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陳用光

相關(guān)人物:共 45 位
共 4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32—1794 【介紹】: 清江西新城人,原名仕驥,字絜非,號山木。
乾隆三十六年進士,家居養(yǎng)親十余年,出為山西夏縣知縣,以勞卒官。
嘗受古文法于朱仕琇、姚鼐,里居時,授其學(xué)于鄉(xiāng)子弟及甥陳用光。
有《山木居士集》。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
楊廷理,字清和,號半緣,又號更生,柳州人。乾隆丁酉拔貢,歷官福建臺澎兵備道,罷,復(fù)起建寧知府。有《知還書屋詩鈔》。
全臺詩
楊廷理(1747~1816),字清和,一字半緣,號雙梧,晚號更生。
廣西柳州府馬平縣(今柳州市)人〖參考連橫《臺灣通史》〈列傳〉、劉漢忠〈楊廷理的「勞生節(jié)略」及「東游草」〉,《臺灣文獻》第四十七卷第一期,臺北,1966年、何培夫〈楊廷理開蘭治績及其風范〉,《臺灣文獻》三十四卷第三期,1983年、楊永智《明清臺南刻書研究》,東海大學(xué)中研所碩士論文,2001年?!健?div id="7kt28fo" class='inline' id='people_65201_1_1_comment'>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拔貢生,次年朝考一等一名。
初任福建侯官知縣。
分別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嘉慶十二年(1807)、嘉慶十四年(1809),三度來臺,前后十六年,即使日后宦海浮沉,其心思始終不離臺灣,可說是清代治臺官員中,最熟悉臺灣事務(wù)者。
先后曾擔任臺灣府海防兼南路理番同知、福建臺灣府知府、護理福建分巡臺澎兵備道兼提督學(xué)政、臺灣府淡水撫民同知、噶瑪蘭通判等多種職務(wù)。
第一次來臺時,適值林爽文、莊大田起事,廷理以招募義勇,守城有功而累升道臺,后因侯官任內(nèi)虧空褫職,謫戌伊犁八年。
第二次、三次來臺,除擊潰海盜朱濆,平定淡水的漳、粵、泉分類械斗外,其力主開發(fā)噶瑪蘭,關(guān)系臺灣開發(fā)頗鉅。
其經(jīng)歷之廣可謂歷來游宦之罕見者,此所以許喬林許之曰:「祈連萬里,臺澎三至,游岑嘉州未到之境,創(chuàng)藍鹿洲未建之勛哉!
」(許喬林《知還屋詩鈔》序)  廷理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十月初升任臺灣知府,隨即主持歲試,并委由海東書院掌教曾中立編輯優(yōu)等文章,親自校訂,以為課藝,計有《臺陽試牘》初集、二集、三集,并重刻《柳河?xùn)|先生集》,著作有《東瀛紀事》一卷、《議開臺灣后噶瑪蘭節(jié)略》一卷及《敘刊年譜》。
生前自刊詩集九種,包括《西來草》、《東歸草》、《南還草》、《北上草》、《再來草》、《雙梧軒詩草》、《東游草》,另有未刊本《候蟲吟》,于林爽文之役中佚去。
道光十六年(1836),楊廷理第五子楊立亮請許喬林據(jù)各集重加匯輯刊刻,稍刪其涉應(yīng)酬者訂為《知還書屋詩鈔》十卷,內(nèi)含《西來草》三卷、《西來剩草》一卷、《東歸草》一卷、《南還草》一卷、《北上草》一卷、《東游草》一卷、《拾遺草》一卷及附錄楊廷理自撰年譜《勞生節(jié)略》一卷,其中《拾遺草》三十首是他從書篋中拾得《候蟲吟》的片稿。
