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選項

位置
更多分類

作者
朝代

體裁
韻部
詩文庫方大琮(共 32 首) 七律 11古體 2四言 2辭賦 17 作品不分行

辭賦
文武相授,古今并推。
既躬任于道統(tǒng),宜上同于伏羲。
載觀述作之朝,所傳者正;
允合神明之主,無間于斯。
古初之民極既開,前后之圣人更造。
惟互相啟發(fā),此理有助;
故均是源流,迄今可考。
烝哉文武,雖時非太古之時;
論及本原,此道即伏戲之道。
皇矣命受,烝哉烈丕。
嗣續(xù)乎相傳之統(tǒng),扶持于未墜之時。
陰陽之理秘,六畫著矣;
正直之義隱,九疇見之。
知一道由來于古始,故二君相與以維持。
承烈顯謨,共發(fā)心傳之秘旨;
肇端立極,有如皇德之初基。
蓋亦均是倫也,明于后,肇于前;
莫非極也,建于今,基于古。
三圣人之抽關(guān)啟鑰,千萬世之重規(guī)疊矩。
爻所當(dāng)重,非求合于卦八;
皇本自建,豈強(qiáng)參于數(shù)五。
有能求是道于古初,不必異伏戲于文武。
宅心而后,以身續(xù)萬世之傳;
此理孰開,在昔有三皇之祖。
大抵自昔凡幾君以述作自任,有功于吾道則初終亦同。
使開辟至今,一圣而止;
恐流續(xù)正理,數(shù)傳則窮。
惟立極剖元于其始,復(fù)敘彝演《易》于其終,使后世獲見精微之旨,皆昔人互相發(fā)越之功。
數(shù)具三三,總括三百爻之內(nèi);
法存六六,包羅五六字之中。
故嘗以精微授受之時,想樸略鴻荒之上,不見其異,烏見其合?
既無所述,亦無所創(chuàng)。
惟夫《易》微矣不得以不演,倫斁矣不容于不訪。
是道至周室而始明,故人謂伏戲之再王。
語其深矣,豈無意于孟堅;
論及由之,抑有心于荀況。
向使洛書戲未作,復(fù)嗇于武,卦爻戲未略,不詳自文,是吾心有歉于千載,豈向者所期于二君?
蓋發(fā)明之責(zé)求以自塞,而異同之論判而不聞。
后人當(dāng)論其道合,或者毋徒于跡分。
勿謂作爻止合取諸之離象,凡其敷誥可追大也之皇墳。
觀孟軻論若合之始終,與韓子序相傳之綱目,皆于皇道以獨(dú)略,惟至周人而三復(fù)。
然則戲氏遠(yuǎn)矣,后世因文武有考焉,吾故曰觀周即伏。

唐祚方啟,太宗有為,極治體之至者,先圣心而得之。
天開英武之姿,素存遠(yuǎn)略;
躬獲升平之具,已立成規(guī)。
昔太宗起百年頹弊之風(fēng),植一代根本之地,立國規(guī)模,屹若素具。
措世寧謐,循之可致。
方其興也,大體已定于初心;
及既得之,當(dāng)世果躋于至治。
帝也負(fù)英明之見,為宏遠(yuǎn)之謀。
仁義刑罰,決擇之意審;
紀(jì)綱制度,維持之慮周。
自帝心之定體先立,唐世之承平有由。
喟然興焉,憫漢魏以來之弊;
從其大者,享成康幾致之休。
是時以寢兵為極功,則節(jié)目詳明;
以作樂致太平,則形容善美。
鞭背之法弛,誰識囹圄;
計口之制行,民安田里。
自非體統(tǒng)之素定,未必治平之至此。
勵精初志,不徒措國于茍安;
舉世丕平,孰識成模之自始。
大抵理亂靡常,皆由國體之弗立;
意向一定,毋患治功之不彰。
古人得其全必底全盛,后世從其小固宜小康。
帝乃熟思政體而面斥法律,深識君體而躬行帝王。
執(zhí)此致二十年之治,推而為三百載之唐。
論及拯民,張氏述宏模之略;
語其成效,史臣稱大略之詳。
蓋始也斥萬紀(jì)之利,恐蠹君心;
辟德彝以刑,慮傷民命。
雖一心攻者甚眾,然大體不為之病。
使隨聽而輒惑,靡所定止;
則粗安且不可,況乎極盛。
不見作《帝范》以訓(xùn)太子,首以曰君;
書《漢紀(jì)》以賜近臣,論其為政。
獨(dú)奈何效方形而喜治之色動,治粗具而力行之意疏。
獄雖稀斷,第是歲而止;
戶亦不閉,僅數(shù)月之馀。
神疲登岱以告瑞,躬蹈伐遼之覆車。
向之所得,今復(fù)失矣;
以此為至,亦徒止于。
托以文容,終未免武功之習(xí);
歉然顏面,深有慚貞觀之初。
雖然,槩論其形跡,未免小疵;
推原其心術(shù),亦無甚失。
刑嘆不肉,事雖泯而意美;
身各有庸,法雖疏而慮密。
后之論太宗者,固當(dāng)于體之外求之,不失為治平之實(shí)。

