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侯景

相關(guān)人物:共 190 位。
共 19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18—514 【介紹】: 或作保志、寶志。世稱寶公或志公。南朝僧。金城人。俗姓朱。少出家于京師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修習禪業(yè)。宋明帝泰始中,出入鐘山,往來都邑。好作預言,語如讖記,當時帝王士庶皆視為神僧而信奉之。齊武帝迎入華林園,梁武帝準其出入禁內(nèi)。
全梁文·卷七十一
寶志一作保志,俗姓朱,金城人,宋泰始中年已五六十,俗呼為志公。齊永明中迎入華林園,尋住東宮后堂,天監(jiān)十三年卒,葬鐘山。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測之人也。宋元嘉中。金陵人朱氏婦于上巳日。聞兒啼鷹巢中。梯樹得之。養(yǎng)以為子。方面瑩徹如鏡。手足皆鳥爪。七歲去。依鐘山大沙門僧儉。為童子。長而落發(fā)。脩習禪觀。坐必閱旬浹。久之。忽無定居。多來往皖山劍領(lǐng)之下。發(fā)而徒跣。著錦袍。飲啖同流俗。恒以剪刀。及鏡縑帛等。負之柱杖而。趨經(jīng)聚落。兒童嘩逐之。或微索酒。或累日不食。嘗從食鲙者。求鲙。食者與而心非之。即吐水中皆成生魚游去。時時題詩。初不可解。后皆有驗。建元間。異跡甚著。丞相高嵩為武帝言之。以禮自皖山。迎至都下。館于陳征虜家。輒自剺其面。出十二首。觀世音相。慈嚴妙麗。傾都觀嘆。后帝忿其惑眾。收付建康獄。而游行市里。不少變。然在獄中者自若也。一夕使吏取門外所食物。且則文惠太子竟陵王以金缽盛飯。滿兩輿送供。至建康令呂文顯以事啟帝。詔迎至禁中。俄有詔屏除后宮。為家人??。吏亦以例出公。已而猶見公于景陽山上。引比丘七輩行道。帝怒使推驗失所在。吏曰。公出久矣。今在省中。吏就視之。則身如涂墨者。帝聞而大驚。陳顯達鎮(zhèn)江州殷齊之以大司馬從行。往辭公公。引紙畫鴉授之。曰緩急可用也。顯達叛。齊之遁去。顯達遣騎追之。將及。齊之窘甚。時晚景嚑黑。樹林陰翳。無所見群鴉噪其上。因念公前日所授畫。意即匿其處以免。鄱陽忠烈王飯公于私弟。去則置荊枝于門上。俄詔王領(lǐng)荊州。 衛(wèi)尉胡諧病。以書邀屈。語尤切。公題其書尾曰。明屈翌日果尸出。 僧法正欲以衣施而求之龍光罽賓兩寺。皆無有。曰夜宿此黎明去矣。厲侯伯。公所厚善者。又求之其家。侯伯曰。公昨就吾家行道倦。今臥未興。求者視之。笑而起。公在花林園。忽重著三布帽。然亦不知何自得也。俄而武帝崩。文慧太子豫章文獻王相繼薨。而齊亦自此季矣。靈味寺沙門寶亮。欲施公衲帔。未及有言。公輒自來持帔去。仲熊嘗問己仕所至。直解杖頭左索。擲予之。仲熊后。果至尚書左丞。永明中。館東宮后堂。旦暮每出入諸門無他。末年忽褰衣疾走。以避云。門有血污人。逮西昌害郁林先令。載尸寄故閹人徐龍駒家。其犢車所過頸血涂。戶限皆滿。建武中。明帝害諸生高士。江泌憂之。南康王子琳訪公禍福。公以香爐舉覆其灰曰。都盡都盡。后皆如其語。徐陵兒時。父??詣公。公拊之曰。天上石麒麟也。屯騎桑偃謀不軌。公見之戟手。詬曰。若欲斮頭穴胸邪。偃汗下不敢仰視。梁受禪。武帝以前朝過于禁錮。至是詔釋之。嘗問曰。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答曰十二。又問。十二之旨。曰在書字時節(jié)刻滿中。又問。何時得凈心脩習。曰安樂禁。又問年祚遠近曰。元嘉元嘉。帝欣然。以為享祚倍宋文之年。天監(jiān)五年冬旱。雩祭備至。而雨不降。