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
綜合
詩話
詞話
古籍檢索
類書集成
查詢
詩詞
典故詞匯
對仗詞匯
詞譜
曲譜
詩詞地圖
登錄
韻典
平水韻
詞林正韻
中原音韻
中華通韻
校注
律詩校驗
詞格校驗
曲格校驗
對聯(lián)校驗
自動箋注
課堂
律絕創(chuàng)作
填詞入門
公開課
學習指南
其它
簡繁轉(zhuǎn)換
詩社
詩詞書店
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
按出處分類
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
全部
17
詞典
2
分類詞匯
4
佛典
9
其它
2
共17,分2頁顯示
1
2
2
下一頁
詞典
七處
七處平整
分類詞匯
七澤
七舍
七覆
七事兒
佛類詞典
七處善
七處八會
七處九會
七處平滿相
華嚴經(jīng)七處八會
華嚴經(jīng)七處九會
七處說──華嚴七處說
七處徵心
第七處,逝多林
《駢字類編》:
七處(七處)
元史地理志至元十四年以大匱七處立寶山縣十六年升為州 沈約佛記序七處九會峨然在目楞庾信弘農(nóng)郡五張寺經(jīng)藏碑見四說下 嚴經(jīng)佛與阿難凡七處徵心無有是處
分類:
七處
《分類字錦》:
七處平整(七處平整)
增一阿含經(jīng)是時目連化作五百白象皆有六牙七處平整金銀校飾在上坐往詣彼城
分類:
象
《漢語大詞典》:
七澤(七澤)
相傳古時 楚 有七處沼澤。后以“七澤”泛稱 楚 地諸湖泊。 漢
司馬相如
《子虛賦》
:“臣聞 楚 有七澤,嘗見其一,未覩其餘也。臣之所見,蓋特其小小者耳,名曰 云夢 。” 南朝 宋 顏延之
《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
詩:“三 湘 淪 洞庭 ,七澤藹 荊 牧?!?宋
司馬光
《再和伯常見寄》
:“徧游七澤身忘倦,更賦千篇意轉(zhuǎn)新?!?明
何景明
《吳偉江山圖歌》
:“去鴈遙知七澤中,落花誤認 桃源 口?!?/div>
分類:
七處
沼澤
《漢語大詞典》:
七舍
指室、堂、庭、門、巷、術(shù)、野七處所。
《淮南子·天文訓》
:“陰陽刑德有七舍。何謂七舍?室、堂、庭、門、巷、術(shù)、野……德在室則刑在野,德在堂則刑在術(shù),德在庭則刑在巷,陰陽相德則刑德合門?!?北齊
劉晝
《
新論·兵術(shù)
》
:“辨地勢者,識七舍之形,別九地之勢?!?/div>
分類:
七處
處所
《漢語大詞典》:
七覆
七處伏兵;七處埋伏。
《
左傳·宣公十二年
》
:“ 士季 使 鞏朔 韓穿 帥七覆于 敖 前,故上軍不敗?!?杜預(yù) 注:“覆,為伏兵七處?!?清
唐孫華
《贈同年趙蒙泉》
詩:“張羅為掩禽,毀巢將取鷇。桎梏陳五刑,網(wǎng)絡(luò)施七覆?!?/div>
分類:
七處
伏兵
埋伏
《國語辭典》:
七事兒(七事兒)
拼音:
qī shì ér
七處,七部分。元。馬致遠《青衫淚》第一折:「若信著俺當家老奶奶,把惜花心七事兒分開?!乖`嵐庾妗吨芄珨z政》第四折:「霍叔將他官削了玉下玄白,蔡叔將他遞流入千萬里瓊崖。把這兩個七事兒分開,轉(zhuǎn)送交普天之下號令明白?!挂沧鳌钙呤录摇?、「七事件」、「七事子」。
分類:
七處
七處善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觀法之名。一觀色為苦,二觀色為集,三觀色為滅,四觀色為道,五觀色為愛味,六觀色為過患,七觀色為出離。前四種觀色之四諦,色愛味之言,重觀色之集。色過患之言,重觀色之苦,色出離之言,重觀色之滅諦。如是受想行識各七,故為三十五也。不過七,故但曰七處善。見婆沙論百八十三,俱舍光記二十三。
七處八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六十卷之華嚴經(jīng),七處八會之說也。(參見:華嚴經(jīng))
