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全唐詩補逸新羅國(今朝鮮南部)僧人。玄宗時經(jīng)西域至五天竺求法。開元十五年(727)行至安西。著有《往五天竺國傳》3卷,慧琳《一切經(jīng)音義》為其作音義。原書不存。敦煌遺書伯三五三二存此書殘卷,約數(shù)千字,其中存其自作詩5首,《全唐詩外編》及《全唐詩續(xù)拾》收之。事跡即據(jù)此殘卷,并參羅振玉《雪堂??簳鴶洝肪硐?。
慧超,新羅國僧人。開元中曾遠赴五天竺國,經(jīng)我國唐時安西等地。詩二首。
人物簡介
曹元忠,沙州節(jié)度使曹義金之子。沙州本漢敦煌故地,唐天寶末陷于西戎。大中五年張義潮以州歸順。詔建沙州為歸義軍,以義潮為節(jié)度使。后梁時張氏絕后,州人推長史曹義金為帥。義金死,子元德、元忠繼立。周顯德二年元忠來朝,授本軍節(jié)度、檢校太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宋建隆三年加兼中書令,自稱敦煌王。開寶七、八年間卒。事見《宋史》卷四九○《沙州傳》,又參羅振玉《瓜沙曹氏年表》、姜亮夫《莫高窟年表》。
人物簡介
【生卒】:925—996 【介紹】: 宋深洲饒陽人,字明遠。后漢乾祐間進士。仕后周為翰林學士。宋初,為中書舍人。屢知貢舉,進《開寶通義》。太宗時歷戶部侍郎,同修《太祖實錄》。太平興國八年,擢參知政事,拜平章事。主張與契丹修好,弭兵息民。奉敕編修《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等。有文集。全宋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李昉(九二五~九九六),字明遠,深州饒陽(今屬河北)人。后漢乾祐中進士。仕后周,為翰林學士。入宋,加中書舍人。太祖建隆三年(九六二),罷為給事中。四年,知衡州。開寶二年(九六九),復拜中書舍人、直學士院。三年,知貢舉;四年,拜翰林學士。太宗即位,加戶部侍郎、工部尚書兼承旨。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改文明殿學士,除參知政事,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東都事略》卷三二)。端拱元年(九八八),罷為右仆射(《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二九)。淳化二年(九九一),復拜平章事。四年,罷守本官。五年,以特進司空致仕。至道二年卒,年七十二。謚文正。《宋史》卷二六五有傳。 李昉詩,今存《二李唱和集》一卷,見一九一四年羅振玉輯《宸翰樓叢書》。今以叢書本為底本,又從《聞見錄》、《詩話總龜》等書輯得集外詩若干,編為二卷。
【生卒】:925—996 字明遠,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人。后漢乾祐中(一云天福中)舉進士,先后仕后漢、后周,官至屯田郎中、翰林學士。入宋,加中書舍人、戶部侍郎,遷工部尚書兼翰林承旨。宋太宗太平興國八年(983),拜中書侍郎平章事,以特進司空致仕,卒贈司徒,謚文正。《宋史》有傳。昉典誥命凡30余年,曾奉敕纂《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有文集50卷行世。《全唐詩》存詩1首,《全唐詩外編》補2首,《全唐詩續(xù)拾》補1首。全唐詩補逸
李昉字明遠,深州饒陽人。漢乾佑中舉進士。周顯德中仕至翰林學士。入宋,歷翰林侍讀學士,拜中書侍郎平章事。太宗至道二年卒,年七十二。謚文正。補詩三首并句。全宋文·卷四七
李昉(九二五——九九六),字明遠,深州饒陽(今河北饒陽)人。漢乾祐中舉進士,仕漢、周,官至屯田郎中、翰林學士。宋初,加中書舍人。太宗即位,加戶部侍郎,遷工部尚書、兼翰林承旨。太平興國八年,擢參知政事,拜平章事,加中書侍郎。端拱初罷相。淳化二年復相,四年罷。至道二年卒,年七十二。昉典誥命三十馀年,曾奉敕纂《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有文集五十卷。文章慕白居易,淺近易曉?!?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五有傳。全唐文·卷八百六十二
昉字明遠。深州饒陽人。漢乾祐中進士。歷集賢殿修撰。周顯德二年擢主客員外郎知制誥集賢殿直學士。四年加史館修撰。遷屯田郎中翰林學士。入宋。累官中書侍郎平章事。至道二年卒。