志謂左右曰。吾病不差。就官乞活。儻不奏白。官應得禍。即上啟愿于華光殿。講勝鬘經(jīng)請雨。帝即命沙門法云講之。終夕而雪。志又以刀橫水盂上。良久雨。帝初繁刑。公假以神力。令見高祖受極苦于地下。自是省刑。詔畫工張僧繇寫公像。藏禁中僧繇下筆輒不自定。扣頭哀懇。公笑曰。毗婆尸佛蚤留心。直至如今不得妙。帝偶同公臨江??v望。有物溯流而上。公舉杖引之。隨杖至。蓋紫旃檀也。詔供奉官俞紹雕公像。頃刻而成。神情如生。帝大悅。置內(nèi)庭。為子孫世世福。時法云寺云光師講經(jīng)。天為雨華。帝意其證圣。夜于含光殿。焚疏請約志云光傅大士四老齋。翌日。云光不至。公嘗聽法云講法華。至假使黑風。問風果有否。曰世諦故有。第一義諦故無。公曰。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邪。法云默然。公則自為主客。辨難鋒出。一座莫有解者。帝嘗從容。問國祚有流難否。公指其喉視之。侯景之亂。尤追繹其言焉。有僧一曰石頭。浮杯來謁帝。帝方與客棋。吟曰殺之。棋罷問。僧所在。侍衛(wèi)奏適蒙旨。已殺之矣。帝嗟悼。以問公。公曰。陛下前身蚯蚓也。僧嘗為鋤草者。誤 殺蚯蚓。今償債耳。天監(jiān)十三年。公移花林園像置所居房。帝聞之曰。大師將去我耶。是歲十二月忽命。奏絲竹徹晝夜。至六日終于興皇寺臨亡然一燭。付后閤舍人吳慶以聞。帝嘆曰。大師不復留矣。燭者將以后事囑我乎。帝昔與公臨鐘山之定林指前獨龍岡阜曰。此為陰宅。則永其后。帝曰。誰當?shù)弥?。志曰先行者得。至是以金十二萬。易其地。以葬焉?;逝揽倒鬓?。盡施其妝奩。建浮圖五層于其上。且冠以無價寶珠云。仍建開善精舍敕陸倕制銘干冢內(nèi)。王筠勒碑于寺門。處處傳其遺像焉。畢工。上幸其寺。公忽見于云間。萬眾歡呼。聲震山谷。敕謚廣濟大師。公顯跡之始??晌辶S。及終亦不老。有徐棲道者。年九十三。自言是公外舅弟少公四歲計其亡時。蓋九十七矣。
神僧傳·卷第四
釋寶志。
本姓朱氏。
金城人。
初朱氏婦聞兒啼鷹巢中。
梯樹得之。
舉以為子。
七歲依鐘山僧儉出家修習禪業(yè)。
往來皖山劍水之下。
面方而瑩徹如鏡。
手足皆鳥爪。
止江東道林寺。
至宋大始初忽如僻異。
居止無定飲食無時。
發(fā)長數(shù)寸常跣行街巷。
執(zhí)一錫杖。
杖頭掛剪刀及鏡。
或掛一兩匹帛。
齊建元中稍見異跡。
數(shù)日不食亦無饑容。
與人言始若難曉。
后皆效驗。
時或賦詩言如讖記。
江東士庶皆共事之。
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
既旦人見其入市。
還檢獄中志猶在焉。
志語獄吏。
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
汝可取之。
既而齊文惠太子竟陵王子良。
并送食餉志。
果如其言。
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
武帝即迎入宮居之后堂。
一時屏除內(nèi)宴。
志亦隨眾出。
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
帝怒遣推檢其所閤。
吏啟云。
志久出在省。
方以墨涂其身。
時僧正法獻欲以一衣遺志。
遣使于龍光罽賓二寺求之。
并云昨宿且去。
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
伯云。
志昨在此行道。
旦眠未覺。
使還以告獻。
方知其身分三處宿焉。
志常盛冬袒行。
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
未及發(fā)言。
忽來引衲而去。