七處九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八十卷華嚴經(jīng),七處九會之說也。(參見:華嚴經(jīng))
七處平滿相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如來三十二相之一。兩足下,兩手,兩肩及頂中之七處皆平滿端正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兩足下、兩手、兩肩、項中,七處皆平滿端正也。
華嚴經(jīng)七處八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六十華嚴經(jīng)一部有三十四品。合人中三處與天上四處為七處,于普光法堂重會總有八會。
華嚴經(jīng)七處九會
【佛學大辭典】
(術(shù)語)八十華嚴經(jīng)一部有三十九品,七處九會所說。六十華嚴經(jīng)第六他化天會十一品此經(jīng)分為他化天與普光明殿二處故為九會。
七處說──華嚴七處說
【三藏法數(shù)】
(出華嚴經(jīng)隨疏演義鈔)
華嚴者,因行如華,莊嚴果德也。七處者,佛說華嚴經(jīng)之處也。所謂人間三處,即菩提場、普光明殿、逝多林;天上四處,即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他化天也。
〔第一處,菩提場〕,梵語菩提,華言道。謂佛在摩竭提國,阿蘭若菩提場中,始成正覺,于此處,說如來依正果報法門,共六品經(jīng):一世主妙嚴品、二如來現(xiàn)相品、三普賢三昧品、四世界成就品、五華藏世界品、六毗盧遮那品也。(梵語摩竭提,華言善勝,又云無惱。梵語阿蘭若,華言閒靜處。菩提場者,如來成道之場也。)
〔第二處,普光明殿〕,普光明殿者,謂其殿眾寶所成,光明映照也。又佛于中說法,普放光明故也。此處凡三番聚會,共說十八品經(jīng)。初于此處說十信等法門,共六品經(jīng):一如來名號品、二四圣諦品、三光明覺品、四菩薩問明品、五凈行品、六賢首品。次于此處說等覺法門,凡十一品經(jīng):一十定品、二十通品、三十忍品、四阿僧祇品、五壽量品、六菩薩住處品、七佛不思議品、八十身相海品、九如來隨好光明品、十普賢行品、十一如來出現(xiàn)品。后于此處說離世間法,即經(jīng)中離世間品也。
〔第三處忉利天〕,梵語忉利,華言三十三。即須彌山頂,帝釋所居之處也。此處說十住等法門,共六品經(jīng):一升須彌山品、二山頂偈贊品、三十住品、四梵行品、五發(fā)心功德品、六明法品也。(梵語須彌,華言妙高。帝釋,梵語釋提桓因,華言能天主。今言帝釋者,華梵雙舉也。)
〔第四處,夜摩天〕,梵語夜摩,華言善時。謂此天時時唱快樂故也。此處說十行等法門,共四品經(jīng):一升夜摩天品、二夜摩偈贊品、三十行品、四十無盡藏品也。
〔第五處,兜率天〕,梵語兜率,華言知足。謂于五欲境上知止足故也。此處說十回向等法門,共三品經(jīng):一升兜率天品、二兜率偈贊品、三十回向品也。(五欲者,色欲、聲欲、香欲、味欲、觸欲也。)
〔第六處,他化天〕,他化者,諸欲樂境不勞自化,皆由馀天所化,而自在受用故也。此處說十地法門,即經(jīng)中十地品也。
〔第七處,逝多林〕,梵語逝多,華言勝林,即給孤獨園。此處說入法界法門,即經(jīng)中入法界品也。(給孤獨園者,即給孤長者,買祇陀太子之園以奉佛也。)
七處徵心
【三藏法數(shù)】
(出楞嚴經(jīng))