臺灣省文獻會所印《知還書屋詩鈔》除包含上述《詩鈔》十卷、《勞生節(jié)略》一卷外,尚有附錄《再來草》一卷、《東瀛紀事》一卷、《議開臺灣后山噶瑪蘭節(jié)略》一卷、補遺詩(包括《噶瑪蘭廳志》、藝文總集《嶠西詩鈔》、《三管英靈集》、《柳州文藝集》中偶關(guān)楊廷理之詩作,凡未見于《知還書屋詩鈔》者一并錄入)、補遺文。
  今此處所用版本即以文獻會出版《知還書屋詩鈔》為主。
詩鈔中或有增字、缺字者,于注中標示出;又詩鈔中點校者對該詩作之按語,亦一并附上。
詩鈔每卷皆清楚地載明時間,且詩注甚詳,或引前人之詩、佛典、道書等,或記個人生活瑣事,種種豐富的生活經(jīng)驗,皆在其詩注中毫無隱瞞;而卷名以「西來」、「東歸」、「南還」、「北上」、「東游」為題,更表明了他的官轍無定,四方奔馳的浮宦生涯。
廷理在臺之詩作主要見于《東游草》中,時間為嘉慶十一年至十八年(1806~1813),其前自序云:「予以詩紀事,據(jù)事直書」,又云取司空圖《詩品》之語,作品以「實」、「率」為期,因此《東游草》可說是記錄楊廷理開發(fā)噶瑪蘭心路歷程的重要作品。
(余美玲撰)

人物簡介

維基
陳觀(1753年—1816年),字賓我,一字鑒軒,江西新城縣(今黎川縣)人。
清朝官員。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進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晉都水司員外郎、制造庫郎中。
嘉慶元年(1796年),外官福建福州府知府,任內(nèi)曾護理鹽法道、督糧道。
三年(1798年),實授鹽法道。
嘉慶十四年(1809年),升浙江按察使。
十七年(1812年),升江寧布政使。
嘉慶十八年(1813年),調(diào)山西布政使。
二十年(1815年),調(diào)陜西布政使。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任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銜。
官至倉場侍郎。
有弟陳用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85—1837 【介紹】: 清安徽歙縣人,字云芬,號春海。嘉慶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官至戶部右侍郎。博學(xué)有盛名,與阮元并為嘉慶、道光間儒林之首,而享年較短,又不輕著書,故傳世之作,僅《國策地名考》、《程侍郎遺集》。
晚晴簃詩匯·卷一二五
程恩澤,字云芬,號春海,歙縣人。嘉慶辛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官至戶部侍郎。有《程侍郎集》。
程侍郎遺集初編·序