三代治盛,四方教宣。
因性情之常理,達(dá)禮樂于敷天。
異世迭興,即中和而默感;
斯民共適,通遠(yuǎn)近以皆然。
昔者人心尚隱于淳龐,世治未離乎簡樸。
自圣時啟迪,此化寖盛,故天理形見,夫人皆覺。
皇乎三代,斯時已極文明;
達(dá)在敷天,無往而非禮樂。
雖曰《夏》、《頀》、《武》之殊用,忠、質(zhì)、文之異名。
豈無損益,俱曰□□之異;
雖異綴兆,均由心感之生。
以此周旋于斯世,亦其啟發(fā)之真情。
自六七世之賢明,迭相制作;
使千百年之宇宙,相與流行。
觀是時,萬國玉帛,驩趍夏邑之朝;
百蠻歌頌,播在商涂之載。
朝廷非無儀而遍及江漢,齊晉亦有詩而不遺鄘邶。
雖是端均散于群心,而極盛無如于三代。
當(dāng)年積累,大恢治具之繇;
與世周流,不見圣人之礙。
大抵人習(xí)于見理,則達(dá)理以甚易;
道可以合民,非強(qiáng)民而使同。
武夫非可肅,況在中林之地;
賤隸豈能文,唱成列國之風(fēng)。
良由冠昏濟(jì)濟(jì),閭里素習(xí);
聲教洋洋,朔南亦通。
惟圣化薰陶之無外,故斯民習(xí)熟于其中。
如奏《關(guān)雎》,雖鄉(xiāng)人而亦用;
儻觀賓蠟,知大道之為公。
蓋上世蕢桴土鼓之希聲,杯飲污樽而無體,童謠有樂情而未播于樂,耕遜亦禮意而未聞于禮。
于是學(xué)校羽籥,合眾諷誦;
族黨拜揖,習(xí)人孝弟。
凡昔時之壅窒未通,故今日之情文大啟。
豈特升歌于廟,鏗然此日之鼓鼗;
抑令酬酢于鄉(xiāng),藹若當(dāng)年之酒醴。
后世奏形雅樂,至卿士以未曉;
問及封禪,雖儒生而莫談。
不思漢廣之夫,知有周禮;
殷雷之婦,作歌召南。
以后儒之多識如彼,視古者之凡民有慚。
此且未達(dá),況乎遠(yuǎn)覃。
以至野外何施,莫出魯生之兩;
軍中自樂,何資唐舞之三。
蓋自源流猶未遠(yuǎn)于圣人,潰裂已不容于天下。
陳非可歸,且負(fù)器以歸矣;
河不可入,有播鼗而入者。
于斯時也,上無宗主,禮樂逸于下而無所歸,所謂渙散而非達(dá)也。

國事孰紀(jì)?
史官獨(dú)專。
任□圣朝之責(zé),重于宰相之權(quán)。
載嚴(yán)簡策之司,實(shí)兼所制;
雖處鈞衡之勢,莫得而先。
蓋聞人情非真可以法繩,名位有若卑而望聳。
蓋凜然紀(jì)載,有一定之賞罰;
雖嚴(yán)而黜陟,不如斯之畏悚。
且世有史官之掌,無事不書;
雖職非宰相之尊,其權(quán)實(shí)重。
是官也,紀(jì)述悉備,是非不虛。
職掌蘭臺之次,文?石室之儲。
莫嚴(yán)于王法,褒貶尤系;
莫尊于天子,動言亦書。
茲史法凜然而可畏,則相權(quán)視此以何如。
形為載筆之片言,聞之益竦;
貴有詔王之八柄,蔑以加于。
勿以執(zhí)簡之卑,非執(zhí)政之尊,秉筆之微,豈秉鈞之比。
然刑誅猶可,誰甘一字之戮?
爵賞雖榮,孰與片辭之美?
是非宰相之無權(quán),或者人心之畏史。
此筆削螭階之下,萬古不移;
彼尊嚴(yán)鳳閣之間,一時而已。
大抵操制一世,時用以遽止;
榮辱千載,權(quán)尊而若卑。
故人不懼漢相而懼士序之一等,世不畏晉卿而畏丹書之一辭。
則知內(nèi)史掌柄,豈宰所獨(dú);
太史雖令,曰公亦宜。
豈其無職之大此,未必夫人而畏之。
兼制乎人,豈敬則選高之后;
獨(dú)先以計,正馬談位置之時。
胡不觀董狐書法不避正卿,知幾奏記切譏時宰。
記魯史者不為咺而諱,作唐史者不以張而改。
使相臣之威望可懼,是史法之權(quán)衡安在?
雖敬宗之用,安能止入仗之隨;
以寧殖之專,終莫掩書名之罪。
乃若李實(shí)為相,御史氣懾;
延齡方相,近臣膽寒。
然國史可隱而歷疏于蔣,實(shí)錄宜諱而直書者韓。
以尊嚴(yán)之勢皆可用于朝列,而威福之權(quán)竟莫施于史官。
惜夫中書豈刊正之官,偽辭皆有;
東觀置監(jiān)修之職,措筆誠難。
雖然,史權(quán)蓋自古以森嚴(yán),后世類隨時而崇尚。
太宗重其職,置以門下;
武帝尊其權(quán),位之相上。
嗚呼!
如必待二君之崇重,而后有可尊之權(quán),是權(quán)非素加于宰相。

