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足師曾住壺天之歸云,褒忠之白云,婁席之大悲,上湘之三峰。大施鉗錘,造就方來。及赴龍山,紹厥先緒。輯錄《永鐙》巨典,垂諸來葉。厄坐孤峰,匑匑一紀,而大溈敦迫,及主其席,摘蠹拯敝,百度更新,三圣殿、水云堂,次第告成。復修禪譜山志,期年之間,功績昭昭,亦有《語錄》數(shù)卷。
人物簡介
闊普通武他塔喇氏,滿洲正白旗人,進士出身。光緒十二年(1886年),參加光緒丙戌科殿試,登進士二甲95名。同年五月,改翰林院庶吉士。光緒十五年四月,散館,授翰林院編修。《光緒朝實錄》記載,光緒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二日(1898年9月7日),“實授裕祿、李端棻為禮部尚書。以內閣學士闊普通武為禮部左侍郎。裁缺通政使司通政使薩廉為禮部右侍郎。”戊戌變法期間,和康有為一黨頗有交往的闊普通武成為支持維新派的重要官員,許多維新派的奏折如《請定立憲開國會折》等等都由闊普通武上奏。光緒二十四年八月初二日,新任禮部左侍郎闊普通武上奏“敬舉通達時務人才”,共4人:候選道陳日翔,刑部主事陳桂芳,兵部員外郎祁師曾,分發(fā)知縣馮寶琳。闊普通武稱:“以上四員,據(jù)奴才所見,均系通達時務之才,用敢據(jù)實保薦,且俱在京候選供職。”當日奉明發(fā)諭旨:“闊普通武奏敬舉通達時務人才一折。候選道陳日翔、刑部主事陳桂芳、兵部員外郎祁師曾、分發(fā)知縣馮寶琳,均著預備召見。”戊戌變法失敗后,闊普通武于光緒二十四年以副都統(tǒng)銜出任西寧辦事大臣,實為放逐。嗣復被慈禧太后“勒令休致”,郁郁而終。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徐世昌(1854-1939) 乳名衛(wèi)生,字卜五,號菊人,又號濤齋、水竹村人、石門山人、東海居士等。河南衛(wèi)輝人。1879年與袁世凱結為盟兄弟,得袁資助北上應試,先中舉人,后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北洋政府總統(tǒng)。與林琴南、嚴范孫、趙湘帆、華世奎等名士組成"晚清簃詩社"。善詩詞書畫。1920年以大總統(tǒng)身份成立"國畫研究社",聘國畫大家周肇祥主其事,同時撥巨額公款,明令成立北京藝術篆刻學校(今中央美院前身),由陳師曾任校長,齊白石、王夢白等人任教。徐世昌下野之后,周肇祥仍將名人畫作送往天津徐宅,請其為之鑒賞評論。著有《清儒學案》、《顏李遺書》、《韜齋述學》、《韜養(yǎng)齋日記》、《國樂譜》、《古文典范》、《明清八家文鈔》、《水竹村人集》(又名《徐大總統(tǒng)詩集》)、《歸云樓集》、《海西草堂集》、《退耕堂集》、《竹窗楹語》、《藤墅儷言》、《揀珠錄》、《晚晴簃詩匯》(又名《清詩匯》)等。
徐世昌(一八五五—一九三九),字卜五,號菊人,天津人。光緒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任兵部侍郎、軍機大臣、巡警部尚書、東三省總督等,助袁世凱竊取總統(tǒng)職位,一九一八年由國會選為總統(tǒng),下臺后遷居天津,以編書、賦詩、寫字遣興。有《退耕堂文集》。