后假齊武帝神力。
使見高帝于地下常受錐刀之苦。
帝自是永廢錐刀。
武帝又常于華林園召志。
志忽著三重布帽以見。
俄而武帝崩。
文惠太子及豫章王相繼而薨。
永明中常住東宮后堂。
一日平明從門出入。
忽云。
門上血污衣褰衣走過。
及郁林見害車載出。
此帝頸血流于門限。
齊衛(wèi)尉胡諧疾病請志。
志注疏云明屈。
明日竟不往。
是日諧亡。
載尸還宅。
志曰。
明日尸出也。
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鎮(zhèn)江州辭志。
志畫紙作樹。
樹上有烏。
語云。
急時可登此。
后顯達逆節(jié)。
留齊之鎮(zhèn)州。
及敗齊之叛入廬山。
追騎將及。
齊之見林中有一樹。
樹上有烏如志所畫。
悟而登之。
烏竟不飛。
追者見烏謂無人而返。
卒以見免。
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
往詣志。
志遙見而走。
大呼云。
圍臺城欲反逆斫頭破腹。
后又旬事發(fā)。
偃叛走朱方。
為人所得。
果斫頭破腹。
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至第。
忽令覓荊子甚急。
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
少時王出為荊州刺史。
其預鑒之明此類非一。
志多去來興皇凈名兩寺。
及梁武即位下詔曰。
志公跡均塵垢神游冥寂。
水火不能焦濡。
蛇虎不能侵懼。
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
談其隱淪則遁仙高者。
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
何其鄙陋一至于此。
自今行來隨意出入勿得復禁。
志自是多出入禁中。
嘗于臺城對梁武帝吃鲙。
昭明諸王子皆侍側(cè)。
食訖武帝曰。
朕不知味二十馀年矣。
師何為爾。
志公乃吐出小魚依依鱗尾。
武帝深異之。
如今秣陵尚有鲙殘魚也。
天監(jiān)五年冬旱。
雩祭備至而未降雨。
志忽上啟云。
志病不差就官乞活。
若不啟白官應得鞭杖。
愿于華光殿講勝鬘經(jīng)晴雨。
梁武即使沙門法云講勝鬘。
竟夜便大雨。
志又云。
須一盆水加刀其上。
俄而雨大降。
高下皆足。
舒州灊山最寄絕。
而山麓尤勝。
志公與白鶴道人皆欲之天監(jiān)六年二人俱白武帝。
帝以二人皆具靈通。
俾各以物識其地得者居之。
道人云。
某以鶴止處為記。
志云。
某以卓錫處為記。
已而鶴先飛去。
至麓將止。
忽聞空中錫飛聲。
志公之錫遂卓于山麓。
而鶴驚止他所。
道人不懌。
然以前言不可食。
遂各以所識筑室焉。
有陳征虜者。
舉家事志甚篤。
志嘗為其見真形。
光相如菩薩像焉。
志知名顯奇四十馀載。
士女供事者不可勝數(shù)。
然好用小便濯發(fā)。
俗僧闇有譏笑者。
志亦知眾僧多不斷酒肉譏之者。
飲酒食豬肚。
志勃然謂曰。
汝笑我以溺洗頭。
汝何為食盛糞袋。
譏者懼而慚服。
晉安王蕭綱初生日。
梁武遣使問志。
志合掌云。
皇子誕育幸甚。
然冤家亦生。
于后推尋歷數(shù)與侯景同年月日而生也。
會稽臨海寺有大德。
常聞楊州都下有志公語言顛狂放縱自在。
僧云。
必是狐貍之魅也。
愿向都下覓獵犬以逐之。
于是輕船入海。
趨浦口欲西上。
忽大風所飄。
意謂東南六七日。
始到一島中望見金裝浮圖千云秀出。
遂尋徑而往至一寺。
院宇精麗花卉芳菲。
有五六僧皆可年三十。
美容色并著真緋袈裟。
倚杖于門樹下言語。
僧云。
欲向都下為風飄蕩。
不知上人此處知何州國。
今四望環(huán)海。
