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周亮工

相關人物:共 27 位
共 2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16—? 【介紹】: 元末明初浙江黃巖人,字九成,號南村。元末應試不中。于學問無所不窺。元末避兵,僑寓松江之南村,因以自號。累辭辟舉,入明,有司聘為教官。永樂初卒,年八十余。輯有《說郛》、《書史會要》,著《南村詩集》、《輟耕錄》。
詞學圖錄
陶宗儀(1316-1403) 字九成,號南村。浙江黃巖人。學博雜,豐著述。有《南村詩集》、《南村輟耕錄》。編有《說郛》等。
欽定四庫全書·南村詩集·提要
臣等謹案:南村詩集四卷,明陶宗儀撰。宗儀有國風尊經(jīng),已著錄。是編毛晉嘗刻入十元人集。劉體仁七頌堂集有與張實水尺牘,稱讀史不載陶南村,竊謂此君靖節(jié)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內(nèi),如倪瓚、顧阿瑛,亦皆親見新朝。然瓚遁跡江湖,阿瑛隨子謫徙,未沾明祿,自可附朱子綱目、陶潛書晉之例,宗儀則身已仕明,孫作滄螺集中有陶九成小傳可證。晉仍列之元人,非事實矣。觀集中洪武三十一年皇太孫即位詩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對兒孫兩鬢霜。則宗儀、臣明原不自諱。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門,二日早朝,三日率諸生赴禮部考試,十日給賞,十一日謝恩諸詩,即明史本傳所謂洪武二十九年率諸生赴禮部試時作也。是又豈東籬采菊之人所肯為之事,又何必曲相假借,強使與栗里同稱乎?是集不知何人所編,考其題中年月及詩中詞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鐃歌鼓吹曲諸篇,似為元時作耳。其編次年月,頗為無緒。殆雜收遺稿而錄之,未遑銓次。又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載澄懷樓七律一首、送殊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見收。知非宗儀自編也。毛晉品其詩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然格力遒健,實虞、楊、范、揭之后勁,非元末靡靡之音。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南村詩集
陶宗儀字南村,號九成,臺州黃巖(今屬浙江)人。元末舉進士不第,明洪武中曾任教官。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諸生到南京赴禮部試,賜鈔而歸。宗儀學識廣博,不但長于詩文,精于書法,還勤于記述典章制度。著有《國風尊經(jīng)》、《南村詩集》四卷、《南村輟耕錄》三十卷、《滄浪棹歌》一卷,又節(jié)錄前人的小說筆記等為《說郛》?!?a target='_blank'>南村詩集》卷一為古詩,卷二為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卷三為七言律詩,卷四為五言絕句、七言絕句、詞。毛晉嘗刻入《十元人集》。劉體仁《七頌堂集》有與張實水尺牘,稱“讀史不載陶南村,竊謂此君靖節(jié)一流人”。今考《十元人集》內(nèi),如倪瓚、顧阿瑛亦皆親見新朝。然瓚遁跡江湖,阿瑛隨于謫徙,未沾明祿,自可附朱子綱目陶潛書晉之例。陶宗儀則身已仕明,孫作《滄螺集》中有陶九成小傳可證。毛晉仍列之元人,非事實。觀集中洪武三十一年(1398)《皇太孫即位詩》曰:“老臣忭舞南村底,笑對兒孫兩鬢霜”。則陶宗儀臣明,原不自諱。又集中三月朔日至都門、二日早朝、三日率諸生赴禮部考試、十日給賞、十一日謝恩諸詩,即《明史》本傳所謂洪武二十九年(1396)率諸生赴禮部試時作。是又豈東籬采菊之人所有為之事,何必曲相假借,強使與栗里同稱。是集不知何人所編。考其題中年月及詩中詞意,入明所作十之九。惟鐃歌、鼓吹曲諸篇,似為元時所作。其編次年月,頗為無序,殆雜收遺稿而錄之。其詩平實順暢,雖受元末纖秾風氣的影響,但格力遒健,在明初,頗有影響。有浙江鮑士恭家藏本。毛晉汲古閣刊本(收于《元人十種詩》)行世。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三