先大父宰歙,遍交其邑之名儒,而戶部侍郎春海程公之考蘭翹學(xué)土,以僮子從父后,肄業(yè)斗山亭,特為大父賞拔。學(xué)士家極寒,大父召入署,躬督教之,衣食視諸子。不數(shù)年,諸經(jīng)注疏皆精熟,為文灌辟精粹,試必冠曹。舉乾隆丁酉拔貢,入成均,連掇巍科,儤直內(nèi)廷,聲望斐然。顧艱于嗣,晚乃誕公。公豐儀玉映,父母珍若連城。七歲就傅,每日讀書不過二時,而寒燠晦霾,氣候失和,皆輟課。曹顧厓少宰,大父庚寅分校南闈所得士也,時官侍講,先君子從之游,與學(xué)士同邸,每抱持公,問以書,不能答,則遍檢奧僻不經(jīng)之字相詰難,蓋好奇不群,幼性爾也。比學(xué)士卒于山東學(xué)政任所,高宗純皇帝特簡歙人之官清要者,俾往經(jīng)紀其喪,因以少宰嗣司校事。少宰延先君子同往,至則為庀其行篋,握公手送之登車,年十有一矣。已而先君子會試入都,見學(xué)士舊仆,訊以門戶近況,則言公子發(fā)憤力學(xué),入邑庠,大被宗師賞異,出應(yīng)試小賦,名雋綺麗,嘆為絕倫。逮乙丑,再赴禮部試,公亦偕計吏來京師,風雅淹博,輦下共推為才子。又越七年,遂與先君子同舉進士,入翰林。公嘗贈穆詩曰:「君祖授我嚴,獎?wù)d若子姓。君嚴我同譜,欣契挫其敬?!股w實錄云。公負奇氣,博觀強誦,于經(jīng)訓(xùn)、史筴、天象、地輿、金石、書畫、壬遁、太乙、脈經(jīng)、格學(xué),莫不窮極要眇,究析發(fā)皇之,而精神所到,卓絕岸異,必然可傳于后者,則其有韻詩文也。詩初好溫、李,年長學(xué)厚,則昌黎、山谷兼有其勝。又際會清宴,無金革流離之事傷其耳目,故形之篇詠者,率排奡妥帖,力健聲宏,瑯瑯乎若鸞鳳之嘯于穹霄也。穆于癸巳之春,初侍公直園,情好之洽,久愈摯,不三五日,必召過飲,投巾振袂,談議交錯,寒士之被禮者,殆無與比。嘗請公自訂其詩,公曰:「吾詩險而未夷,能飛揚而不能黯淡,思力所及者,腕每苦其不隨,更讀書十年,殆可相質(zhì)邪?」嗚呼!孰意所業(yè)之遂止于斯歟?丁酉夏,穆將歸應(yīng)鄉(xiāng)試,行有日矣,公置酒相餞,漏過午,拳拳不放別。乃穆甫出都門,公遽感暑疾,久不瘳。祁淳父尚書日往省之,沈頓之頃,尚以穆試事為念。遺言乞儀徵相國銘其墓,而尚書書之。次年,穆將南游,迂道入京師哭公。公子德威以遺稿相授,涂乙潦草,首尾多不完,或篇題殘捝,乙酉以前之作,竟無一字存。疑公尚有清本,藏之別笥,德威未檢獲也。謀更事搜采成完袟,荏苒未遑,而德威又以措交庫款赴粵東,卒于劉仲寅觀察署中。觀察名晸昌,公視學(xué)貴州所拔貢生。公歿后,所以赒恤其家者有加。德威卒,命其弟送柩返歙,買山營壙,并葬公及金夫人兩世三棺。其孤孫嫠婦之寄寓京師者,則祁尚書為經(jīng)營擁樹之。觀察又議以幼女妻德威之子,而娶其女為己子婦,迎公全家入黔,相依以久。嗚呼!師恩友誼,人有同情,當公賓客填咽之時,詎知身后巨卿乃此兩人哉?穆幼聞先君子之所以稱公者,長而公之相待,略如大父之待其先德,知己之感,永永弗諼也。今年春,尚書謀刻其遺集,曰:「以此為初編,續(xù)有裒錄,補梓易耳。」穆既恐殘斷之稿并歸蘦落,又懲夫嫁名偽撰者之厚誣公也,乃偕公門人何編修紹基排比,為賦一卷、詩四卷,又凡稿草之失題者,及詩馀、試帖共為一卷,碑志、哀誄、駢儷、雜著之文五卷,總題曰《程侍郎遺集》,而敘其緣起如此,以詶公知,兼志余痛云。道光二十有五年端蒙大荒落三月既望,平定張穆序。
程春海先生集·序
