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九子
(1).尾宿九星。史記·天官書:“ 尾 為九子?!?司馬貞 索隱引 宋均 云:“屬后宮場,故兼九子,子必九者,取 尾 有九星也?!?span id="iskasiu" class="book">《晉書·天文志上》:“ 尾 亦為九子,星色欲明均明,大小相承,則后宮有敍,多子孫?!?br />(2).九個兒子。尸子卷下:“ 舜 一徙成邑,再徙成都,三徙成國, 堯 聞其賢……妻之以 媓 媵以 娥 ,九子事之而託天下焉?!?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434' target='_blank'>《楚辭·天問》:“ 女岐 無合,夫焉取九子?” 王逸 注:“ 女岐 ,神女;無夫而生九子?!?漢 焦贛 《易林·乾之蠱》:“ 彭祖 九子,據(jù)德不殆?!?宋 蘇軾 《次韻劉景文送錢蒙仲》:“送盡青云九子,歸去扁舟五湖。”
(3).指 堯 的九位賢臣: 舜 、 契 、 禹 、 后稷 、 夔 、 倕 、 伯夷 、 皋陶 、 益 。 晉 葛洪 抱樸子·博喻:“故九子任而康凝之績熙,四七授而佐命之勛著?!眳⒁姟?九職 ”。
(4).山名。指 九子山 。 唐 李咸用 《廬山》詩:“靜得 八公 侶,雄臨 九子 尊?!?宋 徐鉉 《奉使九華山中途遇青陽薛郎中》詩:“ 九子峰 前閒未得, 五谿橋 上坐多時?!?br />(5).墨名。?;橛?。《初學記》卷二一引 鄭氏 《婚禮謁文贊》:“九子之墨,藏于松煙,本性長生,子孫圖邊?!?span id="ii2agoy" class="book">《山堂肆考》卷三三引 晉 陸云 《與兄書》:“古有九子之墨,?;檎?,取多子之義?!?br />(6).槍名。 沈從文 《從文自傳·辰州》:“那時候的槍名有下列數(shù)種:單響,九子,五子?!?/div>
《漢語大詞典》:九職(九職)
(1). 堯 設置的九種官職。 漢 劉向 說苑·君道:“當 堯 之時, 舜 為司徒, 契 為司馬, 禹 為司空, 后稷 為田疇, 夔 為樂正, 倕 為工師, 伯夷 為秩宗, 皋陶 為大理, 益 掌敺禽…… 堯 知九職之事,使九子者各受其事?!?br />(2). 周 時的九種職業(yè)。周禮·天官·大宰:“﹝ 周 ﹞以九職任萬民:一曰三農(nóng),生九穀;二曰園圃,毓草木;三曰虞衡,作山澤之材;四曰藪牧,養(yǎng)蕃鳥獸;五曰百工,飭化八材;六曰商賈,阜通貨賄;七曰嬪婦,化治絲枲;八曰臣妾,聚歛疏材;九曰閒民,無常職,轉(zhuǎn)移執(zhí)事。” 唐 杜佑 通典·食貨三:“ 周 知其萬民眾寡之數(shù),乃分九職焉。九職既分,則劬勞者可見,勤惰者可聞也?!?/div>
《漢語大詞典》:九子鈴(九子鈴)
