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佛 → 髴佛”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國語辭典》:佛舍利  拼音:fó shè lì
釋迦牟尼佛火化后,一粒粒的靈骨?!段簳>硪灰凰?。釋老志》:「于后百年,有王阿育,以神力分佛舍利,役諸鬼神,造八萬四千塔,布于世界皆同日而就?!?/div>
《漢語大詞典》:靈骨(靈骨)
(1).稱仙人的軀體。 南朝 梁 江淹 《云山贊·陰長生》:“ 陰君 惜靈骨,珪壁詎為寳。日夜明山側(cè),果得金丹道。” 胡之驥 匯注:“列仙傳:‘ 陰長生 ,從 馬明生 受金液神丹,乃入 華陰山 合金液,不樂升天,但服半劑為地仙。’”
(2).指悟道的先天素質(zhì)。 宋 張商英 護(hù)法論:“在僧俗中亦必宿有靈骨,負(fù)逸群超世之量者方能透徹?!?br />(3).指龜甲。古代用以占卜,故稱。藝文類聚卷七五引 南朝 宋 顏延之 《大筮箴》:“無惰爾儀,靈骨有知?!?br />(4).指佛舍利。 明 劉績 霏雪錄:“舍利,按佛書云,室利羅或設(shè)利羅。此云骨身,又云靈骨,即所謂遺骨分,通名舍利光明?!?/div>
《漢語大詞典》:佛骨
即佛舍利。 唐 韓愈 《論佛骨表》:“今聞陛下令羣僧迎佛骨於 鳳翔 ,御樓以觀,舁入大內(nèi),又令諸寺遞迎供養(yǎng)?!?span id="py2k5z0" class="book">《舊唐書·懿宗紀(jì)》:“四月八日,佛骨至京,自 開遠(yuǎn)門 達(dá) 安福門 ,綵棚夾道,念佛之音震地?!?/div>
分類:佛舍利
《漢語大詞典》:如意珠
(1).佛珠。梵語“真多摩尼”的意譯。相傳用佛舍利(佛骨)制成。《智度論》:“此寶珠名如意,無有定色,清徹微妙,四天下物,皆悉照現(xiàn),是寶常能出一切寶物,衣服飲食,隨意所欲,盡能與之。”《景德傳燈錄·永嘉真覺大師》:“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明 徐士俊 《春波影》第二出:“彼冥曹姻緣簿,非吾如意珠,徒供羣口畫描耳。”
(2).道教的還丹。云笈七籤卷七二:“夫還丹者……或號如意珠?!眳⒁姟?還丹 ”。
《國語辭典》:還丹(還丹)  拼音:huán dān
道家煉丹,將丹砂燒成水銀,積久又還原成丹砂,循還變化,稱為「還丹」。見《抱樸子。內(nèi)篇。金丹》。
《國語辭典》:舍利塔  拼音:shè lì tǎ
佛教指安置舍利或僧眾骨灰的塔形建筑物。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琉璃殿相近青霄,舍利塔直侵云漢?!?/div>
《國語辭典》:舍利  拼音:shè lì
佛教修行者遺體焚化之后,所結(jié)成的珠狀或塊狀的顆粒。其色有三種,骨為白舍利,發(fā)為黑舍利,肉為赤舍利。為梵語?arīra的音譯。它象徵修行者在戒、定、慧的成就。唐。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一。迦畢試國》:「曷邏怙羅恐王珍貴舍利,追悔前恩,疾往伽藍(lán),登窣堵波,至誠所感,其石覆缽自開,安置舍利,已而疾出,尚拘衣襟?!埂段饔斡洝返诎嘶兀骸阜派崂?,滿空有白虹四十二道,南北通連?!挂卜Q為「舍利子」。
佛舍利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佛之遺骨也,(參見:舍利)
舍利
【佛學(xué)大辭典】
