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典故 
角巾還第


《晉書》卷三十四〈羊祜列傳〉~09~
祜每被登進(jìn),常守沖退,至心素著,故特見申于分列之外。是以名德遠(yuǎn)播,朝野具瞻,搢紳僉議,當(dāng)居臺輔?!锱驀L勸祜「有所營置,令有歸戴者,可不美乎」?祜默然不應(yīng),退告諸子曰:「此可謂知其一不知其二。人臣樹私則背公,是大惑也。汝宜識吾此意?!箛L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dāng)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以白士而居重位,何能不以盛滿受責(zé)乎!疏廣是吾師也?!?/span>

人物簡介

宋登科記考
字和之。越州新昌縣(今浙江紹興新昌)人。治平四年(1067年)進(jìn)士。知建陽縣。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三四
柳瑊(一○七一——一一三六),字伯玉(一作伯和),世為魏郡人,祖上徙合肥(今安徽合肥)。第崇寧五年進(jìn)士,調(diào)淄川縣主簿,授蘇州觀察推官,移泰州司儀曹事。改奉議郎,除陜西路轉(zhuǎn)運判官,移利州路提點刑獄。宣和四年除知浚州,移泰州。靖康元年告老,以朝奉大夫致仕。建炎三年召赴行在,以疾辭,差主管臺州太平觀,除福建路提點刑獄,改兩浙東路。建炎六年五月卒,年六十六。見孫覿《宋故左中奉大夫致仕柳公墓志銘》(《鴻慶居士文集》卷三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78—1160 【介紹】: 宋湖州歸安人,字行簡,號苕溪?;兆谛腿赀M(jìn)士。為越州教授,薦除敕令所刪定官。高宗紹興中,累遷監(jiān)察御史、起居郎、浙東提刑,擢中書舍人兼侍講,進(jìn)給事中。數(shù)上書論澄清吏治、杜絕幸門,封駁不避權(quán)貴。忤秦檜等宰臣意,又極言執(zhí)政植黨之私,罷去。檜死,召還,因病以敷文閣直學(xué)士致仕。博學(xué)多才,為文敏捷,詩意高遠(yuǎn)。有《非有齋類稿》,后改名《苕溪集》。
全宋詩
劉一止(一○八○~一一六一),字行簡,號太簡居士,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兆谛腿辏ㄒ灰欢唬┻M(jìn)士。監(jiān)秀州都酒務(wù),遷越州教授。高宗建炎四年(一一三○),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紹興間,歷秘書省校書郎,監(jiān)察御史,起居郎,以言事罷,主管臺州崇道觀。起知袁州,改浙東路提點刑獄。召為中書舍人兼侍講,遷給事中,又以言事罷,提舉江州太平觀。一止以忤秦檜,兩次奉祠,秦檜死,以敷文閣直學(xué)士致仕。紹興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二(此據(jù)《行狀》,《宋史》本傳作八十三)。有《苕溪集》五十五卷傳世。事見《苕溪集》卷五四《閣學(xué)劉公行狀》,《宋史》卷三七八有傳。 劉一止詩,以清擁萬堂《苕溪集》(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清朱祖謀跋本(簡稱朱本)、《兩宋名賢小集》(簡稱小集)。新輯集外詩附于卷末。
全宋文·卷三二六四
劉一止(一○七八——一一六一),字行簡,號太簡居士,湖州歸安(今浙江湖州)人。宣和三年登進(jìn)士第,監(jiān)秀州都酒務(wù),為越州教授。建炎四年,為詳定一司敕令所刪定官。紹興改元,召試館職,除秘書省校書郎,遷監(jiān)察御史、起居郎,以直言忤執(zhí)政罷。三年,召為祠部郎,知袁州。改浙東路提點刑獄。召入為秘書少監(jiān)。九年,復(fù)起為起居郎,擢中書舍人兼侍講。遷給事中,封駁不避權(quán)貴。忤秦檜,罷祠。二十三年,以秘閣修撰致仕。檜死,進(jìn)為敷文閣直學(xué)士致仕。三十年十二月卒,年八十三。一止博學(xué)工詩文,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事跡見韓元吉《閣學(xué)劉公行狀》(《苕溪集》卷五五),《宋史》卷三七八有傳。