古代宮殿、寺觀風檐前或帷帳上掛的裝飾鈴,用金玉等材料制成。西京雜記卷一:“﹝ 昭陽殿 ﹞上設九金龍,皆銜九子金鈴。”南史·齊廢帝東昏侯紀:“ 莊嚴寺 有玉九子鈴, 外國寺 佛面有光相, 禪靈寺 塔諸寶珥,皆剝?nèi)∫允?潘妃 殿飾?!?南朝 梁元帝 金樓子·箴戒:“ 齊武帝 內(nèi)殿則張帷雜色錦旗帳,帳之四角為金鳳凰,銜九子鈴。” 唐 李商隱 《齊宮詞》:“ 梁臺 歌管三更罷,猶自風搖九子鈴。” 清 吳偉業(yè) 《讀史有感》詩之六:“為掣瓊窗九子鈴,君王晨起婕妤醒?!?/div>
《漢語大詞典》:九子粽
粽子名。《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六·月節(jié)折楊柳歌五》:“折楊柳,作得九子粽,思想勞歡手。” 唐玄宗 《端午三殿宴群臣》詩:“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68802' target='_blank'>《山堂肆考》卷十一引 宋 王曾 《皇后閣帖子》詩:“爭傳九子粽,皇祚續(xù)千春。”
分類:粽子
《漢語大詞典》:九子山
即 九華山 。 唐 羅隱 《送姚安之赴任秋浦》詩:“王侯水暖魚鱗去, 九子山 晴雁序來。”太平御覽卷四六引《九華山錄》:“此山奇秀,高出云表,峯巒異狀,其數(shù)有九,故號 九子山 焉。” 明 李賢 明一統(tǒng)志·安徽:“ 九華山 ,在 青陽縣 南,舊名 九子山 ?!?/div>
分類:九華山
《國語辭典》:易堂九子  拼音:yì táng jiǔ zǐ
明末清初寧都魏禧與兄際瑞、弟禮、及李騰蛟、丘維屏、彭任、曾燦、彭士望、林時益等九人,于邑境翠微峰下創(chuàng)易堂,以古文授徒,時稱「易堂九子」。見《國朝先正事略。卷三七。文苑。魏叔子先生事略》。
分類:九個文學
《漢語大詞典》:九子魔母
即佛經(jīng)中的 鬼子母 。傳說生有五百子,逐日吞食 王舍城 中的童子,后經(jīng) 獨覺佛 點化,成為佑人生子的女神。 唐 孟棨 本事詩·嘲戲:“ 裴談 崇奉 釋氏 。妻悍妬, 談 畏如嚴君。嘗謂人:‘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時,視之如生菩薩。及男女滿前,視之如 九子魔母 ,安有人不畏 九子魔母 耶?及五十、六十,薄施粧粉,或黑視之如 鳩槃荼 ,安有人不畏 鳩槃荼 ?’”
《國語辭典》:九子母  拼音:jiǔ zǐ mǔ
神話傳說中能佑人生子的女神。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四月》:「四月八日,長沙寺閣下有九子母神。是日,市肆之人無子者,供養(yǎng)薄餅以乞子,往往有驗。」
《漢語大詞典》:九子魔母
即佛經(jīng)中的 鬼子母 。傳說生有五百子,逐日吞食 王舍城 中的童子,后經(jīng) 獨覺佛 點化,成為佑人生子的女神。 唐 孟棨 本事詩·嘲戲:“ 裴談 崇奉 釋氏 。妻悍妬, 談 畏如嚴君。嘗謂人:‘妻有可畏者三:少妙之時,視之如生菩薩。及男女滿前,視之如 九子魔母 ,安有人不畏 九子魔母 耶?及五十、六十,薄施粧粉,或黑視之如 鳩槃荼 ,安有人不畏 鳩槃荼 ?’”
