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為考慮容錯,系統(tǒng)已按“事 → 叓事”轉(zhuǎn)換方式進(jìn)行查詢。
典故

《詩經(jīng)·小雅·雨無正》
「三事大夫,莫肯夙夜。邦君諸侯,莫肯朝夕?!箹|漢·鄭玄箋:「王流在外,三公及諸侯隨王而行者,皆無君臣之禮,不肯晨夜朝暮省王也?!?/span>

例句

祿秩榮三事,功勛乏一毫。 李德裕 寒食日三殿侍宴奉進(jìn)詩一首

《國語辭典》:三事  拼音:sān shì
1.三公。指太師、太傅、太保。《詩經(jīng)。小雅。雨無正》:「三事大夫,莫肯夙夜。」唐??追f達(dá)。正義:「三事大夫唯三公耳?!?br />2.三件事情:(1)春、夏、秋三季農(nóng)事?!对娊?jīng)。大雅。常武》:「不留不處,三事就緒?!固啤?追f達(dá)。正義:「故知三事謂三農(nóng)之事?!?2)正德、利用、厚生?!稌?jīng)。大禹謨》唐??追f達(dá)。正義:「正身之德、利民之用、厚民之生,此三事惟當(dāng)諧和之?!固?。韓愈 請上尊號表:「由是五谷歲登,百瑞時見,六府三事,惟序惟歌。」(3)事父、事師、事君。見《國語。晉語一》。(4)天、地、人之事?!秶Z。楚語下》:「王曰:『三事者何也?』對曰:『天事武,地事文,民事忠信。』」
《國語辭典》:三公  拼音:sān gōng
1.人臣中最高的三個官位:(1)周代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稌?jīng)。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jīng)邦,燮理陰陽。」(2)西漢以大司馬、大司徒、大司空為三公?!稘h書。卷九九。王莽傳上》:「漢危無嗣,而公定之;四輔之職,三公之任,而公干之?!?3)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唐。杜佑《通典。卷十九。職官三公》:「后漢又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也稱為「三司」。
2.星名。即太乙星旁的三星。《晉書。卷一一。天文志上》:「杓南三星及魁第一星西三星皆曰三公,主宣德化,調(diào)七政,和陰陽之官也?!挂卜Q為「三師」。
《國語辭典》:金三事兒(金三事兒)  拼音:jīn sān shì ér
舊時常把金制的牙簽、耳挖子等用環(huán)連在一起,叫「金三事兒」。婦女常將之掛在裙子上、衣襟上、領(lǐng)口上做裝飾品?!督鹌棵贰返谝凰幕兀骸敢蛞姶好妨孀儯俏鏖T慶用過的ㄚ鬟,與了他一副金三事兒?!?/div>
《國語辭典》:銀三事挑牙兒(銀三事挑牙兒)  拼音:yín sān shì tiāo yá ér
舊時把銀制的牙簽、耳挖子、指甲剪等用環(huán)串連起來,隨身攜帶,稱為「銀三事挑牙兒」?!督鹌棵贰返诎巳兀骸敢幻骈_櫥門,取出一方白綾汗巾,一副銀三事挑牙兒答贈?!挂卜Q為「銀三事兒」。
分類:牙簽串連
《漢語大詞典》:八一三事變
亦稱“淞滬會戰(zhàn)”。1937年七七事變后,日本侵略軍為了占領(lǐng)中國的經(jīng)濟(jì)中心,迫使國民政府投降,于8月13日大舉進(jìn)攻上海。中國守軍奮起抵抗,淞滬抗戰(zhàn)爆發(fā)。國民政府下達(dá)全國總動員令,調(diào)集七十萬大軍投入淞滬戰(zhàn)場。日軍兵力也增至三十萬。11月5日,日軍一部從杭州灣登陸,迂回守軍側(cè)后。中國守軍被迫撤退。12日,淞滬陷落。
《分類字錦》:七登三事
翟汝文賀蔡開府啟:七登三事,愿觀伯始之榮;四世五公,當(dāng)繼諸袁之盛。
分類:貴盛
《漢語大詞典》:爐瓶三事(爐瓶三事)
焚香用具:一個香爐,一個香盒,一個小瓶。瓶中插香箸、香鏟。紅樓夢第五三回:“這里 賈母 花廳上擺了十來席酒,每席傍邊設(shè)一幾,幾上設(shè)爐瓶三事,焚著御賜百合宮香?!?/div>
《漢語大詞典》:三物
