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約二世明十二因緣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四教儀云:「次明二世十二因緣者,出大集經(jīng),佛為求辟支佛人說也?!勾耸蚓?,現(xiàn)在有十,未來有二。
一、現(xiàn)在十者:
一、無明 大集經(jīng)云:「何為觀于無明?先觀中陰,于父母所生貪愛心,愛因緣故。四大和合,精血二渧,合成一渧,大如豆子,名歌羅邏。是歌羅邏,愛有三事:一命、二識、三煖。過去世中業(yè)緣感果,無有作者,及以受者,初息出入,是名無明。歌羅邏時,氣息入出,有三種道。所謂隨母氣息上下,七日一變,息入出者,名為壽命。是名風(fēng)道,不臭不爛。是名為煖,是中心意。名之為識?!?br />二、行 復(fù)觀三受因,緣五陰、十二入、十八界,云何為觀?隨于念心,觀息出入。觀于內(nèi)身,皮膚肌肉筋骨髓腦,如空中云。是身內(nèi)風(fēng),亦復(fù)如是。有風(fēng)能上,有風(fēng)能下,有風(fēng)能滿,有風(fēng)能燋,有風(fēng)增長。是故息之出入,名為身行。以出入息,從覺觀生,故名意行。和合出聲,名行也。
三、識 三行因緣,則有識生,故名為識。
四、名色 著識因緣,則有四陰及以色陰,故名名色。
五、六入 五陰因緣,識行六處,故名六入。
六、觸 眼色相對,故名為觸。乃至意法,皆亦如是。
七、受 觸因緣故,念色至法,名之為受。
八、愛 貪著于色,乃至于法,名之為愛。
九、取 愛因緣故,四方求覓,名之為取。
十、有 取因緣故,受于后身,故名為有。
二、此下二因緣屬未來也:
十一、生 有因緣故有生,是名為生。
十二、老死 生因緣故,則老死種種諸苦。
若聞此因緣,發(fā)真無漏,亦名因緣覺也。
世出世二戒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戒由世出世二義上,分之為二:
一、出世間戒 沙彌之十戒,比丘之具足戒也。
二、世間戒 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之五戒八戒也。
三千世間
【佛學(xué)次第統(tǒng)編】
千如各有眾生國土五陰三世間之別。
一、五陰世間 又名五眾世間,十界五陰,各各差別,名為五陰世間。
二、眾生世間 又名假名世間,假五陰和合之上,名為眾生者,上至佛界,下至地獄,各各差別也。
三、國土世間 又名器世間,眾生所依之境界,十界各各差別者,是五陰中假立于色陰之上者。
千如各具三世間,則相乘為三千世間。
一佛出世,二佛涅槃
【俗語佛源】
「一佛出世」比喻事情非常不易。《隋書·經(jīng)籍志》:「每一小劫則一佛出世」?!?a target='_blank'>海錄碎事·臣職·中書舍人》:「朕聞,朝廷除(提拔)一舍人,六親相賀,諺以為一佛出世,豈容易哉?!鼓鶚劊笠鬘irvana,又作泥洹、涅槃那,譯為滅度、解脫等,為佛教徒追求的最終目的,亦泛稱釋迦或其弟子之逝世為涅槃?!敢环鸪鍪?,二佛涅槃」是民間的一種戲語,形容病痛者或受刑者痛苦得死去活來。《水滸傳》第三十九回:「打得宋江一佛出世,二佛涅槃,皮開肉綻,鮮血淋漓?!褂值谖迨兀?br />「眾人只得拿翻李逵,打得一佛出世,二佛涅槃?!挂沧鳌敢环鸪鍪?,二佛生天」,明·凌蒙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五卷:「真珠姬一發(fā)亂扔亂擲,哭得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常正)
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
【俗語佛源】