張宇 朝代: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三五○二
張宇(一○八一——一一五八),字泰定,常州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守兄。大觀初以太學(xué)內(nèi)舍生試上舍中科,三年,解褐為貞州司理參軍。歷上饒縣丞、太平州學(xué)教授、淮陰縣丞。宣和七年為福州路茶事司干辦公事,改本州提刑司,紹興二年秩滿再任,孟庾辟為福建、江西、荊湖南北路宣撫司干辦公事。紹興七年,召為司勛員外郎,改祠部,遷吏部郎中,出為福建路轉(zhuǎn)運副使,移知湖州。三請宮祠,以左朝請大夫致仕。紹興二十八年卒,年七十八。著詩文、奏議、歌詞三十卷。見孫覿《張公墓志銘》(《鴻慶居士文集》卷三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1—1159 【介紹】: 宋洛陽人,字希真,號巖壑,世稱洛川先生。初以布衣負(fù)重望,屢辭徵召。高宗紹興二年,應(yīng)召為迪功郎,賜進(jìn)士出身。歷秘書省正字、浙東提刑。因與主戰(zhàn)派李光來往,被罷官,寓居嘉禾。晚年受秦檜籠絡(luò),除鴻臚少卿,為時論所譏。檜死,廢黜。善畫山水,工詩詞及樂府。有《樵歌》。
全宋詩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生年據(jù)朱敦儒跋唐太宗賜韓王嘉《蘭亭帖》“紹興十六年時年六十六”推定),字希真,號巖壑,河南(今河南洛陽)人。欽宗靖康初召授學(xué)官,辭歸。高宗建炎二年(一一二八),再召不就(《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紹興三年(一一三三),特補(bǔ)迪功郎(同上書卷六八)。五年,賜進(jìn)士出身,守秘書省正字(同上書卷九六)。六年,兼權(quán)兵部郎中(同上書卷一○六)。通判臨安府。八年,為樞密行府咨議參軍(同上書卷一一九)。十四年,提點兩浙東路刑獄,十六年罷,十九年致仕(同上書卷一五一、一五五、一六○)。二十五年,因秦檜推挽,起除鴻臚少卿,檜死依舊致仕(同上書卷一六九)。二十九年,卒于秀州(同上書卷一八一),年七十九。一說卒于孝宗淳熙五年至十四年之間,享年百歲左右(今人劉揚忠《關(guān)于朱敦儒的生卒年》)。有《巖壑老人詩文》一卷(《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獵較集》若干卷(《后村詩話》續(xù)集卷四)、《朱敦儒陳淵集》二十六卷(《宋史·藝文志》),均佚;今存詞集《樵歌》三卷。《宋史》卷四四五有傳。今錄詩九首。
詞學(xué)圖錄
朱敦儒(1081-1159) 字希真,號巖壑。洛陽人。有詞集《樵歌》三卷。
全宋文·卷三五○三
朱敦儒(一○八一——一一五九),字希真,號巖壑老人,時稱洛川先生,河南府洛陽(今河南洛陽)人。志行高潔,雖布衣而有朝野之望,嘗數(shù)召而不就。紹興初,召為迪功郎。賜對,賜進(jìn)士出身,守秘書省正字。六年,改左奉郎,兼權(quán)兵部郎中。歷通判臨安府、樞密行府咨議參軍,除秘書郎,改都官員外郎。十四年,除兩浙東路提刑。罷為主管臺州崇道觀。十九年,守本官致仕。二十五年召對,落致仕,授鴻臚少卿,尋依前致仕。二十九年卒,年七十九。工詩詞,著有《巖壑老人詩文集》、《獵較集》、《朱敦儒陳淵集》二十六卷、《樵歌》三卷(存)?!?a target='_blank'>宋史》卷四四五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4—1166 【介紹】: 宋河南人,先世居贛州。字吉甫,號茶山居士。曾開弟。初入太學(xué)有聲,授將仕郎,賜上舍出身。累除校書郎。高宗初歷江西、浙西提刑。因兄力斥和議觸怒秦檜,同被罷官。居上饒茶山寺七年。檜死,復(fù)官,累擢權(quán)禮部侍郎。紹興末,金兵南下,上疏反對乞和。以通奉大夫致仕。卒謚文清。為文純正雅健,尤工詩。有《經(jīng)說》、《茶山集》。
全宋詩