宗儀字九成,黃巖人。
洪武六年,舉人才至京,以病辭,放歸。
有《滄浪棹歌》、《南村集》。
(《四庫總目》:陶宗儀《南村詩集》四卷。
是集不知何人所編,考其題中年月,及詩中詞意,入明所作十之九。
惟《鐃歌鼓吹曲》諸篇,似為元時作耳。
其編次年月,頗為無緒,殆雜收遺稿而錄之,未遑詮次。
又顧阿瑛《玉山草堂雅集》所載《澄懷樓》七律一首,《送株上人》七律一首,皆不見收,知非宗儀自編也。
毛晉品其詩如「疏林早秋」,殊不甚似。
然格力遒健,實虞、楊、范、揭之后勁,非元末靡靡之音。
其在明初,固屹然一巨手矣。
孫作《滄螺集》:陶先生宗儀沖襟粹質,灑然不凡,務古學,無所不窺。
出游浙東、西,師潞國張公翥、永嘉李孝光、京兆仕本,問文章為事,故其繩檢家法,過人遠甚。
尤刻志學,工舅氏趙集賢雍篆筆。
至正間,辟舉行人、校官,皆不就。
張士誠開閫姑蘇,數(shù)郡之士畢至,其部帥議以軍咨屈,謝不往。
洪武辛亥,命守令舉人才,以病免。
藝圃一區(qū),果蔬薯蕷,度給賓祭已,馀悉種菊,栽接溉壅,身自為之。
間遇勝日,引觴獨酌,歌所自為詩,撫掌大噱,人莫測也。
晚益閉門著書,世所共傳《說郛》一百卷、《輟耕錄》三十卷、《書史會要》九卷、《四書備遺》二卷、其未脫者不預焉。
周亮工因樹屋書影》:馀幼時在金陵,聞舊柵中老寇四家有《說郛》全部,以四大廚貯之。
近見虎林刻本才十六套,每一種為數(shù)少者尚全鐫,多者咸為逸去,甚至每集有存不四五葉者。
陶氏當時即有棄取,未必如是之簡。
此刻未出,博古之士多有就寇家鈔錄者,及刻出,不知者以為《說郛》盡于此,更不知求其全。
余常言自刻本《說郛》出,而《說郛》亡矣!
姚弘緒《松風遺韻》:郁文博嘗手錄《說郛》一百卷,其?!?a target='_blank'>說郛》有作云:「白頭林下一耆儒,終歲樓中校說郛。
」今坊間所刻《說郛》,首列郁序,知即文博手定本也。
田按:汲古閣刻《元十家集》有《南村詩》四卷。
每疑南村在明初亦一作家,而明人選本多不之及,大抵皆以為元人,則不自毛晉始矣。
至牧齋引《丙子率諸生赴禮部考試》,疑其曾列官教授。
竹又援其《乙卯人日》等詩,謂此等詩可以不作而作之,宜錄入明詩。
《四庫》收入明人集類,論乃定矣。
易代之際,非特出處不可茍,即著作亦不宜輕易下筆,義嚴矣哉?。?div id="mfo7ng4" class='inline' id='people_41608_4_32_comment'>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28—1398 【介紹】: 明朝開國皇帝。濠州鐘離(今安徽鳳陽)人。初名重八、興宗,字國瑞。幼年窮苦,十七歲入皇覺寺為僧,旋即出外化緣乞食。元順帝至正十二年,投郭子興部紅巾軍,自親兵升九夫長,娶子興養(yǎng)女馬氏為妻,號“朱公子”,始改名取字。次年,擢為鎮(zhèn)撫。十五年,子興死,子郭天敘受宋龍鳳政權任為都元帥,以元璋為左副元帥。同年,渡江攻集慶。天敘陣亡,元璋獨任元帥府事。十六年,克集慶,改稱應天府,遂稱吳國公。此后,東與張士誠爭江浙,西與陳友諒爭長江中游地區(qū)。宋小明王龍鳳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攻殺陳友諒。次年,稱吳王。龍鳳十二年,圍張士誠于蘇州。次年,始稱吳元年,破蘇州,俘殺張士誠;繼之,出兵北伐。又次年,即皇帝位,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克大都,滅元。陸續(xù)攻克南北各地,屢次出塞攻擊北元。洪武十三年,以“謀反”罪殺丞相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在位時嚴懲貪污,以操之過急,不免冤濫。屢興大獄,胡惟庸、藍玉兩案,前后株連死者數(shù)萬人。開國功臣多非善終,文人學士以文字取殺身之禍者亦有多人。定八股取士之制。嚴禁百姓私往海外貿(mào)易,禁用白銀交易。
明詩紀事·甲簽·卷一(上)
太祖姓朱氏,諱元璋,字國瑞,濠州鐘離人。
元至正十一年辛卯起兵,丁未稱吳元年,戊申建元洪武。
在位三十一年崩,葬孝陵。
有文集五十卷,詩五卷。
(黃瑜《雙槐》《歲鈔》:洪武八年秋八月,上覽川流之不息,陋尹程《秋水賦》言不契道,乃親更為之。
賦成,召禁林群臣觀之,且曰:「卿等亦各撰賦以進。
」宋濂率同列研精覃思,鋪敘成章,詣東黃閣次第投獻。
上皆親覽焉。
復置品評于其間。
已而賜坐,敕大官進天廚奇珍,內(nèi)臣行觴。
觴已,上顧濂曰:「卿何不盡飲?
