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觀自在菩薩大悲智印周遍法界利益眾生薰真如法
【佛學(xué)大辭典】
(書名)一卷,唐不空譯。說二種之香印。有圖。(參見:香印)
香印
【佛學(xué)大辭典】
(雜名)同于香篆。(參見:香篆)。象器箋十九曰:「希叟曇禪師廣錄禪房十事香印頌云:要識分明古篆,一槌打得完全。燒炷旃檀牛糞,衲僧鼻孔校穿?!?/div>
贊眾
【佛學(xué)大辭典】
(雜語)于法事之式,唱贊偈者。其頭首謂為贊頭,馀人謂之贊眾。有四智贊,吉祥贊等種種之贊文。
六和合眾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即僧伽。
別眾食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四位比丘以上別聚一處乞食食,稱為別眾食,為佛制所不許。
拈花示眾
【佛學(xué)常見辭匯】
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jīng)說,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花獻(xiàn)佛,請佛說法,世尊拈花示眾,并不說法,一時百萬人天,皆不解其意,獨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佛因傳以涅槃妙心,為禪宗的起源。
眾生好度人難度
【俗語佛源】
佛教認(rèn)為:佛、菩薩以普度一切眾生出離生死苦海為己任。普度眾生不但要具備大慈、大悲和大智慧,而且還要有「六通」。有了六通,就能出入自在,能知眾生宿世今生之事與心中所想,能了解眾生種種聲音和言語的意義,能幫助眾生解除任何煩惱。用六通去度化眾生,謂之「游戲神通」。從佛、菩薩的角度來說,自然是「眾生好度」了。為什么說「人難度」呢?因為凡人不具備智慧、神通等,要去度化一個人,往往也很難,不能如愿。俗語「眾生好度人難度」,意思是人心險惡叵測,難以理喻。如《水滸傳》第三十回:「常言道:眾生好度人難度。原來你這廝外貌像人,倒有這等賊心賊肝!」(李明權(quán))
截斷眾流
【俗語佛源】
禪宗的云門宗有三句「轉(zhuǎn)語」示人?!?a target='_blank'>五燈會元》卷十五載:「我有三句語示汝諸人。一句函蓋乾坤,一句截斷眾流,一句隨波逐流。若辨得出,有參學(xué)份;若辨不出,長安路上輥輥地?!埂附財啾娏鳌?,即一法不立,為「真如門」。后論詩者借用禪語,指見識超群、不同凡響的作品。宋·葉夢得《石林詩話上》:「禪宗論云門有三種語:其一為隨波逐浪句,謂隨物應(yīng)機(jī),不主故常;其二為截斷眾流句,謂超出言外,非情識所到;其三為函蓋乾坤句,謂泯然皆契,無間可伺。其深淺以是為序。予嘗戲謂學(xué)子言,老杜詩亦有此三種語……以『百年地僻柴門迥,五月江深草閣寒』為截斷眾流句。」(李明權(quán))
二種眾生
【三藏法數(shù)】
(出大智度論)
〔一、習(xí)愛眾生〕,習(xí)即數(shù)習(xí),愛即貪愛,亦愛樂也。謂諸眾生,于世間一切聲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貪愛,不能舍離,是名習(xí)愛眾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二、習(xí)見眾生〕,見即分別,有無等見也。謂諸眾生于一切法,計有計無,及計斷常等見,是名習(xí)見眾生。(斷見者,執(zhí)世間之法,皆悉斷滅無常也。常見者,謂執(zhí)此身死已復(fù)生,相續(xù)不絕也。)
四衍眾
【三藏法數(shù)】
(衍者乘也,出翻譯名義)
〔一、聲聞〕,謂聞佛聲教,依四諦法,修道證真,是名聲聞。(四諦者,苦諦、集諦、滅諦、道諦也。)
〔二、緣覺〕,謂稟佛教法,觀十二因緣,覺真諦理,是名緣覺。(十二因緣者,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也。)
〔三、菩薩〕,菩薩,梵語具云菩提薩埵,華言覺有情。謂自行成就,則能覺悟一切有情眾生,是名菩薩。
〔四、佛〕,佛,梵語具云佛陀,華言覺。覺具三義:一者自覺,謂悟性真常,了惑虛妄;二者覺他,謂運無緣慈,度有情眾;三者覺行圓滿,謂歷劫修因,行滿果圓,是名為佛。(無緣慈者,謂無心攀緣一切眾生而能自然現(xiàn)益也。)
五法──比丘入眾五法
【三藏法數(shù)】
(舊名入眾五心,出四分僧羯磨)
〔一、修慈憫物〕,謂比丘入大眾中,應(yīng)修慈心,憐憫于物,嚴(yán)凈律儀,整束身心,精勤學(xué)道,是為修慈憫物。(梵語比丘,華言乞士。)
〔二、謙下自卑〕,謂比丘入大眾中,常用謙和,永絕憍慢,應(yīng)自卑下,如拭塵巾,是為謙下自卑。
〔三、善知坐處〕,謂比丘入大眾中,動止有時,若見上座,不應(yīng)安坐,若見下座,不應(yīng)起立,是為善知坐處。(上座者,謂戒臘在前,道德聞達(dá)之比丘也。)
〔四、說于法語〕,謂比丘入于大眾中,不宜雜說論世俗事,若自說法,若請人說法,是為說于法語。
〔五、見過默然〕,謂比丘入大眾中,若見僧中有不如理之事,若便言說,恐致別異,故當(dāng)安忍,默而不言,是為見過默然。
五事恃怙──眾生五事恃怙
【三藏法數(shù)】
(出出曜經(jīng))
恃怙,猶倚賴也。佛為愚癡眾生,恃怙所有,不念世相無常,恣意放逸,不求出世無為之道,故說此五事以警發(fā)之。
〔一、恃怙年少〕,謂人倚賴年少血氣剛強(qiáng),隨情任意,恣作非為,而不顧衰老之逼身也。
〔二、恃怙端正〕,謂人倚賴形貌端正,嬌媚于人,取相生欲,不自羞愧,而不顧老丑之逼身也。
〔三、恃怙力勢〕,謂倚賴勢力強(qiáng)盛,任作威福,陵蔑于他,無所畏忌,不顧衰患之逼身也。
〔四、恃怙才器〕,謂倚賴才調(diào)器量,超越卓異,妄自尊大,輕藐于人,而不顧禍患之逼身也。
〔五、恃怙貴族〕,謂人倚賴種族尊貴,閥閱高顯,憍傲縱恣,侮慢于人,而不顧衰敗之相尋也。
化教通內(nèi)外眾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一代施化之教,通被內(nèi)眾受道弟子,及外眾在俗之人,皆令依之修行,出離生死之苦,故名化教通內(nèi)外眾。
制教唯內(nèi)眾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說諸律儀,專為禁制內(nèi)眾受道弟子,令其如法受持,成就圣果,故名制教唯內(nèi)眾。
下合眾生同一悲仰
【三藏法數(shù)】
謂菩薩所證圓通之理,與眾生本有之心,迷悟雖殊,體元不二。故能起同體大悲,拔眾生苦,冥應(yīng)十方,等施無畏,設(shè)有所求,隨愿滿足,是為殊勝。
習(xí)愛眾生
【三藏法數(shù)】
習(xí)即數(shù)習(xí),愛即貪愛,亦愛樂也。謂諸眾生,于世間一切聲色香等五欲境界,多生貪愛,不能舍離,是名習(xí)愛眾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