曾幾(一○八五~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贛州(今江西贛縣)人,徙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陽)?;兆诔孕皱鲂舳魇趯⑹死?。試使部優(yōu)等,賜上舍出身,擢國子正兼欽慈皇后宅教授。遷辟雍博士,除校書郎。歷應(yīng)天少尹。欽宗靖康元年(一一二六),提舉淮東茶鹽。高宗建炎三年(一一二九),改提舉湖北茶鹽,徙廣西運判,歷江西、浙西提刑。紹興八年(一一三八),會兄開與秦檜力爭和議,兄弟俱罷。逾月復(fù)廣西轉(zhuǎn)運副使,得請主管臺州崇道觀,僑居上饒七年,自號茶山居士。二十五年檜卒,起為浙東提刑。明年改知臺州。二十七年召對,授秘書少監(jiān),擢權(quán)禮部侍郎。以老請謝,提舉洪州玉隆觀。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以左通議大夫致仕。乾道二年卒,年八十二,謚文清。有《經(jīng)說》二十卷、文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庫館臣據(jù)《永樂大典》輯為《茶山集》八卷?!?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曾幾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參校武英殿聚珍版本(簡稱武殿本),及《兩宋名賢小集》所收《茶山集》(簡稱小集)、《瀛奎律髓》(簡稱律髓)。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全宋文·卷三八○○
曾幾(一○八四——一一六六),字吉甫,其先贛人,后徙河南(今河南洛陽)。楙、開弟。以恩補(bǔ)將仕郎,試?yán)舨恐袃?yōu)等,擢國子正,為校書郎。靖康初提舉淮南東路茶鹽公事,徙荊湖北路。以疾奉祠,起為廣南西路運判、荊湖南路轉(zhuǎn)運副使。忤秦檜意,提舉道觀歷七年。寓居上饒茶山寺,自號茶山居士。檜死,起兩浙東路提刑,知臺州。召除直秘閣,授秘書少監(jiān),權(quán)禮部侍郎。時金人入侵,上疏力諫通使納幣。孝宗立,遷左通議大夫致仕,乾道二年五月卒于平江,年八十三,謚文清。幾剛毅質(zhì)直,篤于為義,素擅文名,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存《茶山集》八卷)、《易釋象》五卷、《論語義》二卷、雜論著若干卷。見陸游《曾文清公墓志銘》(《渭南文集》卷三二),《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宋史》卷三八二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86—1157 【介紹】: 宋溫州平陽人,字德起?;兆谡桶四赀M(jìn)士。歷信州儀曹、婺州兵曹。以執(zhí)政薦,拜監(jiān)察御史,擢侍御史。累官敷文閣待制、知成都府。因素與秦檜不協(xié),為檜諷御史所劾,謫池陽。檜死,復(fù)還成都,加敷文閣學(xué)士。在蜀一切以寬治,威行惠孚。卒于府治。有文集。
全宋詩
蕭振,字德起,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兆谡桶四辏ㄒ灰灰话耍┻M(jìn)士。高宗紹興六年(一一三六),召為秘書郎,拜監(jiān)察御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一○一)。七年提點兩浙西路刑獄,召為宗正少卿,擢侍御史(同上書卷一一七、一二○、一二一)。歷知紹興府、湖州。以忤秦檜,提舉太平觀,起知臺州。二十二年,以事謫池州。二十三年,除敷文閣待制、知成都府兼四川安撫制置使,未幾再謫池州。檜死,還成都,卒于任。有文集二十卷,已佚。《宋史》三八○有傳。今錄詩二首。
全宋文·卷三八三一
蕭振(一○八六——一一五七),字德起,溫州平陽(今浙江平陽)人。政和八年進(jìn)士,調(diào)信州儀曹。紹興初以趙鼎薦為監(jiān)察御史。俄擢侍御史,知紹興府、湖州,兩知成都府。二十七年卒,年七十二。有文集二十卷。見《宋史》卷三八○本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七七。
《國語辭典》:東路(東路)  拼音:dōng lù
往東方的路。后多用以指歸鄉(xiāng)的路?!段倪x。曹植。洛神賦》:「命仆夫而就駕,吾將歸乎東路。」《文選。王粲。贈蔡子篤詩》:「瞻望東路,慘愴增嘆,率彼江流,爰逝靡期?!?/div>
