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2—1669 【介紹】: 明末清初安徽桐城人,字爾止,一名一耒,號明農(nóng),一號峹山。明諸生。與復社、幾社諸名士友善。入清,隱居南京。工詩。有《峹山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十六
方文,又名一來,字爾止,一字明農(nóng),桐城人。明諸生。有《涂山集》。
人物簡介
方文,字爾止,桐城人,崇禎諸生,順康間隱居,有《嵞山集》。
《國語辭典》:一來(一來)  拼音:yī lái
1.來一趟。唐。白居易 贈曇禪師詩:「五年不入慈恩寺,今日尋師始一來?!?br />2.一來到。如:「他一來就破口大罵?!?br />3.略略動作、行事。如:「用手那么一來,箱子就開了。」、「你那么一來,豈不害了他?」
4.并說數(shù)事,分別敘述之詞。《二刻拍案驚奇》卷九:「龍香一來曉得姐姐的心事,二來見鳳生靦靦,心里也有些喜歡?!埂段拿餍∈贰返谝换兀骸敢粊肀M了我們的東道之情,二來店家弄壞了他的東西,……?!?/div>
《分類字錦》:一往一來(一往一來)
王禹偁尺蠖賦:知進知退,造幾微于圣人;一往一來,達消長于君子。
分類:雜蟲
《國語辭典》:一來二去(一來二去)  拼音:yī lái èr qù
逐漸、漸次?!都t樓夢》第八三回:「林丫頭一來二去的大了,他這個身子也要緊。」《三俠五義》第八一回:「到一來二去,我也大些了,常聽見人說:『知情不舉,罪加一等?!弧?/div>
《國語辭典》:一來照顧郎中,二來又醫(yī)得眼好(一來照顧郎中,二來又醫(yī)得眼好)  拼音:yī lái zhào gù láng zhōng,èr lái yòu yī de yǎn hǎo
比喻一舉兩得?!段饔斡洝返谝话嘶兀骸高@正是『一來照顧郎中,二來又醫(yī)得眼好?!粺┠慊厝ド细材隳羌抑?,……往西天拜佛求經(jīng)者,善能降妖縛怪?!?/div>
分類:一舉兩得
《國語辭典》:一來一往(一來一往)  拼音:yī lái yī wǎng
形容動作的反覆或交替。元。無名氏《漁樵記》第四折:「便央及煞俺也不相憐,折莫便一來一往,一上一下,將咱解勸,總蓋不過你這前愆。」《儒林外史》第四一回:「每船兩盞明角燈,一來一往,映在河里,上下明亮?!?/div>
分類:反覆交替
《漢語大詞典》:一到
(1).到一次。 唐 劉禹錫 《再經(jīng)故元九相公宅池上作》詩:“故池春又至,一到一傷情。” 宋 楊萬里 《憩懷古堂》詩:“朝來偶一到,又覺景特奇?!?br />(2).猶一來,一經(jīng)來到。朱子語類卷八:“精神一到,何事不成!” 許地山 《別話》:“一到樓口,那腳步又退后走,不肯下去?!?br />(3).一旦到了。 清 李漁 《閑情偶寄·頤養(yǎng)·療病》:“一到疾痛無聊之際,勢必念及私愛之人,忽使相親,如魚得水,未有不耳清目明,精神陡健,若病魔之辭去者?!?/div>
《國語辭典》:來復(來復)  拼音:lái fù
來回、往復。本指易道中由剝至復的過程。易經(jīng)剝卦坤下艮上,僅剩上九一陽爻,卦氣上升,轉為坤卦,坤下坤上,一陽不馀,轉至復卦,震下坤上,初九一陽始生。故由剝之上九一陽將盡至復卦一陽始生,來復七爻,于時可代表七日?!兑捉?jīng)。復卦》:「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固???追f達。正義:「陽氣始剝盡,謂陽氣始于剝盡之后至陽氣來復時,凡經(jīng)七日?!购笠嘤脕泶砥咛斓难€周期。稱一星期為一個來復,星期日為「來復日」。
《漢語大詞典》:無來(無來)
(1).不知所自來。鹖冠子·天權:“夫德知事之所成,成之所得,而后曰我能成之。成無為,得無來?!?br />(2).猶言無一來者。 晉 丘道護 《道士支曇諦誄》:“渟心獨得,標想千仞。虛以應物,無來不順。”
(3).沒有到來。 宋 蘇軾 《聞辯才法師復歸上天竺以詩戲問》:“昔年本不住,今者亦無來。此語竟非是,且食白楊梅?!?/div>
《漢語大詞典》:四向(四嚮)
(1).向著四面;四出。史記·項羽本紀:“ 項王 自度不得脫……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嚮。 漢 軍圍之數(shù)重?!?span id="lmfu2f2" class="book">《南齊書·孔稚珪傳》:“吉日於靜屋,四向朝拜,涕泗滂沱。”新唐書·韓愈傳:“執(zhí)兵之卒,四向侵掠?!?br />(2).四周;四方。《北史·牛弘傳》:“堂高三尺,以應三統(tǒng);四向五色,各象其行?!?唐 孟郊 《北郭貧居》詩:“三年失意歸,四向相識疏。” 宋 范仲淹 《知郡職方》:“有饑民自四向鄉(xiāng)下萃來?!?br />(3).佛教謂須陀洹(預流)向、斯陀含(一來)向、阿那含(不還)向、阿羅漢(無生)向為“四向”。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為小乘四果,向其果位進修,故謂之“向”。 南朝 梁 王僧孺 《懺悔禮佛文》:“四向四果,八賢八圣?!?/div>