恐本鄉(xiāng)不可復見。
答曰。
必欲向揚州即時便到。
今附書到鐘山寺西行南頭第二房覓黃頭付之。
僧因閉目坐船。
風聲定開眼。
如言奄至西岸。
入浦數(shù)十里至都。
徑往鐘山寺訪問。
都無字黃頭者。
僧具說委曲報云。
西行南頭第二房。
乃風病道人。
志公雖言配在此寺。
常在都下聚樂處。
百日不一度來。
房空無人也。
問答之間不覺志公。
已在寺廚上乘醉索食。
人以齋過日晚未與。
間便奮身惡罵寺僧。
試遣沙彌繞廚側(cè)漫呼黃頭。
志公忽曰。
阿誰喚我。
即逐沙彌來到僧處。
謂曰。
汝許將獵狗捉我。
何為空來。
僧知是非常人。
頂禮懺悔。
授書與之。
志公看書云。
方丈道人喚我。
不久當亦自還。
志公遂屈指云。
某月日去。
便不復共。
此僧語眾。
但記某月日。
至天監(jiān)十三年冬。
于臺后堂謂人曰。
菩薩將去。
未及旬日無疾而終。
尸骸香軟形貌熙悅。
臨亡然一燭以付后閤舍人吳慶。
慶即啟聞。
梁武嘆曰。
大師不復留矣。
燭者將以后事屬我乎。
因厚加殯送。
葬于鐘山獨龍之阜。
仍于墓所立開善寺敕陸倕制銘于冢內(nèi)。
王筠勒碑文于寺門。
傳其遺像處處存焉。
高僧傳·卷第十 神異下
釋保志。本姓朱。金城人。少出家止京師道林寺。師事沙門僧儉為和上修習禪業(yè)。至宋太始初忽如僻異。居止無定飲食無時。發(fā)長數(shù)寸。常跣行街巷。執(zhí)一錫杖。杖頭掛剪刀及鏡或掛一兩匹帛。齊建元中稍見異跡。數(shù)日不食亦無饑容。與人言語始若難曉后皆效驗。時或賦詩言如讖記。京土士庶皆共事之。齊武帝謂其惑眾收駐建康。明旦人見其入市。還檢獄中志猶在焉。志語獄吏。門外有兩輿食來金缽盛飯。汝可取之。既而齊文慧太子竟陵王子良并送食餉志。果如其言。建康令呂文顯以事聞武帝帝即迎入居之后堂。一時屏除內(nèi)宴。志亦隨眾出。既而景陽山上猶有一志與七僧俱。帝怒遣推檢失所在。問吏啟云。志久出在省。方以墨涂其身。時僧正法獻欲以一衣遺志。遣使于龍光罽賓二寺求之。并云。昨宿旦去。又至其常所造厲侯伯家尋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覺。使還以告獻。方知其分身三處宿焉。志常盛冬祖行。沙門寶亮欲以衲衣遺之。未及發(fā)言。志忽來引納而去。又時就人求生魚鲙。人為辦覓。致飽乃去。還視盆中魚游活如故。志后假武帝神力。見高帝于地下。常受錐刀之苦。帝自是永廢錐刀。齊衛(wèi)尉胡諧病請志。志往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諧亡。載尸還宅。志云。明屈者明日尸出也。齊太尉司馬殷齊之隨陳顯達鎮(zhèn)江州辭志。志畫紙作一樹。樹上有烏。語云。急時可登此。后顯達逆。即留齊之鎮(zhèn)州。及敗齊之叛入廬山。追騎將及。齊之見林中有一樹。樹上有烏。如志所畫。悟而登之。烏竟不飛。追者見烏謂無人而反。卒以見免。齊屯騎桑偃將欲謀反。往詣志。志遙見而走。大呼云。圍臺城欲反逆斫頭破腹。后未旬事發(fā)。偃叛往朱方。為人所得。果斫頭破腹。梁鄱陽忠烈王嘗屈志來第。會忽令覓荊子甚急。既得安之門上莫測所以。少時王便出為荊州刺史。其預鑒之明此類非一。志多去來興皇凈名兩寺。及今上龍興甚見崇禮。先是齊時多禁志出入。今上即位下詔曰。志公跡拘塵垢神游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懼。語其佛理則聲聞以上。談其隱倫則遁仙高者。豈得以俗士常情空相拘制。何其鄙狹一至于此。自今行道來往隨意出入勿得復禁。志自是多出入禁內(nèi)。天監(jiān)五年冬旱。雩祭備至而未降雨。志忽上啟云。志病不差就官乞治。若不啟百官應得鞭杖。愿于華光殿講勝鬘請雨。上即使沙門法云講勝鬘。