《漢語大詞典》:九子蒲
一種蒲草。古代婚禮納彩時用之,取“多子”之義。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禮異:“婚禮納綵有:合歡嘉禾、阿膠、九子蒲、朱葦、雙石、綿絮、長命縷、乾漆?!?/div>
分類:蒲草婚禮
《分類字錦》:九子相呼
梁簡文帝 烏夜啼樂府 不疑三足朝含影,直言九子夜相呼。
分類:
《國語辭典》:龍生九子(龍生九子)  拼音:lóng shēng jiǔ zǐ
古代傳說龍生的九條小龍,外貌性情皆有所不同。比喻人各有所好,不全然相同。《通俗編。禽魚》引《升庵外集》:「俗傳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
《國語辭典》:九龍(九龍)  拼音:jiǔ lóng
1.傳說中的神獸,能治水?!侗阕印?nèi)篇。金丹》:「能調(diào)和陰陽,役使鬼神風雨,驂駕九龍十二白虎?!乖qR致遠《薦福碑》第三折:「今年是九龍治水,少不的珠露成災。」
2.對一門九子的美稱。如北魏崔長瑜子樞等九人,人稱「九龍」;北齊王昕兄弟九人,風流蘊藉,世稱為「王氏九龍」。見宋。王應麟《小學紺珠。卷七。氏族類》。
《漢語大詞典》:九逸
指 漢文帝 的九匹良馬。西京雜記卷二:“ 漢文帝 自 代 還,有良馬九匹,皆天下之駿馬也。一名浮云,一名赤電,一名絶羣,一名逸驃,一名紫燕騮,一名緑螭驄,一名龍子,一名麟駒,一名絶塵,號為九逸?!?/div>
《國語辭典》:泥馬(泥馬)  拼音:ní mǎ
用泥土捏塑成的馬,舊時常置于廟寺之側。參見「泥馬渡康王」條。
《漢語大詞典》:泥馬渡江(泥馬渡江)
相傳 靖康 之變, 康王 ( 高宗 趙構 )質(zhì)于 金 ,與 金 太子同射。 康王 三矢俱中, 金 人以為此必揀選宗室之長于武藝者冒名為之,留之無益,遣還。 康王 得脫,奔竄疲困,假寐于 崔府君廟 中,夢神人曰:“ 金 人追及,速去之。已備馬于門首?!?康王 驚覺,馬已在側,躍馬南馳。既渡河而馬不復動,下視之,則泥馬也。見 宋 辛棄疾 南渡錄。 高宗 泥馬渡 江 , 宋 元 以來爭傳樂道,文人筆記頗多記載,而行跡、地方時有抵牾不同。《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圓》:“ 康王 泥馬渡 江 ,棄了 汴京 ,偏安一隅,改元 建炎 ?!?span id="i3aylsu" class="book">《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直至二帝蒙塵, 高宗 泥馬渡 江 ,偏安一隅,天下分為南北,方得休息?!?清 趙翼 陔馀叢考·高宗泥馬渡江之訛:“ 宋高宗 初至 杭州 ,即命立 崔府君廟 ,以示靈異,於是精忠小説遂有泥馬渡 江 之説?!?/div>
分類:高宗
《漢語大詞典》:嘲風(謿風)
相傳為龍所生九子之一。常以其形狀作為殿角的裝飾。 清 沈德潛 《故宮瓦辟邪賦》:“宮殿之上,覆以黃瓦,翼以琉璃,鎮(zhèn)以謿風,間以狻猊。”參閱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內(nèi)閣一·龍子。
分類:九子裝飾
《漢語大詞典》:霸下
石碑下龜趺。傳說為龍九子之一,螭頭龜足,好負重。 明 沈德符 野獲編·內(nèi)閣一·龍子:“ 長沙 李文正公 在閣, 孝宗 忽下御札,問龍生九子之詳。 文正 對云……霸下好負重,今為碑碣石趺?!?清 褚人穫 《堅瓠十集·龍九子》:“龍生九子不成龍,各有所好……六曰霸下,好負重,碑座獸是?!眳⒁姟?贔屭 ”。
《國語辭典》:赑屃(贔屭)  拼音:bì xì
1.用力的樣子?!段倪x。張衡。西京賦》:「綴以二華,巨靈赑屃?!?br />2.動物名。龜類,好負重,舊時碑下所刻仙龜怪物即是。
《國語辭典》:泥馬渡康王(泥馬渡康王)  拼音:ní mǎ dù kāng wáng
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逃亡獲救的故事。構原為金人的人質(zhì),后趁機脫逃,倦極而息于崔府君廟,夢見神人,告以金人追騎將至,宜速去,已在門外備馬等候??低躞@醒,門外果有一馬,便躍而南馳,日行七百里。渡河后馬不再往前奔馳,下馬視之,竟然是一匹泥馬。后有「泥馬渡康王」的傳說。見《精忠岳傳》第二○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