《漢語大詞典》:七日來復(七日來復)
(1).指陽氣自剝盡至復來共七天。《易·復》:“反復其道,七日來復,天行也。” 王弼 注:“陽氣始剝盡至來復,時凡七日?!?孔穎達 疏:“天之陽氣絶滅之后,不過七日陽氣復生,此乃天之自然之理,故曰天行?!币徽f“七日”指“七月”。 宋 孫奕 《履齋示兒編·經(jīng)說·七日來復》:“七日來復者,昔之計月,非其正歲,則以日數(shù)之,即《豳》詩‘一之日’、‘二之日’是也?!?宋 朱熹 《近思錄》卷一“七日來復” 清 茅星來 注:“日即月也,猶言‘一之日’、‘二之日’也。以卦配月,則自五月陽始消而為姤,至十一月陽生而為復,凡七月也?!?br />(2).泛指陰陽循環(huán)。 清 嚴復 《原強》:“今微論西洋教宗如何,然而七日來復,必有人焉?!?br />(3).稱一星期為一來復,星期日為“來復日”。
一來向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向之一,(參見:四向)
【佛學常見辭匯】
四向之一。
四向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須陀洹向,舊譯曰入流,又曰逆流,新譯為預流向。為斷見道十五心間三界見惑之位。是為向須陀洹果之因位,故曰向。二斯陀含向,譯曰一來。因之新就譯名謂之一來向。為斷欲界九品修惑中前六品之位。向義同前。三阿那含向,舊譯曰不來,新云不還向。為斷欲界九品修惑中后三品之位。向義同前。四阿羅漢向,譯曰不生,新舊皆就梵名謂之阿羅漢向。為斷色界無色界一切修惑之位。(參見:子果)
【佛學常見辭匯】
須陀洹向、斯陀含向、阿那含向、阿羅漢向。向是正向其果位邁進的意思。(參見:四向四果)
【三藏法數(shù)】
(出成實論并法華玄義)
〔一、須陀洹向〕,梵語須陀洹,華言入流,謂此人將入須陀洹道,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言其從此向初果也。
〔二、斯陀含向〕,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謂此人將入斯陀含道,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言其從此向第二果也。
〔三、阿那含向〕,梵語阿那含,華言不來,謂此人將入阿那含道,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言其從此向第三果也。
〔四、阿羅漢向〕,梵語阿羅漢,華言無學,謂此人將入阿羅漢道,未至本位,不稱為果,但稱為向,言其從此向第四果也。
一來果
【佛學大辭典】
(術語)四果之一,(參見:四果)
【佛學常見辭匯】
四果之一。
四果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聲聞乘圣果之差別也,舊譯家以梵名,謂為須陀洹果Srota%panna phala,巴Sota%panna phala,斯陀含果Sakrda%ga%mi,阿那含果Anga%mi-,阿羅漢果Arahat-,新譯家以前三果翻名為預流果,一來果。不還果,阿羅漢果仍其舊。一須陀洹果,舊作入流,逆流。入流預流,同一之義。謂去凡夫初入圣道之法流也,逆流者,謂入圣位逆生死之暴流也。申言之,即三界見惑斷盡之位也。二斯陀含果,譯云一來。斷欲界九地思惑(新曰修惑)中前六品,尚馀后三品者也。為其后三品之思惑,尚當于欲界之人間與天界(六欲天),受生一度,故曰一來,一來者一度往來之義也。三阿那含果,舊譯不來,新云不還,斷盡欲惑后三品之殘馀,不再還來欲界之位也。爾后受生則必為色界無色界。四阿羅漢果,譯作殺賊,應供,不生。上至非想處一切思惑斷盡之聲聞乘極果也。以其斷盡一切見思二惑,故謂之殺賊,既得極果應受人天之供養(yǎng),故曰應供,一世之果報盡,故永入涅槃,不再來生三界,故謂之不生?!居帧恳稽S藍花沙門,須陀洹之圣者也。二芬陀利花沙門,斯阿含果之圣者也。三柔軟沙門,阿那含之圣者也。四柔軟中柔軟沙門,阿羅漢果也。見增一阿含二十。
【佛學常見辭匯】
1。指聲聞乘的四種果位,即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初果須陀洹,華譯為入流,意即初入圣人之流;二果斯陀含,華譯為一來,意即修到此果位者,死后生到天上去做一世天人,再生到我們此世界一次,便不再來欲界受生死了;三果阿那含,華譯為無還,意即修到此果位者,不再生于欲界;四果阿羅漢,華譯為無生,意即修到此果位者,解脫生死,不受后有,為聲聞乘的最高果位。2。指阿羅漢。
一來
【三藏法數(shù)】
(出四教儀)
一來者,謂二果斯陀含。于欲界九品思惑中,前六品雖盡,后三品猶在,故更來欲界一番受生,是名一來。(梵語斯陀含,華言一來。九品者,上中下三品,每品中又分三品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