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元子思

相關(guān)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7 【介紹】: 北魏宗室,鮮卑族,字伏榮。
松滋侯元萇子。
襲爵。
孝莊帝初,除齊州刺史,性褊急,侮罵親友。
東魏孝靜帝初,除南兗州刺史。
元子思與西魏通,事發(fā),兄弟二人皆被殺。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馮翊吉氏子也。
年十二出家。
有玄會者。
偕事總公。
又偕聽涅槃于凈影遠公所。
及居慈悲寺又偕焉。
每升座。
等先而會隨之。
其相與開闡者。
凡一百一十遍。
則贊成之道如此。
茍有阻難。
等必預知。
乃請眾念摩訶般若魔事輒息。
故今于散席之際。
必各禮佛讀經(jīng)蓋本。
此人有從等受戒者。
死而復蘇曰。
冥曹以為等之弟子。
故獲放還。
所畜雞。
每候鐘鼓聲。
伏座下。
貞觀十六年三月六日。
以疾終。
壽七十三。
遺言施身禽獸。
諸弟子不忍。
則盛營威儀。
卜訪宅兆。
明日欲舉喪就壙。
忽夜雨連朝。
送者竟阻。
請如遺言而霽。
舍利葬于京之南郊神和原。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五 義解篇十一
釋行等。姓吉氏。馮翊人。十二出家。與會公同事總師為弟子。服章粗素立性鏗卓。登聽凈影遠公涅槃。伏讀文義。時以榮之。相從講說百一十遍。中逢阻難必預先知?;蚵劗愊慊蚋泄謮簟4闭凵w翻以為標據(jù)。即令大眾同念般若。所有魔事無何而退。故每講后常禮佛名及讀華嚴。以為消障之本也。又與玄會同住慈悲。弘法之時。等必先登。會隨后赴。時以為相成之道也。故常講時感雞伏聽。從受戒者死而還活。冥曹所放。云傳等教。斯亦駭動幽顯。非言厝也。以貞觀十六年三月六日因疾而終。春秋七十有三。初臨終累日。護戒之語吾何重及。但少欲知足可為永誡。吾今死后勿作威儀。惟以一椽輿送山所。愿食吾身早成正覺。有乖此愿非吾門人。弟子等營辦幢輿盛設威儀將欲塋送。其夜列宿大明地方欲了。大雨洪注。道俗同擁一不得往。還依遺訣單輿至山。雨即通霽。收葬于京南神和原。起塔樹松立銘塔所。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姓紀氏。永興萬年人。其先以黃巢之亂。西徙于蜀。而占籍焉。至真則蜀產(chǎn)也。始冠。偶游圣壽寺。見脩進律師。而慕其行。遂依之薙落。習起信論于朗公。受法界觀于光公。傳瑜伽教于演秘阇黎。莫不皆臻心法之極要。四十年間。演暢無怠。因蒙賜號昭信。一日謂弟子遇緣曰。出息不保入息。此雖俗諺。而切于理。吾與汝其可不務乎。乃營二塔于廣度院右。以其成于開寶之初。遂額之開寶。四年八月五日。集眾稱佛號以逝。壽七十八。臘五十三。阇維獲舍利圓瑩。葬之開寶塔云。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五 讀誦篇第八之二
釋守真。
永興萬年人也。
俗姓紀。
漢詐帝信之鴻緒。
乃祖乃父素履貞吉。
奕葉孝行充塞閭里。
故鄉(xiāng)人美其孝焉。
遂目之曰紀丁蘭也。
真即其后矣。
洎黃寇于紀僖宗蒙塵車駕避鋒而西幸。
咸鎬失守而沒賊。
因而徙家居于蜀矣。
及冠也偶游圣壽寺。
見修進律師行出物表語越常度。
乃解帶卸冠。
北面而事之。
七支既備。
先謁從朗師學起信論。
次依性光師傳法界觀。
后禮演秘阇梨授瑜伽教。
并得心要咸盡指歸。
自明達諸法宣暢妙典。
四十年間略無怠矣。