(1).猶三事。指六德、六行、六藝。《周禮·地官·大司徒》:“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一曰六德:知、仁、圣、義、忠、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藝:禮、樂、射、御、書、數(shù)?!?鄭玄 注:“物猶事也?!?span id="ckeaouc" class="book">《左傳·襄公三年》:“ 解狐 得舉, 祁午 得位, 伯華 得官,建一官而三物成,能舉善也夫!” 明 宋濂 《送鄧貫道還云陽序》:“《周官》之制以鄉(xiāng)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所謂三物,若六德、六行、六藝是也。” 清 曾國藩 《送江小帆同年視學(xué)湖北序》:“承平既久,法意寖失,郡縣有司不知三物為何事,而教民之任,獨以責(zé)之學(xué)政與校官?!?br />(2).三種物類。指豕、犬、雞。《詩·小雅·何人斯》:“出此三物,以詛爾斯?!?毛 傳:“三物,豕、犬、鷄也?!?清 錢謙益 《吳德輿次東坡獄中寄子由韻,作丁丑紀(jì)聞詩,感而和之》:“孤身豈合投豺虎,三物何當(dāng)詛犬鷄。”
(3).三種。墨子·公孟:“ 公孟子 謂 子墨子 曰:‘君子恭己以待,問焉則言,不問焉則止,譬若鐘然,扣則鳴,不扣則不鳴?!?子墨子 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耳也。’”
《國語辭典》:三省  拼音:sān xǐng
以三事省察,泛指詳察己身過失?!墩撜Z。學(xué)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xí)乎?』」明。無名氏《貧富興衰記。楔子》:「吾日三省朝聞道,自古寒儒陋巷居?!?/div>
《國語辭典》:崇高  拼音:chóng gāo
1.高大。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淇水》:「石壁崇高,昂藏隱天?!?br />2.地位優(yōu)越?!兑捉?jīng)。系辭上》:「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崇高莫大乎富貴?!?br />3.品格高尚。唐。柳宗元哭張后馀辭〉:「子之崇高,無愧三事。」
《國語辭典》:九功  拼音:jiǔ gōng
1.古稱六府、三事為九功,是養(yǎng)民、教民的九項事功?!稌?jīng)。大禹謨》:「政在養(yǎng)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埂蹲髠?。文公七年》:「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谷,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br />2.周代時九種職業(yè)所應(yīng)繳交的賦稅?!吨芏Y。天官。大府》:「大府掌九貢、九賦、九功之貳,以受其貨賄之入?!固?。賈公彥。疏:「謂九職之功,大宰以九職任之,成孰斂其稅,則是九功也。」
《漢語大詞典》:三論(三論)
(1).指所論三事。呂氏春秋·應(yīng)言:“ 魏王 將入 秦 , 魏敬 謂王曰:‘以 河內(nèi) 孰與 梁 重?’王曰:‘ 梁 重?!衷唬骸?梁 孰與身重?’王曰:‘身重?!衷唬骸羰?秦 求 河內(nèi) 則王將與之乎?’王曰:‘弗與也?!?魏敬 曰:‘ 河內(nèi) 三論之下也,身三論之上也。 秦 索其下而王弗聽,索其上而王聽之,臣竊不取也?!踉唬骸跞?。’乃輟行?!?高誘 注:“三論,謂 河內(nèi) 與 梁 及身也?!?br />(2).《論語》《魯論語》《齊論語》《古文論語》三種,合稱“三論”。 三國 魏 何晏 《論語集解序》:“故有《魯論》,有《齊論》。 魯共王 時嘗欲以 孔子 宅為宮,壞,得《古文論語》……凡二十一篇,篇次不與 齊 魯 論同?!?邢昺 疏:“此辨三論篇章之異也?!?br />(3).佛教三論宗所依據(jù)的經(jīng)典,即中論、百論、十二門論。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傳·義解五·釋元暢:“又善於三論,為學(xué)者之宗?!?span id="gaoe2sg" class="book">《陳書·徐孝克傳》:“與諸僧討論釋典,遂通三論。”南史·傅縡傳:“ 縡 篤信佛教,從 興皇寺 慧朗法師 受三論,盡通其學(xué)。”
《漢語大詞典》:三患
