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句因包含“志,伯鸞”,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伯鸞
第 3 句因包含“五噫,歌”,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五噫歌
沈院長剛伯 現(xiàn)當代 · 成惕軒
對聯(lián)
細君并育英才,志切中興,豈共伯五噫;
于諸史最饒述作,緒宏前軌,不徒司馬三長
注:《楚望樓聯(lián)語箋注婁希安)》:沈剛伯(1896——1977),名汝潛,字大烈,著名歷史學家、教育家、學者。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歷史教授(1931~1948)1970年當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剛伯應(yīng)教育部長朱家驊堅請同赴臺北協(xié)辦臺灣大學,遂去臺大任文學院院長兼歷史主任,設(shè)立考古人類學系、圖書館系。1949年增設(shè)文科研究所,后于1956年增擴為中國文學、歷史、哲學、考古人類學4個研究所。 1967年中國文學研究所歷史研究所招收博士班,把歷史研究所碩士分為一般史學、近代史、中國藝術(shù)三組。沈剛伯1954年3月在臺史學家組織成立臺灣中國歷史學會,任理事長,理事會與監(jiān)事會成員中有胡適、張其昀等學者。1970年遴選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沈剛伯1965年70歲時患有肺癌, 1969年辭去院長后仍堅持教學研究工作,1977年7月31日終因心臟衰竭病逝,享年82歲。有《沈剛伯先生文集傳世,書中分歷史、哲學文學、教育世局、記事等多項,堪稱巨著。
細君古時諸侯的妻稱小君,也稱細君。后為妻的通稱。此處指沈剛伯夫人祥和國立中央大學研究院文學碩士,臺灣師范大學教授
伯鸞梁鴻,字伯鸞,扶風平陵(今陜西咸陽)人,與妻孟光共入霸陵山中耕織為業(yè)。夫婦相敬有禮。后因伯鸞借指隱逸不仕之人。亦作為丈夫代稱
五噫東漢梁鴻作。詩五句,每句末都一噫字,故名。 出自后漢書·梁鴻傳》:“因東出關(guān)過京師,作五噫之歌,曰:‘陟彼北芒兮,噫!顧覽帝京兮,噫!宮室崔嵬兮,噫!人之劬勞兮,噫!遼遼未央兮,噫!’”后來詩文多用五噫作為告退的意思。
前軌:猶前轍晉葛洪抱樸子·失》:“鑒亂亡之未遠,而躡傾車之前軌?!?br />司馬三長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認為歷史必須三長,即才、學、識。見《新唐書·劉子玄傳》。
箋:戴戟挽梁士詒聯(lián):
伏櫪萬里心,理財甄士推劉宴;
擊節(jié)五噫句,經(jīng)世紆籌惜伯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