講竟夜便大雪。志又云。須一盆水加刀其上。俄而雨大降高下皆足。上嘗問志云。弟子煩惑未除。何以治之。答云。十二識者。以為十二因緣。治惑藥也。又問十二之旨。答云。旨在書字時節(jié)刻漏中。識者以為書之在十二時中。又問。弟子何時得靜心修習。答云。安樂禁。識者以為禁者止也。至安樂時乃止耳。后法云于華林寺講法華。至假使黑風。志忽問風之有無。答云。世諦故有。第一義則無也。志往復三四番。便笑云。若體是假有此亦不可解難可解。其辭旨隱沒類皆如此。有陳御虜者。舉家事志甚篤。志嘗為其現(xiàn)真形。光相如菩薩像焉。志知名顯奇四十馀載。士女恭事者數(shù)不可稱。至天監(jiān)十三年冬。于臺后堂謂人曰。菩薩將去。未及旬日無疾而終。尸骸香軟形貌熙悅。臨亡然一燭以付后閣舍人吳慶。慶即啟聞。上嘆曰。大師不復留矣。燭者將以后事屬我乎。因厚加殯送葬于鐘山獨龍之阜。仍于墓所立開善精舍。敕陸倕制銘辭于冢內(nèi)。王筠勒碑文于寺門。傳其遺像處處存焉。初志顯跡之始。年可五六十許。而終亦不老。人咸莫測其年。有徐捷道者。居于京師九日臺北。自言是志外舅弟。小志四年。計志亡時應年九十七矣。時梁初蜀中又有道香僧朗。亦并有神力云。

人物簡介

神僧傳·卷第四
通公道人者。
不知其氏族。
居處無常所語狂譎。
然必有應驗。
飲酒食肉游行民間。
侯景甚信之。
揚州未陷之日。
多拾無數(shù)死魚頭積于西明門外。
又拔青草荊棘栽市里。
侯景渡江。
先屠東府一城盡斃。
置其首于西明門外。
為京觀焉。
朝市破落所在荒蕪耳。
通公言說得失于景不便。
景惡之。
又憚非常人不敢加害。
私遣小將于子悅將武士四人往候之。
景謂子悅云。
若知殺者勿害。
不知則密捉之。
子悅立四人于門外。
獨入見通脫衣火燎。
逆謂子悅曰。
汝來殺我。
我是何人。
汝敢輒殺。
子悅作禮拜云不敢。
于是馳往報景。
景禮拜謝之。
卒不敢害。
景后因宴召通。
通取肉揾鹽以進于景。
問曰好否。
景曰太咸。
通曰不咸則爛。
及景死數(shù)日眾以鹽五石置腹。
中送尸于建康。
市百姓爭屠膾羹食皆。
盡后竟不知所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64—549 【介紹】: 即梁武帝。
南朝梁開國君主。
南蘭陵人,字叔達,小字練兒。
仕齊為雍州刺史,鎮(zhèn)守襄陽。
齊末,皇室內(nèi)亂,起兵入京,獨攬政權(quán),封梁王,旋廢齊和帝自立,改國號梁。
即位后,重儒興學,改定“百家譜”,設(shè)謗木,斷貢獻,政甚可觀。
后重用士族,信奉佛教,大建寺院,并三次舍身同泰寺。
中大同二年,接納東魏叛將侯景歸降,旋又許東魏求和,疑作亂,京都陷,饑困而死。
在位四十八年,廟號高祖。
擅長文學,精樂律,善書法,著述甚多,已佚,明人輯有《梁武帝御制集》。
全梁文·卷一
帝姓蕭諱衍字叔達,小名練南,蘭陵武進中都里人,齊高帝族孫,永明初為巴陵王南中郎法曹行參軍,歷衛(wèi)將軍王儉東閣祭酒,隨王鎮(zhèn)西咨議參軍,隆昌初為寧朔將軍,鎮(zhèn)壽春,除太子庶子給事黃門侍郎,明帝即位,封建陽男,歷右軍晉安王司馬進陵太守,入為博士太子中庶子,領(lǐng)羽林監(jiān),鎮(zhèn)石頭,尋拜輔國將軍雍州刺史,永元末進征東將軍,和帝即位,為尚書左仆射,加征東大將軍,假黃鉞,進中書監(jiān)、大司馬、錄尚書、驃騎大將軍、揚州刺史,都督中外諸軍事,封梁公,加九錫,位相國,進封梁王,以中興二年四月受禪,改元七:天監(jiān)、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在位四十八年,謚曰武皇帝,廟號高祖,有《周易講疏》三十五卷,《尚書大義》二十卷,又十一卷,《毛詩發(fā)題序義》一卷,《禮記大義》十卷、《鐘律緯》六卷,《孝經(jīng)義疏》十八卷,《孔子正言》二十卷,《通史》四百八十卷,《老子講疏》六卷,《兵書鈔》一卷,《兵書要鈔》一卷,《金策》三十卷,《圍棋品》一卷,《棋法》一卷,《集》三十二卷,《詩賦集》二十卷,《凈業(yè)賦》三卷,《雜文集》九卷,《別集目錄》二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4 【介紹】: 北魏伊川人。