」廉出,跽奏曰:「臣荷陛下圣慈,賜以醇酎,敢不如詔?
第臣年衰邁,恐不勝杯杓,志不攝氣,或愆于禮度,無以上承寵光爾。
」上曰:「卿姑試之。
」濂即席而飲。
將徹,上復顧曰:「卿更宜酹一觴。
」濂再起固辭。
上曰:「一觴豈解醉人乎?
卒飲之。
」濂舉觴至口端,又復瑟縮看三。
上笑曰:「男子何不慷慨為?
」對曰:「天威咫尺間,不敢重有所瀆。
」 勉強一吸至盡。
上大悅。
濂顏面變赪,頓覺精神遐漂,若行浮云中。
上復笑曰:「卿宜自述一詩,朕亦為卿賦醉歌。
」二奉御捧黃綾案進。
上揮翰如飛,須臾成《楚辭》一章,曰:「西風颯颯兮金張,特會儒臣兮舉觴。
目蒼柳兮裊娜,閱澄江兮水洋洋。
為斯悅而再酌,弄清波兮永光。
玉海盈而馨透,泛瓊斝兮銀漿。
宋生微飲兮早醉,忽周旋兮步驟蹌蹌。
美秋景兮共樂,但有益于彼兮何傷?
」濂既醉,下筆欹傾,字不成行列。
甫綴五韻,上遽召濂至,命編脩官朱右重書以遺濂。
遂諭濂曰:「卿藏之以示子孫。
非惟見朕寵愛卿,亦可見一時君臣道臺,共樂太平之盛也。
」濂五拜叩首以謝。
上更敕侍臣應制,賦《醉學》《士歌》者四人:考功監(jiān)丞華克勤、給事中宋善、方徵、彭通聞。
而續(xù)賦者五人:秦府長史林溫、太子正字桂彥良、翰林編修王璉、張唯、典籍孫蕡。
彭與孫皆吾廣人也。
) 黃佐《翰林記》:太祖嘗出御制詩文,以示詞臣。
太子正字桂彥良即于上前大聲誦之瑯然,左右驚愕,學士承旨詹同私戒之。
上知之,謂曰:「儒者事君,正當誠意,毋事矯揉也。
」 廖道南殿閣詞林記:丙午年六月,上禱雨鐘山獲應,賦七言喜雨詩,命待制黃哲等賡和。
已而諸將告捷,多令翰林諸臣應制賦詩,上親加品評。
洪武十年十二月,上制十題,命典籍吳伯宗賦之,援筆立就,詞語峻潔。
上嘉其才敏,賜織金綿衣。
嘗幸清流關,賦詩,命扈從儒臣和之。
起居注劉季道有「治定不教生縱逸,功成猶遣歷間關」之句。
上嘆賞曰:「可謂安不忘危。
」賜以白金文綺。
又起居注蔣子杰應命即物賦詠,立成。
上大悅,特寵賜和章。
一日命群儒撰《豢鶴文》,吳府伴讀王驥操觚立就,學士宋濂為之進呈。
上稱善。
及日將南至,大祀于園丘,上復命群臣賦七言律十二韻,冠以三百言序。
驥與黃昶先成,跽讀禦榻前。
上聽畢,加獎勵,命進學禁林云。
解縉《春雨軒集》:洪武二十有八年,北平永清衛(wèi)之龍門,禾有異莖同穗之祥。
今上皇帝遣皮來進,群臣上表賀。
太祖高皇帝親禦翰墨,為詩一章,以賜今上皇帝。
