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西漢勃海人,字曼倩。治《春秋》,為郡文學(xué)。武帝末,征拜青州刺史。昭帝初,擢京兆尹,常以儒家經(jīng)術(shù)決事。有男子冒稱衛(wèi)太子,丞相御史莫能決,不疑叱從吏縛送詔獄。帝聞而嘉之,由是名重朝廷。后病免。
人物簡介
【介紹】: 西漢勃海人。不疑為京兆尹,每行縣錄囚還,母聞有所平反,即喜笑,為飲食語言,異于他時。若聞無所出,母即怒,不食。故不疑為官,仁而善教,嚴而不殘。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介紹】: 東漢安定烏氏人。梁冀弟。好經(jīng)書,善待士,冀暗嫉之。為光祿勛,自恥兄弟有隙,遂讓位歸第,閉門自守。先冀卒。
人物簡介
中唐時進士。憲宗元和間客居昭義,與祝元膺為友。自云曾遇怪,遂皈依佛教,不復(fù)應(yīng)舉。頗能詩。事跡見《酉陽雜俎》卷一五?!?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斷句2。
人物簡介
【生卒】:941—986 【介紹】: 宋兗州曲阜人,字不疑。孔子四十四代孫,孔仁玉長子。舉進士不第。太祖乾德中詣闕上書,述其家世,詔以為曲阜主簿。太宗召問孔子世嗣,詔遷太子右贊善大夫,襲封文宣公。通判密州,遷殿中丞。雍熙三年,隨軍北征督軍糧,涉拒馬河溺死。
人物簡介
【生卒】:969—1047 【介紹】: 宋建昌軍南豐人,字不疑。曾致堯子。以蔭補太廟齋郎。仁宗天圣二年進士。歷太子中允、太常博士。知如皋、玉山二縣,守正不阿,有治績。為知信州錢仙芝所誣,罷歸十二年。復(fù)赴京師,中道病卒。善文章。有《時議》。全宋文·卷二七○
曾易占(九六九——一○四七),字不疑,南豐(今江西南豐)人,致堯子,曾鞏父。以蔭補太廟齋郎。天圣二年進士,歷太子中允、太常博士,知如皋、玉山等縣,擢知信州。為錢仙芝所誣,除名,配廣南衙前編管。慶歷七年卒,年七十九。后以子布貴,追封魯國公。有《時議》十卷。見王安石《臨川集》卷九三《太常博士曾公墓志銘》。
人物簡介
王謹言(一○一一~?),字不疑,洛陽(今屬河南)人,益恭子(《宋詩紀事小傳補正》卷一)。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官駕部郎中(同上書)。以司農(nóng)少卿致仕。神宗元豐五年(一○八二)參與洛陽耆英會,時年七十二。
人物簡介
【介紹】: 宋潤州丹陽人,字不疑。仁宗寶元元年進士。為上元主簿。國子監(jiān)立石經(jīng),以善篆隸,召充直講。歷知高郵軍、淮南提點刑獄,京西轉(zhuǎn)運使,居官嚴厲。入修起居注,知制誥,知諫院。累遷龍圖閣學(xué)士,知成都,道卒,年六十四。全宋詩
邵必,字不疑,丹陽(今屬江蘇)人。仁宗景祐五年(一○三八)進士(元《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一八)。為上元主簿、國子監(jiān)直講。進集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出知常州、高郵軍,提點淮南刑獄,京西轉(zhuǎn)運使。英宗治平二年(一○六五),知制誥(《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六)。遷寶文閣直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出知成都,卒于道,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七有傳。今錄詩四首。全宋文·卷六一七
邵必,字不疑,丹陽(今江蘇丹陽)人。寶元元年第進士,為上元主簿,召充國子監(jiān)直講,同知太常禮院。出知常州,召為開封府推官?;实v五年八月,以在常州時誤斷案犯,責(zé)監(jiān)邵武稅。久之,知高郵軍,提點淮南刑獄,為京西轉(zhuǎn)運使,入修起居注,知制誥,知諫院。編《仁宗御集》成,遷寶文閣直學(xué)士、權(quán)三司使,加龍圖閣學(xué)士、知成都,卒于道,年六十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三一七有傳。
人物簡介
【介紹】: 宋邢州龍岡人,字不疑。第進士。仁宗嘉祐四年知宜州,謀啟邊釁,取安化軍,為李師中所止。神宗熙寧中為辰州帥。官游四十年不得志,乃推變怪之理,參見聞之異,著《括異志》。又有《志怪集》、《倦游雜錄》?;蛞詾槿龝禾┩忻鳌?/blockquote>全宋詩張師正(一○一六或一○一七~?)(生年據(jù)《玉壺詩話》推算),字不疑,襄國(今河北邢臺)人(《直齋書錄解題》卷一一)。登進士第,換武為遙郡防禦使(《臨漢隱居詩話》)。仁宗嘉祐四年(一○五九)知宜州(《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英宗治平三年(一○六六)時為辰州帥,神宗熙寧十年(一○七七)時為鼎州帥,與釋文瑩有交(《玉壺詩話》)。著作今存《括異志》十卷、《倦游雜錄》一卷。今錄詩二首。全宋文·卷一○七六張師正(一○一七——?),字不疑,邢州龍岡(今河北邢臺)人。登進士第,換武為遙郡防禦使。嘉祐四年知宜州,治平至熙寧中為辰州、鼎州帥。善詩文,著有《括異志》、《倦游雜錄》。曾官儀鸞使、英州刺史。見《玉壺清話》卷五,《臨漢隱居詩話》,《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王安石《儀鸞使英州刺史張師正落刺史依舊儀鸞使制》(《臨川集》卷五五),蘇軾《觀張師正所蓄辰砂》及諸家注(《蘇軾詩集》卷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