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723,分315頁顯示  上一頁  66  67  68  69  70  72  73  74  75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龔鼎臣(輔之 )
曹穎叔(秀之、力之 熙 )
陳寶之( 矸軒 )
陳升之(旭、旭字升之 旸叔 成肅 秀國公 )
劉牧(先之、牧之 長民 )
釋處謙(終倩 沖悟大師 神悟 世稱 神炤之門 )
祖無擇(煥斗 擇之 )
杜挺之
劉巨(微之 )
李師中(誠之 )
崔公孺(象之 )
江柬之
孔延之(長源 )
林伸(伸之 )
孫直言(隱之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0—1087 【介紹】: 宋鄆州須城人,字輔之。仁宗景祐元年進士。初為平陰簿,后歷知州縣。遷起居舍人,同知諫院,轉吏、禮二部郎中。嘗請?zhí)瓰E官冗兵,禁奢靡,又屢上疏勸皇太后還政英宗。論大事無所顧忌,然詞氣平和,多被采納。后出知應天府,徙江寧。神宗朝,累官判太常寺,留守南京。后知青州提舉宮觀,以正議大夫致仕。有《東原錄》、《周易補注》等。
全宋詩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仁宗景祐元年(一○三四)進士。嘉祐六年(一○六一),同知諫院,出為淮南路體量安撫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應天府(同上書卷二○四),徙江寧。神宗時歷知兗州、青州。元豐八年(一○八五)致仕(同上書卷三六一)。哲宗元祐元年卒,年七十七。有《東原集》五十卷,已佚。今存《東原錄》一卷。事見宋劉摯《忠肅集》卷一三《龔公墓志銘》,《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全宋文·卷九三一
龔鼎臣(一○一○——一○八六),字輔之,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人。景祐元年第進士,為平陰縣主簿,歷知萊蕪、濛陽縣、渠州。召還,擢起居舍人、知諫院,尋判登聞鼓院,拜戶部員外郎兼侍御史知雜事。改集賢修撰、知應天府,徙江寧府。拜諫議大夫、京東路安撫使,知青州。以正議大夫致仕,元祐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七。著有《東原集》五十卷,《諫草》三卷,《周易補注》三卷,《中說注》三卷,《編年官制圖》一卷。見劉摯《正議大夫致仕龔公墓志銘》(《忠肅集》卷一三),《宋史》卷三四七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亳州譙縣人,字秀之,一作力之。初名熙。登進士第。累除儀州通判。韓琦、文彥博薦其才,徙夔州路轉運判官,教民以醫(yī)藥而禁巫神。為益州路轉運使,權度支副使。儂智高入嶺南,擢天章閣待制、知福州。仕至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卒于官。
全宋詩
曹穎叔,一作潁叔,初名熙,字秀之,一作力之,亳州譙(今安徽亳州)人。舉進士,任威勝軍判官,累遷提點陜西路刑獄。除直史館。知鳳翔府,徙益州路轉運使,權度支副使。知福州。為陜西都轉運使,進龍圖閣直學士,知永興軍,卒于官。事見《宋元學案》卷五,《宋史》卷三○四有傳。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陳寶之,名瓘,以字行,號矸軒,永嘉(今浙江溫州)人。仁宗皇祐間登賢良方正科,官大理寺丞(清光緒《永嘉縣志》卷一一)。今錄詩三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79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初名旭,避神宗諱,以字行,改字旸叔。仁宗景祐元年進士。歷知封州、漢陽軍,入為監(jiān)察御史、右司諫。任言官五年,所上數十百事。擢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知瀛州、真定府。神宗熙寧二年,同制置三司條例司,助王安石行新政。數月,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既為相,遂請免條例司,并時與王安石小異。因善附會以取富貴,時人稱為“筌相”。卒謚成肅。
全宋詩
陳升之(一○一一~一○七九),字旸叔,初名旭,建州建陽(今屬福建)人,后徙居丹徒(今江蘇鎮(zhèn)江)(《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九)。仁宗景祐初進士,知南安軍南康縣。擢監(jiān)察御史,知諫院。嘉祐四年(一○五九)知開封府。五年,拜樞密副使(《宋大臣年表》)。出知定州、太原府。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復樞密副使(《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五)。神宗立,歷知越州、大名府。熙寧二年(一○六九)同制置三司條例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五年,拜樞密使(同上書卷二四一)。八年,罷判揚州(同上書卷二六三)。封秀國公。元豐二年致仕(同上書卷二九七),尋卒,年六十九。謚成肅。事見《名巨碑傳琬琰集》下集卷一五《陳成肅公升之傳》,《宋史》卷三一二有傳。
