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98詞典 1分類詞匯 97
《漢語大詞典》:真行
(1).指行書而兼真書筆意的一種書體。 唐 張懷瓘 書斷卷四:“ 太宗 為真草書屏風(fēng)以示羣臣,筆力遒利,為一時之絶;購求得人間真行凡三百九十紙,裝為七十卷?!?明 陸深 《書輯》:“ 劉德昇 小變楷法,謂之行書,兼真謂之真行,帶草謂之行草?!?br />(2).真書與行書。 明 葉盛 水東日記·沈簡庵詞翰品行:“ 沈簡庵 先生草圣擅一時,真行皆佳?!?清 錢泳 《履園叢話·書學(xué)·隸書》:“ 五代 、 宋 、 元 而下,全以真行為宗,隸書之學(xué),亦漸泯沒。”
《國語辭典》:百體(百體)  拼音:bǎi tǐ
身體的各部位?!抖Y記。樂記中》:「惰慢邪辟之氣,不設(shè)于身體。使耳目鼻口心知百體,皆由順正,以行其義?!埂肚f子。田子方》:「夫天下也者,萬物之所一也。得其所一而同焉。則四支百體,將為塵垢,而死生終始,將為晝夜?!?/div>
《國語辭典》:字體(字體)  拼音:zì tǐ
1.字體的筆畫間架。如行書、草書。也作「書體」。
2.書法的派別。如顏字體、趙字體。
《國語辭典》:正書(正書)  拼音:zhèng shū
1.一種漢字書體。由隸書演變而來。參見「楷書」條。
2.舊時經(jīng)、史一類傳承道統(tǒng)的書籍?!冻蹩膛陌阁@奇》卷二:「從來正書上面說,孔子貌似楊虎,以致匡人之圍?!?/div>
《漢語大詞典》:俗書(俗書)
(1).通俗流行的書體。 唐 韓愈 《石鼓歌》:“ 羲之 俗書趁姿媚,數(shù)紙尚可博白鵝?!?沈德潛 注:“隸書風(fēng)俗通行,別于古篆,故云俗書,無貶 右軍 意?!?清 顧炎武 《贈張力臣》詩:“削柎追 宜官 ,俗書嗤 逸少 ?!?br />(2).品格不高的書法。 清 王士禛 香祖筆記卷十一:“ 元章 論 唐 人書,最不喜 柳 ,云 柳 出 歐陽 ,而為怪丑惡札之祖。自此世人始有俗書?!?br />(3).通俗流行而有別于正體的字。 宋 黃庭堅 《山谷題跋·辨菴字》:“今俗書‘庵’字,既於篆文無有,又菴非屋,不當(dāng)從廣?!?清 周亮工 《書影》卷十:“俗書不可從者,謂古無此字,近人譌用者耳?!?br />(4).民間流行的通俗讀物。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六:“今《百中經(jīng)》前所繪小兒樹,想沿於此。乃知俗書,亦有所本?!?br />(5).佛門指佛教經(jīng)典以外的書籍,如老子莊子等具有哲理性的書籍。 湯用彤 《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分第九章:“ 遠 引莊子為連類,乃似格義之?dāng)M配外書。 安公 聽 遠 不廢俗書,則其通常令弟子廢俗書可知?!?/div>
《漢語大詞典》:真草
(1).亦作“ 真艸 ”書體名,真書和草書。史記·三王世家褚少孫論:“謹論次其真草詔書,編於左方,令覽者自通其意而解説之?!?span id="ohljhxx" class="book">《后漢書·列女傳·陳留董祀妻》:“妾聞男女之別,禮不親授,乞給紙筆,真草唯命?!?span id="zpqh6lb" class="book">《晉書·王羲之傳》:“嘗詣門生家,見棐幾滑浄,因書之,真艸相半,后為其父誤刮去之,門生驚懊者累日?!?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雜藝:“真草書跡,微須留意。”
(2).真心。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太平天囯·天父詩八十八》:“真草對天享天福,假草對天落地獄?!?/div>
《漢語大詞典》:紀(jì)傳(紀(jì)傳)
(1).紀(jì)傳體史書中的本紀(jì)與列傳。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史傳:“紀(jì)傳為式,編年綴事?!?唐 劉知幾 史通·六家:“當(dāng) 漢 代史書以 遷 固 為主,而紀(jì)傳互出,表志相重,於文為煩,頗難周覽?!?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一章第五節(jié):“只有紀(jì)傳沒有志書,不能說是完整的國史。”