人物簡介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xié)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啟超、黃遵憲在內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為之一變,成為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后出任三江師范學堂總教習。清亡后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袖,梁啟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于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xù)集》、《散原精舍詩別集》。詞學圖錄
散原精舍詩集·序陳三立(1858-1937) 字伯嚴,一字敬原,義寧州(今修水縣)人。晚清維新名臣陳寶箴長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近代同光體重要代表人物。年少博學,不拘世俗,因深惡"八股文",應鄉(xiāng)試不遵八股文體,初選遭棄,后被主考官陳寶琛發(fā)現(xiàn),大加贊賞,從落第卷中抽出選拔為舉人。光緒十二年赴京會試中進士,授吏部主事官職。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中國,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歡迎,邀至杭州,泰戈爾特地到凈慈寺拜晤陳三立。1937年蘆溝橋事變,曾言"我決不逃難。"平津繼陷,日軍欲招致三立,不應,偵探日伺其門,三立怒,呼傭持帚驅逐,自此五日不食,憂憤而死。1948年遷葬杭州牌坊山。為詩初學韓愈,后師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艱澀,自成"生奧衍"一派。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醇深俊微,吾謂于唐宋人集中,罕見其比。"有《散原精舍詩》及《散原精舍詩續(xù)集》、《散原精舍別集》,又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子衡恪為著名畫家,寅恪為著名史學家。
伯嚴詩余讀至數(shù)過,嘗有越世高談、自開戶牖之嘆。己酉春始欲刊行,又以稿本授余曰:「子其為我擇而存之?!褂嚯m亦喜為詩,顧不能為伯嚴之詩,以為如伯嚴者,當于古人中求之。伯嚴乃以余為后世之相知,可以定其文者耶?大抵伯嚴之作,至辛丑以后,尤有不可一世之概。源雖出于魯直,而莽蒼排奡之意態(tài),卓然大家,未可列之江西社里也。往有鉅公與余談詩,務以清切為主,于當世詩流,每有張茂先我所不解之喻。其說甚正。然余竊疑詩之為道,殆有未能以清切限之者。世事萬變,紛擾于外,心緒百態(tài),騰沸于內,宮商不調而不能已于聲,吐屬不巧而不能已于辭。若是者,吾固知其有乖于清也。思之來也無端,則斷如復斷、亂如復亂者,惡能使之盡合?興之發(fā)也匪定,則倏忽無見、惝恍無聞者,惡能責以有說?若是者,吾固知其不期于切也。并世而有此作,吾安得謂之非真詩也哉?噫嘻!微伯嚴,孰足以語此?宣統(tǒng)元年五月,鄭孝胥。散原詩集·序