漢治所尚,孝文克明。
雖務(wù)德以為本,亦以嚴(yán)而致平。
躬以率先,素稟天姿之厚;
威非輕用,迄臻治效之成。
蓋聞因循乃治道之虧,奮發(fā)非仁人之意。
然弊積于寬,非以威克,則民有所玩,適為政累。
且文帝雖仁柔之主,其慮已深;
漢家享治平之功,皆嚴(yán)之致。
雖曰德本專務(wù),賢為素聞,然寬厚之風(fēng),寓在禁網(wǎng),仁義之意,藏于法斤。
要非徒善以為政,無但以寬而議文。
自謂慈柔,難任一再傳之業(yè);
勉加奮勵,庶收六十載之勛。
豈非禮雖興于務(wù)化,亦斷獄而興;
奸不止于除刑,以定笞而止。
玉環(huán)非忍斷,恐滋犯法之弊;
銅虎豈徒制,是乃息兵之始。
以仁君未免于自振,亦柔德終難于專以。
獨(dú)先以樸,非予心不足于仁柔;
寧過乎剛,使庶事無輕于委靡。
大抵民惟狃于寬,其弊愈甚;
仁不至于懦,其嚴(yán)可知。
以武帝行嚴(yán),祗見虛耗;
以孝宣用嚴(yán),適滋慢欺。
文也以平日寬仁之素,為此時剛斷之施。
戮昭非負(fù),乃愛昭之意;
系勃非忍,為全勃之思。
所以治者,豈無致之?
既重其仁,崔寔發(fā)非寬之論;
不阿其罰,貢生形大化之辭。
是何差級既重責(zé),隨赦魏公;
犯蹕欲必誅,卒從張議。
豈終無仁愛之念,特顯示嚴(yán)明之治。
故聞躬服之威,漸肅邊境;
睹定律之嚴(yán),皆為禮義。
使異時獲安靜之福,亦今日有激昂之志。
是則公卿篤厚,得非有激于玉杯;
方外安寧,亦自持威于竹使。
又當(dāng)知無踰侈之禁,自革僭服;
無趨利之戒,潛消剟簾。
幾杖非示威,受者益竦;
金錢非責(zé)貪,愧其不廉。
無可畏之跡,猶曰足畏;
于不嚴(yán)之中,乃其至嚴(yán)。
將軍有不犯之威,但成其禮;
丞相畏益莊之后,愈致其謙。
山言解弛,力請進(jìn)威;
誼陳治安,痛言定制。
豈運(yùn)用之中獨(dú)晦其跡,故謀議之臣迭言其弊。
嗚呼!
文帝用嚴(yán)之意,而當(dāng)時有所不能知,此其所以為帝。

古有圖籍,事該帝王,宜圣明之是鑒,陳左右以為常。
歷觀上世之傳,文書具載;
列在宸居之側(cè),言動無忌。
蓋聞人君當(dāng)有動其畏心,古訓(xùn)非徒為于陳跡。
謂簡編所載,自有深鑒;
故朝夕其側(cè),不能暫釋。
念緝熙之始,此心已在帝王;
故左右之間,所見無非圖籍。
仰考圣哲,歷觀古初。
八卦森列,戲畫文畫;
百篇明白,《虞書》《夏書》。
況于左右以置此,其敢斯須之離于。
坦若甚明,有竹帛丹青之紀(jì);
森乎其側(cè),殆準(zhǔn)繩規(guī)矩之如。
想是時序東皆畫卦之垂,殿北何藏書之有。
觀三七之文,如親法象之圣;
考陟降之詩,若睹文明之后。
求其易接于耳目,是以近陳于左右。
我聞于昔,有茲簡冊之詳明;
環(huán)列其旁,儼若圣賢之前后。
大抵君心無所畏,每托古以自警;
圣人不得見,幸有書之可陳。
故籍惟充秘府,于覽籍以何預(yù);
圖不在內(nèi)殿,與無圖而則均。
是必森羅龜鑒之在列,密邇龍顏而俯親。
縱事機(jī)馀閒,欲少肆于非念;
然左右顧盼,得無慚于古人?
圣質(zhì)是躬,王吉亦言于思務(wù);
興王可鑒,翟生因戒于脩身。
若乃以諫疏為可觀,則列作障屏;
以政論為有益,則特陳宥坐。
凡為規(guī)戒,動則隨寓;
豈有謨訓(xùn),鑒之不可。
非徒為文具之觀,亦以警予心之惰。
豈使文觀,漢帝并收相府之中;
當(dāng)令經(jīng)銳,唐宗特置殿廷之左。
后世不幸乎東觀,則不復(fù)閱籍;
未至于明堂,則未嘗鑒圖。
或城西之往,意在披籍;
或石渠之幸,心乎召儒。
彼求而觀覽,可謂勤矣;
亦旁顧左右,未嘗有乎!
當(dāng)令大訓(xùn)在西廂,近接階垂之際;
甚至《無逸》置內(nèi)殿,轉(zhuǎn)為山水之娛。
雖然,鑒觀在我,此念不忘;
佐佑非人,其勤易替。
入講如張酺,籍不徒覽;
侍讀非處厚,經(jīng)何必銳。
然則陳左右者有圖籍,而輔左右者又有其人,庶不徒稽于王帝。