全宋文·卷九八八
陳升之(一○一一——一○七九),初名旭字升之,避神宗嫌名,以字行,改字旸叔,建州建陽(今福建建陽)人。景祐初舉進士。歷監(jiān)察御史、右司諫,知諫院,侍御史知雜事。擢天章閣待制、河北都轉運使。知瀛州、真定府,加龍圖閣直學士,復知諫院。遷樞密直學士、知開封府。嘉祐五年,拜樞密副使。為臺諫所劾,出知定州,徙太原府。治平二年,復拜樞密副使。神宗立,為觀文殿學士、知越州。熙寧元年,知樞密院事。明年,與王安石同制置三司條例司。數月,拜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殿大學士。忤王安石,會母喪,去位。服除,復為樞密使。出判揚州,封秀國公。元豐二年卒,年六十九。謚成肅。見《名臣碑傳琬琰集》下卷一五《陳成肅公升之傳》,《宋史》卷三一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64 【介紹】: 宋衢州西安人,字先之,一作牧之,號長民。舉進士。嘗從孫復習《春秋》,又以范仲淹為師。以仲淹薦,為兗州觀察推官。累官至太常博士。有《易解》、《卦德通論》等。
全宋詩
劉牧(一○一一~一○六四),字先之,號長民(《宋元學案》卷二),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仁宗初第進士,為饒州軍事推官。改兗州觀察推官,知大名府館陶縣。通判建、青、廬諸州,歷廣南西路、荊湖北路轉運判官。英宗治平元年卒,年五十四。有《卦德通論》一卷、《鉤隱圖》三卷等(同上書),已佚。事見《臨川集》卷九七《劉君墓志銘》。
全宋文·卷九八八
劉牧(一○一一——一○六四),字先之(一作牧之),號長民。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舉進士第,起家饒州軍事推官。為范仲淹薦舉,除兗州觀察推官,改大理寺丞,歷知大名府館陶縣,通判建州、青州、廬州。除廣西路轉運判官,移湖北路轉運判官。治平元年卒,年五十四。從孫復學《春秋》,又從范諤昌受《》。著有《新注周易》十一卷、《卦德通論》一卷、《先儒遺論九事》一卷、《易數鉤隱圖》三卷。見王安石《劉君墓志銘》(《臨川集》卷九七)。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九九○
處謙(一○一一——一○七五),字終倩,俗姓潘,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年九歲依常寧契能出家,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覃恩得度,出參諸名師,歸繼契能法席。住白蓮院,號沖悟大師。前后十坐道場,賜號神悟,終住南屏。熙寧八年四月卒,年六十五。著有《法華玄記十不二門顯妙》一卷(存)。見《釋門正統(tǒng)》卷六,《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三六。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處謙。生永嘉潘氏。處胞三年。九歲出家。謁神炤。大明圓頓之旨。然三指供佛祈妙悟。未幾。擢居第一座。炤以止觀一帙。授之曰。汝當建大法幢。恨吾不之見耳。后屢主大剎。道化隆振。旨署神悟之號。丞相王安石。與一時朝賢。競為歌詩。以贊其德。郡大旱。師至龍湫。為龍語。忽大風黑云從湫起。驟雨如注。師四十年中。十坐道場。講唱無倦。登門受法者。三千人。熙寧乙卯四月。集眾諷普賢行法阿彌陀經。乃曰。吾得無生。日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凈土。遂寂。弟子塔其全身。楊無為。為之銘。師與咸。同出神炤。人稱神炤之門。二處一身云。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一
釋處謙,姓潘氏,永嘉人也。母感異兆,見瑞云入懷,娠三年而生。九歲依常寧契能出家。能得教旨于昱法師,講道不倦。天臺自智者以來,以爐拂傳授為信,至能已四十世。乃慨然曰:“得法在心,豈在器乎?”乃藏之。天臺道場,遂不復傳。宋大中祥符元年,封泰山,詔天下寺觀得度一人。謙遭際覃恩,乃得度牒,往學于天竺慈云。復謁神照,大明圓頓之旨,然三指供佛,用祈妙悟。末幾,擢居首座,神照以止觀一帙授之。已而言歸鄉(xiāng)邑,卒繼契能之席。道不在器,斯言乃驗。后遷慈云妙果赤城,講道益振。少師李端愨請主白蓮。北海郡王奏謙高行,詔錫號為“神悟禪師”。王丞相安石與朝賢,競為歌詩,以贊其德??ご蠛担t至龍湫祈雨。俄而大風黑云從湫起,驟雨如注。后十馀年將歸永嘉,郡守士庶固留,乃于巾子山慧林精舍講小般若。