《漢語大詞典》:角巾東路(角巾東路)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 琇 書曰:‘既定邊事,當(dāng)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币庵^辭官退隱,登東歸之路。后用以為歸隱的典故。 宋 劉克莊 《水龍吟·辛亥安晚生朝》詞:“待角巾東路,蹇驢北阜,伴公游釣?!?/div>
《漢語大詞典》:二廣(二廣)
(1). 春秋 楚國 軍制名,謂左右二部。左傳·宣公十二年:“其君之戎分為二廣,廣有一卒,卒偏之兩?!?楊伯峻 注:“其君之戎謂 楚王 之親兵戎車也。 楚王 親兵分為左右兩部,每部皆名曰廣。”后亦泛指兩支部隊。舊五代史·唐書·莊宗紀(jì)三:“帝分軍為二廣,追躡數(shù)十里,獲 阿保機(jī) 之子?!?br />(2).指 宋 代 廣南西路 與 廣南東路 。即今 廣西壯族自治區(qū) 與 廣東省 。 宋 岳飛 《奏措置曹成事宜狀》:“似此顯見 曹成 未肯便赴行在,意欲侵犯二 廣 。” 宋 彭乘 續(xù)墨客揮犀·胡蔓:“二 廣 有草生于山谷間,其名胡蔓草,以急水吞之,即立死?!?/div>
《漢語大詞典》:二浙
宋 代行政區(qū)劃 浙江東路 與 浙江西路 的合稱。轄地約當(dāng)今 浙江省 全境及 江蘇省 長江 以南地區(qū)。 宋 陸佃 埤雅·釋木:“今 江 、 湘 、二 浙 ,四五月之間,梅欲黃落,則水潤土溽,礎(chǔ)壁皆汗,蒸鬱成雨?!?宋 朱彧 《萍州可談》卷二:“ 高麗 人泛海而至 明州 ,則由二 浙 溯 汴 至都下,謂之南路。”
《漢語大詞典》:二江
(1).指 四川 境內(nèi)之 郫江 、 流江 。史記·河渠書:“ 蜀 守 冰 鑿 離碓 ,辟 沫水 之害,穿二江 成都 之中?!?張守節(jié) 正義引 任豫 《益州記》:“二江者, 郫江 、 流江 也?!?晉 左思 《蜀都賦》:“帶二江之雙流,抗 峨眉 之重阻?!?唐 杜甫 《大雨》詩:“三日無行人,二江聲怒號。”
(2).借指 成都 一帶。隋書·于文仲傳:“ 王謙 竊居二江,叛換 三蜀 。” 前蜀 杜光庭 《自到仙都山醮詞》:“ 蜀王 扶天茂績,命世雄姿,八國二江,早列封圻之內(nèi); 黔 城 楚 硤,皆歸陶冶之中。”
(3).相當(dāng)于 北宋 的 江南東路 與 江南西路 。 宋 王安石 《金陵懷古》詩之一:“ 霸祖 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br />(4). 四川 宜昌 段 長江 中有 葛洲壩 和 西壩 兩個洲,將 長江 分成三條水流,即大江、二江和三江。二江介于兩洲之間。
《國語辭典》:槍手(槍手)  拼音:qiāng shǒu
1.古時持槍的兵士?!端问贰>硪痪乓?。兵志五》:「東路槍手,自至和初立為土丁之額。」
2.持槍射擊者。如:「他是著名的槍手,隨時有人請他表演射擊,均百發(fā)百中。」
《國語辭典》:槍手(槍手)  拼音:qiāng shou
冒名頂替,代人考試者?!段拿餍∈贰返诙幕兀骸讣依镉惺畞砣f家私,只是胸中沒得一點兒墨汁?!诟骱蜓a(bǔ)熟人中托找槍手?!挂沧鳌告j手」。
《國語辭典》:鎗手  拼音:qiāng shou
冒名頂替,代人考試者?!?a target='_blank'>儒林外史》第十九回:「勾串提學(xué)衙門,買囑鎗手代考。」也作「槍手」。
走東路
【俗語佛源】
這句俗語本于「達(dá)摩東來」。達(dá)摩 ,即菩提達(dá)摩(bodhidharma),南天竺僧人,梁武帝時航海來華,后至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達(dá)摩被尊為中國禪宗初祖。關(guān)于走東路的民間傳說,見清·王有光《吳下諺聯(lián)》卷一:「西天佛國清凈真誠,東土眾生奸狡百出。于是佛說度化眾生,議何佛東行。諸佛瞑目打坐,坐前各置一鐵樹,以先開花者往。如來面前一株,夜半先開。達(dá)摩祖師現(xiàn)出三昧神光,化出空中神手,取面前未開之樹,與如來交換。令揭謗神擊清磬一聲,佛眼齊開,見達(dá)摩前鐵樹花放滿足,奕奕有光,天香繚繞,是該達(dá)摩啟教東方。如來謂達(dá)摩曰:「可憐眾生,百劫難度。速離西方,快走東路?!菇癫粷M其人而愿其速行者,多作此語。(李明權(q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