文固有異,意無不通。
雖詞賦之體變,與古詩之義同。
形為瀏亮之篇,豈無所主;
若較詠歌之旨,均出乎中。
自詞章之響無傳,而辭藻之工迭異。
求諸體制,前后百變;
槩以發(fā)越,古今一意。
且曷名乎賦?
情托此以見。
辭雖不謂之詩,實(shí)與之而同義。
吐鳳摛藻,凌云逸思。
賈、揚(yáng)等作,分種漢志;
屈、宋諸人,擅名楚詞。
久矣乎正聲之后,隱然者古意之遺。
作者百六家,非徒侈刻雕之麗;
去之千馀載,尚足為風(fēng)雅之追。
豈非名為托諷而譏刺意存,雖曰不刊而謳吟中寓。
《校獵》非盧令,并以田諷;
《離騷》豈《采葛》,均之讒懼。
當(dāng)知此意之猶詩,毋但以文而視賦。
雖辭藻之文抑末,渾若可觀;
幸聲歌之理未亡,托茲以吐。
大抵歷代有辭章,固隨體以迭變;
人心真理義,不為文而轉(zhuǎn)移。
使刪后至今,詞賦不續(xù);
是詩亡未幾,性情亦隨。
《上林》一賦有古《貍首》,《西征》一篇亦今《黍離》。
雖作于文人才子,可采于春官太師。
無容若楚子之詞,區(qū)區(qū)效雅;
但見述蘭陵之志,凜凜追詩。
論者曰:比興之賦在詩意固存,麗則之賦亦詩人所作。
《羔羊》詩也,賦以子產(chǎn):《車轄》詩也,賦于孫婼。
既是名上世之已寓,豈后代曾古人之不若?
《子虛》篇末,上言曩日之騶虞;
《明水》韻中,遠(yuǎn)引昔人之鳴鶴。
當(dāng)知文章有異體,不可相混;
詩賦同一機(jī),特隨所施。
獻(xiàn)太清、吟古詩,同是杜甫;
感二鳥,著律詩,均乎退之。
非作詩之意賦亦可用,何能賦之士詩皆可為。
所恨諸儒之作,不生三代之時。
如雄遇宣王,當(dāng)不遜《車攻》之作;
若原出周末,必能發(fā)《巷伯》之思。
乃若司馬三十篇,虛濫無歸;
枚皋百馀作,俳優(yōu)等語。
既皆為后學(xué)之疵玷,況可以古詩而推許?
吾嘗謂藝文五種,有不經(jīng)吾夫子之刪,所以起壯夫之不與。

人主綦貴,化權(quán)獨(dú)持,奄敷天之下也,何利勢以如之。
躬明德以有臨,尊崇已極;
操寰區(qū)之可致,宰制無遺。
昔者奉一人而處以崇高,環(huán)四海而聽其操制,使斯民奔走于下,皆自我剸裁之系。
且人主出當(dāng)司牧,可謂至尊;
舉天下莫不順從,是為利勢。
儀表當(dāng)極,聰明過人。
堂陛森嚴(yán),尊據(jù)九級;
雷霆震壓,重隆萬鈞。
故威制于遐方之表,亦勢歸于人主之身。
道足能群,淵邃九重之上;
權(quán)之所在,斡旋一世之民。
豈非群臣環(huán)向而柄有所操,諸侯竦聽而刃□其利。
刑罰刀鋸,剪削奸巧;
爵祿砥石,磨礱節(jié)義。
處世之順,服人也易。
聰以臨,剛以執(zhí),氣燄動人;
嬰者拆,觸者摧,指麾如意。
大抵奔走詟服有術(shù)以能使,廢置生殺惟君之得專。
蓋群焉服役,退聽元后;
茍動輒捍格,豈為利權(quán)?
是必不怒之中,鈇鉞森若;
未擊之時,斧斤凜然。
予但居尊于五位,彼知聽命于敷天。
得則以安,莫切孫卿之論;
操其所致,明言董子之篇。
切疑之,剝擊之請,文帝未遑;
威斷之柄,太宗不取。
然祖尚少格命,隨即置辟;
淮南且割地,曷嘗釋斧。
豈威福大柄,不當(dāng)議于臣下;
而剸制微權(quán),已陰施于人主?
恨不用德宗之命,削彼強(qiáng)藩;
固宜震宣后之威,截茲淮浦。
然古人處世至利,不露圭角;
視民如傷,肯加鄙夷?
斷棄不忍施,聽亳眾之終定;
殄戮姑勿庸,任商民之自移。
雖操切從命,勢所必至;
然毫釐有傷,圣其不為。
是雖退若以能鈍,未有令之而不隨。
因壘崇降,文姑遲于修教;
舞干苗格,禹特示于班師。
其有使斧屢出,宜可立威;
吏刀日用,若能繩下。
然漢俗不能勝,轉(zhuǎn)以逆;
秦民不堪鍛,潰而解瓦。
是知圣人操天下之利勢,而不敢盡用者,無他,蓋亦慮其窮也。

天子繼作,圣謀遠(yuǎn)貽,非計一時之利,蓋垂萬世之基。
獨(dú)高能致之君,所圖者大;
益茂無窮之業(yè),永賴于斯。
當(dāng)其承祖宗積累之馀,思社稷久長之計,謂傳襲在后,雖若難必,然植立自我,預(yù)為可繼。
天子撫中興之運(yùn),高出百王;
皇家建不拔之基,永垂萬世。
誠以居位得致,乘時有為。
雖操功之始,無愧紹功之意;
然接統(tǒng)于前,當(dāng)為繼統(tǒng)之思。
規(guī)模肇始于今日,根本已垂于異時。
居正體元,穆穆大人之見;
遭時建策,綿綿后裔之垂。
于是建金城之業(yè),貽及帝王;
揭泰山之維,傳之孫子。
總以條貫,立之經(jīng)紀(jì)。
使商祚無疆,常如旒綴之日;
周民永保,不墜瓜綿之祉。
在當(dāng)時有此封植,知后世必?zé)o窮已。
五百歲休明之運(yùn),惟圣獨(dú)膺;
千億年綿遠(yuǎn)之功,自今以始。
大抵源流淺近者不必久以難繼,基本深固者雖未傳而已知。
觀垂裕之時,預(yù)卜其嗣服;
驗垂統(tǒng)之初,必知其過期。
故我上承累圣之基業(yè),俯衍萬年之本支。
圣明培植,亦既深矣;
國家長遠(yuǎn),終將賴之。
恩自有馀,請驗馬周之語;
極因首建,更稽倪氏之辭。
且夫漢君之心何止接千,秦人之志亦思至萬。
奈何土求其辟,不思海內(nèi)之耗;
瓦漸以解,反稔長城之怨。
既無深根固蒂之道,徒有長治久安之愿。
可嗤計數(shù),不過一再之傳;
謾詫登封,殊慊中和之建。
故嘗論國祚修短,始見維持之驗;
先王功用,每施封殖之先。
且以紀(jì)綱蕩矣,尚十馀世;
典則墜矣,猶三百年。
既無憑藉之大業(yè),尚足扶持于數(shù)傳。
使當(dāng)乎末造,茍有續(xù)者;
雖傳之萬世,未為過焉。
且異漢開四百載之規(guī),侈言其業(yè);
唐止二十君之祚,已永于天。
又聞經(jīng)綸固君責(zé)之當(dāng)然,規(guī)畫賴臣謀之有永。
建萬世之策,王吉抗疏;
立萬世之程,賈生有請。
天子能遠(yuǎn)垂其基,又得賢以立其基,親見乃吾身之幸。