人物簡介
【生卒】:947—1001 【介紹】: 宋真定人,字言幾。七歲而孤,為內(nèi)臣李知審養(yǎng)子。太宗太平興國間進士。歷通判鄂州,擢著作郎、直史館,累遷右補闕、知制誥。八年,拜參知政事。雍熙初,諫太宗親征范陽,以目疾求解機政。命兼秘書監(jiān),總秘閣藏書。淳化五年,兼判國子監(jiān),總領校讎、刊刻七經(jīng)疏。真宗即位,拜工部尚書、參知政事,主張棄靈州,安撫西夏。后罷為武勝軍節(jié)度使,徙知河南府。與李昉以詩相酬,有《二李唱和集》。全宋詩
全宋文·卷一三一李至(九四七~一○○一),字言幾,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太宗太平興國初進士,釋褐將作監(jiān)丞、通判鄂州。擢知制誥,直史館。太平興國八年(九八三),為翰林學士、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雍熙初,加給事中,兼秘書監(jiān)。淳化五年(九九四),兼判國子監(jiān)。至道初,為太子賓客。真宗即位,拜工部尚書、參知政事。咸平元年(九九八),授武信軍(一作武勝軍)節(jié)度使,徒知河南府。四年卒,年五十五。贈侍中。《宋史》卷二六六、《隆平集》卷六《東都事略》卷三六有傳。 李至與李昉多唱和詩,有一九一四年羅振玉輯《宸翰樓叢書》本《二李唱和集》一卷。今以叢書本為底本,錄詩八十五首,又從《翰苑群書》等錄詩三首附后,編為二卷。
李至(九四七——一○○一),字言幾,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太平興國進士,釋褐將作監(jiān)丞,通判鄂州。累遷右補闕、知制誥。八年,為翰林學士,尋拜右諫議大夫、參知政事。雍熙三年,以目疾解參政。后兼秘書監(jiān),判國子監(jiān)。至道初,兼太子賓客。真宗即位,拜工部尚書、參知政事,復以目疾求去,授武勝軍節(jié)度,徙知河南府。咸平四年卒,年五十五?!?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六六有傳。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王國維(1877—1927),字靜安、伯隅,號觀堂,浙江海寧人。1901年赴日本留學,次年因病歸國,執(zhí)教于南通師范學校,講授哲學、心理學、倫理學等,1906年隨羅振玉入京,任清政府學部總務司行走、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xié)韻等。1916年,赴上海任倉圣明智大學教授,從事甲骨文、考古學研究。1922年受聘北京大學國學門通訊導師。翌年,應召任清遜帝溥儀“南書房行走”,食五品祿。1925年,受聘任清華研究院導師,教授古史新證、尚書、說文等,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李濟并稱“五星聚奎”。1927年6月,投頤和園昆明湖自盡,遺書中有“經(jīng)此世變,義無再辱”之語。陳寅恪稱其“以一死見其獨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論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興亡。”靜安集史學家、文學家、美學家、考古學家、詞學家、金石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于一身,是近代中國最早運用西方哲學、美學、文學觀點和方法剖析評論中國古典文學的開風氣者。著有《觀堂集林》、《宋元戲曲考》、《曲錄》、《人間詞話》、《人間詞》、《殷周制度論》等。
王國維(1877-1927) 字靜安,一作靜庵,一字伯隅,號觀堂,初名國楨。浙江海寧人。清諸生。光緒二十七年(1901)留學日本,入東京物理學校。病歸。授學部總務司行走。入民國,受聘為清華研究院國學導師。一度為清廢帝溥儀召為南書房行走。民國十六年(1927)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為近代學術大家,考證上古史最見功力。早年治美學、戲曲學,亦有成就。論詞倡"境界說",影響深遠。詩不多作,詞尤工,往復幽咽。有《觀堂集林》、《靜安文集》、《人間詞話》、《宋元戲曲考》。詞集名《苕華詞》,又名《人間詞》、《觀堂長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