處亂世而有重名,則其言論予奪,將為天下視聽之所系。昔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無尺寸之柄,彼亂臣賊子何懼于孔子?亦懼其名而已。今之天下,是亂臣賊子而非孔子之天下也。為孔子之徒者,其將以廋詞自晦,置天下之是非而不顧歟?抑將體《春秋》之微旨,以天下之是非自任歟?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而后《春秋》作。蓋《詩》之義婉而《春秋》之義嚴,此難于強通者也。散原使余刪其詩,余謂散原:「既有重名于天下,七十老翁,何所畏懼?豈能以山川風月之辭與后生小子爭輕重哉?」使天下議散原之詩非詩而類于《春秋》,乃余之所樂聞也。鄭孝胥書,壬戌八月。廬山志歷代詩存·陳三立識語
有清三百年來,詩壇作者踵起,類多趣于神理聲調,不敢少越新城、秀水、甌北、樊榭諸子之繩武。及至同光間,遵義鄭子尹、獨山莫子偲、長洲江韜叔輩出,始稍稍矯其趣。至先生而益皎明昌大,天下靡然向風,稱為陳鄭(孝胥)體。然世尚多以先生之詩瓣香其鄉(xiāng)先輩山谷,為江西派中宗匠。及至先生之集出,方曉然如鄭君序先生之詩,所謂越世高談,自開戶牖,不僅隸于江西社里也。先生之文,金石銘志,早已光燭四裔,其不拘拘于桐城,亦正如其詩之不可囿于雙井也。承學之士,自能辨之。際茲世風板蕩,俗學澆漓,幸碩果僅存,皤然一老,為群流仰止,不獨為吾鄉(xiāng)耆獻之光,其高躅靈襟,亦鎮(zhèn)自與名山同垂不朽也。壬申季冬,南豐吳宗慈附識。跋義寧師手寫詩冊·袁思亮
右義寧師為茶陵譚瓶齋丈難寓所為古今體詩二十馀首,歲在丁卯,自杭遷滬之明年也。師用詩古文辭主東南壇坫者幾三十年,獨未嘗致力于書,而持縑楮求索者無不應。嘗為人寫小文,其人即據(jù)以入石,以拓本遺師,師持示思亮曰:「吾書乃壽貞珉,不亦可以詫今之知書家者耶?」然成巨帙如此者,亦不一二覯也。當是時,師卜居塘山路,與丈宅密邇,思亮數(shù)相從兩家飲啖語笑,往往移日。自師去滬,斯樂不可復得。今師已前歸道山,一時同游諸耆宿,無復存者,丈宅亦熸于兵,十馀年間,死喪離亂之跡遂已如此,可嘅也夫! 散原詩集錄入:顧青翎附錄·黃遵憲題識
唐宋以來,一切名士才人之集所作之語,此集掃除不少。然尚當自辟境界,自撐門戶,以我之力量,洗人之塵腐。古今詩人,工部最善變格,昌黎最工造語,故知詩至今日,不變不創(chuàng),不足與彼二子者并駕而齊驅。義理無窮,探索靡盡,公有此才識,再勉力為之,遵憲當率后世文人百拜敬謝也。四月望日,醉中憲又識。 凡知友往還見于詩題者,嘗欲自定一例: 不稱輩行。唐人最重氏族,以此自詡,人亦附和之。今則父子不相及,兄弟各異籍者有之矣。 不必稱官。唐之詩人多有官職,(《高適傳》所謂「詩人之達者,惟適一人」,語不可解。如張九齡、張說皆丞相,白居易、元稹皆尚書,韓愈亦侍郎,何云不達也?)文酒酬酢,多屬宦游;今則詩人不必官,官人不知詩,兩不相涉矣。鄙意不如稱名,或用通稱之字而注名于下,屢見不一見者名、字不必拘。宴集人多,不必明為何人。題圖詩何能盎刪?其人其事于圖于詩有關系者存之,否則刪之可也。質之伯嚴先生,以謂何如?不得已而稱官,以古官易今制,固不當。然當曰侍郎、尚書,不當曰吏部、戶部;當曰員外、主事、編修、檢討,不當曰翰林某部也。外官如總督、巡檢,出身如進士、舉人,均當直書。惟有一二難事:一為候補道、(吾意實官如兵備、督糧、巡鹽,均可直書。)候補知府,(實官知府,亦可直稱或系以地。)一為廩膳生員、附學生員。生員猶可,候補甚難。辭窮則變,或以此種借用觀察。秀才,未為不可。易蘇州府為姑蘇,固滋淡笑矣,然觀察、秀才既為今日通稱,似亦無害。蓋措辭不當之咎,舉世當之,于我無與也。 伯嚴以為然否? 乙未四月望日,遵憲妄書。寓無竟室悼亡草·自記