嘉慶九年,先生年二十,來鄉(xiāng)試江寧,始相見,讀其《詠史》詩若干首。先君子呼曾亮曰:「汝見程公子詩乎?渠長汝者一歲耳?!辜暗拦馐荒?,先生來主講鐘山書院,相見益親。夜過其邢氏寓園,月出,園中竹石如沐,池光蕩人面。坐水檻中,盡讀其所作于別后者,而幼聞得名以《黃蝶》詩及前見者,俱不復(fù)存矣。是時總督陶文毅公政寬簡,民吏樂逸,多興復(fù)湖山寺觀,而葆益舟觀察尤好為主人,泛酒船至燕子磯,飲絕壁下,還過嘉善石壁,訪梅花水、夾蘿峰,飯半山亭,聽銅溝水聲,循定林寺古道歸,以為常。先生及曾亮數(shù)人,皆其座中客也。復(fù)至京師,為先生戶部屬官,遇我一如其舊。山館野寺,未嘗不偕,偶召賓,未嘗不與也。有所作必見示,時命同作,然常十不副一。而先生則于詞無所窮,其稱情輔意,足以射聲叩景,如高貲者無所志而不就也。丁酉夏,忽見語曰:「吾庭中樹鴉數(shù)百,夜噪而飛,拔巢去,此何祥也?」未幾而病,呼余與訣。余雖悲,猶以為倘不至若是。后十馀日竟卒。自先生去江寧,其同游者任階平、主竹嶼、注均之,皆已死,而觀察亦歸殯京師鞏駙馬之墓側(cè)。先生往哭甚哀。及余與徐蓮峰哭先生,去哭觀察時未三四年,今蓮峰又亦久死,先生之卒已十年矣。悲夫!戶部尚書祁公以其孫幼孤,遺集或散佚,屬張石州大令編而校之,曾亮不可無一言綴于末也。先生平居無時去書,其學(xué)實事求是,而能創(chuàng)獲新義,阮相國、何子貞編修及石州已詳言之。故惟述少長離合、南北游處之歡,以見略勢分而篤古誼,如先生者,殆不可多見,以志吾哀。至所作深博雄偉,讀者當自得之,非言詞所能贊也。雖然,先生之異乎流俗者,豈獨其詩文哉?人嘗屬曾亮以事而匿其情,漫為請于先生,覆書曰:「吾子而有是言,豈某生平有不見信于深友者乎?不然,則子受紿也。」其行己情深而義方,雖他事類如此。傳曰:「直諒多聞,古之益友?!褂衷唬骸阜蛭┐笱牛繝柌蝗?。」先生殆無愧斯言夫!殆無愧斯言夫!道光二十六年六月上元梅曾亮撰。
龍泉寺檢書圖記
歙縣少司農(nóng)師程公既卒之明月,儀徵相國師阮公約同人集龍泉寺,檢其遺書。
先一日,基以告于公之孤德威,德威泣而言曰:「先公于辨論經(jīng)史、六書古義及天文地志,札記最夥,詩古文詞亦為之甚勤,顧不自存省,其僅未散失者,雜置書簏中,往往無首尾題識。
它日從容整理,稍就次弟,當乞阮公鑒定。
今苫塊迫促未遑也,顧辱公及諸君子存錄之盛心,不可以負。
有《戰(zhàn)國策地名考》二十卷,移寫粗畢矣。
德威斬焉衰绖,不敢躬詣。
明日將浼宗人鎮(zhèn)北先生持正于阮公。
」同人既集,鎮(zhèn)北持書來,公披繹久之,嘆曰:「疵類有未滌者,然既博且精矣。
聞尚無副墨本,余雖欲為審訂,未忍遽攜持去。
」屬鎮(zhèn)北還于其孤。
且謂曰:「諸君其急為校讎,使無遺憾。
余雖老,幸及為覆視,而弁言以行。
胡朏明《禹貢錐指》、全謝山《地理志稽疑》后,此其盛業(yè)矣。
并其它箸作,當成大集,司農(nóng)其可以不朽。
」烏乎!
京師才士之藪,魁儒碩生,究樸學(xué)能文章者,輻湊鱗比,日至有聞。
至于網(wǎng)羅六藝,貫串百家,又巍然有聲名位業(yè),使天下士歸之如星戴斗,如水赴海,在于今日,惟儀徵及司農(nóng)兩公而已。
然儀徵以文章經(jīng)術(shù)受三朝殊遇,揚歷封圻,入躋宰輔,儒生勛績,彪炳人寰。
司農(nóng)繼先公蘭翹學(xué)士后,兩世入直書房,督學(xué)典試,頻膺使命,向用甫殷,迄未足以行其志。
儀徵公所箸《研經(jīng)室集》《十三經(jīng)??庇洝返葧指敦挢?,又刻宋本《十三經(jīng)注疏》《皇清經(jīng)解》諸巨冊,普惠天下學(xué)者。
司農(nóng)則詩文各種既未寫定,即此二十卷成書,亦未知付刊何日。
儀徵公久得末疾,日有歸志,承學(xué)之士,謂京師中儒林祭酒,繼儀徵者惟司農(nóng)。
乃司農(nóng)年不中壽,偶攖濕疾,遽歸道山。
儀徵公年踰七旬,神明不衰,且勤勤焉檢其遺書,流連而太息之。
噫!