而賜號曰昭信焉。
講起信及法界觀共七十馀遍。
皆以燈傳燈用器投器。
嗣乎法者二十許人。
開灌頂?shù)缊鑫灞椤?div id="fc79ad1"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837_1_27_comment'>
約度僧尼士庶三千馀人。
開水陸道場二十遍。
常五更輪結(jié)文殊五髻教法。
至夜二更輪西方無量壽教法。
稱阿彌陀尊號修念佛三昧期生凈域。
一日謂弟子緣遇曰。
如來不云出息不保入息。
吾之壽也幸矣。
汝之年也耄矣。
今欲順俗從世。
預設二塔。
其可得乎。
緣遇稽首而對曰。
廣度長老舍院之右地。
請建塔者有年矣。
今大師屬其意。
長老致其美。
因緣冥契安可而止。
于是鳩工而營之。
自十月琢磨至來一月徹繢。
以開寶四年秋八月九日。
眾念佛。
佛聲既久令止。
奄然而歸寂。
俗壽七十八。
僧臘五十三。
其月二十一日焚葬于北永泰門外智度院側(cè)。
其獲舍利光潤。
各將供養(yǎng)之。
次沙彌彌伽者。
于闐國人也。
專誦華嚴經(jīng)曾無間息。
圣歷年中天帝釋請迎伽上天誦持乃曰。
每被阿脩羅見擾故屈師來請。
為誦宣華嚴經(jīng)以禳彼敵。
遂升座朗諷是經(jīng)。
時修羅軍眾聞經(jīng)乃現(xiàn)威神。
一時而化去。
又沙彌道蔭。
常念金剛經(jīng)寶歷初因他出夜歸虎暴。
中路忽遇哮吼跳躑于前。
蔭知不免乃閉目而坐。
唯默念是經(jīng)心期救護。
虎遂伏草守之達曙。
村人來往乃視虎。
其蹲處涎流于地焉。
蔭后持誦益加高行矣。
論曰。
入道之要三慧為門。
若取聞持勿過讀誦者矣。
何耶。
始惟據(jù)本。
本立則道生。
次則舍詮。
詮留則月失。
比為指天邊之桂影而還認馬上之鞭鞘。
如此滯拘去道彌遠。
然則機有新發(fā)。
跡或乍移。
須令廣覽多聞。
復次背文高唱在乎品位。
先號法師故經(jīng)云。
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如法修行是也。
原夫經(jīng)傳震旦夾譯漢庭。
北則竺蘭始直聲而宣剖南惟僧會揚曲韻以諷通。
蘭乃月氏之生。
會則康居之族。
兩家左右二見否藏無為冰上之狐兔問堠傍之路。
通曰。
西竺僧持部類行事不同。
或執(zhí)親從佛聞更難釐革。
或稱我宗自許多決派流。
或直調(diào)而質(zhì)乎。
或歌聲而巧矣。
致令傳授各競師資。
此是彼非我真他謬。
終年矛盾未有罷期。
故有若美一期之唄??誦三契之伽陀感車馬而不行動人天之共聽。
此曲折聲之效也。
若乃盤特少句。
薄拘短章。
止憂忘以鼓唇。
胡暇巧而揚舌。
猶登中圣或致感徵。
此直置聲之驗也。
今以一言蔽之。
但有感動龍神能生物善者。
為讀誦之正音也。
或曰。
常聞光音天之語言則是梵音未委。
那為梵音邪。
請狀貌以示之。
通曰。
諸陀羅尼則梵語也。
唄??之聲則梵音也。
或曰。
如天下言音。
令人樂聞者。
與襄陽人為較準。
彼漢音也。
音附語言謂之漢音漢語。
則知語與音別。
所言唄??者是梵音。
如此方歌謳之調(diào)歟。
且梵音急疾而言則表詮也。
分曉舒徐引曳則唄??也。
或曰。
此只合是西域僧傳授。
何以陳思王與齊太宰撿經(jīng)示沙門耶。
通曰。
此二王先已熟天竺曲韻。
故聞山響及經(jīng)偈乃有傳授之說也。
今之歌贊附麗淫哇之曲惉懘之音。
加釀瑰辭包藏密咒。
敷為梵奏。
此實新聲也。
如今啟夾。
或曰開題。
秖知逐句隨行。
那辨真經(jīng)偽造。
豈分支品。
未鑒別生。
能顯既知所詮須體。
當聞舍筏適足歸宗。
達其阿字之門。
圖其法身之體。