悼亡而有辭,以宣典悲也。然則亦宣其悲而止爾,奚有于辭乎。昔者莊生之妻死,莊生鼓盆而歌,論者達之。夫莊生之歌,莊生之悲也。莊土之悲之結而不解,而宣之于辭也,何達之有焉?余之為悼亡辭,先后若干篇,集而存之,以遺夫戚友之稔余悲者。凡以宣其悲,且廣之于無窮,而非區(qū)區(qū)傳其辭而然也。光緒七年辛巳春二月,義寧陳三立伯嚴自記于河北分守道廳事。
人物簡介
諸宗元(1875-1932),字貞壯,一字貞長,別署迦持,晚號大至。浙江紹興人。光緒二十九年(1903)舉人,官直隸知州、湖北黃州知府等。大至閣詩·序(梁鴻志)
余識貞長逾二十年。癸丑、甲寅間,貞長官京師,見輒談藝,又時時相聚飲博。越十年癸亥,余居上海,貞長參浙江軍幕,其主將每招余至杭州,暇則與貞長游湖上,飲酒樓,各出詩相視,以為笑樂。又二年乙丑,余在樞府,邀貞長北來治官書,晨夕相見,顧簿書填委,而文酒之樂邈不可得。居數(shù)月,余謝病去,貞長倉黃南歸,以貧故,復為人掌書記,體力漸漸衰退矣。越六年辛未,以《病起樓詩》寄余大連,盡一冊,皆絕句,讀其詩,私心慨嘆,憂其不久于世。是年余來上海,復與相見,輒和余妙高臺二詩。未幾又病,余走視諸寢,因懷參餌貽之,貞長目余曰:「環(huán)堵蕭然。」語次長喟,余亟亂以他語。壬申三月,游華山歸,貞長已前死三日。夫以貞長文學粹美,交友遍天下,傭書老死而不獲一日之逸,士之憂生失職至于此極,然則詩人多窮之說,其信然耶?貞長治詩垂四十年,不名一家,而所詣與范肯堂為近,陳伯嚴、鄭太夷、俞恪士、黃晦聞、夏劍丞、李拔可交口稱之。余最喜其靜安寺追懷恕齋一詩,以為瀏亮沈痛,而家國、身世、朋友之感胥寄于是,蓋貞長嘗居湖廣總督幕府,恕齋則總督瑞澄字也。貞長才氣橫溢,賦詩喜和韻,和《落葉》詩疊韻至四五十不肯休,朋輩無抗手者。顧其過人處,則在獨謠孤詠,情與景融,悠然意遠,而不系于更唱迭和之所為也。貞長既死,其友朱缽文為之董理遺稿,凡七巨冊,余鈔得三百二十篇,刊布于世,稿本則歸諸缽文,度必有好事過余而舉授之梓者。然即此以概其全,亦足以盡吾貞長矣。甲戌秋日,長樂梁鴻志。(錄入:顧青翎)大至閣詩·序(葉恭綽)
大至閣詩·序(夏敬觀)余年十二,隨先君至贛,先君為妙選師友,故一時賢俊,多得從之游。厥后聚散不常,遭遇復各異,曩者晨夕談藝之樂,一逝不可復得。日月易邁,往昔盛年各隨塵浪以俱去,三十年中,哭桂伯華、劉玉珩、沈筱宜矣,繼又哭陳師曾、梅斐漪,最近復哭諸貞長與劉未林、文公達。余幸稍識生死無常之理,不至以此傷性,然情懷則可知也。又念諸君以特異之姿,閱世數(shù)十寒暑,所得者惟憂苦疾患,此固人類所同,然第求稍獲世間名利恭敬,以竊自慰其非虛生浪死,其事亦至復不易。嗚呼!人生之多艱,文人之無命,殆不信耶?殆不信耶?貞長長于余數(shù)歲,少好為詩,屢相唱和,驚其骨格騰健,望之莫及。中歲偶讀所作,則益轉為蒼渾,骎骎與散原、吷庵諸公并馳。沒后,覓所為詩,固裒然成集,梁子眾異因獨任剞劂之役,刊成此帙焉。貞長平生知友甚黟,今獨得此于眾異,于死友可云不負。抑貞長異時屢助節(jié)使幕府,嶷然將有以自見,固非欲以詩人終者。頃歲胥疏無俚,買地西湖紅桕山莊,葺屋數(shù)椽,期將隱居以老,復遇焚如,燬藏書,萬數(shù)千卷都盡,意氣乃頓衰。謀食來海上,所為詩始率易。及病以死,幾無貲為殮。綜其身世,頗類子美、樊川與玉溪、劍南,然斂華就實,能用于世,復似過之。至于詩之與古人絜長較短,則未易以一二言盡也。余往者曾屬友人吳眉孫刊師曾遺詩;伯華以學佛棄其文字;玉珩早死,無遺稿;筱宜、斐漪所作散佚;余比搜輯公達之作,尚未成編;未林遺稿則貧不能刊。嗚呼!當今之世,貞長之猶得流傳此帙,得不謂之厚幸歟?抑文字與世諦牽纏至固,貞長曾從伯華學佛,今茲擺脫落塵鞅,將舍其所執(zhí)而企其所未至,區(qū)區(qū)一詩集之刊布,其未必為貞長之意乎?第朋輩之所得而助于貞長者,則固止如是也。噫!民國二十二年十二月,番禺葉恭綽。