資秉之異,學(xué)術(shù)之大,精神意量包涵斟挹之閎且遠,司農(nóng)視儀徵,亦幾如驂之靳矣。
信屈殊勢,豐嗇殊形,脩短異數(shù),如是其不相侔也,豈非天哉?
豈非天哉!
儀徵少年通籍,蚤負隆譽,由乾隆至道光六十年間,海內(nèi)覃經(jīng)講學(xué)之儒,皆其先后所師友,或其門下士,或其再傳弟子。
司農(nóng)之起后二十馀年,乾隆時老師宿儒,未及見者已多矣。
然基久處京師,所及交若劉丈申甫、潘丈少白、陳丈碩士、陳秋舫、龔璱人、魏默深、陳碩甫、江鐵君、徐廉峰、管異之、陳東之、徐君青、鄭浣香、俞理初、羅茗香、汪孟慈、陳頌?zāi)稀垙┪?、許印林、張石州、沈子敦、黃蓉石諸君,大抵皆兩公所識習(xí)而矜賞者也。
基自為弟子員,出司農(nóng)之門,及成進士,改庶常,儀徵公實為館師。
兩公居相鄰,基與璱人、孟慈、頌?zāi)现T君過從游侍,?跡輒相屬。
今司農(nóng)已矣,儀徵既告歸邗上,文選一樓,如靈光魯?shù)睢?div id="aqoua5t" class='inline' id='people_68341_4_33_comment'>
因念基所及交諸君者,前后數(shù)十輩,或既逝且老,其尚未至于此者,或浮沈郎署,或留滯公車,或汎濫江湖,如有箸述,早付殺青。
天時人事,茫茫汗汗,知誰為后死,當檢其遺書者哉?
讀斯圖,不禁為吾師雪涕向天,深悲之而復(fù)幸之也。
道州門人何紹基謹記。

人物簡介

晚晴簃詩匯·卷一四九
陸秉樞,字眉生,桐鄉(xiāng)人。道光丁未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歷官戶科給事中。贈光祿寺卿。有《陸給事遺集》。
維基
陸秉樞(?
—1862年),字辰吉,號綸齋,一號眉生,浙江桐鄉(xiāng)烏鎮(zhèn)人。
清朝翰林、政治人物。
陸秉樞幼時有“神童”之稱,十三歲入庠,學(xué)使陳用光對其十分賞識,并親自做媒,聘同鄉(xiāng)提軍汪道誠之女為妻,成為當?shù)匾粫r美談。
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考中癸卯科舉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成丁未科二甲第九名進士,改庶吉士,散館授編修。
不久授山東道御史,調(diào)貴州、江南兩道,升任工科給事中,調(diào)禮科,掌戶科印,巡視中、西兩城。
咸豐九年(1859年),充己未科會試同考官。
陸秉樞擔任諫官多年,上奏章數(shù)十封,尤其以《諫設(shè)京師夷館》、《諫阻巡幸木蘭》、《諫止內(nèi)務(wù)府召民間優(yōu)伶演戲》為著名。
雖然意見皆不被采納,但足見其風節(jié)。
同治元年(1862年),本赴河南襄辦軍務(wù),同年卒于營中。
恤贈光祿寺卿,蔭一子入國子監(jiān)讀書。
林百川 朝代:晚清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林百川(1854~?
