉為一俱胝,乃至至至為一阿僧祇也。(至至者,數(shù)也。)
阿離耶莫訶僧祇尼迦耶
【佛學大辭典】
(流派)A^rya-maha%sam!ghika-nika%ya,譯曰圣大眾部。小乘分派之名。見寄歸傳一。
明高僧傳
【佛學大辭典】
(書名)四高僧傳之一。(參見:高僧傳)
和合僧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僧伽Sam%gha,一譯和合。和合僧者,梵漢雙舉也。比丘三人已上集同處,持同戒,行同道者,名和合僧。(參見:僧)。若以手段使之分離,則謂之破和合僧,為五逆罪之一。在世之提婆達多嘗犯此逆罪。和合有理和事和之二義。(參見:六和敬)
【佛學常見辭匯】
比丘三人以上集在一處,持同戒,行同道,名和合僧。若有人以手段使他們分離,便叫做破和合僧,為五逆罪之一。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僧伽Sam%gha之略。譯曰和或眾。四人已上之比丘和而為眾。新譯家以為三人已上。智度論三曰:「僧伽,秦言眾。多比丘一處和合,是名僧伽?!股强擅蝗酥?。寄歸傳三曰:「凡有書疏往還,題云求寂某乙、小苾芻某乙,(中略)不可言僧某乙。僧是僧伽,目乎大眾,寧容一己輒道四人,西方無此法也?!闺m然,僧之一分,則言僧亦無害。僧史略下曰:「若單曰僧,則四人已上方得稱之。今謂分稱為僧,理亦無爽。如萬二千五百人為軍,或單己一人亦稱軍也,僧亦同之。」大乘義章十曰:「僧者外國正音名曰僧伽,此方翻譯名和合,眾行德不乖名之為和,和者非人目之為眾?!剐惺骡n曰:「四人已上,能御圣法辦得前事名之為僧。僧以和合為義,言和合者有二義:一理和謂證擇滅故。二事和。此別有六義:一戒和同修,二見和同解,三身和同住,四利和同均(均供養(yǎng)之利),五口和無諍,六意和同悅?!剐惺骡n資持記上一之四曰:「和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以后名理和,所證同故。內(nèi)凡以還名事和,即六和也?!沽x林章六本曰:「三人已上是僧體也,從多論議故。彼國之法:一名為一,二名為身,自三已上皆名為多。如辦法事,四人方成。一人白言,大德僧聽,所和三人得名僧故。若四是僧,豈能白者而自白耶?欲顯和合從多人故,自三已上皆得名僧。」僧伽之比丘最少數(shù),得為羯磨之最少限僧數(shù)也。
【佛學常見辭匯】
僧伽的簡稱,于義為眾。集受具足戒的比丘,三人或四人以上,方得稱僧。(參見:僧伽)
【俗語佛源】
全稱為僧伽Sangha音譯「合」、「眾」、「和和眾」、「法眾」,即僧團,一般四人以上方可稱為「僧伽」。普通稱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為「出家四眾」(四僧伽);廣義上也包括在家男女居士,稱「七眾」(七僧伽。包括式叉摩羅尼,即學法女)。據(jù)《南山鈔》,構(gòu)成僧伽有兩個條件:一、「理和」:遵循佛教教義,以涅槃解脫為目的;二、「事和」,有六個方面:戒和同修、見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無諍、義和同悅、利和同均。僧為弘揚、住持佛教者,故被尊為「三寶」(佛、法、僧)之一,謂之「僧寶」。與僧相關(guān)聯(lián)之詞語甚多,如與僧人住處相關(guān)者有僧寺、僧房、僧坊、僧宇、僧戶、僧籍、僧庵、僧廬、僧院、僧舍、僧窗;與僧人服侍相關(guān)者有僧衣、僧袍、僧巾、僧鞋、僧帽;與僧人職位相關(guān)者有僧官、僧正、僧統(tǒng)、僧綱、僧主、僧王;與僧人稱呼相關(guān)者有僧徒、僧侶、僧眾、僧衲、僧家、貧僧??梢娚殉蔀榉鸾坛黾胰私y(tǒng)稱。各別的僧人亦稱為僧。有時為了與女性出家人相區(qū)別,俗稱比丘、沙彌為僧或大僧,比丘尼、沙彌尼為尼或二僧。隨著「僧」詞的廣泛運用,它也常被用來泛指宗教職業(yè)者。(常正)
六和敬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僧以和合為義。和合有二義:一理和,同證滅理也,是在見道以上之圣者。二事和,此有六種,即六種敬具也。屬于見道以前之凡僧。一、身和敬,同禮拜等之身業(yè)也。二、口和敬,同贊詠等之口業(yè)也。三、意和敬,同信心等之意業(yè)也。四、戒和敬,同戒法也。五、見和敬,同空等之見解也。六、利和敬,同衣食等之利也?;蛎泻途?,同修行也?;蛎麑W和敬,與行和敬言別意同?;蛎┖途?,同布施之行法也。舊譯仁王經(jīng)下曰:「住在佛家修六和敬,所謂三業(yè)、同戒、同見、同學?!贡緲I(yè)瓔珞經(jīng)上曰:「所謂六和敬:三業(yè)、同戒、同見、同行?!辜蜗槿释踅?jīng)疏下曰:「馀經(jīng)以同利為六也。」法界次第下之下曰:「此六通名和敬者,外同他善,謂之為和。內(nèi)自謙卑,名之為敬。(中略)一同戒和敬,二同見和敬,三同行和敬,四身慈和敬,五口慈和敬,六意慈和敬?!勾蟪肆x章十二曰:「六名是何?一身業(yè)同,二口業(yè)同,三意業(yè)同,四同戒,五同施,六同見?!剐惺骡n上一之四曰:「和者有六:戒見利三名體和,身口意三名相和。又初果已去名理和,所證同故內(nèi)凡已還名事和,即六和也?!棺嫱ナ略肺逶唬骸噶停阂簧砗?,共住。二口和,無諍。三意和,同事。四戒和,同修。五見和,同解。六利和,同均。」