諸君貞長既歿年馀,其故舊取手書詩若干篇,復輯錄朋游傳寫投贈之什,匯為若干卷,長樂梁眾異遂擇其尤醇者,推次年月,編而刊行,使余序之。蓋君所為詩黟矣,然不自愛惜,投積敗篋中,草或不完,己巳前存杭州宅者,不戒于火,君嘗謂我當憶存之,今求其家不果有也。君少才力橫肆,好魏源、龔自珍之學,顏所居曰「默定書堂」,中歲始更名「大至閣」。所賦詩多隨興所至,振筆書之,未嘗刻意鍛鍊,求勝于人,詩成輒自喜。方一箋置前,未必盡愜吾意,及匯百十篇誦之,則才逸言雅,固不在近頃諸能詩者后。余交君逾三十年,覽省其間,酬唱之作,若歷夢境,悲憂患難,嘗與共之,有徘徊肝膈而不能去者,況與君生同歲,顧后死以序君之詩耶?君善記書,久客疆吏幕,辛亥武昌兵變,君遂去,后過恕齋,有詩最為朋曹所傳誦。生平志事,亦略具于是。又嘗記相者言「當獲身后名」,紀之以詩。翳古以來,以詩名而命蹇似君者,代有其人,亦惟使吾輩執(zhí)卷吟諷嘆賞而已夫,身后名果于君何濟哉?新建夏敬觀序。病起樓詩·序
《病起樓詩》一卷,總七言絕句七十二首,為居士今歲病兩月馀時所制。中間人事之乖迕,病狀之嬗易,皆著于篇什。今幸而不死,自視輒為啞然,但以詩而論,則錢牧齋所謂許秀才體矣。兒子章世、祥世既為寫錄,將以寄海內故人,吾友朱翁炎午、陸君丹林乃舉以付印,海內之知居士者,見此短冊,當信居士猶在天壤間也。中華民國十九年四月二十五日,大至居士記。居士病之得生,朱翁與張十一弟森玉皆有厚于居士用,并記之。
人物簡介
弗堂詞姚華(1876—1930) 字重光,號茫父,久居北京蓮花寺,因別署蓮花龕主。貴州貴筑(今貴陽)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三十年(1904)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善于詩詞曲、書畫、碑版古器及考據(jù)音韻等。與陳師曾最善。留學日本,畢業(yè)歸國后,被任郵傳部船政司主事,民國后,被選為參議院議員,后任北京女子學校校長。梁啟超、魯迅、郭沫若、鄭振鐸、陳師曾、陳叔通、鄭天挺、馬敘倫、梅蘭芳等皆贊之。民國初生活貧困、父母子女皆亡,身體癱瘓,貧病交加,死葬北京西直門外灶君廟姚山。有《弗堂類稿》31卷,其中詩11卷,詞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書牘、傳、祭文、贊、銘各1卷。《姚茫父書畫集》、《弗堂詩》、《菉猗室曲話》、《小學問答》、《書運》、《說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語》、《古盲詞》等。
1876-1930.6,字重光,號茫父,貴州貴筑(今貴陽)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舉人,三十年(1904年)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留學日本。畢業(yè)歸國后,被任郵傳部船政司主事,民國建立以后,被選為參議院議員,后任北京女子學校校長。有《弗堂類稿》31卷,其中詩11卷,詞3卷,曲1序、序跋5卷,碑志、書牘、傳、祭文、贊、銘各1卷。還有《姚茫父書畫集》、《弗堂詩》、《菉猗室曲話》、《小學問答》、《書運》、《說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語》、《古盲詞》等。弗堂詞·姚茫父墓志銘