其詩首言創(chuàng)業(yè)之艱,天命之不易,除暴禁亂之師,撫民致治之略。
中言天錫豐登之屢,史書垂示之嚴,明堂里禋薦之重。
末示謙沖戒謹之意。
為善不足之誠,大矜下民之惠。
與民同樂之盛心,滋于言表。
蓋不以嘉禾之祥為可矜,而以為可懼,而思以自勉,圣不自圣,兢兢業(yè)業(yè),足以垂訊于千萬年。
今上皇帝服膺圣訓,念手澤之存,颯誦追維,不能自已,乃永樂三年用摹勒于石。
拓本裝治成軸,分賜諸王及近臣。
于是臣縉亦得與賜焉。
楊慎《藝林伐山》:吾蜀解元王孝忠,鄉(xiāng)試《賀平西蜀表》中有云:「川四巴三,收彈丸黑子之地;傅一廖二,成大統(tǒng)函夏之天。
」傅一廖二乃太祖御制《平西蜀頌》中謂「傅友德之功第一,廖永忠之功第二」也。
人咸服其博洽。
董谷《碧里雜存》:宋太史濂乞歸時,徹制詩二首餞之云:「白下開尊話別離。
知君此后跡應稀。
」濂續(xù)云:「臣身愿作衡陽雁,一度秋風一度歸。
」上悅,賜白金、緡幣、文綺,曰:「與汝作百歲衣也。
」自是歲一朝焉。
田按:《堯山堂外紀》:「洪武十年,宋學士景廉乞骸骨歸,華亭朱孟辨紀其事,作詩送之:『城上春云暖更飛,念卿此地跡應稀,臣身愿作隨陽雁,一度秋來一度歸。
』」據(jù)此則又為孟辨詩,而非太祖與濂賡續(xù)也。
詩亦小有異同。
周亮工閩小紀》:林廷綱洪武初,承太祖親擢吏科給事中,寵遇日隆。
嘗侍游江間殿。
太祖首唱詩二句曰:「江間小殿與云齊,梁上新添燕子泥。
」公承旨足成三聯(lián)曰:「雉尾曉開紅日近,龍衣春濕彩云低。
旌旗影裹貔貅息,斧鉞門前騏驥嘶。
簪筆詩成同拜舞,太平天子賜新題。
」后賜名恒忠。
王世貞《藝苑卮言》:高皇帝神武天授,生目不知書。
既下集慶,始厭馬上,長篇短歌,操筆輒韻,有魏武樂府風,制詞質古,一洗駢偶之習。
王世貞《弇山堂別集》:《草木子》謂上有佳句云:「烏啼紅樹裹,人在翠微中。
」天下誦之。
又皇太子《新月詩》云:「昨夜嚴陵失釣鉤,何入移上碧云頭?
雖然未得團圓相,也有清光照九州。
」野史附之。
謂為太祖及懿文不享國之證。
草木子》乃元遺民國初所著書,謂上者,順帝也;皇太子者,愛猷識理達臘也。
蓋以其不獲有天下,而在東宮頗擅權,故記之耳。
《高帝集》無此二句。
朱孟震《續(xù)玉笥詩談》:近有作《道聽錄》者,指黃巢《詠菊》,元梁王《曉行》之作以為高皇,宋人譏高宗《養(yǎng)鴿》詩載葉氏《草木子》,而以為武宗北狩。
書非異聞,時非久遠,尚謬妄若此,況遠且僻哉!
