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盧辯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薛憕 朝代:西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魏河東汾陰人,字景猷。
家貧,覽文籍,手抄將二百卷。
節(jié)閔帝普泰中,拜給事中。
高歡起兵山東,侯莫陳悅召為行臺郎,除鎮(zhèn)遠將軍。
及宇文泰破悅,引為記室參軍。
孝武帝西遷,授征虜將軍。
西魏文帝即位,拜中書侍郎,封夏陽縣伯。
文帝大統(tǒng)初,儀制多闕,奉命與盧辯、檀翥等參定之。
后坐事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6—567 【介紹】: 北周范陽涿人,字景仁。
盧辯弟。
博覽群書,精于《三禮》,善陰陽,解鐘律,又好玄言。
北魏孝明帝時釋褐司空府參軍事。
西魏文帝大統(tǒng)六年,攜家西入。
宇文泰深禮之,除丞相府記室參軍,累封燕郡公。
北周明帝時,官至陜州總管府長史。
宇文邕(北周武帝)少時,嘗受業(yè)于光。
有《道德經(jīng)章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07—556 【介紹】: 西魏代郡武川人,鮮卑族,字黑獺。
初隨父肱從鮮于修禮起事,后降爾朱榮。
轉(zhuǎn)以別將,從賀拔岳討北海王元顥。
隨岳入關(guān),鎮(zhèn)萬俟丑奴起事。
岳死,繼統(tǒng)岳軍,據(jù)有關(guān)中。
高歡入洛,逼北魏孝武帝西奔長安。
泰擁帝拒高歡,為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進位丞相。
旋廢殺孝武帝,立南陽王元寶炬,建立西魏。
泰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大行臺,專西魏朝政二十余年。
用蘇綽、盧辯等,頒布六條詔書,整頓吏治,改革官制,行均田制,創(chuàng)府兵制,定計帳與戶籍制。
死后,子覺代西魏稱帝,國號周。
追尊為文帝。
全后周文·卷一
帝姓宇文氏,諱泰,字黑獺,代郡武川人。初從葛榮,榮敗,從榮朱榮為統(tǒng)軍。孝莊反正,封寧都子,遷鎮(zhèn)遠將軍、步兵校尉。從賀拔岳入關(guān),遷征西將軍,加直閣將軍,行原州事;太昌中為大行臺左丞,領(lǐng)司馬,加散騎常侍,進武衛(wèi)將軍、夏州刺史;永熙中,進侍中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關(guān)西大都督,封略陽縣公兼尚書仆射關(guān)西大行臺。孝武西遷,加授大將軍、雍州刺史兼尚書令,進封略陽郡公,拜駙馬都尉。文帝即位,進督中外諸軍事,改封安定郡公,錄尚書事,進柱國大將軍,授太師。廢帝即位,以冢宰總百揆。恭帝三年為太師大冢宰,薨,謚曰文公。孝閔受禪,追尊為文王,廟號太祖,武成元年追尊為文皇帝。(案:《申徽傳》云:文帝臨夏州,以徽為記室參軍兼主簿,每事信委之,乃為大行臺郎中。時軍國草創(chuàng),幕府務(wù)殷,四方書檄皆徽之辭也。然則《上魏孝武四表》《責侯莫陳悅書》《傳檄方鎮(zhèn)》皆宜編入申徽文。其大統(tǒng)初書翰乃蘇綽、盧柔、李昶、唐瑾作,未可分別,今編為文帝文。案:《北史·李彪傳》云:詔冊文筆,皆昶所作。)
薛寘 朝代:北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北周河東汾陰人。
善屬文。
年未弱冠,為州主簿、郡功曹。
從魏孝武西遷。
西魏廢帝元年,領(lǐng)著作佐郎,修國史、起居注,遷中書令。
恭帝元年,燕公于謹攻江陵,為司錄,參預(yù)軍機。
江陵平,進爵合陽縣伯。
朝廷方改制行周禮,奉命與盧辯詳定之。
入北周,孝閔即位,進爵為侯。
進位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出為浙州刺史。
卒于位。