子在東魯,時登泰山,莫小敷天之下,具存吾目之間。
儼然將圣之儀,高升岱岳;
超彼眾形之表,藐視人寰。
大凡德盛則望隆,己大而物眇。
非此心有狹于宇內(nèi),由所見獨(dú)超于世表。
昔夫子周行天下,莫遍而觀;
自今日一登泰山,乃知其小。
意其時不我用,躬膺道傳,設(shè)教適杏壇之暇,駕言升東岳之顛。
昔過其側(cè),念不到此;
今立其上,望之悵然。
胸中自有遠(yuǎn)見,天下眇然在前。
吾不徒行,載陟巖巖之魯岳;
目之所擊,了無蕩蕩之堯天。
自是極意旁觀,興言永慨。
北其瞻兮,蕞爾邾、莒;
西其望兮,藐然陳、蔡。
衛(wèi)若是褊,魯若是削,秦非果強(qiáng),齊非果大。
惟此身所寓者高,視天下不知其泰。
今古何適,徘徊五岳之宗;
由是而觀,咫尺八荒之外。
大抵道大則物不能大,處卑則見無不卑。
觀于海者水亦何取,坐于井者天非可窺。
況岱宗峻極以自古,適孔圣周游于此時。
雖非居夷,夷陋可見;
不必過周,周卑自知。
昔所歷者,今皆見之。
安得孟軻不發(fā)難言之嘆,果令趙氏亦形所覽之辭。
子若曰,予生而處則尼山之丘,予長而游則農(nóng)山之野,旁僅及于東山之所,西不到于岐山之下。
矧一朝處此巍然,信六合特其小者。
無庸作史,已知晉室之卑乎;
豈必刪《詩》,方嘆《魏風(fēng)》之褊也。
其或小眾山者少陵之望,小介丘者楊子之升。
彼夫人尚切于興慕,況大圣獲親于一登。
自謂曩時空有轍還之聘,不圖今日第惟掌指之稱。
已焉哉!
丘垤之喻類固爾殊,山梁之嘆時非我必。
削跡不容,無所措足;
接淅而行,不遑終日。
不然,則天下之大,七十二國之多,何莫措吾身之一?

保治于后,貽謀自初。
永示宸旒之戒,著為金鏡之書。
托茲寶鑒之名,意誠近矣;
垂厥皇家之訓(xùn),義實(shí)昭如。
太宗靜觀理亂之形,親睹治平之盛。
謂用舍兩途,若是易曉;
故鑒戒萬世,使之取正。
雖帝心視此,常如目擊于龜圖;
恐后嗣忘之,所以書名于金鏡。
帝也見理已熟,為謀益深。
雖自比之初,已賴得人之力;
而朕保于此,豈無貽后之心?
是書所作,正欲垂訓(xùn),言鏡不足,托名以金。
何暗何明,斷不出寶賢之意;
載瞻載顧,如親承祖訓(xùn)之臨。
是書也,興王期萬世之傳,舉要特數(shù)言而止。
語及用人,則賢否之狀莫掩;
論及為治,則禍福之形甚邇。
茲成書之鑒戒昭然,閱世故之興亡多矣。
朕嘗保此,一時已驗于安危;
訓(xùn)以示之,萬世永貽于孫子。
大抵考治亂之形,至昭若以易曉;
處任用之中,有時焉而不知。
惟帝與諸公講論熟矣,目擊八代,興亡在茲。
故金鏡著明之訓(xùn),為瑤圖久遠(yuǎn)之思。
雖終篇著述,不出謹(jǐn)用;
然百王觀省,曉然不疑。
言述始終,蘊(yùn)古有窮神之具;
語陳治亂,令狐述興業(yè)之為。
是時大亮獻(xiàn)言,金重訂千;
高馮奏疏,鏡嘗賜一。
獻(xiàn)寶箴者親故毋用,以人鑒者佞邪必黜。
然此皆朕意之觀覽,未有為后王之著述。
書所以作,見之甚悉。
使文宗睹此,必?zé)o去佞之非;
如唐德見之,安有追仇之失?
然而用舍多偏,莫唐世之為甚;
利害雖明,奈時君之自昏。
然憲宗僅一采,猶識賞諫;
宣宗嘗一讀,粗知聽言。
彼莫分邪正,已非初世之所望;
然少或觀省,猶愈此書之不存。
載觀如是之謨訓(xùn),惜不盡循乎子孫。
以至臨朝有不樂之容,直焉隨斥;
作殿為履觀之地,賢豈能尊。
抑亦諫獵不止,托為厚賜之金;
追言有恨,不念未忘之鑒。
雖云為后世之作戒,亦豈意帝躬之親陷?
嗚呼!
《金鑒》一書,太宗自為之,亦自背之,何責(zé)子孫之不鑒?

