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643,分43頁顯示  上一頁  8  9  10  11  12  14  15  16  17 下一頁
詞典(續(xù)上)
眾小
發(fā)眾
整眾
極眾
積眾
眾喙
眾夫
散眾
眾變
眾父
眾和
梵眾
眾合
五眾
國眾
《漢語大詞典》:眾?。ㄐ\(zhòng)?。?/div>
(1).眾多小國。韓非子·說林上:“大難攻,小易服,不如服眾小以劫大?!?br />(2).一群小人。漢書·劉向傳:“眾小在位,而從邪議,歙歙相是,而背君子。”
(3).百姓。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詔書一》:“爾眾小放膽,不妨同心踴躍,立志頂天,我自有主張也?!?/div>
《漢語大詞典》:發(fā)眾(發(fā)衆(zhòng))
征發(fā)眾人。 漢 班固 《白虎通·瑞贄》:“琮以起土功發(fā)眾何?琮之為言宗也,像萬物之宗聚也。功之所成,故以起土功發(fā)眾也。”《魏書·郭祚傳》:“誠知農(nóng)桑之時,非發(fā)眾之日,茍事理宜然,亦不得不爾?!?span id="hlybx7q" class="book">《晉書·五行志上》:“后四年帝崩,而 王恭 再攻京師,京師亦發(fā)眾以御之,兵役頻興,百姓愁怨之應也?!?/div>
《漢語大詞典》:整眾(整衆(zhòng))
猶整旅。 漢 荀悅 申鑒·時事:“整眾以威,撫寡以寬?!?/div>
《漢語大詞典》:極眾(極衆(zhòng))
極其眾多。 唐 韓偓 《迷樓記》:“宮女無數(shù),不得進御者亦極眾?!?/div>
分類:眾多
《漢語大詞典》:積眾(積衆(zhòng))
謂不遺細小,積少成多。 宋 歐陽修 《祭先河而后海賦》:“ 河 必居首,取發(fā)源而肇茲;海不自大,由積眾以成。”
《漢語大詞典》:眾喙(衆(zhòng)喙)
群鳥的嘴。借指各種議論。 宋 劉克莊 《寄徐直翁侍郎》詩之二:“憶昨紛紛眾喙鳴,怪君噤齘久無聲?!?明 沈德符 野獲編·禮部二·四賢從祀:“上出嚴旨,斥 唐 ( 唐伯元 )偏見支詞,撓毀盛典,於是眾喙始息?!?朱自清 《航船中的文明》:“這一段批評大約十分巧妙,說出諸位‘批評家’所要說的,于是眾喙都息,這便成了定論?!?/div>
分類:議論
《漢語大詞典》:眾夫(衆(zhòng)夫)
眾人;一般人。 漢 張衡 《同聲歌》:“眾夫所稀見,天老教 軒皇 ?!?span id="gekylr1" class="book">《后漢書·馮衍傳下》:“固眾夫之所眩兮,孰能觀於無形。” 唐 韓愈 《此日足可惜贈張籍》詩:“眾夫指之笑,謂我知不明?!?/div>
《漢語大詞典》:散眾(散衆(zhòng))
眾人;普通人群。《金瓶梅詞話》第六六回:“卷棚內(nèi)擺齋, 黃真人 前大桌面定勝, 吳道官 等稍加差小,其餘散眾俱平頭桌席。 黃真人 、 吳道官 皆襯緞尺頭,四位披花,四疋絲紬,散眾各布一疋。”紅樓夢第三九回:“那些散眾的,也有摸著的,也有摸不著的?!?/div>
《漢語大詞典》:眾變(衆(zhòng)變)
(1).眾多的變異。漢書·司馬相如傳下:“休烈液洽,符瑞眾變,期應紹至,不特創(chuàng)見。” 顏師古 注:“言符瑞眾多,應期相續(xù)而至,不獨初創(chuàng)而見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后漢書·蘇竟傳》:“圖讖之占,眾變之驗,皆君所明。”
(2).多而有變化。 南朝 宋 鮑照 《舞鶴賦》:“眾變繁姿,參差洊密?!?/div>
分類:眾多變異
《漢語大詞典》:眾父(衆(zhòng)父)
百姓之長。指國君。莊子·天地:“雖然,有族有祖,可以為眾父?!?成玄英 疏:“父,君也。言 嚙缺 高尚無為,不夷乎俗,雖其道可述,適可以為眾人之父?!?/div>
分類:百姓國君
《漢語大詞典》:眾和(衆(zhòng)和)
猶人和。后漢書·段熲傳:“下察人事,眾和師克。” 漢 桓寬 鹽鐵論·輕重:“含眾和之氣,產(chǎn)育庶物?!?/div>
分類:猶人
《國語辭典》:梵眾(梵眾)  拼音:fàn zhòng
僧眾。如:「廟中梵眾齊唱佛曲?!?/div>
分類:僧徒
《漢語大詞典》:眾合(衆(zhòng)合)
眾合地獄的簡稱。佛教謂八大地獄之一。《順正理論·辯緣起品》:“眾多苦具,俱來逼身,合黨相殘,故名眾合?!?/div>
《漢語大詞典》:五眾(五衆(zhòng))
(1).指司陡、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五官的屬吏。禮記·曲禮下:“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眾。” 鄭玄 注:“眾,謂羣臣也?!?孔穎達 疏:“言用此上五官,使各守其所掌上之羣眾也?!?br />(2).佛教語。出家的五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法苑珠林卷十六:“若出家五眾已受得戒,但依修行,不復別受?!?br />(3).佛教語。“五藴”的舊譯。《法華經(jīng)·譬喻品》:“分別説諸法五眾之生滅?!?吉藏 疏:“以五法和聚,義稱五眾;又一一陰法各眾多,故云眾也?!?南朝 梁武帝 《喻夢》詩:“甘寢隨四坐,蓋睡依五眾?!?/div>
《漢語大詞典》:國眾(國衆(zhòng))
猶言本國民眾。管子·七法:“賊盜傷國眾……眾傷,則百姓不安其居?!?宋 梅堯臣 《晚泊觀斗雞》詩:“徒然驅(qū)國眾,曾靡救時難?!?/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