田按:《明史藝文志》:太祖文集五十卷、詩五卷。
《四庫》著錄二十卷。
自漢祖以馬上得天下,《大風》一歌,妙合音節(jié)。
明祖起自布衣,與漢合符,御制篇章,炳為巨集。
野史所載,最為繁雜,茲擇其可信者著于編,以瞻一代之風尚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廷予,號太白樵隱。永樂中舉人,仁宗朝以擇試國子生,選授兵科給事中,彈劾不避權貴。出為泉州知府,有惠政,遷山東副使,參贊宣府總兵軍務。奉敕撫治湖廣。致仕歸。有《貿(mào)山稿》。
甬上耆舊詩·卷十二
字廷宇。
永樂中,舉于鄉(xiāng)。
在太學,仁宗詔擇國子生有學行者吳信等六十人,命翰林院嚴試之,拔其尤者二十人充近侍官,公與焉。
授兵科給事中,彈奏不避權貴,中朝憚之,出知泉州府。
性勤于吏事,鏟剔宿弊,日為民樹長畫,修起學舍,均徭役,奏除洛陽中山大橋三戍,公私便之。
尤善摘伏,郡中盜賊無跡。
時洛陽橋壞,發(fā)故石,有刻文云:石頭若開,蔡公重來。
橋故宋太守蔡襄所建,公來守郡,適同姓,遂議修之。
然橋本跨海,無所施工,公患之,乃自為文檄海神,募能赍往者。
忽一醉卒踉蹡而前曰:公但飲我善酒,我能赍檄往。
遂益飲,大醉,臥于岸上,放怫若出沒海中,遂持檄還,上判一醋字,公意曰:是期我八月廿一日也。
即以是日舉工,潮旬馀不至,工遂成。
郡人為立祠,配享端明。
遷山東副使,參贊宣府軍務,以功晉順天府丞,再遷大理寺卿。
湖廣大饑,公奉敕往撫,設法賑恤,所全活數(shù)萬家,俱肖公像祀之。
尋乞骸骨歸,蕭然圖書,無長物,至不給饘粥。
有草堂在小白河干,去城五十里,公欣然日吟嘯其中,晏如也。
所著鄮山稿、重修洛陽橋事后傳奇家并屬之蔡端明,人不知有四明蔡公也。
幸張大司馬一正之,周櫟園再正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宗室,字郁儀。太祖第十七子寧王朱權七世孫。封鎮(zhèn)國中尉,萬歷二十二年管理石城王府事,宗人咸就約束。暇則閉戶讀書,絕綺紈鮮腆之奉。貫串經(jīng)史,博覽群籍,通曉朝廷典故。著書一百十二種,有《易象通》、《詩故》、《春秋戴記》、《魯論箋》及《枳園近稿》等。私謚貞靜先生。
人物簡介
字郁儀,寧獻王七世孫,中尉,攝石城王府事。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下)
謀?字郁儀,石城恭靖王來孫,寧獻王七世孫。
封鎮(zhèn)國中尉。
萬歷二十二年管理石城王府事。
卒,私謚貞靜先生。
有《枳園近稿》。
(鄭仲夔《耳新》:詩有集唐集古。
余友朱郁儀《諷古》十首,乃更集諸子,镕鑄之巧,妙極自然,又《閏三月飲龍沙詩》「且極天縱娛,相將傾桂醑」,蓋歷家謂閏月為天縱也。
郁儀博綜多聞,著述之富百倍中壘,每館閣中遇故事隱僻者,貽書相問,載答如響。
著書百有十二種,手自繕寫,稿至數(shù)易。
易簀前二日,猶與諸子說《》,指示詩文宗尚。
是夕有星光大如斗,墜里中,棲鳥皆驚。
及卒,南州人士私謚貞靜先生。
周亮工《書影》:西蜀楊升庵太史著書至二百馀種。
豫章朱郁儀中尉著書至一百十二種。
當時曾未聞有茂陵之求。
張?zhí)烊珉m一時名流,然無多撰著,當時至見之章奏求其遺書。
人有幸有不幸如此。)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2 【介紹】: 明河南長葛人,字韞斯。崇禎七年進士,授濰縣知縣,改知石城。盡心民事。入為戶部主事。議開膠萊河,國璽力陳其利,擢登萊兵備僉事,經(jīng)理河道工程。十五年詔入衛(wèi)京畿,至龍岡猝遇清兵,力戰(zhàn)死。
維基
邢國璽(?
