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詩文庫屠勛(共 9 首) 七律 4七絕 3古體 2 作品不分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46—1516 【介紹】: 明浙江平湖人,字元勛,號東湖。成化五年進士。歷刑部郎中。明法無私,有疑獄或事關(guān)權(quán)貴,尚書輒囑勛辦理。弘治中為大理少卿,至漳州處理溫文進起事問題,戒諭其眾解散,殺其首腦。累遷副都御史,巡撫順天。整飭薊州邊備,治績稱著。武宗立,進刑部尚書,引疾去。卒謚康僖。有《太和堂集》。
槜李詩系·卷十
勛字元勛,號東湖,平湖人。成化己丑進士。授工部主事,歷大理寺卿。上言暑月疏決囚徒,兩京一體。五歲一遣官錄州郡獄。著為令。漳寇溫文進作亂,詔勛撫輯。以功升副都御史,巡撫順天。整飭薊遼邊備。奏罷寶坻歲貢銀魚及昌平牧馬、麻峪山采礦等事,民甚便之。勛以密云孤懸,每有警,救援不相及。潮河川積石漫衍守截為難,黃花鎮(zhèn)拱護諸陵守備單弱。疏請分薊州為中路,密云、昌平為東西二路。于潮河川作虎落,具??石,布蒺藜,鑿坑窖垛石為城,增置戍卒。由是三路兵勢聯(lián)絡,賊不敢犯。熊兒峪營去水遠,一馬日費水錢十文。豬圈頭關(guān)地平衍,春夏水溢,壁壘傾圯,皆為兵困。勛乃奏移營于峪之南,移關(guān)于豬圈境外。兵既得水,又有出境耕牧之利,歲省數(shù)百人。轉(zhuǎn)刑部侍郎。會河間戚畹與民爭田,奉詔體勘,卒歸之民。武宗嗣位,首上郊祀、藉田、幸學三事。拜刑部尚書,引疾求去,加太子太保致仕。卒,贈太保,謚康僖,葬乍浦之鄂陽山。楊一清志其墓。勛穎敏好學,尤善詩歌,諸體高凝整練,不愧作手。然素無詩名者,以功業(yè)掩也。有東湖遺稿。
明詩紀事·丙簽·卷六
勛字元勛,平湖人。成化己丑進士,授工部主事。改刑部,歷員外、郎中、南大理寺丞,進大理少卿,擢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召拜刑部侍郎,改左副都御史,復為刑部侍郎,歷右都御史,進刑部尚書。忤劉瑾,引疾求去,加太子太保致仕。卒贈太保,謚康禧。有太和堂集》六卷。 田按:康禧以政事名,詩亦雅飭。
維基
屠勛(1448年—1516年),字元勛,號東湖,浙江嘉興府平湖縣人,軍籍。祖籍河南,因二世祖屠宗一遷居平湖,遂入籍。成化元年(1465年)舉乙酉科浙江鄉(xiāng)試,成化五年(1469年),登己丑科二甲六十四名進士,授工部都水主事,分司清江浦,督修造運河船只??紳M,改刑部,歷刑部員外郎、郎中。二十年甲辰升南京大理寺丞,弘治四年(1491年)五月,升為大理寺左少卿,平定漳州溫文進民變。七年升遷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整飭薊州邊防,十年入為刑部右侍郎,丁內(nèi)艱,起復改左副都御史,復侍郎,十八年升右都御史。明武宗即位后,正德二年(1507年)進刑部尚書,與吏部尚書堂兄屠滽,甬上屠氏的七世,同朝為官,三年二月因疾致仕,加太子太保,賜麒麟服,馳驛歸鄉(xiāng)。正德丙子卒,年六十九,謚康僖。撰有《太和堂集》六卷,收錄于《四庫總目》。
七言律詩
江上春風動紫荊,遠游兄弟獨關(guān)情。
鄉(xiāng)心對雨燈連榻,客袂經(jīng)秋杵滿城。
芳草欲迷帆去影,短書還待雁來聲。
太平盡說山林樂,況復君兼吏隱名。

白蓮寺 明 · 屠勛
七言律詩
不到東林今十載,馳驅(qū)王事敢興嗟。
最佳綠竹此時景,無數(shù)白云何處家。
野逸底須歌爛石,山深聊復醉流霞。
布金卓錫空塵眼,寶幕珠幡亂雨花。

游西郭園池 明 · 屠勛
七言律詩
遠山含雨黑云稠,詩到林泉景更幽。
野寺可能添一榻,水田應只欠雙鷗。
風光入眼渾無賴,塵事驅(qū)人且未休。
唯有杜陵豪氣在,盡將花鳥賦春游。

再游南山 明 · 屠勛
七言律詩
門出清波一掌平,宜煙宜雨又宜晴。
黏泥飛絮漫漫下,蕩日游絲裊裊輕。
蓬島只疑云咫尺,江山好是畫分明。
園林無地無春色,漫道東風不世情。

七言絕句
丹丘一景 明 · 屠勛
七言絕句
浦云煙樹路盤紆,白首青山興不孤。
我亦有亭歸未得,東風時為長蘼蕪。

酬沈元節(jié) 明 · 屠勛
七言絕句
江上梅花逐夢生,草堂詩景雪初晴。
北枝畏冷南枝煖,可是東風亦世情。

題蔣文藻扇 明 · 屠勛
七言絕句
數(shù)竿修竹綠猗猗,水石翛然物外奇。
誰遣林塘落君手,畫圖相見一題詩。

古風
頹云濕不飛,釀作楚江雪。
林木凍已僵,汀葦吹欲折。
荒村煙火稀,野寺鐘聲歇。
端居思美人,千里成闊別。
天寒鴻雁窅,地僻音塵絕。
囊琴誰共彈,悵望頗郁結(jié)。
貽此瓊瑤圖,愿言誦高潔。

愛此大宛珍,豈彼凡卉偶。
蔓延入炎荒,零落等蓬莠。
舉俗知者希,畫亦無好手。
之子謫戍來,一顧咨嗟久。
凄涼骨肉寒,延佇比蘭友。
揮灑聊適情,法從草圣剖。
柔絲亂虬須,佳實映瓊玖。
宛似漢宮移,不共秋霜朽。
芳甘壓酪奴,勁節(jié)奪髯叟。
我今重披拂,真跡未塵垢。
悠悠隔冥漠,三嘆獨搔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