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6 【介紹】: 即菩提達(dá)摩。或作達(dá)磨。高僧。南朝梁時(shí)南天竺國王子。姓剎帝利,本名菩提多羅。師從般若多羅尊者,為西土禪宗二十八世傳人。梁武帝大通元年泛海至廣州。普通中迎至金陵與談佛理。談不契合,乃渡江入魏傳布佛教。居嵩山少林寺面壁參禪九年,人莫測其玄妙。傳《楞伽經(jīng)》及其心法于慧可,于是禪宗得流傳中國。世稱中土禪宗初祖。
全后魏文·卷六十
菩提達(dá)磨姓剎帝利,天竺王子。梁大通元年(即普通八年)。來至東土,與梁武語,機(jī)緣不契,度江來歸,止嵩山少林寺,明年終(大通二年即孝莊建義元年)。梁武帝追慕為碑,昭明為祭文,是為初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 傳宗科
南天竺香至國王之季子也。剎帝利種。資性開朗。神慧無方。志存大乘本名菩提多羅。后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尊者。游化其國。受王供養(yǎng)。以神通力。知其密跡。使與二兄月凈多羅功德多羅。辨所施珠。而磨才智無礙。二兄不能屈。尊者因謂之曰。汝于諸法。已得通量。夫達(dá)磨者。通大之義也。宜名達(dá)磨。以承統(tǒng)寄。磨恭稟教義。服勤左右。垂四十年。迨尊者順世。遂躬行闡導(dǎo)。破伏六宗。然觀震旦。有大乘氣象。故附舶東來。閱三寒暑。達(dá)于南海。時(shí)梁大通元年也。廣州既備禮迎接。即驛奏武帝。帝詔至。慰勞勤渥。問曰。朕自御極以來。造寺寫經(jīng)度僧。有何功德。答曰。人天小果耳。上曰。何謂大乘功德。答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于世求。上曰。如何是圣諦第一義。答曰。廓然無圣。上曰。對朕者誰。答曰不識。上終無所領(lǐng)悟。乃北抵魏。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危坐。終日嘿然。人競以壁觀婆羅門稱之。時(shí)則孝明帝武泰元年也。帝欽磨道德。三詔不起。就賜摩衲袈裟。金缽銀水瓶。以致供養(yǎng)。 俄有沙門惠可道副道育尼總持者。從其誨勵九年。乃命之曰。時(shí)至矣。汝等宜各言其所得乎。副曰。如我所見。不執(zhí)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磨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磨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磨曰。汝得吾骨?;劭啥Y拜后。依位而立。磨曰。汝得吾髓。于是顧謂慧可曰昔如來。以王法眼藏。付迦葉大士。展轉(zhuǎn)囑累。以至于吾。我今付汝。汝當(dāng)護(hù)持。拜授袈裟。以表信。聽吾偈曰。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又曰吾觀震旦。惟楞伽經(jīng)??梢杂⌒?。汝等宜加勉。乃往禹門千圣寺。端坐示滅。即太和十九年丙辰歲。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之定林寺。塔其上焉。后三歲。奉使宋云自西域回。遇磨蔥嶺手??只履。翩然獨(dú)邁。問之曰。西天去云歸以聞。詔啟。壙視之。僅只履而已。唐代宗朝追謚圓覺禪師。塔曰空觀。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xí)禪初
菩提達(dá)摩。南天竺婆羅門種。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cái)?shù)定學(xué)高之。悲此邊隅以法相導(dǎo)。初達(dá)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隨其所止誨以禪教。于時(shí)合國盛弘講授。乍聞定法多生譏謗。有道育慧可。此二沙門。年雖在后而銳志高遠(yuǎn)。初逢法將知道有歸。尋親事之經(jīng)四五載。給供咨接。感其精誠誨以真法。如是安心謂壁觀也。如是發(fā)行謂四法也。如是順物教護(hù)譏嫌。如是方便教令不著。然則入道多途。要唯二種。謂理行也。藉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真性??蛪m障故。令舍偽歸真。疑住壁觀。無自無他凡圣等一。堅(jiān)住不移不隨他教。與道冥符寂然無為名理入也。行入四行萬行同攝。初報(bào)怨行者。修道苦至當(dāng)念往劫。舍本逐末多起愛憎。今雖無犯是我宿作。甘心受之都無怨對。經(jīng)云。逢苦不憂。識達(dá)故也。此心生時(shí)與道無違。體怨進(jìn)道故也。二隨緣行者。眾生無我苦樂隨緣。縱得榮譽(yù)等事。宿因所構(gòu)今方得之。緣盡還無何喜之有。得失隨緣心無增減。違順風(fēng)靜冥順于法也。三名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道士悟真理與俗反。安心無為形隨運(yùn)轉(zhuǎn)。三界皆苦誰而得安。經(jīng)曰。有求皆苦。無求乃樂也。四名稱法行。即性凈之理也。摩以此法開化魏土。識真之士從奉歸悟。錄其言誥卷流于世。自言年一百五十馀歲。游化為務(wù)不測于終。