七處徵心者,佛于楞嚴會上,徵詰阿難心目所在之處也。此由阿難遭摩登伽之幻術(shù)。佛敕文殊,將咒往護,提獎阿難,歸來佛所。佛問其發(fā)心出家之始,阿難以見佛勝相而答。佛遂徵其心目所在,阿難答以目在外,而心在內(nèi)。及佛徵其心不在內(nèi),又計之在外。如是展轉(zhuǎn)窮逐徵詰,至于無所著處。使其妄心無所依止。蓋由阿難不知妙凈明心,遍一切處,無在無不在,而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以為心相。佛欲破其妄想緣心,顯其妙凈明體,故有七處徵心之說也。(梵語阿難,華言慶喜。梵語摩登伽,華言本性。文殊,梵語具云文殊師利,華言妙德。)
〔一、在內(nèi)〕,在內(nèi)者,謂阿難因佛徵問心目所在,阿難答云:心居身內(nèi),目在于外。佛遂問云:汝心若在身內(nèi),則應(yīng)先見身中心肝脾胃等物,然后能見外境。若不先見身中之物,汝心豈在身內(nèi)。故云: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內(nèi),無有是處。
〔二、在外〕,在外者,謂阿難被佛徵心非內(nèi),則又計之于外,故以燈光譬之。謂眾生心在身外,不見身中。如燈光在室外不能照于室內(nèi)也。佛又問云:汝心若在身外,則身心兩異,各不相知。若相知者,云何在外。故云汝言覺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無有是處。
〔三、潛根〕,潛根者,謂阿難被佛徵心非外,則又計為潛伏根里。(根,謂眼根。)故以琉璃籠眼為喻,謂眼合于心,如琉璃籠于眼上,若眼見物時,心即隨能分別,無有障礙。如琉璃合眼,不礙于見物也。佛乃責其法喻不齊,汝若以琉璃喻眼,則眼亦可見眼,若可見,即同于境矣。眼若同境,則心境各異。豈可云心潛伏根內(nèi),隨即分別耶?故云汝言覺了能知之心,潛伏根里,無有是處。
〔四、在闇內(nèi)〕,在闇內(nèi)者,謂阿難被佛徵詰心不在根里。則又計云:諸眾生身腑藏在中,竅穴居外。如我今者,開眼見明,為見外。閉眼見暗,為見內(nèi)。佛乃問其汝當閉眼見暗之時,此暗境界與眼對否?若與眼對,暗在眼前,云何成內(nèi)。若不對者,云何成見。故云:汝言見暗,名見內(nèi)者,無有是處。
〔五、隨所合處〕,隨所合處者,謂阿難被佛徵詰,不在暗內(nèi),則又計之。隨所合處,心則隨有。佛乃問云:汝言隨所合處,心隨有者,是心無體,則無所合;心若有體,則汝以手自挃其身,汝心必能知覺。此知覺心為復(fù)內(nèi)出,為從外來。若于內(nèi)出,則見身中;若從外來,先合見面。既非內(nèi)外,則無出入,出入既無,體性何有?若無有體,誰為隨合。故云隨所合處,心隨有者,無有是處。
〔六、在中間〕,在中間者,謂阿難被佛徵詰,心非隨所合處而有。則又計心在于根塵中間。佛又問云: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fù)兼于根塵,為不兼于根塵,若兼于根塵,則根有知而塵無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若不兼者,不屬根塵,即無體性,中何有相。故云當在中間,無有是處。(成敵兩立者,謂根與塵而成敵對,有知與無知而成兩立也。)
〔七、無著〕,無著者,謂阿難被佛徵詰,心不在中間。則又計之,一切無著,名之為心。佛又問云:汝言不著名為心者,如世間虛空水陸飛行,一切物象,汝心不著。此等物象,為有為無。若言無者,則同龜毛兔角,云何更有不著之物,而言不著。若言有者,物在則心亦在,云何無著。故云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第七處,逝多林
【三藏法數(shù)】
梵語逝多,華言勝林,即給孤獨園。此處說入法界法門,即經(jīng)中入法界品也。(給孤獨園者,即給孤長者,買祇陀太子之園以奉佛也。)
粵公網(wǎng)安備44010402003275
粵ICP備17077571號
關(guān)于本站
聯(lián)系我們
客服:+86 136 0901 3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