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辭賦
風栗冽兮木葉飄搖而黃落,憑大江之澒洞兮渺云濤之噴薄。
山四遭兮石齒齒,水膠舟兮云容凜若。
彼美一人兮獨褰裳以長睇,抱此耿耿兮夫誰可以遐寄?
嘻!
凌風而浩歌,理蓀橈兮沿清流,矚佳人兮載沉浮。
芙蓉衣兮佩崇蘭,紉江蘺兮繚綠荷以為裯。
攬秋菊之英華兮,擅眾芳而夷猶。
望咫尺而心醉兮,眷此意之綢繆。
噫!
嗟余兮形畸影獨。
久矣哉不聞德人之言,如處幽篁之蒙密兮將從何而自燭?
郁中懷之莫訴,第邅回以容與。
忽佳人反袂兮,瑯瑯語余以好音,執(zhí)余手兮并余舟。
始詔余以一氣之要妙兮,薦相期以寥廓之游。
涉天津以晞發(fā)兮,攬白云而為裘。
披清風之浩蕩兮,飲朝露以當羞。
?百骸之輕蹻兮,如得砭劑而疾瘳。
負冥鴻而跨九丘兮,將餞老于滄洲。
猗歟偉歟,實同氣之相求。

惟荊故都,帆轂所導,唐鄧襟喉,巴庸環(huán)抱。
挾商秦之巖阻,引湖湘之浩渺。
有墉峨峨,奠此遐徼。
巋峴首于南城之南,漢沔來趨而回繞。
宛彼勝概,天設地造。
亙?nèi)f古如有期,徯茲辰之一眺。
澹平野之紆馀,寓遐觀于幽杳。
懷故都于天末,限南北而憎悼。
紛喪亂之滿前,散煙云于群嶠。
昔羊叔子之興懷,發(fā)憂端之悄悄。
悟混濁于此世,感頹齡于將老。
斂死生以自私,虞變潰之不保。
彼達人之大觀,眇過空之飛鳥。
統(tǒng)萬酢于太虛,一古今于昏曉。
追物祖之至游,委心源于眾妙。
曾何有于陟降,又奚分于悲笑。
嗟倦游之煩促,載馳驅(qū)于行道。
困暑濕之交病,披新涼于秋早。
眷結(jié)客以寫憂,逮風日之清好。
姑自娛于一醉,罷膏油之焚燎。
忽暮景之相迷,尚流觴而藉草。
招明月于林端,相與臨風而長嘯。

時子以眾香草植于其居,命名曰君子之亭。
郭友屬余賦之,為作楚語。
震澤兮百里,朝余隮兮西澨。
望幽篁兮隔水,愿一見兮君子。
中洲兮若英,白蘋兮既盈。
芳菲菲兮誰采,眷下女兮幽貞。
荷屋兮菱蓋,繚之兮以杜衡。
攬?zhí)m茝兮紉佩,薜荔纚兮垂纓。
俯麗澤兮潛鑒,系寶璐兮自程。
麋何食兮林間,鳣何游兮水裔。
承朝蔭兮芙蓉,容夕飲兮佳蕙。
帝鄉(xiāng)兮悠悠,望道兮遠游。
藹眾芳兮襲予,邅吾道兮夷猶。
紛茲世兮詭好,然??傺兮多憂。
擷茲秀兮自媚,荃獨為兮宜修。
愿鶗鴂兮不鳴,恐蕙草兮先秋。
擢繁枝兮繼佩,聊偃蹇兮淹留。

《司馬法》云:天下雖安,忘戰(zhàn)必危。
圣天子規(guī)恢遠圖,留意武備。
親御鞍馬,閱武近郊。
威震戎夷,國實幸甚。
秋九月,留都大帥待制侍郎蒐明國典,訓齊士卒,宣上意也。
門下士楊冠卿取《左氏》所書魯桓公「秋大閱」為題賦之,用以形容甚盛之舉。
其辭曰:
太昊司秋,時維九月。
天子教田獵以習戎,諸侯簡車馬而大閱。
此固國之重事,禮之盛節(jié)也。
矧曰金陵,龍蟠虎踞,襟帶江淮,控扼吳楚。
行殿九扉,嘗留清蹕之塵,而駐翠華之馭。
是曰陪都,國之門戶。
分陜而治,必時碩輔。
我公以名世真儒,簡知當寧。
升西清次對之華,命鎮(zhèn)臨于茲土。
其始至也,砭膏劑肓,剜虻剔蠹。
威惠既孚,人士信許。
一如家至,口訓手拊。
夏畦告病,請禱而雨。
既饑而穰,飽食安堵。
民大歡樂,公猶祗懼。
謂夫害藏于隱,患防于豫,泰則大來,豐乃多故。
雖天子接千歲之統(tǒng),大臣軫四方之慮,萬民是若,百廢具舉,當保治而已亂,敢專文而廢武。
乃命僚佐,將校鎮(zhèn)戍。
鍛礪戈矛,訓齊隊伍。
前期戒飭,莫予慢侮。
云合水回,有萬其旅。
法遵司馬兮既葉于仲冬,經(jīng)考獲麟兮又符于壬午。
月亞于良,日用其剛。
金神按節(jié),玉女降霜。
天鏡靜而云不翳,地軸清而塵不揚。
公乃衣狐貉,控骕骦,燦軍容,閱戎行。
云頹火熾,山行水立,抱地勢也;
窮谷雪深,鬼行無跡,聽號令也;
魚麗鱗鱗,偃月斜斜,布陣形也;
星隕電落,鶻翻鷹擊,角斗爭也;
胾肥東山,釀盎淮浦,犒士卒也;
刀布川流,繭縷蟻疊,輸賚予也。
輪運蹄負,轆轆驛驛,肩赪汗赭,歡騰笑溢,杳不知其數(shù),抑何夥也。
人如虎兮馬如龍,甲曜日兮車斗風。
倏往兮忽來,馳突兮奔沖。
軍聲沸兮山四搖,陣云捲兮天一空。
小安邑之水灌,陋咸丘之火攻。
豈特搗奸心而雄國勢,又將助殺氣而全天功也。
若乃金革無聲,幕烏不驚,振旅而入,棠陰深明。
馬歸于廄,士休于營。
令朝行于一日,威夕遍于百城。
良由方伯之修職,曾小試于勒兵。
皇乎哉,號發(fā)令施,霜慘冰冽,營壘增明,麾幟變色。
一申將軍之令,若臨淮代尚父于朔方之時,其嚴整有如此者。
屬爾櫜鞬,崇我斧鉞,以宰相禮,受將臣謁。
大明上下之分,若涼國見晉公于淮西之日,其儀度有如此者。
淳熙圣人,膺運龍起,夢說以康兆民,命相使宅百揆。
將以歸齊人之疆,澡渭水之恥。
詩袞繡而書歸禾,非我公其孰能與此?
客有銜戴殊私,形容盛美,聲為歌詩,以獻天子。
蓋將請勒勛于鼎彝,又且特書屢書于太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