(1).指多子有多懼之患,富有多事之患,壽有多辱之患。莊子·天地:“ 堯 曰:‘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是三者,非所以養(yǎng)德也,故辭?!馊嗽唬骸q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云,至於帝鄉(xiāng)。三患莫至,身常無殃,則何辱之有!’” 宋 蘇軾 《黃河》詩:“帝假一源神 禹 跡,世流三患梗 堯 鄉(xiāng)。”一說,指病、老、死三種禍患。
(2).指君子所憂之三事:不得聞、不得學(xué)、不能行。禮記·雜記下:“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xué)也;既學(xué)之,患弗能行也?!?br />(3).指富貴所招致的三種禍害。呂氏春秋·本生:“出則以車,入則以輦,務(wù)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機(jī),肥肉厚酒,務(wù)以自彊,命之曰爛腸之食;靡曼皓齒, 鄭 衛(wèi) 之音,務(wù)以自樂,命之曰伐性之斧。三患者,貴富之所致也。”
《漢語大詞典》:三忘
謂將士出征當(dāng)忘卻三事:忘家、忘親、忘身。史記·司馬穰苴列傳:“將受命之日,則忘其家;臨軍約束,則忘其親;援枹鼓之急,則忘其身?!?/div>
十三事法
【佛學(xué)大辭典】
(名數(shù))出家人宜務(wù)之十三行法,乞食四法(住正戒,住正威儀,住正命,住正覺),威儀四法(依法,依時,依處,依次),離煩惱五事(離貪,離瞋,離取著,離粗獷,離憍慢)是也。
【三藏法數(shù)】
〔一、住正戒〕,謂出家之人,入于聚落乞食,當(dāng)收攝身心,安住正戒,勿令毀犯也。
〔二、住正威儀〕,謂出家之人,乞食之時,當(dāng)須正其容貌,端其威儀,令一切人生敬信心也。
〔三、住正命〕,謂出家之人,當(dāng)依佛制,乞食自活,資身進(jìn)道,離于五種邪命之食也。(五邪命者:詐現(xiàn)異相,自說功能,占相吉兇,高聲現(xiàn)威,說所得利,以動人心也。)
〔四、住正覺〕,謂出家之人,當(dāng)須覺了身為苦本,甚可厭惡。為正道故,而行乞食,隨得支身,以除饑渴,勿令多貪,妨進(jìn)道業(yè)也。(已上乞食四事。)
〔五、依法〕,謂出家之人,或于道場中經(jīng)行,或于聚落內(nèi)乞食,當(dāng)須行步徐緩,遵其法則也。
〔六、依時〕,謂出家之人,當(dāng)念無常迅速,晝夜深自警悟,不可眠臥,妨損道業(yè)。遺教經(jīng)云:晝則勤心修習(xí)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后夜,亦勿有廢。是也。
〔七、依處〕,謂出家之人,欲求寂靜無為之樂,當(dāng)離憒(古對切)鬧之處,獨處閑居,思滅苦本也。
〔八、依次〕,謂出家之人,于大眾中,當(dāng)依戒臘,資次而坐,勿令攙越。梵網(wǎng)經(jīng)云:先受戒者在前坐,后受戒者在后坐。是也。(已上威儀四事。)
〔九、離貪〕,謂出家之人,已住正戒,當(dāng)制五根,勿令放逸。五欲之害,甚于毒蛇,不應(yīng)貪著也。(五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十離瞋〕,謂出家之人,當(dāng)以慈悲為本,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無令瞋恨。瞋之為害,甚于猛火,常當(dāng)防護(hù),勿令得入也。
〔十一、離取著〕,謂出家之人,常以智慧觀察己身及以外物,皆悉虛幻,不應(yīng)妄取執(zhí)著。遺教經(jīng)云:持凈戒者,不得販賣貿(mào)易,安置田宅,及諸財寶,皆當(dāng)遠(yuǎn)離。是也。
〔十二、離粗獷〕,謂出家之人,當(dāng)須柔軟和順,以成清雅之德,不應(yīng)粗暴猛獷,有失和敬之儀也。(和敬者,謂外同他善,內(nèi)自謙卑也。)
〔十三、離憍慢〕,謂出家之人,當(dāng)須謙敬卑下,折己慢幢,精進(jìn)修道,不應(yīng)自恃有德,憍傲侮慢,貢高于人也。(已上離煩惱五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