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557,分96頁顯示 上一頁 1 3 4 5 6 下一頁 魏晉(續(xù)上) 謝道韞 一首應(yīng)璩 191 - 252 二首 張亢 一首 南北朝 鮑令暉 一首鮑照 414 - 466 一首 卞伯玉 一首 陳叔寶 553 - 604 一首 范泰 355 - 428 一首 范云 451 - 503 一首 高昂 501 - 538 一首 何遜 ? - 518 一首 江淹 444 - 505 一首 劉昶 436 - 497 一首 劉駿 430 - 464 一首 劉顯 481 - 543 一首 柳惲 465 - 517 一首 盧元明 一首 沈約 441 - 513 四首 釋寶志 418 - 514 四首 王融 467 - 493 一首 王叔之 一首 無名氏 五首 | 謝太傅安寒雪日內(nèi)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唱韻。兄子胡兒及兄女道韞賡歌。公大笑樂。 白雪紛紛何所似。 撒鹽空中差可擬。 未若柳絮因風(fēng)起⑴。 ⑴ ○《晉書》王凝之妻謝氏傳?!妒勒f》新語言語篇?!额惥邸范!冻鯇W(xué)記》二?!栋滋妨??!队[》十二、五百一十二。《詩紀(jì)》三十七。又《白帖》六引似、擬兩韻。 百郡立中正,九州置都士。 州閭與郡縣,希疏如馬齒。 生不相識面,何緣別義理。 十室稱忠信,觀過必黨里⑴。 ⑴ ○《書鈔》七十三作應(yīng)琚新語?!鸢复水?dāng)為上首逸句。 溝瀆皆決溢(○《書鈔》百五十一作新詩。)。 ① 座有陸瓊、傅緯、陸瑜、姚察等四人。 蘊仙此還異,掌漏翻非役。 侍臣乃執(zhí)捧,良賓乃投擲。 夕云映西山,蟋蟀吟桑梓。 零露被百草,秋風(fēng)吹桃李。 君子懷苦心,感慨不能止。 駕言遠(yuǎn)行游,驅(qū)馬清河涘。 寒暑更進退,金石有終始。 光色俯仰間,英艷難久恃(同上)。 輕灰吹上管,落蓂飄下蒂。 遲遲春色華,晼晼年光麗⑴。 ⑴ ○《類聚》四?!冻鯇W(xué)記》四。古今歲時雜詠九?!队[》三十。文苑英華百七十二。歲時廣記十三?!对娂o(jì)》百九。 ① 三曲。上壽酒。奏介雅。取詩君子萬年。介爾景福也。三朝用之。 百福四象初,萬壽三元始。 拜獻(xiàn)惟袞職,同心協(xié)卿士。 北極永無窮,南山何足擬。 《隋書》曰:梁天監(jiān)三年六月八日。武帝講于重云殿。沙門志公忽然起舞歌樂。須臾悲泣。賦五言詩云云。梁自天監(jiān)至于大同。三十馀年。江表無事。至太清二年。臺城陷。帝享國四十八年。所言五十里也。太清元年八月十三而侯景自懸瓠來降。在丹陽之北子地。帝惑朱異之言以納景。景之作亂。始自戊辰之歲。至午年帝憂崩。 樂哉三十馀,悲哉五十里。 但看八十三,子地妖災(zāi)起。 佞臣作欺妄,賊臣滅君子。 若不信吾言,龍時侯賊起。 且至馬中間,銜悲不見喜(○隋書五行志?!对娂o(jì)》九十四。)。 日昳未,心地何曾安了義? 他家文字沒親疏,莫起工夫求的意。 任縱橫,絕忌諱,長在人間不居止。 運用不離聲色中,歷劫何曾暫拋棄⑴? ⑴ 《宗鏡錄》卷十五引此首,「沒」作「有」,「居止」作「居世」,「不離」作「元來」,末句作「凡夫不了爭為計」。 夜半子,心住無生即生死。 生死何曾屬有無,用時便用沒文字。 祖師言,外邊事,識取起時還不是。 作意搜求實沒蹤,生死魔來任相試⑴。 ⑴ 《宗鏡錄》卷二九引末五句,「識取起時」「取著元來」,作「沒」作「勿」。 南史曰:梁末有童謠。及王僧辯滅。說者以為僧辯本乘巴馬。以擊侯景。馬上郎。王字也。塵謂陳也。江東謂羖羊角為皂莢。隋氏姓楊。楊。羊也。言陳終滅于隋也。 可憐巴馬子,一日行千里。 不見馬上郎,但有黃塵起。 黃塵污人衣,皂莢相料理⑴。 ⑴ ○南史陳本紀(jì)贊?!稑犯娂钒耸?。《詩紀(jì)》九十七。又《御覽》九百六十引起、理二韻。 洛陽伽藍(lán)記曰:遷京之始。朝士住其中。迭相譏刺。竟皆去之。惟有造瓦者止其內(nèi)。京師瓦器出焉。世人歌曰: 洛陽城北上高里。殷之頑民昔所止。 今日百姓造甕子。人皆棄去住者恥(○洛陽伽藍(lán)記五。)。 魏紀(jì)曰:孝武帝既入關(guān)。渤海王高歡議立清河王子善見。以奉明帝之后。是為孝靜皇帝。遷都于鄴。為東魏。自是軍國政務(wù)皆歸相府。先是童謠云云。按青雀子謂靜帝。實清河王之世子。鸚鵡謂齊神武。即高歡也。后竟為齊所滅。 可憐青雀子,飛來鄴城里。 羽翮垂欲成,化作鸚鵡子⑴。 ⑴ ○《樂府詩集》八十九?!侗饼R書》神武紀(jì)下?!对娂o(jì)》百九。 隋書五行志。陳初有童謠。其后陳主果為韓擒所敗。擒本名擒虎。黃斑之謂也。破建康之始。復(fù)乘青驄馬往返。時節(jié)皆應(yīng)。 黃斑青驄馬,發(fā)自壽陽涘。 來時冬氣末,去日春風(fēng)始⑴。 ⑴ ○隋書五行志。又隋書韓擒虎傳。北史韓擒虎傳作江東謠?!队[》八百九十五引《陳書》?!对娂o(jì)》百七作江東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