詠播歌頌,美歸帝王。
刻金石以具載,亙古今而不忘。
眷茲圣明之隆,聲詩備寫;
勒在堅剛之質(zhì),德業(yè)彌彰。
蓋聞詩章有所托而存,圣治著無窮之跡。
蓋揄揚(yáng)不盡,加以紀(jì)述,使綿歷愈久,尚存赫奕。
觀自古帝王之盛,著在詩書;
宜當(dāng)時歌頌之文,刻于金石。
制不沿襲,治同泰和。
在堯曰謠,在舜曰戒。
誦武者《酌》,誦湯者《那》。
既均侈一時之盛,可無紀(jì)萬世之歌?
以累朝仁圣之休,永言不足;
自今日雕鐫之后,終古難磨。
想夫鐫功之時,皆勸戒之功;
紀(jì)德之初,即形容之德。
原廟有銘,丕緒世守;
岐陽有鼓,中興績勒。
乃知?dú)v世以輝映,皆自此時之雕刻。
法度之彰,禮樂之著,揚(yáng)厲不窮;
版牒所鏤,匱室所藏,流傳罔極。
大抵詩所由作,皆發(fā)越于盛德;
事無可紀(jì),特揄揚(yáng)于一時。
衛(wèi)功足銘,且以鑄鼎;
唐績可勒,猶為立碑。
況此《南風(fēng)》、《慶云》之作,《烈文》、《有瞽》之詩。
茲以鏤以刻,成績?nèi)缡牵?div id="2w3jdxc" class='inline' id='poem_sentence_26_1302952_comment'>
信不鉆不磨,何時泯之。
何晉史昧之,雅第同和之述;
宜唐臣知此,業(yè)陳必見之辭。
或者謂鏤金而祀,可以為漢之誇;
立石而封,可以侈秦之麗。
然何德可歌而配以三代,何功可頌而過于五帝?
茲后世人主,猶不廢于紀(jì)述;
則先王偉績,當(dāng)若何而揚(yáng)厲。
樂陳有《濩》,想夏王作鼎之時;
奏備《咸池》,在黃帝封山之際。
非不知播「永言」之歌,而依磬猶石;
發(fā)《思文》之頌,則間鏞以金。
然古者猶勒于鐫刻,想當(dāng)時不盡于謳吟。
績著于古,詠流至今。
想虞廟著銘,紀(jì)當(dāng)日賡歌之戒;
南山有甸,播曩時利用之心。
雖然,古有大德,至悠久以難忘;
銘在群心,于雕鐫而奚用?
載歌數(shù)語,歷世不墜;
三嘆遺音,于今可誦。
若是者不為金石而存亡,自有人心之歌頌。

士有志學(xué),時親見賢,每致思而在是,必加勉以齊焉。
面稽有德之英,相觀而善;
日切我心之慮,欲并其肩。
蓋聞人品不無等級之殊,學(xué)者期造高明之地。
非有接吾目,惕若興念;
是恥不若人,安于自棄。
賢之未見,拳拳既見之懷;
材若不齊,勉勉思齊之志。
于時粲若相接,群然與居。
瞻孔在前,如有所立;
望回孰愈,寧甘不如?
及終造于大賢之域,亦機(jī)生于一念之初。
三人必有我?guī)煟熘畬徱樱?div id="k2rlfov" class='inline' id='poem_sentence_12_1302953_comment'>
一日有能用力,凝以參于。
意曰:予何人,爾何人,非固爾殊;
彼丈夫,我丈夫,奚為我后?
精神慨想之切,蚤夜注懷之久。
同道同志,周旋君子之列;
亦步亦趨,彷佛圣人之偶。
如非一念慮之發(fā),寧不大徑庭之有?
士有著一鄉(xiāng)之善,其德可觀;
吾不為斯人之徒,于心有負(fù)。
大抵學(xué)本無止法,思則必進(jìn);
人皆可為賢,沮于自卑。
惟狂克念,雖圣可作;
見善弗遷,其愚不移。
矧均之為人,加我一等;
則觸乎其目,終身三思。
當(dāng)齊驅(qū)并駕以入道,毋躐等好高而自疑。
包生述內(nèi)省之辭,可參其等;
孔疏推至高之行,欲勉而為。
昔孔門圣賢并世以從游,師友同堂而講學(xué),謂至愚之陋難化,而自畫之資亦駁。
開孰賢之問,進(jìn)汝弗及;
發(fā)彌高之喟,有心若卓。
故諸賢道合以德齊,亦初意見高而慮確。
所以《中庸》論教,亦由審善以誠明;
《學(xué)記》誨人,必曰相觀而磨琢。
又當(dāng)知論其友于賢,則國士未足;
求之今不得,則古人與稽。
望湯數(shù)百歲,思兼于姬旦;
距舜千馀載,思就于昌黎。
矧趨世相求,此意若闊;
而聞知與見,其功則齊。
使為法可傳,此寧處鄉(xiāng)人之下;
彼聞風(fēng)而作,其可攀孤竹之西。
厥后有慕藺而不能,以識膺而為羨。
豈知并仁于張修所力拒,比予于管西之色變。
然則古之所謂齊賢,其諸異后世之賢歟?
學(xué)識之高可見。