性雄豪,有武藝。
少與蠻酋結(jié)托,侵擾關(guān)南,孝明帝孝昌中,用為防蠻都督。
數(shù)遷至河內(nèi)太守,所歷皆以猛烈聞。
孝武帝西遷,長壽率眾拒高歡。
后遷廣州刺史,為侯景攻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4—551 【介紹】: 南朝梁東海郯人,字士秀,一字士繢。
幼好學,及長遍覽經(jīng)史,屬文好為新變,春坊盡學之,號為宮體。
初為晉安王蕭綱侍讀,及綱為太子,累官至太子左衛(wèi)率。
侯景亂,摛獨侍簡文帝。
簡文被幽閉,摛氣忿而死。
全梁文·卷五十
摛字士秀,一字士繢,東悔郯人。天監(jiān)中為太學博士,遷左衛(wèi)司馬,選為晉安王侍讀,補云麾府記室參軍,轉(zhuǎn)平西府中記室,轉(zhuǎn)安北中錄事參軍,帶郯令,除秣陵令,隨府遷咨議參軍肌寧蠻府長史,王入為皇太子,轉(zhuǎn)家令,出為新安太守,還為中庶子,加戎昭將軍,除太子左衛(wèi)率,簡文帝即位,授左衛(wèi)將軍,不拜,卒年七十八,謚曰貞子。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5—556 【介紹】: 北齊僧。俗姓李,上谷人。十五出家,從勒那三藏學《地論》,深習禪法,有異行。梁武帝引入重云殿,誓為弟子。北魏廢帝召之入鄴,受菩薩戒。北齊文宣帝尤重之,為立洪谷寺,造定寇寺。后卒于洪谷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姓李。
上谷人。
形器異倫。
虎頭長耳。
雙齒過寸。
見者駭異。
志學之年始薙染。
即事游歷。
以閱北岱講席之盛。
登具二夏。
乃進毗尼。
時猶魏歷未替。
孝文邀以弘闡四分于廟寺。
機論適變。
人共褒美。
尋復振錫洛陽。
受地論于勒那三藏。
居久之。
那遷化。
眾奉覆述聲駭伊谷。
俄聽光師十地有所發(fā)明。
遂從稟菩薩戒。
雅聞梁武弘法。
即南濟江入覲。
詔駙馬殷均。
引見重云殿。
連席七宵。
秘妙宣泄。
請從加戒為弟子。
仍令旬浹陛對。
詔住同泰寺。
以便開示。
嘗與志公遇。
公曰。
大福德人也。
故帝每以為北方鸞法師達法師皆肉身菩薩云。
留一紀。
歸兗州。
侯景方治行臺。
就天觀山筑丈六寺。
以迎之。
而達且念身為苦器。
莫足維持。
遽餌苓斷粒。
誓終此報。
頃之魏廢帝。
詔仆射高隆之聘至鄴都。
并為中山王授菩薩戒。
及齊繼魏統(tǒng)。
文宣在位。
尤禮重。
前后歸崇。
凡十度。
詔于林慮山黃華嶺下作洪谷寺。
又以神武舊廟作定??寺。
聽其往來燕處。
始達將經(jīng)營洪谷。
虎遮其前不可入。
祝曰。
茲欲創(chuàng)造。
以福幽靈。
若許者可避去。
虎即去。
一日議返鄴未行。
夜見黃服而拜跪者。
自稱戴山胡曰。
王約三谷備供養(yǎng)矣。
愿無復還。
達謂在山則所利益者寡。
在京則所利益者多。
貧道觀機而動。
幸勿沮也。
夜有媼闖戶而饋米糕者曰。
弟子山神之偶也。
今僧于禮佛之際。
而獨遺弟子名。
寧非偏乎。
得兼唱可矣。
達辭其糕。
而許之。
復為山神讀經(jīng)月馀。
失所畜狗。
達聞之曰。
此必小道人不謹。
