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4723,分315頁顯示  上一頁  110  111  112  113  114  116  117  118  119 下一頁
其它辭典(續(xù)上)
陳自強(勉之 )
崔與之(正子 清獻 菊坡 南??す?)
高諏之
胡有開(益之 )
劉誠之
劉崇之
朱欽則(敬父、敬之 )
朱之芳
蔡沆(復之 復齋居士、復齋、一庵居士 知方 世稱 復齋先生 )
胡誼(正之 觀省佚翁 )
上官必克(復之、師善 )
上官損(益之 )
邵康(似之 )
田琢(器之 )
汪義端(子充、充之 )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福州閩縣人,字勉之。孝宗淳熙五年進士。曾為韓侂胄童子師,寧宗慶元二年,請托與通,歷國子博士、御史中丞,登樞府。嘉泰三年拜右丞相??v子弟親戚,收受貨賄,仕進干請,必議價而后予。創(chuàng)國團司,自為使,掊克民財,州郡騷動。侂胄以開邊隙誅,詔以自強阿附充位,不恤國事罷,追三官,永州居住,又責韶、雷州安置。死于廣州。
全宋文·卷六四○九
陳自強,字勉之,福州閩縣(今福建福州)人。登淳熙五年進士第。慶元二年,入都待銓。以嘗為韓侂胄童子師,除太學錄,遷博士,又遷秘書郎。旋擢右正言、諫議大夫、御史中丞。嘉泰三年拜右丞相,歷封祁、衛(wèi)、秦國公。及侂胄敗,詔罷右丞相,追三官,永州居住。又責武泰軍節(jié)度副使,韶州安置。再責復州團練副使,雷州安置,后死于廣州。見《宋史》卷三九四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8—1239 【介紹】: 宋廣州增城人,字正子。光宗紹熙四年進士。歷潯州司法參軍、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新城、通判邕州,俱有治績。擢廣西提點刑獄,獎廉劾貪,罷行利病,風采凜然。寧宗嘉定中,權發(fā)遣揚州事、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浚濠創(chuàng)砦,選將練兵,金人深入無功。知成都府,為本路安撫使,拊循將士,人心悅服。理宗端平初,授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二年召除參知政事,三年拜右丞相兼樞密使,累上疏言政事之當罷行與人才之當用舍。嘉熙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奉祠。卒謚清獻。有《崔清獻公集》。
全宋詩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今屬廣東)人。光宗紹熙四年(一一九三)進士,授潯州司法參軍。歷淮西提刑司檢法官,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提舉宮觀。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辭。嘉熙二年(一二三八),提舉洞霄宮。三年,以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卒,年八十二,謚清獻。有集傳世,系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本集詩文、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陳子經(jīng)《續(xù)通鑒綱目》、陳璉《崔清獻公祠堂記》(《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卷一○),《宋史》卷四○六有傳。 崔與之詩,以上海古籍書店影印據(jù)明嘉靖十三年刊本之抄本《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為底本,校以《嶺南遺書·崔清獻公集》(簡稱嶺南本)、《兩宋名賢小集·菊坡集》(簡稱菊坡集)。與新輯集外詩合編為一卷。
全粵詩·卷二九
崔與之(一一五八 — 一二三九),字正子,號菊坡,增城人。宋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補太學生。四年登進士。初授潯州司法參軍,調(diào)淮西提刑司檢法官,歷知建昌縣,通判邕州,知賓州,提點廣西刑獄。寧宗嘉定六年(一二一三),召為金部員外郎。七年,知揚州兼淮東安撫使。十二年,召除秘書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使。十四年,除四川制置使。十七年,召為禮部尚書,不拜,便道還廣。理宗即位,屢次授官皆辭。端平二年(一二三五),知廣州兼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尋拜參知政事、右丞相,皆力辭。嘉熙三年(一二三九),以觀文殿大學士提舉洞霄宮,致仕。卒年八十二。贈太師,謚清獻。有《宋丞相崔清獻公全錄》。乃后人所編,存詩一卷。事見集中所附李肖龍《崔清獻公言行錄》、李昴英《文溪集》卷一一《崔清獻公行狀》,《宋史》卷四○六有傳。
全宋文·卷六六七八
崔與之(一一五八——一二三九),字正子,一字正之,號菊坡,廣州增城(今廣東增城)人。紹熙四年自太學登進士第。歷知新城,通判邕州,提點廣西刑獄。嘉定七年,知揚州、主管淮東安撫司公事。修浚城壕,創(chuàng)立五寨,組織忠義民兵抗金。擢秘書少監(jiān),兼太子侍講,權工部侍郎。出知成都府、兼本路安撫使,進四川安撫制置使。整飭邊防,安撫將士,金人不敢來犯。蜀人以比張詠、趙抃,稱為「三賢」,立祠祀之。移知潭州、隆興府,辭不就,得奉祠。端平初,起為廣東經(jīng)略安撫使、兼知廣州。除參知政事,又拜右丞相,皆以老病辭。嘉熙三年卒,年八十二。累封至南??す?,謚清獻?!?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六有傳。