僧道因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87—658 【介紹】: 隋唐時僧。濮州濮陽人,俗姓侯。好老莊之學,所講經(jīng)訓,該通內(nèi)外。初詣靈巖寺求師誦習,后講《涅槃》,宿齒名流皆嘆服。隋末,避居益州多寶寺。入唐,召赴京師,與玄奘法師翻譯校定梵本,兼充證義。有《維摩章疏》。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三 義解科(三)
姓侯氏。
濮陽人也。
七歲丁內(nèi)艱免喪。
求師于鄉(xiāng)里之靈巖寺。
不浹旬。
誦通涅槃二帙。
落發(fā)益加砥礪即事講演。
及升戒品。
旋習律儀。
時彭城嵩法師。
傳攝大乘論。
門徒鼎盛。
因于眾中過見推揖。
每令覆講后隱太岳凡閱四秋。
將詣洛無與偕者。
方以時禁不可獨行。
但念觀音。
旁有皓首沙門。
從何許來相??入城。
忽不知所在。
人以為冥感所致。
避難三蜀之多寶寺。
開攝論維摩。
聽者千數(shù)。
寶暹法師東海人也。
尤負才藝。
傲視群眾。
每造因輒改容。
酬遣總管鄧國公竇琎行臺左仆射贊國竇軌長史申國公高士廉范陽公盧承慶。
岳牧官僚。
俱申虔仰。
而彭門山寺久經(jīng)頹廢。
因以習道安居之暇構(gòu)壞營圮。
蔚成凈坊。
盡刻三藏經(jīng)典于寺之北巖。
玄奘法師。
翻譯于京師大慈恩寺。
詔起因校定。
兼充正義。
奘師深加嘆賞。
慧日寺主楷法師延請說法。
帝城緇侶。
得所未聞。
專業(yè)涅槃華嚴大品維摩法華楞伽等經(jīng)。
十地地持毗曇智度攝大乘對法佛地等論。
及四分律等。
攝論維摩有疏。
顯慶三年三月。
終于慧日。
明年反葬于彭門。
春秋七十有二。
宋高僧傳·卷第二 譯經(jīng)篇第一之二
釋道因。
姓侯氏。
濮陽人也。
稟祜居醇含章縱哲。
覃吁之歲粹采多奇。
髫齔之辰殊姿特茂。
孝愛之節(jié)慈順之風。
率志于斯因心以極。
年甫七歲丁于內(nèi)艱。
嗌粒絕漿殆乎滅性。
成人之德見稱州里。
免喪之后思酬罔極。
出家之志人莫我移便詣靈巖寺求師誦習。
曾不浹旬通涅槃經(jīng)二帙。
舉眾驚駭謂為神童。
落發(fā)已來。
砥礪其行揣摩義章。
即講涅槃。
宿齒名流咸所嘆服。
及升上品旋學律儀。
又于彭城嵩法師所傳攝大乘。
嵩公懿德玄猷蘭薰月映。
門徒學侶魚貫鳧趨。
講室談筵為之囂隘。
遂依科戒而為節(jié)文。
年少沙門且令習律。
曉四分者方許入聽。
因夏臘雖幼業(yè)行攸高獨于眾中迥見推揖。
每敷攝論即令覆講。
后隱泰岳凡經(jīng)四秋。
將詣洛中。
屬昏李陵夷法綱嚴峻。
僧無徒侶弗許游方。
于是杖錫出山孑焉超邁。
恐羅刑憲靜念觀音。
少選之間有僧歘至。
皓然白首請與偕行。
迨至銅街暨于金地。
俯仰之際莫知所在。
咸謂善逝之力有感斯見。
未幾因避難三蜀居于多寶寺。
好事者素聞道譽。
乃命開筵攝論維摩。
聽者千數(shù)。
時有寶暹法師。
東海人也。
殖藝該洽尤善大乘。
昔在隋朝英塵久播。
學徒來請接武磨肩。
暹公傲爾其間。
仰之彌峻每至因之論席肅然改容。
沈吟久之方用酬遣。
因抗音馳辯雷驚波注。
盡妙窮微藏牙折角。
益州總管鄧國公竇琎行臺左仆射替國公竇軌長史申國公高士廉范陽公盧承慶。
及前后首僚西南岳牧。
并國華朝秀重望崇班。
共籍芳聲俱申虔仰。
乃于彭門山寺習道安居。
此寺往經(jīng)廢毀院宇凋弊。
因慨然構(gòu)懷專事營緝。
未移再稔蔚成凈場。
又以九部微言三界式仰。
緬惟法盡將翳龍宮。
遂于寺之北巖刻書經(jīng)典。
窮多羅之秘[袌-包+矢]。
盡毗尼之正文。
縱堯世之洪水襄陵。
任趙簡之北山燎狩。
必無他慮。
與劫齊休。
既而清猷遠暢峻業(yè)遐昭遂簡宸衷乃紆天綍。
追赴京邑止大慈恩寺。
與玄奘法師翻譯。
校定梵本兼充證義。
奘師偏獎賞之。
每有難文同加參酌新翻弗墜因有力焉。
慧日寺主楷法師者。
聰爽溫贍聲藹鴻都。
首建法筵請開奧義。
帝城緇俗具來咨稟。
欣焉相顧得所未聞。
因研幾史籍尤好老莊。
咀其菁華含其腴潤。
包四始于風律。
綜五聲于文緒。
故所講訓內(nèi)外該通。
其專業(yè)者涅槃華嚴大品維摩法華楞伽等經(jīng)十地地持毗曇智度攝大乘對法佛地等論及四分等律。
其攝論維摩仍著章疏。
已而能事畢矣。
示疾終于長安慧日寺。
則顯慶三年三月十一日也。
春秋七十二。
越明年正月旋神座于益部。
二月八日窆于彭門光化寺石經(jīng)之側(cè)。
道俗送葬數(shù)有數(shù)千。
弟子玄凝等。
嗣其香火。
至龍朔中中臺司藩大夫李儼制碑。
歐陽通書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