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眾許摩訶帝經(jīng)
【佛學大辭典】
(經(jīng)名)十三卷,趙宋法賢譯。佛在迦毗羅國,釋眾欲聞過去種族之事,佛敕目連說之,次敘摩耶之生緣乃至一代教化之事績。釋尊一生教化之記錄也。經(jīng)題之義未詳。
眾喜瑞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法華六瑞中之心喜瑞也。(參見:六瑞)
【三藏法數(shù)】
謂大眾既見雨華動地,知佛世尊必說大法,欣躍內(nèi)充,以表大機當發(fā)。經(jīng)云:大眾得未曾有,歡喜合掌,一心觀佛。是也。且喜怒人之常情,何得為瑞?蓋天華悅眼,地動震心,是外瑞;心喜是內(nèi)瑞,非常之喜昔雖曾有,而不為喜所動,今為喜動,而能一心觀佛,故名眾喜瑞。
六瑞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法華經(jīng)為出世本懷之經(jīng),故說先現(xiàn)六種之祥瑞,以為開經(jīng)之由序緣起,謂之法華六瑞序:一說法瑞,先說無量義經(jīng)也。二入定瑞,次入無量義處三昧也。三雨華瑞,次從天雨四種之華也。四地動瑞,次大地六種震動也。五心喜瑞,大眾見之內(nèi)心生歡喜也。六放光瑞,次佛眉間白毫放光照東方萬八千佛土也。此六瑞為三世十方諸佛說法華經(jīng)前必示現(xiàn)之教化法式。見法華經(jīng)序品。
【佛學常見辭匯】
佛要說法華經(jīng)時,先現(xiàn)出六種的祥瑞,以作為開經(jīng)的由序緣起,謂之法華六瑞序,即說法瑞、入定瑞、雨華瑞、地動瑞、心喜瑞、放光瑞。此六瑞是三世十方諸佛欲說法華經(jīng)時所必定示現(xiàn)的教化儀式。
眾圣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謂小乘初果已上,大乘初地已上之斷惑證理諸圣人也。唯識樞要上本曰:「道超群典,譽光眾圣?!剐凶谟浬现辉唬骸副娛シ且??!?/div>
眾圣點記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持善見律毗婆沙之師資相傳也。佛入滅以來每歲安居竟記一點,故名眾圣點記。出三藏記十一善見律毗婆沙記曰:「仰惟佛世尊泥洹已來年載,至七月十五日受歲竟,于眾前謹下一點,年年如此。感慕心悲,不覺流淚?!箽v代三寶記十一曰:「外國沙門僧伽跋陀羅,齊言僧賢(善見律譯者),師資相傳云:佛涅槃后,優(yōu)波離既結(jié)集律藏訖,即于其年七月十五日受自恣竟,以香華供養(yǎng)律藏,便下一點置律藏前,年年如是。優(yōu)波離欲涅槃持付弟子陀寫俱,陀寫俱欲涅槃付弟子須俱。(中略)如是師師相付至今三藏法師,三藏法師將律藏至廣州,舶反還去,以律藏付弟子僧伽跋陀羅,羅以永明六年共沙門僧猗于廣州竹林寺譯出此善見毗婆沙。因共安居。以永明七年庚午歲七月半夜受自恣竟。如前師法,以香華供養(yǎng)律藏訖,即下一點。當其年計得九百七十五點,點是一年。趙伯休,梁大同元年,于廬山值苦行律師弘度,得此佛涅槃后眾圣點記,年月訖齊永明七年。伯休語弘度曰:自永明七年以后云何不復見點?弘渡答云:自此已前皆是得道圣人手自下點,貧道凡夫止可奉持頂戴而已,不敢輒點。伯休因此舊點下推至梁大同九年癸亥歲,合得一千二十八年。房(三藏記之著者)依伯休所推,從大同九年至今開皇十七年丁已歲,合得一千八十二年。若然則是如來滅度始出千年,去圣尚邇,深可慶歡?!挂来擞泟t周敬王三十五年,西歷紀元前四百八十五年,是佛入滅之年也。
眾道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謂三乘之行法也。無量壽經(jīng)下曰:「眾道之要?!?/div>
眾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諸眾之會合也。幻士仁賢經(jīng)曰:「于時目連在眾會前。」法華經(jīng)序品曰:「天龍鬼神等眾會之心。」梵語雜名曰:「眾會缽刺沙地?!?/div>
眾園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梵語僧伽藍摩Sam%ghara%ma,譯曰眾園。比丘眾依止之園庭也。即寺院是。
眾經(jīng)目錄
【佛學大辭典】
(書名)一隋法經(jīng)等撰。七卷,一隋靜泰撰,五卷。
眾經(jīng)撰雜譬喻
【佛學大辭典】
(書名)二卷,比丘道略集。秦羅什譯。
眾罪如霜露
【佛學大辭典】
(雜語)由思惟懺悔之功德而一切之罪障忽消滅也。普賢觀經(jīng)曰:「一切業(yè)障海,皆從妄想生,善欲懺悔者,端坐念實相,眾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故钦f二懺中之理懺,三懺中之無生懺也。
眾僧
【佛學大辭典】
(雜語)三人以上和合之比丘,梵云僧伽。譯曰眾,眾僧為梵漢雙舉之目。
眾寮
【佛學大辭典】
(雜語)禪林,眾僧依止之寮舍也。
眾賢
【佛學大辭典】
(人名)Sam%ghabhadra,論師名。有部宗悟入之弟子,曩者世親菩薩講婆沙論,造俱舍論,匡毗婆沙師之誤,眾賢論師通破俱舍論,破俱舍取雹摧草本之意,名曰俱舍雹論。世親菩薩見之,稱此論反發(fā)明我宗,因改名順正理論,有八十卷,又顯宗論有四十卷,正理以破執(zhí)為主,顯宗以顯正為本。見西域記四。
眾緣慈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三緣慈之一。眾生緣之慈悲也。(參見:慈悲)
慈悲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與樂曰慈,拔苦曰悲。四無量心中之二無量也。智度論二十七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佛學常見辭匯】
慈與悲。愿給一切眾生安樂叫做慈;愿拔一切眾生痛苦叫做悲。
【三藏法數(shù)】
慈即愛念,謂以愛樂歡喜,起大慈心,能與他樂也;悲即憫傷,謂以惻愴憐憫,起大悲心,能拔他苦也。今依前問答,論觀世音大悲拔苦,百千苦惱皆得解脫也。依后問答,論普門示現(xiàn)大慈與樂,即應以得度而為說法也。良由觀音之人,觀于普門之法,達于實相之理,憫諸眾生,理具情迷,枉受眾苦,失于本性之樂。是以即起慈悲,誓拔其苦,而與其樂。故以慈悲次人法而明之也。
眾寶觀音
【佛學大辭典】
(菩薩)三十三觀音之一。坐地上,右手按地,立左手安于左膝,現(xiàn)長者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