人仰真主,治循舊章。
師爰取于盛帝,式聿兼于令王。
雖居利勢之尊,聰明不恃;
仰法同條之世,言動無忘。
蓋聞圣明捐己見之私,道法至古人而極。
茍輕為舉動,不鑒往轍,是自越繩墨,寧無失德?
曰王與帝,在累朝有此典刑;
自古迄今,凡人主宜皆師式。
觀其富貴操柄,睿聰冠倫。
謂一身儀表,下屬群望,故萬世軌范,上稽昔人。
森然鑒戒之示我,以此周旋而律身。
總持一世之權(quán)綱,未嘗自用;
明白前人之??也恢??
蓋曰惟精惟一,授我者堯;
有典有則,貽吾者禹。
少不知鑒,動皆戾古。
當(dāng)口傳面命,敬守謨訓(xùn);
而聲度身律,動循規(guī)矩。
信有可行、有可遵,豈無常師、無常主?
崇高無敵,休期適應(yīng)于半千;
表則在前,每事必稽于三五。
大抵在昔有成訓(xùn),曉若可鑒;
律己以圣人,動無越思。
蓋規(guī)警君心,惟古之足畏,茍蕩跌古法,聽君之自為,是必佩服執(zhí)中之語,祗嚴(yán)建德之丕詞。
典謨訓(xùn)誥,警我多矣,而法度準(zhǔn)繩,終身守之。
范足示人,孔氏述可行之語;
蹤當(dāng)稽古,崔生形遵述之辭。
且以善儀刑者孰有過乎王,能授受者無以加于帝。
然《詩》言「不式」,所式奚道?
《傳》曰「唯師」,所師何世?
以當(dāng)時猶有憲于前圣,矧后代敢遽忘于古制?
凡憲章所在,動稽文武之君;
雖講論之馀,必及唐虞之際。
然嘗論漢非陋八世,略以不法;
秦豈薄五帝,背而不師。
蓋典章詳密,私意難接;
而規(guī)矩森嚴(yán),憚心易隨。
籍弗去則害己,政欲行而戾時。
此其盡廢于古典,始得肆行其己私。
使田制尚存,何至紛更于阡陌;
如肉刑猶在,豈能復(fù)創(chuàng)于鞭笞?
噫!
師焉尊敬之凜然,式則準(zhǔn)繩之必以。
曰政雜者知循守之不盡,誇遠(yuǎn)輩者以等夷而相視。
嗚呼!
廢古者不足責(zé),而慕古者有高自尊大之心,去師式之義遠(yuǎn)矣!

制度攸設(shè),文章并施。
器本此以始創(chuàng),禮于中而可知。
四加品藻之工,將何所寓;
一本范防之具,非強(qiáng)而為。
昔者由異等乃有異客,凡一物豈無一義。
茲曲折多端,初匪小用;
而名分示人,中存深意。
且禮者非威儀揖遜,隱若無形;
故圣人以制度文章,托之于器。
觀夫有等與數(shù),自玄及纁,崇卑嚴(yán)古者之體制,雕琢妙天然之斧斤。
小大長短,量以時飭;
青赤白黑,繢因色分。
非百禮所關(guān),有以托物;
是四者俱隱,況乎有文。
且法備象彰,乃眾目觀瞻之系;
非典因天秩,何圣人創(chuàng)立之勤。
豈非冠屨不易,皆名數(shù)之嚴(yán);
玉帛交燦,乃動容之寓。
六七君所以造設(shè),千萬世交為會聚。
數(shù)量非茍別,相見之意厚;
琇瑩不徒美,自妨之理具。
信妙則心術(shù),散則威儀;
豈小為文章,粗為制度。
此修明甚備,非一人一日而成;
自開創(chuàng)以來,更三百三千之故。
吾乃知圣心之巧,曲盡物宜之變;
日用之間,無非天理之隨。
以籍求禮,尚想分田之略;
因羊存禮,猶知告朔之遺。
況于身履以目擊,可以事求而理推。
王府鈞石,此禹有典;
太廟瑚璉,在周為儀。
皆此心此物之妙者,豈一節(jié)一端而盡之(云云。)
蓋昔者火昭其文,玉琢其章,室得其度,帛為其制。
或衣服制度,正以邦典;
或黼黻文章,敬其時祭。
何舍禮求器,若是纖悉;
亦在器即禮,本相關(guān)系。
信此非圣人防慮之過,蓋莫妙天理流通之際。
素如當(dāng)后,雖繪事可以起商;
數(shù)茍不同,則繁纓難于請衛(wèi)。
至如簋縷未為過,懼不少越;
殽蒸若可受,愧非敢當(dāng)。
一寶鼎之末則辨乃銘勒,一律尺之微則驗其短長。
雖古器散逸,存者無幾;
然人心敬畏,凜然不忘。
況及見于全盛,又何如其限防。
盍考夫小大有差,分別都城之雉;
繪絺必辨,輝煌冕服之章。
又當(dāng)知精粗本末,機(jī)果孰傳,振起提撕,理斯易啟。
成服雖辨,猶建典之甚力;
湯銘愈新,自檢身而默體。
此所謂制度在禮,文為在禮,行之其在人乎!
否則,器徒藏禮。