),新竹富興人。
清光緒壬午(1882)秀才。
祖籍廣東嘉應(yīng),曾祖林錦秀于嘉慶中來臺,住居于竹塹地區(qū)。
林百川自幼好學(xué),受教于謝相義、梁國楨兩先生。
后設(shè)帳于中港,從事訓(xùn)蒙。
日治時期受日本政府厚遇,明治三十年(1897)四月授佩紳章,同年十二月,登庸辦務(wù)署參事,詳述地方沿革,俱陳賦課慣例。
翌年(1898)三月解綬而賦閒。
德薪遠播,門第愈盛。
〖參考鷹取田一郎《臺灣列紳傳》,臺北:臺灣總督府,1916年4月;高雪卿《臺灣苗栗地區(qū)古典詩研究》,文化大學(xué)中文所碩士論文,2004年。
〗其詩主要收于《樹杞林志。
文徵》,或見于《臺灣日日新報》「詞林」、「詩壇」欄,茲據(jù)以編校。

人物簡介

全臺詩
王竹修(1865~1944),字養(yǎng)拙,號虛庵,又號逸叟。
臺中人,光緒間生員。
〖參考連橫《臺灣詩薈》附錄,作者簡介。
〗其父因施九緞事件遭受牽連,光緒十六年(1890)王竹修自請代父受罪,然未獲臺灣巡撫劉銘傳同意〖參考王竹修〈敬步紫蕉贈韻〉一詩自注云:「是時,余廿一,方遭施案所累」、「庚寅(1890)十一月,余自泉州到臺北稟請代父受罪,劉爵撫(按:指劉銘傳)不許。
」〗,致使生活困蹇窮愁。
日治后,王氏喪妻又患耳病,幸賴諸弟資助,始度過難關(guān)。
昭和四年(1929)創(chuàng)「東墩吟社」,并任社長,后因病力辭,與同宗王石鵬擔任該社顧問。
王氏擅詩,與新化王則修、南投張達修并稱「三修」,又因工于書法,與王石鵬、王則修并稱「三王」。
除閒詠詩外,王竹修亦熱衷擊缽聯(lián)吟與課題徵詩,連橫《臺灣詩薈》謂其著有《養(yǎng)拙詩鈔》,未刊。
〖參考張淑玲《臺灣南投地區(qū)傳統(tǒng)詩研究》,文化大學(xué)中國文學(xué)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5月。
〗今王氏詩作據(jù)《臺灣日日新報》、《臺南新報》、《臺灣文藝叢志》、《臺灣詩報》、《詩報》、《南瀛詩選》等報刊合集輯錄編校。
(向麗頻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陳錫如(1866~1928),本名天賜,字鐘靈,別號近市居士,晚號紫髯翁。
清澎湖馬公人。
曾從文石書院山長俞秉文學(xué),繼入閩縣,以監(jiān)生赴闈試,不第。
日人治臺后,欲授以澎湖廳參事之職,辭而不受。
中華民國建立后,1913年發(fā)生「二次革命」,陳錫如慨然投筆從戎,遠赴長江南北,后被捕受困于上海制造局。
脫困后致力于教育工作,以保存漢文。
明治四十四年(1911)曾創(chuàng)「澎瀛吟社」于澎湖文石書院〖王玉輝《日據(jù)時期高雄市詩社和詩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為例》云:「西瀛吟社的前身乃陳錫如首創(chuàng)于文石書院的澎湖詩社。
」然,據(jù)《臺灣日日新報》,「詞林」欄,有「遙祝澎瀛吟社成立」的報導(dǎo),刊在1911年5月2日第一版,可見首創(chuàng)詩社應(yīng)為「澎瀛吟社」。
〗 ,因日人干預(yù)而停辦。
其后復(fù)與地方仕紳蔡汝璧、陳梅峰等廣招澎湖文士陳鑒堂、吳爾聰、蔡錫三、鮑迪三等重整,易名為「西瀛吟社」,以詩文獎勵后進。
大正九年(1920)應(yīng)高雄旗津青年團之聘,擔任漢文夜學(xué)講師,在旗津富商葉宗祺宅,成立「留鴻軒書房」,教授漢文,并集結(jié)門下弟子成立「旗津吟社」。
大正十四年(1925)陳氏澎湖女弟子于留鴻軒成立「蓮社」,為全臺第一個閨秀詩社。
次年(1926)又集澎湖后輩文人組「小瀛吟社」;昭和二年(1927)應(yīng)陳皆興之邀,在高雄苓雅寮傳授漢文,并主持「苓洲吟社」。