時趙內翰、陳舍人,與杭之無擇禪師,以寶閣凈住南屏天竺諸勝,前后相乞請者不絕。遂十坐道場,歷四十年,講演無間,登其門者三千人。宋熙寧乙卯四月丙,晨興沐浴更衣,集眾諷《普賢行法》、《阿彌陀經》,乃曰:“吾得無生,日用久矣,今以無生而生凈土?!奔慈攵湃?。塔于南屏之右,無為揚杰為之銘,詞甚清潔,見于別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1—1084 【介紹】: 宋蔡州上蔡人,初名煥斗,字擇之。少學古文于穆修,又從孫明復受經學。仁宗寶元元年進士。出知袁州,首建學官,置生徒,學校始盛。英宗朝同修起居注、知制誥,加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神宗即位,入知通進、銀臺司。王安石執(zhí)政,諷求其罪,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中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工詩文。有《龍學文集》。
全宋詩
祖無擇(一○一○~一○八五,生年參《龍學文集》所附《龍學始末》及《咸淳臨安志》卷八九),字擇之,上蔡(今屬河南)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歷知南康軍、海州,皇祐元年(一○四九)擢廣南東路轉運使,入直集賢院。五年知袁州,嘉祐初改知陜府,遷湖北轉運使,入為中書舍人。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加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進龍圖閣學士,知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熙寧三年(一○七○)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元豐六年(一○八三)分司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八年卒,年七十六。有《洛陽九老祖龍學文集》十六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三一有傳?!∽鏌o擇詩,以宜秋館??焓戏e學齋景宋鈔本《祖龍學文集》(其中詩四卷)為底本,參校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淵閣本)、南昌彭氏知圣道齋鈔本(簡稱彭本)。底本第五、六兩卷收入之祖氏與他人和詩及從《至元嘉禾志》等書中輯得之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九三四
祖無擇(?——一○八五),字擇之,上蔡(今河南上蔡西南)人。寶元元年登進士第,授承奉郎、通判齊州。歷知南康軍、海州?;实v中,提點廣南東路、荊湖北路刑獄,改廣東轉運使。入直集賢院,又出知袁州。英宗朝,糾察在京刑獄,遷左諫議大夫,進龍圖閣學士。歷知開封府及鄭、杭二州。神宗立,知通進、銀臺司。為王安石所斥,謫忠正軍節(jié)度副使。尋復光祿卿、秘書監(jiān)、集賢院學士,主管西京御史臺,移知信陽軍。元豐八年卒。著有《龍學文集》。《宋史》卷三三一有傳。
杜挺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皇祐三年(1051)任和州知州。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劉巨,字微之,眉山(今屬四川)人。仁宗慶歷、嘉祐間蘇軾兄弟及家勤國曾從之游。事見《宋史》卷三九○《家愿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3—1078 【介紹】: 宋應天府楚丘人,字誠之。舉進士。擢廣西提點刑獄,攝帥事。善撫土著,招降儂智高子宗旦,邊民呼為“桂州李大夫”。神宗時,累官至秦鳳路經略安撫使、知秦州。反對王韶開熙河。上書極論時政得失,乞召用司馬光、蘇軾等。遭呂惠卿劾,貶和州團練副使。有《珠溪詩集》。
全宋詩
李師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誠之,楚丘(今山東曹縣東南)人。舉進士,調并州推官。應鄜延經略使龐籍辟,知洛川縣。龐籍為樞密副使,移知延州敷政縣、興元府褒城縣,改管干鄜延路經略機宜事。仁宗祐三年(一○五八),遷提點廣西刑獄、權經略事。七年,改知濟州,歷知兗州、鳳翔府。神宗熙寧初,擢天章閣待制、河東都轉運使。西夏事起,改秦鳳路經略安撫使、知秦州,坐與王韶戰(zhàn)守意異,王安石主韶,遂降知舒州,徒知洪、登、齊、瀛州。又因上書言事忤執(zhí)政,貶和州團練副使,稍徙單州。復右司郎中,分司南京。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已佚。今存《珠溪集》一卷。事見《忠肅集》卷一二《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銘》,《宋史》卷三三二有傳?!∮袔熤性?,以影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兩宋名賢小集》卷二七《珠溪集》為底本。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一○三○