【佛學常見辭匯】
僧是和合的意義,而和合復具有二義,即理和與事和,理和是證擇滅,就是大家一同修證此共同選擇的寂滅的道理,事和共有六項,即所謂六和敬。一、身和同住,是身體的和平共處;二、口和無諍,是言語的不起爭論;三、意和同悅,是心意的共同欣悅;四、戒和同修,是戒律的共同遵守;五、見和同解,是見解的完全一致;六、利和同均,是利益的一體均沾。請參見附表。
六  ┌理 和──證擇滅
和 ─┤    ┌身口同住
敬  │    │口和無諍
└事 和 │意和同悅
│戒和同修
│見和同解
└利和同均
【三藏法數(shù)】
(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愛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蓋外同他善,謂之和;內(nèi)自謙卑,謂之敬。今稱僧為六和,蓋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知罪不可得,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戒善,未來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語比丘,華言乞士。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同見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理,而能了知諸法本無所得,亦無所知見,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見,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因此知見,必得種智圓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見和敬也。(種智者,即一切種智也。)
〔三、同行和敬〕,謂比丘通達實相正行,而能了知無作無行,為欲安立眾生于實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諸行,無有乖諍;亦知眾生同此諸行,漸積功德,當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與眾生,一切樂事,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金剛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剛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壞。)
〔五、口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與眾生說一切法,令其得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上上清凈口業(yè),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謂佛也。)
〔六、意慈和敬〕,謂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眾生諸根性欲,與眾生樂,無有乖諍;亦知眾生悉有佛性,未來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和僧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和合之僧眾也。寄歸傳二曰:「如求出家,和僧剃發(fā)?!?br />【佛學常見辭匯】
和合的僧眾。
波羅提木叉僧祇戒本
【佛學大辭典】
(書名)摩訶僧祇律大比丘戒本之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