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何敬容

相關(guān)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十一 義解科
姓嚴氏。
吳郡吳人。
師事鐘山靈耀道則法師。
后游講肆。
嘗難招提慧琰禪品義。
招提為更新章句。
高帝法集興善殿。
銳辯如流。
帝嘉之。
且特詔遷。
敷述帝所制勝鬘義疏于壽光殿。
皇儲尚書令何敬容
并加扣擊。
中興。
為荊鄴大僧正。
恂恂七眾不肅而成。
天保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卒于大寶精舍。
壽七十九。
葬江陵之中華北山。
還弱冠誦法華六千部。
親見普賢于夢??中。
香光洞燭摩頂加被。
秘而不言。
及是始以告人云。
且梁明帝有疏致遷。
其說以為。
等觀北面歸依。
時移三紀。
擁經(jīng)問道。
十有三年。
終識苦空。
功由善導。
等觀帝法名也。
續(xù)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二
釋僧遷。
姓嚴。
吳郡吳人。
孝敬夙彰。
侍中玉錫見而異焉。
一面定交。
師事鐘山靈曜道則法師。
則亦權(quán)行外彰深相推重。
后游談講肆縱辯天垂曾難招提慧琰禪品義。
精思間出中座嗟揚。
招提因改舊致。
更新章句。
梁高有敕。
善言殿義集登即銳辯如流。
帝有嘉之。
仍降家僧之禮。
帝制勝鬘義疏。
班壽光殿。
諸僧咸懷自恧。
遷深窮理窟。
特詔敷述。
皇儲尚書令何敬容。
以并請論擊。
道俗欣洽時論題之。
中興荊鄴。
正位僧端。
職任基月道風飆舉。
恂恂七眾不齊而成。
昔晉氏始置僧司。
迄茲四代。
求之備業(yè)罕有斯焉。
自后探索幽求。
經(jīng)誥盤結(jié)皆針盲起廢。
怡然從政。
以天監(jiān)十二年四月十七日。
移神大寶精舍。
春秋七十有九。
二十日葬于江淩之中華北山。
初年少孝稟自然。
家貧親老珍養(yǎng)或闕。
后名德既立。
供嚫腴旨進饋益陳。
及處艱憂毀幾致滅。
年方弱冠便誦法華數(shù)溢六千。
坐而若寐親見普賢。
香光照燭仍降摩頂。
書而不傳。
大漸惟幾。
方陳同志。
凡講涅槃大品十八部經(jīng)。
各數(shù)十遍。
皆制義疏流于后學。
等觀即梁明帝之法名也。
自云。
北面歸依時移三紀。
權(quán)經(jīng)問道十有三年。
終識苦空功由善導。
況乎福田五世師資兩葉。
仁既厚矣義寔深焉。
遂刊碑墳隴。
述德如左。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19—594 【介紹】: 南朝陳濟陽考城(今河南商丘民權(quán)縣)人,字總持。江紑子。起家梁武陵王府法曹參軍。遷尚書殿中郎。篤學有辭采,深受梁武帝嗟賞。侯景之亂,流寓嶺南。陳文帝天嘉四年,以中書侍郎征還。陳后主立,歷尚書令。當權(quán)任宰,而不理政務(wù),日與后主游宴后庭,多為艷詩,號為狎客。陳亡入隋,為上開府。卒于江都,世稱江令。今存《江令君集》輯本。
全隋文·卷十
總字總持,濟陽考城人,晉散騎常侍統(tǒng)十世孫。
梁大同中,為宣惠武陵王法曹參軍。
何敬容丹陽尹佐史,除主簿,遷尚書殿中郎,轉(zhuǎn)侍郎,進太子洗馬。
出為臨安令,還為中軍宣城王錄事參軍,轉(zhuǎn)太子中舍人。
太清中,兼太常卿。
臺城陷,避難會稽。
尋依蕭勃于廣州。
承圣中,徵為明威將軍、始興內(nèi)史,未行而江陵陷。
陳天嘉中,徵還為中書侍郎,直侍中省。
太建中,遷司徒右長史,掌東宮管記、給事黃門侍郎,領(lǐng)南徐州大中正,授太子中庶子,通直散騎常侍,遷左民尚書,轉(zhuǎn)太子詹事,免。
尋為侍中,領(lǐng)左驍騎將軍,免。
尋為散騎常侍、明烈將軍、司徒左長史,遷太常卿。
后主即位,除祠部尚書,轉(zhuǎn)吏部尚書,遷尚書仆射。
尋加宣惠將軍,授尚書令。
禎明中,進號中權(quán)將軍。
陳亡入隋,為上開府。
開皇十四年卒于江都,年七十六。
有《集》三十卷、《后集》二卷。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遼薊州玉田人。
善謀有識量。
唐末被契丹兵擄為奴隸,逃出傭工為生。
因子匡嗣侍阿保機,得召見,命參謀議。
神冊初,遙授彰武軍節(jié)度使,任總知漢兒司事,兼主諸國禮儀。
乃援據(jù)故典,參酌契丹舊俗及漢儀施行之。