李師中(一○一三——一○七八),字誠之,本楚丘(今山東曹縣)人,徙居鄆(今山東鄆城)。年十五上封事言時政,由是知名。舉進士,龐籍辟知洛川縣,又薦為太子中允、知敷政縣,權主管經略文字。提點廣西刑獄,攝帥事,邊人化聽,稱李大夫,不敢名。還知濟、兗二州,遷直使館,知鳳翔府。熙寧初,拜天章閣待制、河東都轉運使,知秦州,為政持重總大體,乞召司馬光、蘇軾等置左右,為呂惠卿所排,貶和州團練副使。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薦其有王佐才,雖屢黜,氣未嘗稍衰。元豐元年卒,年六十六。有文集三十卷、奏議二十卷。事見劉摯《右司郎中李公墓志銘》(《忠肅集》卷一二),《宋史》卷三三二本傳。
崔公孺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4—1071 【介紹】: 宋開封鄢陵人,字象之。崔立子。始以父任為將作監(jiān)主簿,恥在蔭籍,欲自取進士第,不利。歷監(jiān)許州商稅,知陽翟縣事,累遷至尚書比部員外郎。性亮直,好面折人。仁宗慶歷中,詣闕上書論十事。姐夫韓琦執(zhí)政,用監(jiān)司有非其人者。公孺進謂蛇虎不可置之通衢,使為人害。琦謝之。朝廷名士多屈意交公孺,憑以進取。
江柬之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皇祐五年(1053)任端州知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14—1074 【介紹】: 宋臨江新淦人,字長源??鬃雍笠?。仁宗慶歷二年進士。知新建、新昌,擢知封州,為廣南西路相度寬恤民力,所更置五十五事,弛役二千人。為廣南西路轉運判官,有善政。神宗熙寧中為荊湖北路轉運使。入權管勾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出知潤州,未行卒。平生與周敦頤、曾鞏友善。編有《會稽掇英總集》,以精博稱。
全宋詩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長源,臨江新淦(今江西新干)人??鬃铀氖叽鷮O。仁宗慶歷二年(一○四二)進士(清同治《臨江府志》卷一二)。授欽州軍事推官,歷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縣,擢知封州,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神宗熙寧四年(一○七一)以司封郎中知越州,移知泉州、宣州。七年卒,年六十一。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又有《會稽掇英總集》二十卷。事見《元豐類稿》卷四二《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銘》。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一○三三
孔延之(一○一四——一○七四),字長源,臨江軍新淦縣(今江西新淦)人,孔子四十六世孫,文仲、武仲父。慶歷二年進士,授欽州軍事推官,知洪州新建、筠州新昌二縣。擢知封州,遷為廣南西路轉運判官,改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即本路為轉運使。知越州,以權管勾三司都理欠憑由司出知潤州,未行,熙寧七年,暴疾卒于京師。年六十一。纂《會稽掇英總集》二十卷,有文集二十卷。見曾鞏《司封郎中孔君墓志銘》(《元豐類稿》卷四二),《宋史翼》卷一。
林伸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字伸之。仁宗嘉祐二年進士。神宗熙寧八年,調永靜幕官。內侍程昉建言屯田實邊之策,欲閉舊河、開新葫蘆河于孟家口,致滄、景、德、棣四州俱受其害。伸條其利害以聞,坐褫一官,知新會縣,有惠政。后以朝奉郎致仕。
全宋文·卷一三六一
林伸,仁宗時人,嘉祐中曾任左侍禁、雄霸等路走馬承受。見《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四。

人物簡介

全宋詩
孫直言,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為廣南東路轉運判官。事見清同治《廣東通志》卷一五。
全宋文·卷一○二八
孫直言,字隱之。景祐元年進士及第。慶歷末知京兆府興平縣,皇祐初移知成都府新都縣。后以都官員外郎通判秀州,以職方員外郎知楚州。治平三年除廣東轉運判官,熙寧間為廣東轉運使。直言與趙抃為同年進士,特相親知,與梅堯臣等亦有詩文往來。見《清獻集》卷一、三,《宛陵集》卷四五、五五,黃庶《伐檀集》卷下,雍正《廣東通志》卷二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