湘潭周大烈撰 嗟乎,士夫道喪。茫父乃郁郁隕于破寺中矣。茫父性姚名華,字重光,貴州貴陽人。清光緒丁酉舉于鄉(xiāng),甲辰成進士,授工部虞衡司主事。習說文許氏學,好篆隸,奉親居京師蓮花寺,窮搜金石文字,比勘題識,早夜不休,于士夫所挾持為榮貴者若冥然而無睹,其困勤篤嗜,清之張廷濟無以過之。時德宗在位,穆宗生母孝欽顯皇后臨時稱制,內政敗亂。庚子拳匪事起,國幾亡,君不勝憤慨,值議變法,偕朝士赴日本學法律政治。余時亦由湖南東渡,同入法政大學,見其挾冊上堂,書所授語,一字無遺。固矻矻以廁群強中圖拯救之道,學竟歸,遷郵傳部船政司主事,郵政司建核科科長。而國已亂,未幾,宣統(tǒng)帝遜位,民國建立,被選為臨時參議院議員。自是四居議席。然所抱持者蓋無一不與人相忤,所謂議會政治,竟未嘗參與焉。乃憤然竟棄所學,仍居破寺中,理其舊業(yè),更恣意作書畫,每畫輒題其詩詞與曲,曲尤工,人競買之。朝夕所資,略取給焉。余客京師時,亦寓寺中,與論金石詞曲,以為遭此時,固得所遣矣。自宣統(tǒng)己酉至民國十八年間,連丁繼妣熊恭人暨孝憲先生憂,又連喪子女四人,其弟薌早喪,僅遺一女,又病卒。值國內軍人斗爭,戰(zhàn)禍日劇,憂亂迸于一時,遂得偏廢疾。余時時往視之,外貌豐碩如故,仍據(jù)案揮殘臂作書畫,磅礴郁積,意氣若不可一世,四五年中,無頹敗狀。嗟乎,是豈真不可一世邪。十九年六月病再發(fā),一日而卒。所著有小學問答、說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語、古盲詞,蒐存未刊行,自定詩賦詞曲論著雜文,題曰弗堂類稿三十一卷。其門人王伯群為印于金陵。曾祖玉德,妣吳氏。祖廷輔,妣嚴氏。考源清,私謚孝憲先生,妣雷氏。子四。鋈,日本高等蠶絲學校畢業(yè)。鋆,國立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yè),出嗣弟薌。鐜,先卒。鋻,國立北平師范大學附屬中學肄業(yè)。女三。鑾,適同縣文宗沛。盤、錖,未適人而卒。葬北平西直門外灶君廟姚山之陽。其友周大烈為之銘曰:吾道非邪,彼所抱之道亦再顛而再倒。當士夫群攘攘于奔離中,頓躓以老。嗟乎,茫父已已乎,世昏形槁,附燕甸兮片石棱棱,顧姚山兮孤心皓皓。弗堂詞·跋
姚崇光先生以宏達之才崛起邊方。清末由進士游學東洋,供職郵部。入民國后任北京女子師范校長。顧以性長文學,不耐案牘,又一時任事者多非同類,奔競成風,素所深恥,乃退而精研藝術。確有心得,書畫詩詞皆卓然自成一家,而畫尤冠絕燕京,馳譽中外。得其碎幅零縑,無不珍為鴻寶。惜乎五十過二,遽辭人間,誠藝文界之一大損失矣。夫天之賦予于人也,不能使其完全,而人之生于世也,往往多留缺陷。向使崇光先生得位乘時,勛猷彪炳,其尚有余力以專攻文藝,優(yōu)入純粹以精之域乎。韓昌黎謂柳子厚斥不久,窮不極,其文學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傳于后無疑,誠知言也。燕京七百年來為中國惟一之都會,名書古畫乃藏庋之淵藪。自經(jīng)庚子亂后,加以民國改革,時勢變遷,從來罕見之圖籍,出現(xiàn)于市廛間者不少。先生適逢其會,久滯彼都,日惟與廠甸營此業(yè)者相周旋,過目珍奇不下數(shù)千種,雖寒素家風,為力有限,百難購一,而借此遍覽千古名家,以發(fā)抒其抑塞磊落之氣,所謂得江山之助,握造化之權,心領神會,豁然貫通,故能臻此絕詣,豈偶然哉。