而檀越警之。
以貽禍于狗也。
具問焉。
則曰。
本讀金光明經(jīng)。
偶誤易以維摩經(jīng)耳。
于是達祝曰。
昨雖讀馀經(jīng)。
其功德亦屬檀越。
未幾而狗出竇中。
視其頂有御嚙痕。
則知其以虎故。
然天保七年六月七日。
終于谷寺。
壽八十二。
大駕奔赴舉哀。
六軍號慟。
聲震山林。
葬谷中立碑巖下。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六 習禪初
釋僧達。
俗姓李。
上谷人。
十五出家。
游學北代聽習為業(yè)。
及受具后宗軌毗尼。
進止沈?qū)彿窍茸媪暋?div id="jc3iq8k" class='inline' id='people_9470_2_6_comment'>
年登二夏。
為魏孝文所重。
邀延廟寺闡弘四分。
而形器異倫見者驚奉。
虎頭長耳雙齒過寸。
機論適變時其高美。
與徐州龍達各題稱謂。
尋復振錫洛都。
因遇勒那三歲。
奉其新誨。
不久值那遷化。
覆述地論聲駭伊谷。
令望歸信相次稱謁。
后聽光師十地發(fā)明幽旨。
遂從受菩薩戒焉。
因從請業(yè)有名學眾。
又南會徐部隨通地論。
梁武皇帝撥亂弘道。
銜聞欣然遂即濟江造宮請見。
敕駙馬殷均。
引入重云殿。
自晝通夜傳所未聞。
連席七宵帝嘆嘉瑞。
因從受戒。
誓為弟子。
下敕住同泰寺。
降禮供奉。
旬別入殿開示弘理。
年移一紀道懷有據(jù)。
請辭還魏。
乃經(jīng)七啟方許背梁。
時兗州行臺侯景為造二寺。
山名天觀。
治曰。
丈六達念身為苦器難可維持。
乃試履裁約。
餌苓斷粒。
自此終報。
資用通生。
未為魏廢帝中王敕仆射高隆之召入鄴都。
受菩薩戒。
暨齊文宣特加殊禮。
前后六度歸崇十善。
達性愛林泉居閑濟業(yè)。
帝為達于林慮山黃華嶺下立洪谷寺。
又舍神武舊廟造定寇寺。
兩以居之。
初達經(jīng)營山寺將入谷口。
虎踞其前。
乃祝曰。
欲造一寺福被幽靈。
若相許者。
可為避道。
言訖尋去。
及造寺竟安眾綜業(yè)。
達反鄴京。
夜有神現(xiàn)。
身被黃服拜而跪曰。
弟子是載山神也。
王及三谷正備供養(yǎng)。
愿不須還。
達曰。
在山利少在京利多。
貧道觀機而動。
幸無遮止。
又經(jīng)靜夜有推戶者。
稱曰。
山神之妻。
白日無暇。
今故參拜。
并奉米糕一筐進而重曰。
僧無偏為。
禮佛之時請兼弟子名也。
達答。
糕可將還。
后當為禮。
因令通為之。
時一拜兼唱。
其含幽識明皆此類也。
達遣弟子道爽。
為山神讀金光明經(jīng)。
月馀有虎來將狗去。
達聞之曰。
此必小道人懈怠。
不為檀越讀經(jīng)。
具問之。
果云三日來別誦維摩耳。
乃燒香禮佛告曰。
昨雖誦馀經(jīng)。
其福亦屬檀越。
若有靈鑒放狗還也。
至曉狗還。
看于頂上有銜嚙處。
斯又接統(tǒng)神明。
殆不可測。
講華嚴四分十地地持。
雖無疏記而敷揚有據(jù)。
特善論議知名南北。
禪法一門開世殊廣。
曾游梁境。
志公遇而告曰。
達禪師是大福德人也。
帝亦深敬。
常顧侍臣云。
北方鸞法師達禪師。
肉身菩薩。
恒向北遙禮。
其為時君所重無有加焉。
一時少覺微疾。
端坐繩床口誦波若。
形氣調(diào)靜。
遂終于洪谷山寺。
春秋八十有二。
即齊天保七年六月七日也。
宣帝聞之。
崩騰驚赴。
舉聲大哭。
六軍同號山林為動。
葬于谷中巖下。
立碑于后余以貞觀九年親往禮謁。
骸骨猶存。
寺宇遺跡宛然如在。
自達奉心玄道。
情無間然。
有識同親無聞嫌隙。
承先私憾倍加事之。
榮勝高流彌所謙退。
自季世佛法崇尚官榮。
僥倖之夫妄生朋翼。
而達為國都眇然無顧。
昭玄曹局曾不經(jīng)臨。
斯乃圣達之所輕。
寔世福之嘉相矣。
神僧傳·卷第三