此讀誦之至也。
其有難通帚字多游族家。
急令口誦于一經(jīng)。
且為身參于五眾。
賴能暗誦免呼粥飯之僧。
如偶澄清緩裹歸家之幞。
或曰。
國朝度戒何責經(jīng)乎。
豈不聞羯磨之辭止云年滿衣缽具足不言念經(jīng)為增上緣耶。
通曰。
此滅法無知之徒言耳。
上根感戒果證相隨。
何以經(jīng)紙數(shù)考試耶。
脫舍下根之誦持。
入法止阘茸白丁矣。
南山大師云。
才登解發(fā)便須通覽。
又后周初多度僧尼。
敕靈藏銓品行業(yè)。
若講若誦卷部眾多。
隨有文義。
莫不周鑒。
時共測量通經(jīng)了意。
最為第一。
此乃精選誦經(jīng)通義為入道之階漸也。
不見此文深為痛惜。
梁傳目此為經(jīng)師。
宣師不沿而革號為讀誦。
今采諸師。
從唐至宋。
取其多善。
宗歸乎高。
則有感神宿廟度苦因經(jīng)。
法智往生感金光之照野。
明慧行道占虹氣之貫天。
或受請居羅漢之前。
或持明救城陽之疾得御詩之餞送。
見勢至之來迎。
使者攝而不能。
妖狐媚而自變。
猗歟元皎致李樹之叢生。
焯爾楚金感帝王之入夢。
圓光在頂三昧現(xiàn)前。
遇誦華嚴放金光于口角后游地獄乘寶座于西方。
三刀斷勢傷于竹筒。
千福經(jīng)聲入于帝耳。
證返不餐于薏苡。
康聲無斷于連珠。
或添齡于三十許年。
或差蠱于數(shù)十莖發(fā)。
或經(jīng)音遍于燕壘。
或本足在于鐘離。
或樂象龜茲。
或口開菡萏。
或鬼神避咒。
或陸地生蓮。
或夢華胥而悉解梵音。
或坐佛座而便歸圓寂。
如斯上德若此法師。
殖璧隨方貫華有次。
身為金鼓。
擊之成懺悔之音。
口若玉簫。
吹之出神仙之曲。
因依相授。
徙倚獨宣。
可謂皮裹法華足行經(jīng)藏。
俾法音之不斷善付三乘。
皆成佛之無馀還宣八辯者也。
詩曰。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望吾曹無忘取則于此焉。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宗坦。
襄陽黎城人。
出家于延祥院。
事道恭為師。
圓具后。
遍游講肆。
通經(jīng)論。
為時所稱。
于圓覺十六觀等經(jīng)。
皆具疏釋。
由是五十年。
以圓頓作門。
夜禪晝講。
開發(fā)良多。
晚年駐錫襄陽。
專修凈土。
時說凈土觀門。
曉示里俗。
聽者如云。
又于唐州青臺。
閉關(guān)習觀。
日益勤至。
三業(yè)四儀。
未嘗暫忘。
大都師之化人。
人之從師化。
皆視力行。
非徒言說耳。
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
忽佛現(xiàn)夢中告曰。
凈土已成。
馀緣秪有六日。
無自怠。
次日不豫。
猶唱警策。
至五月初四日。
聲鐘告眾曰。
勝緣在邇。
惟憑時刻。
幸大眾念佛助往。
俄而雷鳴。
白云覆庵。
作兜羅綿狀。
寂然而逝。
異香三日始歇。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一
宗坦,姓申,黎城人。
年十六落發(fā),受具。
少通義學,長訪名師。
垂五十年,名播講林。
晚講凈土《觀經(jīng)》,勸人念佛,求生安養(yǎng)。
聽者如云,皆稟凈業(yè)。
后于唐州青臺鎮(zhèn),誓求安養(yǎng),持名作觀,末嘗暫忘。
政和四年四月二十七日,定中見佛告曰:“汝說法止,六日當生凈土”。
出而白眾,次日講唱不輟。
至五月四日,自知時至,嗚鐘集聚,告曰:“因緣聚散,固當有時,凈土勝緣,豈容錯過?