高諏之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慶元三年(1197)任袁州知州。慶元四年(1198)任大理寺正,8月新除。慶元五年(1199)2月在任。

人物簡介

全宋詩
胡有開,字益之,建昌南城(今屬江西)人。孝宗淳熙二年(一一七五)進士。寧宗開禧元年(一二○五),為秘書郎。二年,兼國史院編纂、實錄院檢討官。三年致仕。事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八、九。
劉誠之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慶元二年(1196)官兩浙東路提舉常平等事。
劉崇之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淳熙十二年(1185)任太府寺丞。淳熙十五年(1188)任秘書郎。淳熙十六年(1189)任著作佐郎。慶元元年(1195)任荊湖南路提舉常平等事。開禧元年(1205)任成都府路提點刑獄公事。開禧二年(1206)任四川總領財賦軍馬錢糧。開禧二年(1206)任潼川府路提點刑獄公事。嘉定二年(1209)任荊湖北路提點刑獄公事。
朱欽則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二七一
朱欽則,字敬父,一字敬之,邵武軍邵武(今福建邵武)人。登乾道八年進士第。慶元中,干辦諸司糧料院。嘉泰二年,除秘書丞,改監(jiān)察御史。出知寧國府。嘉定元年為臣僚奏劾,放罷。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宋會要輯稿》禮五○之一五、職官七四之二九、選舉二二之一六。
朱之芳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簡介
慶元三年(1197)任荊門軍知軍。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字復之,號復齋居士。蔡淵弟。父蔡元定以外表兄虞英無子,與之為嗣,更姓名虞知方。及領鄉(xiāng)舉,從母命歸宗。嘗從朱熹學。官至文林郎、兩浙運干。有《春秋五論》、《春秋衍義》等。
全宋詩
蔡沆(一一五九~一二三七),字復之,號復齋,建陽(今屬福建)人。元定次子。六歲時出繼外戚虞姓,更名知方,領鄉(xiāng)舉后以母命歸宗。傳元定《春秋》之學。寧宗嘉定元年(一二○八)進士,官至兩浙運干。明蔡有鹍《蔡氏九儒書》輯其詩文為《復齋公集》一卷。事見《復齋公集》附錄宋徐夢發(fā)《復齋公墓志》,清嘉慶《崇安縣志》卷七、《宋元學案》卷六二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宋文·卷六七五八
蔡沆(一一五九——一二三七),字復之,自號一庵居士,學者稱復齋先生,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元定次子。六歲出繼父之外表兄虞英,更名知方,后歸宗。從朱熹學,嘉定元年登進士,官至兩浙運干。有《春秋五論》、《春秋大義》、《春秋衍義》等書,人稱其有功于《春秋》之學。后人輯有《復齋公集》(《蔡氏九儒書》卷四)。見《復齋公集》附徐夢發(fā)《復齋公墓志》,《閩南道學源流》卷五一,《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二五,《宋元學案》卷六二。
胡誼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9—1232 【介紹】: 宋慶元府奉化人,字正之,號觀省佚翁。胡謙弟。師事袁燮,文學為鄉(xiāng)里表式。有《尚書釋疑》、《觀省雜著》。
上官必克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邵武人,字復之,一字師善。上官愔曾孫。幼警敏,八九歲已善楷書。寧宗慶元五年以恩授迪功郎、監(jiān)成都府稅務,調(diào)泉州錄事參軍,閱月卒。
上官損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邵武人,字益之。幼孤,事祖母孝。博學工文。寧宗慶元五年以特奏名授武平簿,蒞政廉謹,勤于職守。調(diào)寧遠丞,未至卒。
邵康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五九五
邵康,字似之,婺州金華(今浙江金華)人。淳熙十一年進士。歷秘書丞兼實錄院檢討官,遷國子祭酒兼國史院編修官。嘉泰間知桂州,開禧三年除太常少卿。見所撰《卻掃編跋》,《南宋館閣續(xù)錄》卷七、九,《宋元學案補遺》卷七三。
田琢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19 【介紹】: 金蔚州定安人,字器之。章宗明昌五年進士。調(diào)寧邊、茌平主簿。中都被圍,由間道往山西招集義勇,為宣差兵馬提控。興定間,累遷山東東路轉運使,權知益都府事。為部將張林所逐,行至壽張,病死。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六四五九
汪義端,字子充(一作充之),徽州黟縣(今安徽黟縣)人,勃孫。弱冠登乾道五年進士第三人,授奉國軍節(jié)度推官。除太學博士,樞密院編修,太常丞,權吏部郎,改工部,知溫州、秀州、池陽。紹熙四年除監(jiān)察御史,改軍器監(jiān),知舒州。慶元初擢起居舍人,中書舍人,兼侍講,遷給事中。慶元四年知寧國,帥紹興。除徽猷閣待制,又知婺州,帥隆興,尋知鄂州。卒,年五十八。有《盤隱集》、《奏議》。見《嘉泰會稽志》卷二,弘治《徽州府志》卷六、八,《宋元學案》卷九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