小說《西湖佳話·南屏醉跡》中有濟公的一段話:「你一個蠢和尚,怎得知佛家的妙用?豈不聞一粒米要藏大千世界,何況偌大一井,怎容不得幾根木頭?」這種關(guān)于空間大小平等、涉入無礙的「不可思議」境界,在大乘經(jīng)中多有反映?!毒S摩詰經(jīng)·不思議品》謂:「以須彌(高山名)內(nèi)芥子中,無所增減,須彌山王本相如故,而四天王、忉利諸天,不覺不知己之所入?!埂独銍澜?jīng)》卷二也說:「不動道場,于一毛端,偏能含受十萬國土?!埂度A嚴經(jīng)》更是反復(fù)論述世界的「涉入平等」。如《普賢行愿品》說:「一切諸世界,入一微塵中;世界不積聚,亦復(fù)不離散?!褂秩纭惰笮衅贰氛f:「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不可說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說世界?!怪袊娜A嚴宗在《華嚴經(jīng)》的教義基礎(chǔ)上,建立了「事事無礙」、「一多相容」、「微細相容」、「唯心回轉(zhuǎn)」等宗義。華嚴宗認為:見須彌山高廣,是自心作大;見芥子微細,是自心作小。而須彌山和芥子本無大小之別,故得以涉入無礙?!?李明權(quán))
三世有緣
【俗語佛源】
時間的遷流稱為「世」。時間沒有獨立的自性,僅僅表現(xiàn)在事物的生滅變化中。在這個意義上佛教假立「三世」之說。如《大寶積經(jīng)》所說:「三世,所謂過去、現(xiàn)在、未來?!故挛镆褱纾Q為「過去世」;事物已生未滅,稱為「現(xiàn)在世」;事物未生,稱為「未來世」。佛教的因果輪回之說是建立在「三世」的基礎(chǔ)上的,謂之「三世因果」。有首著名的偈頌說:「欲知過去因,現(xiàn)在受者是;欲知未來果,現(xiàn)在作者是。」魯迅《華蓋集·題記》說「我知道偉大的人物能洞見三世,觀照一切。」佛教認為,人際間的交往共事等,都是有緣份的,甚至還是宿世的緣份。后因稱極有緣份者為「三世有緣」。宋本《大唐三藏取經(jīng)詩話》載:法師對前來幫助取經(jīng)的行者說:「果得如此,三世有緣;東土眾生,獲大利益。」
五百世冤家
【俗語佛源】
謂犯殺業(yè)重罪者,在許多生輪回中冤冤相報,結(jié)成無休無止的冤家?!肝灏佟梗褐笜O多。多指結(jié)冤極深的冤家對頭?!?a target='_blank'>經(jīng)律異相》卷四六十六引《出鈔曇婆娑經(jīng)》謂:「嘗聞有一女人,為餓鬼所持,即從咒術(shù)而向鬼言:『何以惱他女人?』鬼答言:『此女人是我怨家,五百世中常殺我,我亦五百世中斷其命。若彼能舍舊怨心,我亦舍?!弧顾渍Z中也用以指緣份極深的有情人。如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卷一:「(張生)與那五百年前疾憎的冤家,正打個照面兒。」俗語中昵稱情人為「俏冤家」。如元·關(guān)漢卿《一半兒·題情》曲:「罵你個俏冤家,一半兒難當(dāng)一半兒耍。」(李明權(quán))
花花世界
【俗語佛源】
佛教關(guān)于「世界」的說法很多。如《華業(yè)經(jīng)》說:「佛土生五色睫,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褂帧?a target='_blank'>梵網(wǎng)經(jīng)》卷上謂:盧舍那佛坐千葉大蓮花中,化出千尊釋迦佛,各居千葉世界中,其中每一葉世界的釋迦佛,又化出百億釋迦佛,坐菩提樹下。后俗語花花世界源于此?;ɑㄊ澜缫话阈稳莘比A之地,塵世間。如《說岳全傳》第十五回:「每想中原花花世界,一心要奪取宋室江山?!褂秩纭逗蔚洹返谝换兀骸钢薪绫闶墙袢沾蟊娝〉幕ɑㄊ澜?。」(李明權(quán))
現(xiàn)世報
【俗語佛源】
原稱「現(xiàn)報」,為佛家所謂三業(yè)報之一。晉·慧遠《三報論》說得很明白:「經(jīng)說業(yè)有三報。一曰現(xiàn)報,二曰生報,三曰后報?,F(xiàn)報者,善惡始于此身,即此身受?!购笏渍Z用現(xiàn)世報為詈詞,意為今生乃至當(dāng)下就遭到惡報。如《初刻拍案驚奇》卷二二:「再沒有一個身子上,先前做了貴人,以后流為下賤,現(xiàn)世現(xiàn)報,做人笑柄的?!惯€特指不肖子孫。如清·顧張思《土風(fēng)錄》卷十一:「罵人曰現(xiàn)世報,見李翊《戒庵漫筆》。張桂當(dāng)國,有帖『十可笑』于門。八可笑,駙馬招個現(xiàn)世報?!褂秩纭缎咽篮阊浴だ畹廊霜毑皆崎T》:「自他死后,家事都就零落,況又遭著兵火,遂把我閣族子孫,都滅盡了。單留得我一個現(xiàn)世報,還在這里。」(李明權(quán))