(2).指紀(jì)傳體史書體裁。 唐 劉知幾 史通·古今正史:“自斯已后,作者相繼。為編年者四族,創(chuàng)紀(jì)傳者五家。”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筆記·考古》:“ 司馬遷 史記為紀(jì)傳之祖?!?br />(3).指紀(jì)傳體史書。 明 胡應(yīng)麟 少室山房筆叢·經(jīng)籍會通二:“ 阮孝緒 《七録》:一經(jīng)典,二紀(jì)傳,三子兵,四文集,五伎術(shù),六佛,七道?!?/div>
《國語辭典》:釋文(釋文)  拼音:shì wén
注釋文字音義。如:「經(jīng)典釋文」。
《國語辭典》:八體(八體)  拼音:bā tǐ
1.秦代統(tǒng)一文字之后,所通用的大篆、小篆、刻符、蟲書、摹印、署書、殳書、隸書等八種書體。大篆相傳為周宣王太史籀所作,小篆為李斯、趙高、胡母敬據(jù)大篆簡化而得,大、小篆并簡冊所用;刻符施于符信;蟲書乃于篆文基礎(chǔ)上裝飾鳥蟲圖形;摹印使用于璽印之上,也稱為「繆篆」;署書指封檢上之題字;殳書則用于戈、戟等兵器題銘;隸書行于公府。漢。許慎《說文解字。敘》:「自爾秦書有八體: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蟲書』、五曰:『摹印』、六曰:『署書』、七曰:『殳書』、八曰:『隸書』?!?br />2.體,文章作品的體貌?!赴梭w」指八種文章的風(fēng)格。南朝梁。劉協(xié)《文心雕龍。體性》中,概括文章風(fēng)格,區(qū)分為典雅、遠奧、精約、顯附、繁縟、壯麗、新奇、輕靡八類。
《國語辭典》:楷書(楷書)  拼音:kǎi shū
1.一種漢字書體。初指筆畫平直,端正工整的字體,唐宋以后專指由隸書演變而來的正體書法。與隸書的主要區(qū)別為省略尾部的挑筆。約起源于后漢,至魏完備成體,通行至今。也稱為「真書」、「真字」、「正楷」、「正書」。
2.以楷隸謄抄文字的官吏。起自晉代。宋。沈括《夢溪筆談。卷二。故事二》:「中書檢正官不置吏人,每房給楷書一人,錄凈而已?!?/div>
《國語辭典》:大篆  拼音:dà zhuàn
書體名。大篆泛指小篆以前西周的字體,也通行于諸侯國。但流傳久,也有訛變,所以周宣王時太史籀編了《史籀篇》做為標(biāo)準(zhǔn)本。西周滅亡以后,秦據(jù)有西周故地,仍然沿用大篆,東方六國則文字訛變劇烈,大篆也快速地消亡。秦統(tǒng)一天下后,李斯建議秦始皇消滅六國文字,并根據(jù)大篆,略加整齊化,制定了小篆。
《國語辭典》:龍爪(龍爪)  拼音:lóng zhǎo
本指龍的爪子。后比喻天子的手。元。張憲〈太真明皇譜笛圖〉詩:「風(fēng)生龍爪玉星香,露濕櫻唇金鏤長?!?/div>
《國語辭典》:龍爪書(龍爪書)  拼音:lóng zhǎo shū
書體名。傳晉朝王羲之曾書飛字于柱,其點畫似龍爪,故稱為「龍爪書」。宋。朱長文《墨池編》卷一:「龍爪篆者,晉右將軍王羲之曾游天臺,還至?xí)?,……題柱作一飛字,有龍爪之形焉,遂稱龍爪書?!?/div>
《國語辭典》:行分  拼音:háng fēn
各種行業(yè)、店鋪。宋。吳自牧《夢粱錄。卷一三。團行》:「自和寧門權(quán)子外至觀橋下,無一家不買賣者,行分最多?!?/div>
《國語辭典》:分書(分書)  拼音:fēn shū
1.書體名。為秦代隸體的一種筆法,相傳為王次仲所創(chuàng)。參見「八分」條。
2.分家產(chǎn)的文據(jù)。《醒世恒言。卷三五。徐老仆義憤成家》:「阿寄又討出分書,將分下的家火,照單逐一點明?!?/div>
《國語辭典》:八分  拼音:bā fēn
1.書體名。為秦代隸體的一種筆法,相傳為王次仲所創(chuàng),說法多種,常見的有:一、言八宜訓(xùn)背,筆勢左右分布相背,有如八字。見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論書一。歷下筆譚》。二、有以二分似隸,八分似篆,介于篆隸之間,故稱為「八分」。見《雅俗稽言。卷三二。字學(xué)。八分》引《書苑文姬說》。也稱為「八分書」、「分書」。
2.漢隸的別稱。魏晉以后的楷書稱為「隸書」,為避免混淆,稱當(dāng)時通行且有波磔的漢隸為「八分」。蔡邕所書的《熹平石經(jīng)》為八分的正則。也稱為「漢隸」。
3.事情接近完滿的狀態(tài)。如:「這事的進展沒有十分,也有八分了?!?/div>
《國語辭典》:籀文  拼音:zhòu wén
書體名。相傳為周宣王時太史籀所作,筆畫較小篆繁復(fù)。西周文字基本屬于大篆,但流傳既久,也有訛變,所以太史籀編了《史籀篇》做為標(biāo)準(zhǔn)本,是「大篆」的一種。也稱為「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