眾念佛,助我往生。
”又曰:“享年七十六,四大分離處。
凈土禮彌陀,永超三界苦。
”言已坐脫,滿室雷鳴,白云覆地,從西而來,久之方歇。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二七八○
齊玉(?——一一二七),號覺慧,霅川(今浙江湖州)人,俗姓莫。早年入佛門,屢參明師,住苕溪寶藏寺,每歲終大興凈業(yè)之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宣和六年,移主馀杭天竺寺。建炎元年卒,謚曰妙辨。著有《普賢行法經(jīng)疏》等。見《補續(xù)高僧傳》卷二,《新續(xù)高僧傳四集》卷四二。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齊玉者。霅川人。尚書莫公支子也。早親釋學。日記數(shù)千言。屢參明師。一日赴僧次遜辭之?;騿柶涔?。答曰。誠不欲五千之利。而喪一日之功。居苕溪寶藏。每于歲終。大興凈業(yè)之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道俗修行。中夜告眾曰。我輩未念佛時。心隨塵境。作諸不善。犯一吉羅。尚受九百千歲地獄之苦。況犯篇聚重罪乎。今若念佛。則可一念能滅八十一劫生死之罪。況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當度脫以報重恩。今若破戒墜陷。則父母豈不失望。大眾聞之。無不傾誠懺悔。舉身自撲。至損額失聲者。嘗中夜。頂像行道。偶一僧失規(guī)。責之曰。汝無知。乃畜生耳。已而悔曰。彼雖不肖。罵為畜生。有玷三寶。自是三年。對佛悔過。歲大旱。井竭。師運密禱。夢水出西坡。旦掘之。清流涌出。因名夢泉。二師同。建炎元年遷化。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釋齊玉,號覺慧。
姓莫氏,霅川人。
家世顯宦,獨棄俗榮。
蚤親釋學,日記數(shù)千言。
始參祥符神智,后依慧辨。
一日赴僧次,有施予者,辭遜之,或問故答,曰:“誠不欲以五千之利,而喪一日之功。
”慈辨得通相三關(guān)之旨,秘不授人。
齊玉屢叩之不已,乃于密室跪爐以授。
初出居苕溪寶藏,每于歲終,大興凈社,遷橫山立丈六像,率眾薰修,中夜告眾曰:“我輩未念佛,時心隨塵境,作諸不善,犯一吉羅尚受九百千歲地獄之苦,況犯篇聚重罪乎?
今若念佛,則可一念能減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況又父母生我,令我出家,理當度脫,以報重恩。
今若破戒墜陷,父母有知,豈不失望?
”大眾聞之無不傾誠懺悔,舉身自撲至損額失聲者。
宣和六年,遷居上竺,先是慈辨之去,繼之者或不振,學徒謀曰:“得玉公乃興。
”郡守翁彥國聞之,乃具禮以迎,講道敷化,不異慈辨。
嘗中夜頂像行道,一僧失規(guī)責之,曰:“汝無知,乃畜生耳。
”已而悔曰:“彼雖不肖,詆為畜生,有玷三寶。
”自是三年,對佛悔過。
建炎元年秋,謂弟子修慧密印曰:“吾床前夕寶塔現(xiàn)。
”慧曰:“流通《法華》之瑞證也。
”玉曰:“所愿見阿彌陀佛耳。
”即集眾念佛。
頃之,舉首加敬曰:“佛已來接也。
”端坐合掌而化,葬于山西草堂之側(cè),謚“妙辨”,塔曰“慧寂”。
所著《普賢行法經(jīng)疏》及自釋《祖源記》、《無量經(jīng)疏雜諸記》、《安般守尊法門》、《尊勝懺法》諸集。