前世作孽
【俗語佛源】
據(jù)佛教「因果報應(yīng)」之說,前世造下罪孽,損害其他眾生,一旦果報成熟,即不得不償還所欠的冤孽之債,謂之「前生債」或「前世孽」。如明·馮夢龍《桂枝兒·交惡》:「歹冤家,只今日便與你折帳,也是欠下前生債,與你相交這場?!褂秩缜濉ぴ丁独m(xù)子不語·葉氏姊》:「乾隆己酉,姊年七十二矣。偶秋日游園中,忽冷風(fēng)如箭,直射其身。臥床,醫(yī)藥罔效……別駕乘其神氣稍清時,詢以終日喃喃,與誰共語,所患何處痛癢,而呼號不止?姊初不答,強問之,乃長嘆曰:『前世孽也!』」今人遇到冤家或困境、災(zāi)難時,往往說:「前世作孽!」即本于此。(李明權(quán))
前世燒了斷頭香
【俗語佛源】
信徒為了表示虔敬,在禮佛等場合,一般不燃折斷或污染過的香。如《三世因果經(jīng)》云:「今生臭氣為何因?前世污香供佛前?!谷纭?a target='_blank'>兒女英雄傳》第二二回:「我是怎么了呢?沒修積個兒子來罷了,難道連個女兒的命也沒有?真?zhèn)€的我前世燒了斷頭香了?!梗ɡ蠲鳈?quán))
宿世因緣
【俗語佛源】
佛教指前世的生死為前生,即宿世;因而,將前世的因緣,統(tǒng)稱宿世因緣。《法華經(jīng)·授記品》:「宿世因緣,吾今當(dāng)說?!雇?jīng)《化城喻品》還對二乘人說宿世因緣,誘其證悟。唐·姚合《寄主客劉郎中》詩:「漢朝共許賈生賢,遷謫還應(yīng)是宿緣?!挂彩∽鳌杆蘧墶?。如南朝宋·何承天《答宗居士書》:「愛欲未除,宿緣是畏?!购髞戆选杆奘酪蚓墶挂徽Z的涵義應(yīng)用到仕途的升遷與兒女之情的恩恩怨怨等方面。如《道山清話》:「彭汝礪久在侍從,晚娶宋氏歸,有姿色器資,承順惟恐不及,后出守九江,病中忽索筆紙,大書云:『宿世冤家,五年夫婦,從今以往,不打這鼓?!煌豆P而逝。」(無名氏)
二義──世界二義
【三藏法數(shù)】
(出楞嚴經(jīng))
〔一、世遷流義〕,世遷流者,謂過去現(xiàn)在未來三世遷流也。只如昨日是過去,今日是現(xiàn)在,明日是未來,如此遷移流動,無有間歇也。
〔二、界方位義〕,界方位者,謂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方有定位,不相混亂也。
二種世間清凈
【三藏法數(shù)】
(出無量壽經(jīng)論)
論云:若人一心專念阿彌陀佛,畢竟得生安樂國土,成就種種功德莊嚴,獲此二種世間清凈。(梵語阿彌陀,華言無量壽。)
〔一、器世間清凈〕,謂世界如器,隔別名世,間差名間,故名器世間。謂彼安養(yǎng)國土,廣大無邊,如太虛空,清凈光明,如日月輪,具足珍寶莊嚴,是名器世間清凈。
〔二、眾生世間清凈〕,謂所化眾生,隔別間差,故名眾生世間。謂彼阿彌陀佛,于一佛土,身不動搖,于一切時,放大光明,悉能遍至十方世界,教化眾生,令其如實修行,離諸染著,皆愿往生我國,是名眾生世間清凈。
三世業(yè)
【三藏法數(shù)】
(出大智度論)
〔一、過去世業(yè)〕,謂過去世,若意起貪瞋癡等,即動身口,作諸惡業(yè);若意不貪、不瞋、不癡等,即動身口,作諸善業(yè)。善惡之業(yè)雖殊,皆受現(xiàn)在未來之報,是名過去世業(yè)。
〔二、現(xiàn)在世業(yè)〕,謂現(xiàn)在世,若意起貪瞋癡等,即動身口,作諸惡業(yè);若意不貪、不瞋、不癡等,即動身口,作諸善業(yè)。善惡之業(yè)雖殊,皆受未來之報,是名現(xiàn)在世業(yè)。
〔三、未來世業(yè)〕,謂未來世,必由身口意,造作善惡諸業(yè)。雖不現(xiàn)作,望于未來,畢竟不無,是名未來世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