神僧傳·卷第四
菩提達(dá)磨。南天竺婆羅門種。神慧疏朗聞皆曉悟。志存大乘冥心虛寂。通微徹?cái)?shù)定學(xué)高之。梁武帝普通初至廣州。刺史表聞。武帝遣使詔迎至金陵。帝親問曰。朕即位以來造寺舍經(jīng)度僧不可勝數(shù)。有何功德。師曰。并無功德。帝曰。何以并無功德。師曰。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雖有非實(shí)。帝曰。如何是真功德。師曰。凈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帝問。如何是圣諦第一義。師曰。廓然無圣。帝曰。對朕者誰。師曰。不識。帝不省玄旨。師知機(jī)不契。十九日遂去梁。折蘆一枝渡江。二十三日北趨魏境。尋至雒邑。初止嵩山少林寺。終日面壁而坐九年。遂逝焉。葬熊耳山。魏宋云奉使西域回。遇師于蔥嶺。見手?jǐn)y只履翩翩獨(dú)逝。云問何去。曰西天去。又謂云曰。汝主已厭世。云聞之茫然別師。東邁暨復(fù)命明帝已登遐矣。迨孝莊即位。云具奏其事。帝令起壙。惟空棺一只革履存焉。
《國語辭典》:中土  拼音:zhōng tǔ
1.中原地區(qū)。《淮南子。地形》:「正中冀州曰中土?!埂稘h書。卷七七。毋將隆傳》:「哀帝崩,莽秉政,使大司徒孔光奏隆前為冀州牧治中山馮太后獄冤陷無辜,不宜處位在中土?!?br />2.中國?!逗鬂h書。卷八八。西域傳。論曰》:「余聞之后說也,其國則殷乎中土。」《南史。卷三三。范泰傳》:「并被珍于外國,無取于中土?!?/div>
《漢語大詞典》:白土
(1).即白堊。石灰?guī)r的一種。俗稱白土子。史記·三王世家:“封於西方者取白土?!?span id="fbrq33p" class="book">《后漢書·皇甫嵩傳》:“以白土?xí)┏撬麻T及州郡官府?!?北魏 賈思協(xié) 齊民要術(shù)·種榆白楊:“其白土薄地,不宜五穀者,唯宜榆及白榆?!?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三:“白土俗名光粉, 餘杭 產(chǎn)最多,置米中,助白色。不過市井作偽,而耗米中之精華,久而膏枯,食之無味?!眳⒁姟鞍讏住?。
(2).陶土、瓷土的俗稱。
(3).鴉片的別稱。
(4).中土。即古 冀州 。后漢書·張衡傳“愁蔚蔚以慕遠(yuǎn)兮,越 卬州 而愉敖” 李賢 注引河圖:“正中 冀州 曰 白土 ?!?/div>
《國語辭典》:白堊(白堊)  拼音:bái è
白色的土狀物。是非晶質(zhì)的石灰?guī)r,亦是制造石灰及瓷器的原料。也稱為「白土粉」、「白土子」、「白善」、「白墡」、「白墠」。
《國語辭典》:中州  拼音:zhōng zhōu
1.古豫州(今河南省一帶)位居九州正中,故稱為「中州」。晉。桓溫平洛表薦謝尚〉:「今中州既平,宜時(shí)綏定?!?br />2.中原地區(qū)。《三國志。卷六○。吳書。全琮傳》:「是時(shí)中州士人避亂而南,依琮居者以百數(shù)?!?br />3.全中國。《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下》:「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唐。王維〈奉和圣制暮春送朝集使歸郡應(yīng)制〉詩:「宸章類河漢,垂象萬中州?!?/div>
《國語辭典》:中岳(中嶽)  拼音:zhōng yuè
位于河南省登封縣北的嵩山。參見「嵩山」條。
《漢語大詞典》:中境
(1).猶中土,指中原地區(qū)。魏書·禮志一:“正位中境,奄有萬方。”
(2).心境。 宋 陶谷 清異錄·衣服:“ 武帝 緣金丹示孽,中境躁亂?!?/div>
《漢語大詞典》:中宇
(1).天宇,天空。《楚辭·王褒〈九懷·陶壅〉》:“觀中宇兮浩浩,紛翼翼兮上躋。” 王逸 注:“大哉天下,難偏照也。盛氣振迅,陞天衢也?!?br />(2).堂屋。《楚辭·劉向〈九嘆·憂苦〉》:“潛 周 鼎於 江 淮 兮,爨土鬵於中宇。” 王逸 注:“言乃藏九鼎於 江 淮 之中,反炊土釜於堂宇之上?!?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488385' target='_blank'>《文選·潘岳〈在懷縣作〉詩》:“揮汗辭中宇,登城臨清池?!?呂向 注:“宇,屋也,言出中屋?!?br />(3).中土,中原。文選·顏延之〈三月三日曲水詩序〉:“將徙縣中宇,張樂 岱 郊?!?呂延濟(jì) 注:“縣,都也。中宇,中國也?!?a href='Query.aspx?type=poem&id=490520' target='_blank'>《南齊書·樂志》:“履艮宅中宇,司繩總四方?!?/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