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低溫(低溫)  拼音:dī wēn
較常溫低的氣溫,通常指攝氏零度左右。相對于高溫而言。如:「強烈寒流來襲時,中央氣象局常會發(fā)布低溫特報?!?/div>
《國語辭典》:低溫超導體(低溫超導體)  拼音:dī wēn chāo dǎo tǐ
一種于特定低溫時電阻降至為零的導體。如將導電電纜冷卻至液態(tài)氮的溫度(攝氏零下一百九十六度)時,會使電阻降低十倍以上,可大幅增加輸電容量。
《國語辭典》:巴氏低溫殺菌法(巴氏低溫殺菌法)  拼音:bā shì dī wēn shā jùn fǎ
一種由熱而冷的食物殺菌方法。通常用于牛奶保存,若將牛奶加溫至攝氏六十三度,約三十分鐘以上,然后迅速冷至攝氏十度以下,即可保持牛奶新鮮。亦可用于乳酪、啤酒及其他食物。西元一八六○年由法國人巴斯德(Pasteur)發(fā)明。
《國語辭典》:低溫殺菌(低溫殺菌)  拼音:dī wēn shā jùn
低溫消毒法。西元一八六○年由巴斯德(Pasteurization)所創(chuàng)。多用在處理飲料與食品上,以牛奶最常用。通常先加熱至攝氏六十二度,持續(xù)三十分鐘,再急速冷卻至攝氏十度;或加熱至攝氏七十二度,持續(xù)十五分鐘,再急速冷卻至攝氏十度。也作「巴氏消毒法」。
《國語辭典》:低溫食品(低溫食品)  拼音:dī wēn shí pǐn
需低溫貯藏的食品。依貯藏溫度的不同可分為冷凍食品(貯藏溫度在攝氏十八度以下)及冷藏食品(貯藏溫度在攝氏十七度以下,結冰點以上)等兩大類。現(xiàn)為超市賣場內的主力商品,占了超級市場大部分的營業(yè)額。
《國語辭典》:超低溫(超低溫)  拼音:chāo dī wēn
物理學上指低于絕對溫度0.3K的溫度。
《漢語大詞典》:低溫物理學
研究低溫(低于81開)下物質的性質以及低溫的獲得方法和測量技術的物理學分支學科。低溫下物質的反常性質有超導電性、超流性、完全抗磁性等。目前能獲得的最低溫度已近10-6開。
《國語辭典》:冷氣(冷氣)  拼音:lěng qì
1.冷的氣流。《大宋宣和遺事。利集》:「漸入沙漠之地,風霜高下,冷氣襲人,常如深冬。」《西游記》第二七回:「你看他觔斗幌幌、冷氣颼颼,須臾間,奔南山摘桃不題。」
2.冷氣設備的別名。參見「冷氣設備」條。
3.古代指因過于哀痛而引起的氣逆病癥。《梁書。卷四七。孝行傳。褚脩傳》:「脩性至孝,父喪毀瘠過禮,因患冷氣?!?/div>
《國語辭典》:結冰(結冰)  拼音:jié bīng
水在冰點以下時凝聚成冰。
《國語辭典》:受涼(受涼)  拼音:shòu liáng
著涼。如:「天冷時記得多加件衣裳,免得受涼!」《鏡花緣》第五五回:「或于五月、六月、七月,撿十個除日煎洗更好;因彼時天暖,可免受涼之患。」
《國語辭典》:冰塊(冰塊)  拼音:bīng kuài
水在攝氏零度或零度以下的低溫所凝結而成的半透明塊狀固體。
《國語辭典》:冷覺(冷覺)  拼音:lěng jué
皮膚接觸到比體溫低的溫度,所產生的感覺。
《國語辭典》:冰藏  拼音:bīng cáng
低溫冷藏漁獲物的方法。利用冷卻裝置將漁獲物由常溫降至攝氏零度后,繼續(xù)以碎冰保藏,稱為「冰藏」??煞譃樗楸氨▋煞N。
《國語辭典》:涼了(涼了)  拼音:liáng le
1.低溫的狀態(tài)。如:「趁熱吃吧,涼了就不好吃了。」
2.表示失望或灰心。如:「他一看這情形,心里就涼了?!?/div>
《國語辭典》:冷凍(冷凍)  拼音:lěng dòng
1.天氣嚴寒。如:「在冷凍的天氣里,躲在被窩里睡覺,真是享受!」
2.將食物保存在低溫的狀態(tài)中,使食物凝固、凍結,以抑制細菌繁殖、防止有機體腐敗,達到保藏的效果。如:「放進冰箱冷凍?!?/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