(動物)S/a%ri,鳥名。【又】舍利弗比丘之母名舍利。(參見:舍利弗)?!居帧浚ㄐg(shù)語)新作設(shè)利羅,室利羅,佛之身骨也。又總名死尸,是依戒,定,慧之薰修所成者。元鎦績霏雪錄曰:「舍利,按佛書室利羅,或設(shè)利羅。此云骨身,又云靈骨。有三種色:白色骨舍利,黑色發(fā)舍利,赤色肉舍利。」金光明經(jīng)舍身品曰:「是舍利者,即是無量六波羅蜜功德所重?!褂衷唬骸干崂墙涠ɑ鬯剐?,甚難可得,最上福田?!剐?yīng)音義六曰:「舍利,正音設(shè)利羅,譯云身骨。舍利有全身者,有碎身者?!狗ㄈA玄贊二曰:「梵云設(shè)利羅,體也。舍利者,訛也?!咕闵峁庥洶嗽唬骸格W都,即佛身界也,亦名室利羅。唐言體,佛身體也。舊云舍利,訛也?!官Y持記下四之一曰:「舍利,此翻遺身。即死尸也。」S/ari^ra。
【佛學(xué)常見辭匯】
1。鳥名。2。舍利弗母親的名字。3。佛的身骨。佛、菩薩、羅漢、高僧等,寂后火化,每凝結(jié)有舍利,或如珠,或如花,白色為骨舍利,赤色為血肉舍利,黑色為發(fā)舍利,也有雜色的,那是綜合而成,此是生前依戒定慧薰修而得,無量功德所成,若是佛舍利,世間無物能損壞,菩薩以下,其堅度便相應(yīng)減少。
【俗語佛源】
梵語sarira,亦稱舍利子,意為骨身、遺骨。原來,「所遺骨分,通名舍利」。(《翻譯名義集》卷五)實(shí)際上,舍利專指佛、高僧的遺骨。舍利可分為骨舍利、發(fā)舍利和肉舍利,通常所說是都屬于骨舍利。佛家傳說,舍利是由修行功德煉就的,多作堅硬珠狀,五彩耀目。《魏書·釋老志》說:釋迦牟尼涅槃后,弟子用「香木焚尸,靈骨分碎,擊之不壞,焚亦不焦,或有光明神驗,胡言謂之舍利」。經(jīng)中載有八國國王分取舍利,建塔供養(yǎng)之事。佛的舍利也叫做「佛骨」。唐代朝廷多次迎請鳳翔法門寺佛骨舍利入大內(nèi)供養(yǎng)。其中唐憲宗元和年間迎佛骨時,遭到韓愈的激烈反對,歷史上很有名。佛的牙舍利稱為「佛牙」,相傳帝釋曾取佛牙在天上建塔供養(yǎng),故佛牙備受青睞。法顯、玄奘西游時,都見到過佛牙。釋迦牟尼留下四枚佛牙,其中一枚在唐代被道宣律師獲得,受到歷代帝王的供養(yǎng),今藏北京西山舍利塔中。后來也用舍利泛指僧人火化后的遺骨。入《古今小說·明悟禪師趕五戒》:「荼毗(火化)之次,見火中一道青煙,直透云端……少焉,舍利如雨。」(李明權(quán))
八國王分佛舍利
【佛學(xué)大辭典】
(故事)(參見:香姓)
香姓
【佛學(xué)大辭典】
(人名)Dron!a巴,Dona,婆羅門名。佛于拘尸那城沙羅雙樹間火葬訖,諸國王來,欲得其舍利,而開爭端,平分佛舍利止諸國之爭者。長阿含經(jīng)卷四游行經(jīng)曰:「時遮羅波國Amalakapa(巴Allakappa),諸跋羅民眾(巴Bulaya),及羅摩迦國Ra%magra%ma(巴Ba%maga%ma),拘利民眾Kaulya(巴Koliya),毗留提國(巴Vet!hadipa),婆羅門眾,迦維羅衛(wèi)國Kapilavastu(巴Kapilavatthu),釋種民眾S/a%kya(巴Sakya),毗舍利國Vais/a%li(巴Vesa%li),離車民眾,Licchavi^,及摩竭陀Magadha王阿阇世Aja%tas/atru(巴Aja%tasattu)。聞如來于拘尸城Kus/inagara(巴Kusina%ra),雙樹間取滅度,皆自會言今我宜往求舍利之分。時諸國王阿阇世等,即于國中下令,嚴(yán)四種兵:象兵,馬兵,車兵,步兵,進(jìn)渡恒河。先遣婆羅門香姓至拘尸城,求舍利。曰:不與則四兵在此,不惜身命,當(dāng)以力取。拘尸城君臣不聽。曰:如來遺形不敢許,彼欲舉兵,則吾亦在此。時香姓婆羅門曉眾人曰:諸賢長夜受佛教誡,口誦法言,心服仁化。寧可諍佛舍利共相殘害耶。如來遺形,欲以廣益,舍利現(xiàn)在者,但當(dāng)分取。眾咸稱善,命香姓分之。爾時香姓,以一瓶一石許之舍利,均為八分已,與八國,己請于眾人受其空瓶(取意),后分涅槃經(jīng)曰:「姓煙婆羅門。」Dron!a者,量之義,非香姓之原語。香姓之名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