拜左仆射。
以滅渤海,遷中書令。
為佐命功臣之一。
子孫世代仕遼,為契丹國中漢人顯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84 【介紹】: 宋壽州壽春人,字南夫。
高宗紹興十二年進士。
以受經(jīng)于趙敦臨,移居明州鄞縣,學者稱碧溪先生。
孝宗時以宗正少卿為金通問使,正敵國禮,損歲幣。
以不辱使命,乾道二年連擢參知政事、右仆射兼樞密使。
時孝宗銳意恢復,杞左右其論。
因郊祀冬雷用漢制災異策,罷相。
出知平江府,為諫官王希呂劾罷。
后以端明殿學士奉祠告老。
卒謚文節(jié)。
全宋詩
魏杞(一一二○~一一八三),字南夫,鄞縣(今浙江寧波)人。高宗紹興十二年(一一四二)進士。三十年,知涇縣(《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八七)。三十二年,召為太府寺丞(《宋會要輯稿》選舉二○之一六)。孝宗隆興二年(一一六四),以宗正少卿假禮部尚書使金(《寶慶四明志》卷九)。乾道二年(一一六六),除起居舍人,累遷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宋史》卷三三《孝宗紀》)。三年,罷,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六年,起知平江府,被劾奪職。淳熙十年卒(《魏文節(jié)遺書》附錄《魏丞相行狀》),謚文節(jié)。有《山房集》三十卷、《三蘇言行編》(《延祐四明志》卷五),皆佚。《宋史》卷三八五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四八七六
魏杞(一一二一——一一八四),字南夫,壽春(今安徽壽縣)人。登紹興十二年進士第,知宣州涇縣。召對,擢太府寺主簿,進丞,遷宗正少卿。出使金國,不辱使命,還遷給事中,同知樞密院事,進參知政事、右仆射兼樞密使。以災異免相位,守左諫議大夫、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淳熙六年,授觀文殿學士、知平江府。為言官所劾,奪職,遂告老,居碧溪,學者稱碧溪先生。淳熙十一年卒,年六十四,追謚文節(jié)。傳世之文僅數(shù)篇,后人編為《魏文節(jié)遺書》。見《宋史》卷三八五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27—1194 【介紹】: 即宋孝宗,字元永。太祖七世孫。因高宗無子,紹興初選育禁中。三十年,立為皇子,封建王。三十二年,立為皇太子,尋即位。銳志恢復,起用張浚,追復岳飛。隆興元年北伐之師潰于符離,遂復與金人議和。其后雖倚虞允文、王淮等以謀恢復,然終無成效。淳熙十六年傳位太子趙惇。在位二十八年。
全宋詩
宋孝宗趙慎(一一二七~一一九四),字元永,秀王稱子,生于秀州。初名伯琮,高宗紹興二年(一一三二)選育宮中,賜名瑗。十二年,封普安郡王。三十年,立為皇子,更名瑋,進封建王,賜字元瑰。三十二年,立為皇太子,改今名,賜今字。同年,即皇帝位。建元隆興、乾道、淳熙,在位二十七年。淳熙十六年(一一八九)傳位于其子趙惇(光宗),尊為至尊壽皇圣帝。光宗紹熙五年卒,年六十八。事見《宋史》卷三三至三五《孝宗紀》?!∷涡⒆谠?,據(jù)《周文忠集》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五二○六
宋孝宗趙慎(一一二七——一一九四),字元永,太祖七世孫,父秀王子稱。
高宗無子,紹興二年選育于禁中。
三年,除和州防禦使,賜名瑗。
十二年,加檢校少保,封普安郡王。
三十年立為皇子,更名瑋,進封建王。
三十二年五月,立為皇太子,改今名。
六月,受內(nèi)禪,即帝位。
銳志恢復,起用張浚,追復岳飛。
隆興元年,以符離之敗,遂與金人訂立「隆興和議」。
后倚虞允文、王淮等以謀恢復,終無成效。
乾道初,魏杞使金還,始正敵國禮,易表稱書,改臣稱侄,減去歲幣,稍變南宋對金關(guān)系中之屈辱地位。
淳熙十六年二月,禪位于第三子惇,受尊號曰「至尊壽皇圣帝」,退居重華宮,在位凡二十八年。
紹熙五年崩,年六十八,廟號孝宗。
年號三:隆興、乾道、淳熙。
淳祐五年,實錄院編孝宗御集成,上之。
見《宋史》卷三三至三五《孝宗紀》、《玉海》卷二八等。
俞庭椿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名或作廷椿。