釋有朋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朋。
金華人。
自號牧庵。
一家教文。
背誦幾半盡。
得車溪之道。
主仙潭。
徙能仁。
講道日盛。
晚主延慶。
于方丈扁一室曰。
六經(jīng)堂。
中設一幾。
而初無文字。
士大夫怪其誕。
眾至寺欲屈之。
師令侍者先語之曰。
諸賢欲何。
相見若賓禮。
則對坐。
商略若請益。
則侍立。
發(fā)問若索難。
則客先伸三問。
咸曰。
乞從賓禮。
及對語。
援引不已。
乃知六經(jīng)在胸中也。
每臨講不預觀文。
嘗曰。
我七番講止觀。
于正修中。
未嘗道著一字。
又曰。
大部中。
欲作一難。
如片紙大。
亦不成。
所謂文字性離。
皆解脫也。
或問。
十境十乘。
方成觀法。
荊溪何云不待觀境。
方名修觀。
師曰。
向伊道。
攝事成理了也。
又問。
圓頓教中。
為立陰否。
師高聲一喝云。
陰入重擔。
嘗自現(xiàn)前。
何更問立不立。
且御眾厲。
而簡左右。
或欲師白堂整眾者。
師曰。
吾所以不數(shù)數(shù)告眾者。
是有意也。
不見道頻雷天失威。
乾道四年十二月。
坐青玉軒。
眾念佛。
端坐而逝。
稟法弟子甚眾。
師自博強記。
不畜科策。
嘗謂同學竹庵曰。
天下只一個半座主。
老兄秪半個。
問何為半個。
師曰。
不合多幾個紙策也。
在仙潭日。
竹庵來訪。
為上講。
師讀大科竟。
即收帙曰。
宗師在座。
不敢文文。
其對尊宿之禮。
尚謙如此。
二師(可觀、有朋)為學時。
車溪夜坐方丈。
聞廊廡有天樂聲。
遣人跡之。
聲出師房。
車溪附壁隙窺之。
見二師。
于燈前相戲。
舉手作無聲樂。
車溪益奇之。
故臨終。
以法道相寄。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二
有朋,字牧庵,金華人。性強記,謁車溪卿法師,晝夜叩謁,盡得其道。主仙潭講止觀,時天衣持法師分衛(wèi)至境,入寺就聽,竦然曰:“我所未聞?!痹O禮而去。湖人薜氏婦早死,時見怪于室,其家為齋,千僧誦《金剛般若》,請朋演說經(jīng)旨。婦憑語曰:“謝翁姑一卷經(jīng),今乃解脫矣?!蔽淘唬骸扒b,何言一卷?”曰:“朋法師所誦者是?!鼻浪哪晔氯?,坐青玉軒,請行人諷《觀經(jīng)》至真法身觀,令大眾唱佛名,留偈坐逝。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擇卿。
天臺人。
天資聰敏。
博學強記。
受教于上竺慈辯。
嘗曰。
四明旨意。
吾已得之。
惟起教觀。
信之未及。
然不敢不信也。
初主車溪壽圣。
未嘗屈節(jié)豪貴。
徒眾三百。
施者自至。
年三十。
后即廢卷禪坐。
每遇講演。
但令侍者日供講帙。
辯說如流。
聽者說服慧解。
曇應領(lǐng)徒至車溪。
值說無量義經(jīng)。
聞之。
謂同行曰。
此師。
言有典刑。
足堪問道。
即求依止。
有不循規(guī)者悅。
眾以聞詢其名指言。
有朋、可觀。
師置勿問。
觀。
字宜翁。
華亭戚氏子。
年十六具戒。
聞車溪聲振江浙。
負笈從之。
一日聞舉唱云。
般若寂寥。
忽有悟入。
如服一杯降氣湯。
師聞而心服。
玉慧覺有橫山。
命師偕行。
讀指要。
至若不謂實鐵床非苦變易非遷。
嘆曰。
語言文字。
皆糠秕耳。
建炎初。
主嘉禾壽圣。
遷當湖德藏。
居閱世堂。
為楞嚴補注。
霅以祥苻延閱二載。
以疾返當湖南林。
一室蕭然。
人不堪之。
乃曰。
松風山月。
此我無盡衣缽也。
乾道七年。
