墻東二石井闌,為吾族聚飲之所。滴穿溜斷,不知鑿于何代。偶諦視,隱隱有文可辨。因剔蘚細(xì)讀。一云:「女弟子陳三娘與男黃七三為亡夫四十四郎舍錢(qián)修造井闌,上資生界。靖康元年丙午記?!挂辉疲骸傅茏狱S瑾同男大壽、辟恭造。宣和□年□□孟冬朔旦記。」按《家譜》,大壽公,余二十四世祖,而四十四郎即辟公,余二十四世從祖也。蓋黃氏聚居白云山麓七百年于茲矣。自大王父中允公以滄桑僑居金陵,播遷之后,譜帙散失。近雖粗輯一篇,而世次荒遠(yuǎn),惴惴焉恐不足徵也。今日則能徵之矣。斯刻也,又非碑版金石好古好事者之所可比類而齊觀也?!对?shī)》云:「維桑與梓,必恭敬止。」可飲水不知源乎?是用作歌,俾告我后人。同行者八叔、二十一叔、二十二叔、二十六叔、二十七叔。康熙丁酉四月十日。
石形圜鑿空彭亨,皤腹縮頸無(wú)峣嶒。
濯磨歲久積滑溜,位置貼妥渾天生。
春天百口汲晨爨,拖屐丫髻群歡爭(zhēng)。
瓦瓶寒甃滴深響,隔墻曉枕敲丁丁。
土花暗漬雙題記,誰(shuí)辨宗公舊制置。
手澤封苔七百年,斑斑剔出靖康字。
靖康灰劫都滄桑,帝利鑿飲鐫銀床。
山家不識(shí)秦漢代,二十八葉傳構(gòu)堂。
脈脈磨穿僅一線,豈知瓜瓞今蕃衍。
源遠(yuǎn)唯留汲綆長(zhǎng),年深不覺(jué)銘文淺。
何必洞庭神,何必勾漏尹。
一泓汪濊涵無(wú)盡,石亦不爛字不泯。
百尺絲繩接圓緊,子子孫孫勿替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