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句因包含“岐路”,據(jù)此推斷可能引用了典故:歧路
臺灣雜詠(此組詩收于高拱乾《臺灣府志》〈藝文〉,又載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藝文〉、陳漢光《臺灣詩錄》。編者按:彭國棟《廣臺灣詩乘》:「余又從諸羅縣志得臺灣雜詠十首」,實(shí)際只錄八首。) 其五 清 · 齊體物
七言絕句 押陽韻 出處:此組詩收于高拱乾《臺灣府志》〈藝文〉,又載周元文《重修臺灣府志》〈藝文〉、陳漢光《臺灣詩錄》。此詩又載周鐘瑄《諸羅縣志》〈藝文〉、李丕煜《鳳山縣志》、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藝文〉、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藝文〉、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藝文〉、賴子清《臺灣詩醇》、彭國棟《廣臺灣詩乘》。 創(chuàng)作地點(diǎn):臺灣
釀蜜波羅摘露香,傾來椰酒白于漿。
相逢岐路無他贈(zèng)(編者按:「贈(zèng)」,彭國棟《廣臺灣詩乘》作「語」。),手捧檳榔勸客嘗(此詩又載周鐘瑄《諸羅縣志》〈藝文〉、李丕煜《鳳山縣志》、范咸《重修臺灣府志》〈藝文〉、王瑛曾《重修鳳山縣志》〈藝文〉、薛志亮《續(xù)修臺灣縣志》、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藝文〉、賴子清《臺灣詩醇》、彭國棟《廣臺灣詩乘》。編者按:余文儀《續(xù)修臺灣府志》錄為勞之辨之作。彭國棟《廣臺灣詩乘》注云:「此首亦見勞之辨〈臺陽雜詠〉?!梗?。(施懿琳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