丞相魏??。
出鎮(zhèn)姑蘇。
請主北禪。
入門適當九日。
指座云。
胸中一寸灰已冷。
頭上千莖雪未消。
老步只宜平地去。
不知何事又登高。
魏公擊節(jié)不已。
次以皇子魏王命主延慶。
時已八十九歲。
行李寂寥。
人所嘆服。
不二載仍歸當湖。
自題其像曰。
維摩詰不壞于身。
而隨一相老竹庵。
壞與不壞。
初無欠長。
到處江山風月。
不是這個伎倆。
淳熙九年二月。
無疾而逝。
師五住當湖。
皆退隱于竹庵。
因以自號。
大慧杲嘗過之。
對語終日。
嘆之曰。
教海老龍也。
師見齋房安像。
即誡之曰。
汝起居無禮。
說無益語。
少時焚香之敬。
不補終日媟嫚之罪。
其謹慎微細如此。
朋。
金華人。
自號牧庵。
一家教文。
背誦幾半盡。
得車溪之道。
主仙潭。
徙能仁。
講道日盛。
晚主延慶。
于方丈扁一室曰。
六經(jīng)堂。
中設一幾。
而初無文字。
士大夫怪其誕。
眾至寺欲屈之。
師令侍者先語之曰。
諸賢欲何。
相見若賓禮。
則對坐。
商略若請益。
則侍立。
發(fā)問若索難。
則客先伸三問。
咸曰。
乞從賓禮。
及對語。
援引不已。
乃知六經(jīng)在胸中也。
每臨講不預觀文。
嘗曰。
我七番講止觀。
于正修中。
未嘗道著一字。
又曰。
大部中。
欲作一難。
如片紙大。
亦不成。
所謂文字性離。
皆解脫也。
或問。
十境十乘。
方成觀法。
荊溪何云不待觀境。
方名修觀。
師曰。
向伊道。
攝事成理了也。
又問。
圓頓教中。
為立陰否。
師高聲一喝云。
陰入重擔。
嘗自現(xiàn)前。
何更問立不立。
且御眾厲。
而簡左右。
或欲師白堂整眾者。
師曰。
吾所以不數(shù)數(shù)告眾者。
是有意也。
不見道頻雷天失威。
乾道四年十二月。
坐青玉軒。
眾念佛。
端坐而逝。
稟法弟子甚眾。
師自博強記。
不畜科策。
嘗謂同學竹庵曰。
天下只一個半座主。
老兄秪半個。
問何為半個。
師曰。
不合多幾個紙策也。
在仙潭日。
竹庵來訪。
為上講。
師讀大科竟。
即收帙曰。
宗師在座。
不敢文文。
其對尊宿之禮。
尚謙如此。
二師為學時。
車溪夜坐方丈。
聞廊廡有天樂聲。
遣人跡之。
聲出師房。
車溪附壁隙窺之。
見二師。
于燈前相戲。
舉手作無聲樂。
車溪益奇之。
故臨終。
以法道相寄。
觀塔。
在德藏西北隅。
為筑城所夷。
知縣謝良弼。
夢一紫衣老僧。
謂曰。
我竹庵也。
以塔累公。
謝尋訪。
果得塔。
因為繕治。
復立石表之。
釋達純 朝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凈讀篇第八之七
釋達純,字粹修,晚稱悉檀老人,嘉禾桐鄉(xiāng)人也。
幼而薙染,壯乃進具,受雪舡衣拂為大覺七傳弟子,住嘉禾覺海寺。
精修凈業(yè),十有六載,建西方三圣殿,春冬啟念佛期,遠近觀感,緇白云集。
嘗行般舟三昧,一夕夢中見蓮大如車,蓋從空而降,自此知見超卓,辯才無礙。
姑蘇彭尺木居士,逖聆道行,請住流水,居文星閣,領(lǐng)眾念佛,日課嚴密,并講演云棲《彌陀疏鈔》及天臺教觀,以策事行歷十載不倦。
后開法南禪寺,百廢具興,未幾,退居殊勝庵,專意精修,長懷西土。
嘉慶甲戌二月十三日示寂,其弟晤靈以事羈南禪,乃于癸酉冬,手書招之歸。
歸則曰:“佛涅槃日,予將西歸,故需汝一訣耳。
”至期沐浴更衣,跏趺說偈曰:“多生濁苦纏綿,一旦逍遙變遷。
快睹彌陀影見,廓然別有一天。
”遂合掌號佛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