釋僧達。俗姓李氏。上谷人。十五出家。游學北代聽習為業(yè)。初經(jīng)營山寺。將入谷口虎踞其前。乃祝曰。欲造一寺福被幽靈。若相許者可為避道。言訖尋去。及造寺竟安眾綜業(yè)。達返鄴京。夜有神現(xiàn)。身被黃服。拜而跪曰。弟子是戴山胡也。王及三谷正備供養(yǎng)。愿不須還。達曰。在山利少在京利多。貧道觀機而動。幸無遮止。又經(jīng)靜夜有推戶者。稱曰山神之妻。曰日無暇今故參拜。并奉米糕一筐。進而重曰。僧無偏為禮佛之時。請兼弟子名也。達答糕可將還。后當為禮佛兼名也。因令通禮之時一拜兼唱。達遣弟子道爽為山神讀金光明經(jīng)。月馀有虎來盜犬去。達聞之曰。此必小道人懈怠不為檀越讀經(jīng)。具問之。果云。年日來別讀維摩耳。乃燒香禮佛告曰。昨雖誦馀經(jīng)其福亦屬檀越。若有靈鑒放犬還也。至曉犬還??从陧斏嫌秀晣?。一日少覺微疾。端坐繩床??谡b般若。形氣調(diào)靜。遂終于洪谷山寺。春秋八十有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477—548 【介紹】: 南朝梁南陽涅陽人,字思貞。
劉虬子。
少能屬文,為沈約、任昉所重。
起家寧朔主簿,辟為太學博士。
博覽群書,曾?!?a target='_blank'>漢書》,釋《左傳》。
歷都官尚書、太常卿。
侯景亂,避難還鄉(xiāng),湘東王蕭繹嫉其才學,密送藥殺之。
有文集五十卷。
全梁文·卷五十六
之遴字思貞,小字僧伽,南陽涅陽人,宋當陽令虬子。
齊永明不舉秀才,除寧朔主簿。
入梁,歷太學博士、平南行參軍、尚書起部即、延陵令、荊州治中、宣惠記室、通直散騎侍郎兼中書通事舍人。
遷正員郎、尚書右丞、荊州大中正、中書侍郎、鴻臚卿,出為征西長史南郡大守。
轉(zhuǎn)西中郎長史,徵秘書監(jiān),領(lǐng)步兵校尉,歷太府卿、都官尚書、太常卿。
太清二年,避侯景之難還鄉(xiāng),未至卒,年七十二。
有前集十一卷,后集二十一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8 【介紹】: 北魏金城人,字景睿。
世為部落酋帥,家世豪富。
孝明帝孝昌初,以募兵鎮(zhèn)壓莫折念生、胡琛起事起家,以功歷涼、河二州刺史,累遷至太傅,封安德郡公。
西魏宇文泰援洛陽與東魏侯景戰(zhàn),關(guān)中留守兵少,東魏戰(zhàn)俘趙青雀等據(jù)長安子城起兵,為宇文泰所滅。
事平,覽以通謀被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8 【介紹】: 東魏太安狄那人。
從高歡起兵,為虞候大都督。
從平爾朱兆,加前將軍。
東魏孝靜帝天平中,官晉州刺史。
元象初,官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南道大都督。
侯景同攻獨孤信于金墉城,遇西魏軍,戰(zhàn)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9 【介紹】: 東魏秀容陽曲人。
歷爾朱榮府騎兵參軍。
魏孝莊帝建義初,以預定策勛,封敷城縣伯,尋進為公。
以處事嚴峻,為爾朱榮所信任。
爾朱世隆專權(quán),累除晉州刺史,節(jié)閔帝普泰初,轉(zhuǎn)汾州。
高歡起兵,貴棄城歸之于鄴。
累官御史中尉、肆州大中正,加行臺仆射。
東魏孝靜帝天平四年,與侯景、高昂等攻獨孤如愿于洛陽。
貴所經(jīng)歷,莫不肆其威酷,殺人如草芥,然得高歡親重。
卒謚忠武。
共 190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