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271詞典 1分類詞匯 270
《國語辭典》:舊家行徑(舊家行徑)  拼音:jiù jiā xíng jìng
以前的行為。明。梅鼎祚《玉合記》第二五出:「向雞園托跡,虎口逃生,眉愁翠斂,容羞紅潤,怕難藏舊家行徑?!?/div>
分類:以前二五
《國語辭典》:青銅器時代(青銅器時代)  拼音:qīng tóng qì shí dài
新石器時代以后至鐵器發(fā)明以前的時期。人類以青銅制作器皿。世界上最早進入青銅器時代的是巴比倫、埃及等古代國家,中國的商、周時代亦屬之。也稱為「銅器時代」。
《國語辭典》: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  拼音:shén nóng běn cǎo jīng
書名。約成書于東漢以前,為記載中國古代藥物的著作,收藥物三百六十五種。記載植物、動物、礦物和釀造的飲料食品及少數(shù)化學制品等,因以草類居多,故稱為「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今原書不傳,有清孫星衍等輯本。簡稱為「本草」、「本草經(jīng)」。
《國語辭典》:阿朗壹古道  拼音:ā lǎng yī gǔ dào
為一條日治以前南部平埔族移民臺東的天然古道,舊稱為「卑南道」。其位于屏東、臺東交界的海岸線上,至今尚無公路通行。這條古道可從滿州起程,也可由車城循四重溪谷上溯,最后在旭海部落交會,由此沿東南海岸線北上,陸續(xù)經(jīng)過達仁、大武、太麻里,抵達臺東卑南。因為大武于清代舊稱為「阿朗壹」,所以這條路又稱為「阿朗壹古道」。
《國語辭典》:靖康傳信錄(靖康傳信錄)  拼音:jìng kāng chuán xìn lù
書名。宋李綱撰,三卷。記徽、欽二帝蒙塵以前,自宣和七年至靖康二年,君臣商略和戰(zhàn)行止之事頗詳。自序云事皆實錄,足資讀史者考證。
《國語辭典》:玉函山房輯佚書(玉函山房輯佚書)  拼音:yù hán shān fáng jí yì shū
書名。清馬國翰輯,六百八十一種。搜輯唐以前久佚的書籍,遍校史志及可考之書,廣引博徵,分經(jīng)、史、諸子三編,并于每書之首作序,為歷來最完備的輯佚書。
《國語辭典》:有例不滅,無例不興(有例不滅,無例不興)  拼音:yǒu lì bù miè,wú lì bù xīng
按照以前的成例或規(guī)范辦事,不需再立新的規(guī)范。如:「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還是按照往規(guī),有例不滅,無例不興,比較保險?!?/div>
《國語辭典》:先遣作戰(zhàn)(先遣作戰(zhàn))  拼音:xiān qiǎn zuò zhàn
軍事上聯(lián)合兩棲特遣部隊,在主力到達目標區(qū)以前,先完成登陸地區(qū)的攻擊所實施的作戰(zhàn)。其實施范圍有:一、實施水中偵察。二、摧毀敵岸各種設戰(zhàn)施。三、探掃各接近航路及登陸地區(qū)的水雷。四、清除水中及海灘各項障礙物。
《國語辭典》:剃頭挑子(剃頭挑子)  拼音:tì tóu tiāo zi
(歇后語)一頭想。意謂一廂情愿。以前的理發(fā)匠挑的擔子,一頭放一紅色木桶,外放銅盒,內(nèi)儲炭火,另一頭為凳子,凳下有匱,藏器具。比喻對事情的態(tài)度,只有一方熱心關(guān)切,另一方卻毫不在乎?!独蠚堄斡浂帯返谌兀骸溉思壹賽勰悖阏鎼廴思?,不成了天津的話:『剃頭挑子──一頭想』嗎?」也作「剃頭擔子」。
《國語辭典》:抱砂鍋(抱砂鍋)  拼音:bào shā guō
砂鍋為以前最廉價的食具,容易破裂。乞丐撿到被丟棄的破砂鍋后,便用它來乞討剩飯菜。后世遂稱當了乞丐為「抱砂鍋」。也稱為「抱瓦罐」。
《國語辭典》:拜晚年  拼音:bài wǎn nián
春節(jié)過后至正月十五日以前,向人問候拜年。如:「今天是正月初七,在這兒向各位朋友拜晚年?!?/div>
《國語辭典》:葉跡(葉跡)  拼音:yè jī
植物中由莖中的莖束分出進入葉中以前仍處于莖中的維管束。
《國語辭典》:官刻本  拼音:guān kē běn
版本類型。指清代及清代以前歷代出自公帑或由某種國家機構(gòu)、單位主持雕印的書本。
《國語辭典》:甘薯簽(甘薯簽)  拼音:gān shǔ qiān
將甘薯刨成細絲曬乾,是以前窮苦人家的糧食,稱為「甘薯簽」。如:「臺灣光復初期,甘薯簽是最常見的主食之一?!挂卜Q為「地瓜簽」。
《國語辭典》:丹麥語(丹麥語)  拼音:dān mài yǔ
印歐語系中,北日耳曼語的一支。十五世紀中葉以前共分為東、中、西部等三種方言,后統(tǒng)一成現(xiàn)在的丹麥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