王大仁覆,義權(quán)事宜。
兼皇威之振也,眇天下以臨之。
據(jù)此域中,具有三而迭舉;
藐茲宇內(nèi),統(tǒng)歸一以無遺。
蓋聞道大則萬物能容,權(quán)在則一身非寡。
惟綏懷理御,參以事勢;
故奔走服役,藐乎區(qū)夏。
以仁義并威而迭尚,運(yùn)自王心;
合人物與己以并觀,眇哉天下。
觀夫大矣無外,治焉向南,其量江河之廣,此心天地之參。
然權(quán)衡輕重,處得其當(dāng);
迨英靈震壓,難隨爾戡。
何推尊咸曰于王大,以迭用不窮之道三。
上圣統(tǒng)垂,時出震驚之武;
群方囊括,俯臨坤載之含。
得非吾惠足懷,薄海率從;
吾德能度,小邦畏愛?
時乎戢暴以為用,抑又輔文之不逮。
奄觀九有,安乎商后之置;
俯視四方,赫若周文之對。
凡奔趍斯世以惟命,以闔辟大權(quán)之有在。
三代皆其具也,奮發(fā)以時;
四海宜若小然,包容于內(nèi)。
大抵物不能兩大,惟上宰制;
治難執(zhí)一說,隨機(jī)斡旋。
主上操術(shù),足自居下;
朝廷有道,細(xì)宜在邊。
矧方來徯于我后,本欲大同于一天。
然含洪之外,區(qū)處得策;
棄絕之馀,控持以權(quán)。
顧三者惟所用耳,視一世何其眇然。
若曰畏懷盡下,述揚(yáng)生之注;
如云親貴服人,稽荀氏之篇。
考古者親慕如禹,非止德懷;
赫濯若湯,豈專力假。
昔容苗、今征苗,異世異術(shù);
始遺葛、終伐葛,一操一舍。
蓋弛張闔辟,有妙用焉;
故拱揖指揮,惟吾意者。
是則見其小也,奚傷鄰國之交;
視以蠢茲,何有洞庭之野。
柰何唐驕藩鎮(zhèn),處置失策;
漢資侯王,寬容有馀。
彼于教化以終梗,不以威棱而亟除。
遂至臂難使指,陸贄抗疏;
脛大如腰,賈生上書。
既常變相形,無以權(quán)此;
將物我角立,孰為大于。
使淮右能平,不過三小州之隘;
若外夷兼制,是誠一大縣之如。
又況包容區(qū)畫,皆昔已為;
奮揚(yáng)震蕩,于今亦盍。
可不用而無敵,上唱下應(yīng);
勇于必為,枯摧朽拉。
然則容之應(yīng)之以仁義之道,而伐之者亦仁義之舉焉,孰不囿圣王之容納!

漢室宗祀,圣王孝思。
懷多福之畀佑,本一誠之緝熙。
業(yè)重丕承,肅明禋而肇舉;
心常敬止,受繁祉以來宜。
昔顯宗舉嚴(yán)父之禮以配天,寓承祭之心于平日。
愈續(xù)愈明,精意對越;
乃眷乃顧,神休蚃肸。
于皇纂述,在圣躬之福何多;
此念緝熙,與宗祀之誠則一。
帝也吉日先戒,明堂統(tǒng)和,乃肅鳴鸞之御,乃森法仗之羅。
正位配位,神靡不享;
始事畢事,誠當(dāng)若何。
父與天合,則祀與天一;
心常日敬,則福常日多。
□若體元,配□聿欽于成命;
敬之在念,茀康載詠于《卷阿》。
想是時,非備禮于明庭,而容每皇皇;
非致美于服御,而躬常肅肅。
百順來備,一忱于穆。
昭靈神之享,寶鼎白雉;
顯祥物之應(yīng),靈芝瑞木。
皆載緝載熙,無忝繼志;
豈一享一祀,遽能獲福?
方輅之乘、蓋之御,享以精誠;
如絲之續(xù)、火之明,宜其戩轂。
吾故曰敬常加敬,于祭必受福;
祀與未祀,此誠無已時。
天降于孝享,文尚穆止;
嘏饗于我將,成常敬之。
今一睹漢京之禮,如載歌《周頌》之詩。
此敬常綏,則此祉常詠;
其德愈炳,則其年愈彌。
心惟一主于敬也,福亦不知其賜茲。
若曰于昭,詩考孟堅之語;
如云來顧,賦稽平子之辭。
人徒見一祀堂之際,神果來歆,一祀廟之初,祥皆駢集,不云上帝之祚錫,則曰光皇之德及。
豈知神靈昭享,非因登廟以常煥;
禮薦效誠,不必至堂而于緝。
此誠意常存,休祉所萃;
縱祀事未修,敬心先入。
不但光于諸夏,欣聞京邑之巍巍;
豈惟經(jīng)自靈臺,喜見祥風(fēng)之習(xí)習(xí)。
噫嘻!
儉勤莫尚于文考,孝敬常關(guān)于圣懷。
謂建武三十年靈德未遠(yuǎn),而永平方二載侑天與偕。
雖久焉嚴(yán)父之禮闕,今質(zhì)以東都而議諧。
于此加既緝又熙之念,知其有轉(zhuǎn)災(zāi)為福之階。
仰慰在天,祖考神祇之咸樂;
是宜顧德,陰陽風(fēng)雨之無乖。
又當(dāng)知上帝先帝眷佑俱隆,前人后人繼承為念。
正月行祀典,禮始大備;
明年建皇祀,紀(jì)皆可驗。
蓋儲貳社稷之福,所以奉冢祀而襲緝熙,宜天命四百年而未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