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對文(對文)
(1).謂詩文中詞句相對偶。 唐 孔穎達 《尚書正義序》:“古人言誥,惟在達情,雖復時或取象,不必辭皆有意。若其言必托數(shù),經悉對文,斯乃鼓怒浪於平流,震驚飆於靜樹?!?br />(2).訓詁學上指意義相反或關聯(lián)的詞句相對成文。對文對于辨析詞義和考訂文字有一定的作用。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辯證二:“《禹貢》云:‘ 彭蠡 既瀦,陽鳥攸居;三江既入, 震澤 底定。’以對文言,則 彭蠡 水之所瀦,三江水之所入,非入於 震澤 也?!?清 王念孫 《讀書雜志·逸周書二》“農民”:“‘水性歸下,農民歸利。’案:此本作‘水性歸下,民性歸利’。民性與水性對文……玉海六十引此正作‘民性歸利’?!?清 俞樾 古書疑義舉例·兩字對文而誤解例:“凡大小、長短、是非、美惡之類,兩字對文,人所易曉也。”
《漢語大詞典》:比偶
指詩文中詞句的排比、對偶。 清 阮元 《書梁昭明太子〈文選序〉后》:“經、史、子多奇而少偶,故 唐 宋 八家不尚偶;文選多偶而少奇,故 昭明 不尚奇。如必以比偶非文之古者而卑之,則 孔子 自名其言曰‘文’者,一篇之中,偶句凡四十八,韻語凡三十五,豈可以為非文之正體而卑之乎!”
《漢語大詞典》:倒語(倒語)
(1).謂顛倒句子中詞語的順序,以加強語意。
(2).古書中反其意而用的詞語。 明 焦竑 焦氏筆乘·古文多倒語:“古文多倒語,如息之為長、亂之為治、擾之為順、荒之為定、臭之為香……皆美惡相對之字,而反其義以用之?!眳⒁姟?反訓 ”。
《國語辭典》:反訓(反訓)  拼音:fǎn xùn
訓詁學上指用反義詞來解釋詞義。如「亂」可訓「治」。
《漢語大詞典》:中項(中項)
邏輯學名詞。亦稱“ 中詞 ”。在三段論的大、小兩個前提里都出現(xiàn)的概念。它的作用是作為大項和小項的中介,把兩者聯(lián)系起來,從而推出結論。
《國語辭典》:單數(shù)(單數(shù))  拼音:dān shù
1.正的奇數(shù)。如1、3、5、7、9等數(shù)。
2.某些語言中,如英語,表示單一數(shù)量的語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