終其一生致力,陳錫如皆致力于漢學(xué)之推廣;創(chuàng)立多個詩社,并倡女學(xué),及門弟子除陳皆興、王天賞等名士外,尚有蔡旨禪、蔡月華、蔡錦云等女詩人。
〖參考《澎湖縣志?人物志》,馬公:澎湖縣文獻委員會,1972年,頁61;王玉輝《日據(jù)時期高雄市詩社和詩人之研究:以旗津吟社為例》,高雄:中山大學(xué)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胡巨川〈陳錫如的從軍史〉,《? 石》,澎湖縣文化局季刊第34卷,2004年3月,頁50至59;胡巨川〈陳錫如的澎湖詩〉,《? 石》,澎湖縣文化局季刊第25卷,2004年12月,頁70至82;胡巨川〈陳錫如與其「留鴻軒詩文集」〉,《南臺文化》第4卷,高雄:南臺灣文史工作室,2001年12月,頁31至41。
〗 陳錫如作品有《留鴻軒詩文集》,昭和二年(1927)由高雄苓洲吟社出版,集分上中下卷,上中卷為文,下卷收詩作,并附女弟子詩鈔。
陳氏個人詩作共二五七題,四一六首,按照古風、排律、律詩、絕句等體裁排列編輯。
今即據(jù)此為底本,并參考《臺灣日日新報》、《漢文臺灣日日新報》、《東寧擊缽吟前后集》、《臺灣詩?!返容嬩浘幮?。
(余美玲撰)

人物簡介

全臺詩
丁寶濂(1867~1929),諱雨田,字式周,號蓮溪,以字行,彰化鹿港人。
丁協(xié)源家族丁生讓(名端凝)之長子,進士丁壽泉之侄。
光緒間廩膳生。
明治三十二(1899)至三十五年(1902)間擔任鹿港公學(xué)校漢文教師。
明治四十二年(1909)至大正十五年(1926)間,長期寄籍霧峰林家,并擔任林家私塾教師,此時亦經(jīng)常往返霧峰與鹿港之間。
天性喜愛吟詠, 日治后,曾先后加入「鹿苑吟社」、「鹿江詩社」,同時也經(jīng)常參加櫟社活動。
大正九年(1920)一月因林幼春推薦,正式成為「櫟社」社員。
大正十年(1921)又加入鹿港「大冶吟社」。
大正十五年(1926)因長子榮東病逝,心情悲傷,不再參與詩社活動。
昭和四年(1929)4月14日病故,享年六十三。
〖參考張子文等《臺灣歷史人物小傳:明清時期》,臺北:國家圖書館,2001年;李昭容《鹿港丁家之研究》,中正大學(xué)歷史所碩士論文,2001年。
〗 丁寶濂擅書法,用筆純熟,且能展現(xiàn)出個人風格,堪稱清末臺灣具代表性的書家之一。
其詩作集結(jié)為《蓮溪詩集》,附刊于《櫟社第一集》中,是丁家詩人群中,唯一有詩集刊行者。
以下詩作據(jù)《櫟社第一集。
蓮溪詩草》、《櫟社十周年大會擊缽吟》、《櫟社十周年大會詩稿》、《萊園第三周年詩會稿》、賴子清編《臺灣詩海》、《鹿江詩會課題》等輯錄編校。
王建祖 朝代:晚清至民國初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建祖(1879年—1935年),字長信。
廣東省廣州府番禺縣瑤頭鄉(xiāng)(今佛山市南海區(qū)和順鎮(zhèn))人,晚清至民國初年學(xué)者。
先祖來自江蘇鎮(zhèn)江, 遷居于廣東為官。
他的父親是鑒平。
有兩個弟弟,成祖及彥祖。
他們先后就讀于美國康奈爾大學(xué)。
后者,與胡適先生善,一起前往康奈爾大學(xué)就讀,及后同在北京大學(xué)任教。
入美國加州大學(xué),攻讀經(jīng)濟法。
他曾于1906年秋參加了清政府組織的游學(xué)生考試并被授予“法政科進士”,從這一點來看,王建祖起碼要有碩士或博士學(xué)位,如果僅是學(xué)士學(xué)位,通常情況下僅被授予“舉人”。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畢業(yè)歸國,通過學(xué)部考試,賞給法政科進士。
三十四年(1907年)授翰林院檢討。
共 4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