世人多謂黔中僻陋,黔地誠僻陋,而黔人之游歷于外者開拓心胸,激揚志趣,其所成就每凌駕乎中原,亦以中原數(shù)千年來文物聲名發(fā)泄已甚,而邊省磅礴郁積,名山大川之靈秀甫啟其端倪。雖在交通阻隔之世,人才已漸奮興焉。況今之飛機鐵道,一日千里。行見重門洞開,賢哲浚發(fā),其必能超越全國,可斷言也。先生捐館后,門人王君伯群搜集平生著作,編為弗堂類稿三十余卷,中以題跋為最多,詩文次之,詞二卷,曲一卷,惟臨歿之庚午春詞二十余闋未編入。今印叢書四集,悉采入以為諸詞家之殿。溯黔中自明設省,三百年間詩人接踵,專集頗多,惟一詞則闃焉寡聞。清代詞家始有江辰六顯于康熙之際。延至中葉,倚聲漸盛,而附載各家集中者,要皆篇幅寥寥,略備一格,其有妙諧聲律,專精此道,以黎伯庸之葑煙亭為最,陳息凡、鄧花溪兩家各體尚稱完備,而終不及先生之造詣深醇,盡工盡善也。先生之詞在黔省諸詞人中固稱后勁,即在清代諸詞人中亦翼然翹楚。此殆如六朝結局之有庾子山,前明結局之有錢蒙叟,皆可謂集其大成。故文藝一日不泯滅,即中國一日能存在。昔人稱言者心之聲,又稱聲音之道與政通,安得曰雕蟲小技,壯夫不為也。然則中華民族復興之樞紐,黔省人文蔚起之關鍵,將以先生之詞卜之。識者當不以余言為河漢焉。 民國第一丙子季夏。安順楊恩元覃生識。維基
姚華(1876年4月26日—1930年5月8日),字重光,又字一鄂,號茫父,以號行而多稱姚茫父;寓居北平蓮花寺,因別署蓮花盦主,又署弗堂,寓半佛之意。晚年因重五代楊凝式(楊風子)書法又號倚風。貴州貴筑縣(今貴陽市)人,清代末科進士,晚清和中華民國戲曲理論家、書畫家、詩人、學者、政治人物、教育家,精通于詩文詞曲、碑版古器及考據(jù)音韻等。與陳師曾同為民國刻銅藝術的倡導者,合稱“姚陳”。
人物簡介
顧瑯(1880年—?),原名芮體乾,字石臣,號碩臣,江蘇南京人。中國礦業(yè)工程師。1902年3月,南京礦路學堂總辦俞明震帶6名該學堂學生赴日本留學,其中有5名官費生:周樹人(即魯迅)、張邦華、芮體乾、伍仲文、劉乃弼,以及1名自費生陳衡恪。顧瑯原名“芮體乾”,初到日本時便改名“顧瑯”。他們這批學生同入日本弘文學院學習。在弘文學院期間,他曾和魯迅合作編著了《中國礦產(chǎn)志》。后來他畢業(yè)于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回國后,他獲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游學畢業(yè)進士。此后他曾任天津直隸高等工業(yè)學堂教務長、奉天本溪湖煤礦公司技師、農商部第二區(qū)礦務監(jiān)督、實業(yè)部參事、專門委員等。
人物簡介
吳鏡汀(1902-1972) 別名熙曾,字鏡汀,號鏡湖。紹興人,居北京。1918年入北京大學附屬中國畫研究所學習,曾任國立藝專講師, 17歲入中國畫學研究會從金城研習臨摹古畫,隨金城及陳師曾赴日參加中日繪畫聯(lián)展。1936年升任中國畫學研究會評議,三十年代初,任教于京華美術學院。1954年任中央美院民族美術研究所副研究員,1958年參加籌備成立北京畫院,任副院長、美術編委。先后任美協(xié)北京分會書記處書記、《美術》編委、北京市人大代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文聯(lián)理事、北京中國畫學研究會常務委員、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和書記處書記等。能詩詞。有《吳鏡汀作品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