宋撫州臨川人,字壽翁。
孝宗乾道八年進士。
歷南安主簿、古田令,秩滿充金國禮物官,仕至新淦令。
師事陸九淵,博通經(jīng)術(shù)。
有《周禮復古編》、《北轅錄》。
全宋文·卷六三六三
俞廷椿,字壽翁,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
乾道八年,主南安簿,調(diào)懷安,兩易古田令。
秩滿,充金國禮物官。
還,特旨差江西安撫使干。
再除新淦令。
廷椿師事陸九淵,倜儻多大志,博通經(jīng)術(shù)。
著有《周禮復古編》三卷(存)。
見《宋史》卷二○二《藝文志》一,《宋元學案》卷七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Charles Maigrot(1652—1730) 亦稱嚴襠或顏珰。
清初來華天主教傳教士。
巴黎外方傳教會會士。
康熙二十三年為浙、贛、閩、湘署理代牧,兼全國教務(wù)副總理。
三十三年,任福建宗座代牧。
在中國禮儀之爭中,主張嚴禁祭祖祀孔,命令傳教士必須對所在地主教(宗座代牧)宣誓服從。
并上書教皇,請禁止中國禮儀。
四十五年,被諭令出境。
回歐后居羅馬,被視為中國禮儀專家。
后對中國禮儀問題看法有所轉(zhuǎn)變,建議容許若干敬祖禮節(jié)。
此建議影響了教皇使臣嘉樂對中國禮儀之爭的態(tài)度。
艾若瑟 朝代: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62—1720 【介紹】: 清初來華天主教傳教士。
意大利人。
一名遜爵,以字行。
1678年入耶穌會。
康熙三十四年抵澳門,在山西、陜西、河南傳教。
四十一年,奉派赴京,得康熙帝器重。
奉康熙命出使教廷,四十八年抵羅馬,報告鐸羅使華情形,使教皇較了解中國禮儀之爭。
因病留居歐洲六年,五十七年,返華復命。
五十九年,航海至小西洋大浪山(好望角附近)病逝。
靈柩運至廣州,葬城外瑤臺鄉(xiāng)。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護法篇第五之三
釋修敏,字定峰,一字耐庵。
姓任氏,丹徒人也。
方九齡,祝發(fā)于自然庵,禮玉衡平心為師。
地擅江山之勝,游客登臨,日不暇給。
積累既鉅,幾無可支。
及敏繼席,清檢舊逋,虧金三千。
遂一意撙節(jié),卒償所負,更以馀貲,重新宇舍。
臨江右岸建觀音閣,為文人燕息之所。
又以定慧殿棟,年久荒殘,金像露坐,慨然以中興為己任。
道光庚戌夏,南州彭都轉(zhuǎn)玉雯避地養(yǎng)疴,假居寺寮。
敏偶從譚論,得申其請。
兩江制府陸公立夫,輸三千金,踰月而輪奐蔚然,更廓舊式。
咸豐庚申,英吉利至天津議和,開五口商岸。
于鎮(zhèn)江設(shè)領(lǐng)事稅務(wù)。
時潤城猶因發(fā)寇戒嚴,不得設(shè)關(guān)建署,乃移焦山。
稅務(wù)司者,已踞松寥閣,麾其主僧出。
領(lǐng)事至自然庵,麾敏曰:“去、去。
”敏若不聞也者。
因復語之曰:“爾不解邪?
”敏曰:“解則解矣,屬有所思耳。
吾意中西雖別,國禮無異。
今日可奪吾庵者,他日亦為人奪。
何必自君始邪?
”領(lǐng)事默然,后欲去佛像,亦為敏所折服。
領(lǐng)事知不可奪,立約租為賓主焉。
然西人性樂山水,尤喜高曠。
自海門溯江而上,焦山屹立中流,形若砥柱。
南屏象阜,北帶沙州,波譎云詭,旦夕數(shù)變。
屢欲購地筑室,以為游息,終以敏一言而寢其事。
故西人雖久寓山中,不得置一椽者,敏之力也。
平昔虔心焚修,寺規(guī)整肅,中外欽之。
以同治甲子四月二十七日示寂,塔于城東萬壽寺云山。
隙任賜為之傳,楊葆光并記其與英人問答,詳具山志。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52—1920 【介紹】: 清直隸南皮人,字小帆。
同治七年進士。
授編修。
歷湖南、廣東兩省知府。
除福建鹽法道,整頓鹽政有成效。
光緒三十一年,任浙江巡撫。
三十三年,反對試行沈家本所訂《訴訟法》,謂“中國禮教功用遠在法律上”,且“治亂國用重典,猶懼不勝,驟改從輕,何以為治?”同年,遣兵捕革命黨人秋瑾,處之死地,激起輿論反對。
調(diào)江蘇,又調(diào)山西,稱疾而歸。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