—1642年),字韞斯,自號瑞石,河南長葛人,明末政治人物。
崇禎七年(1634年)進士。
次年授山東濰縣知縣。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入關襲擾,攻陷山東濟南府等數(shù)十座城池。
邢國璽為鞏固城池邊防線,下令將濰縣土城改建成石城。
另外,他亦盡心處理民生事宜。
當時崇禎曾經(jīng)以修筑城廓、訓練民兵、儲備糗糧以及準備兵器四個項目來向天下百姓徵稅。
盡管有官員不加思索地認為這無實質效益的,但邢國璽卻奉行如皇帝詔旨。
此后,邢國璽獲上級官員推薦,升任戶部主事。
由于運輸通道受盜賊阻塞,時正值有官員提議開鑿膠萊河,邢國璽力陳當中的便利之處,并因此于崇禎十四年(1641年)升登萊兵備僉事,負責經(jīng)度河道。
崇禎十五年(1642年),畿輔地區(qū)實施戒嚴及發(fā)出檄文徵召山東兵入伍。
邢國璽得知清兵猛攻濰縣,于是在青州龍岡監(jiān)督徵兵過程途中轉往濰縣救援,與時任知縣周亮工率領全城將士和平民死守城池。
當邢國璽走到昌樂縣堯溝鎮(zhèn)時遇上清兵,其部卒因為驚懼而逃走,但被邢國璽叱止。
邢國璽身先士卒與清兵搏斗。
結果,在矢刃交加下仍然選擇不投降,最終身負重傷墮馬而死。
濰縣百紅將其遺體葬于濰縣城南方,并在浮煙山東北方設立邢國璽碑以作紀念。
邢國璽死后,巡撫不將此事上奏朝廷,崇禎帝下旨嚴責,又賜恩恤金予邢國璽一家。
邢國璽殉難十八年后,即清順治十七年(1660年),其子方將其棺移送家鄉(xiāng)河南長葛安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華亭人,一作無錫人,字榮木。
善畫山水,流寓南京,為金陵八家之一。
曾為周亮工摘陶詩作小景百幅,周為作百陶舫,藏于福建署中。
王瑨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王瑨,原名王珍,號渤生,山東萊州府濰縣人。
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山東鄉(xiāng)試六十一名舉人,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會試二百六名,二甲四十二名進士。
三年授戶部浙江司主事,管御馬倉,六年升郎中,本年宣府督管糧儲,七年任山西冀北分守道(駐朔州)副使,在任調(diào)劑兵荒,有異政。
崇禎二年(1629年)調(diào)昌平道,保留大同兵備道。
四年升江西南瑞道右參政,更名王瑨。
七年閑住。
崇禎十五年十二月,清兵攻濰,王瑨與知縣周亮工、原任戶部尚書郭尚友、原任陜西巡撫僉都御史張爾忠、候補主事胡振奇、舉人郭知遜等鄉(xiāng)宦士紳商榷防御清兵、保衛(wèi)濰城事宜,郭尚友與時任濰縣縣丞黃金鼎督戰(zhàn)縣城南門(安定門),胡振奇與時任濰縣巡檢解應選督戰(zhàn)縣城西門(迎恩門),王瑨與時任濰縣典史王汝濟督戰(zhàn)縣城北門(望海門),士紳朱經(jīng)督戰(zhàn)縣城東門(朝陽門)。
清軍攻城敗退,濰縣城免遭屠掠。
王瑨胞弟生員王玶與兒子生員王沚在城頭上奮力作戰(zhàn)。
王玶妻武氏聞聽城將陷落,即同妾高氏、婦高氏及二女并投繯自縊死。
知縣周亮工作《吊王門五烈》詩一首:“計竭身難死,城存敢問生。
即看五烈婦,未許一軍驚。
風節(jié)留今古,芳名倚重輕。
自慚疏劍術,草檄奏承明。
”,并申報朝廷,奉旨旌表為“王門五烈”。
順治二年(1645年)仕清,任陜西驛傳道參政。
縣西門原有“皇恩世錫”坊,為江西右參政王瑨立,后因地震傾圮。

人物簡介

維基
鄭二陽,字敦次,號潛庵,河南開封府鄢陵縣軍籍。
萬歷三十七年(1609年)己酉科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初授德安府推官,聽斷明允,事無冤滯。
視篆孝感,舊例歲派富民數(shù)人供驛傳帷帳器具,民苦之,二陽至,悉自辦,遂除其弊。
先是潞藩諸莊中官往來收租,民不勝擾,乃為設立區(qū)頭,供億賠償,又輒破產(chǎn)。
二陽請于臺司,罷區(qū)頭,有司為之徵解,中官止受成事,人便之。
行取如京,父老攀轅餞送,絡繹山谷。
時逆珰專國,氣焰熏灼,令所私授二陽疏稿使劾楊漣不法事,清要可立得,二陽不從珰意,乃左授南工曹。
天啟七年轉南禮部儀制司郎中,崇禎元年秋調(diào)南吏部文選司郎中,丁祖母周太宜人艱,服除遷海防僉事。
鹽漕軍門大珰楊顯名欲府道以屬禮見,二陽謂兵道不與鹽筮,且敕書無提衡監(jiān)司語,屹不為動。
當是時寇犯鳳陽,焚祖陵,淮陽大震,二陽韎韐臨戎,簡練將卒,一切戰(zhàn)守之具無不備。
及寇再躪滁州,屠六合,而揚卒無烽火之警者,皆二陽綢繆之力也。
舉廉卓第一,加淮揚道參議。
泰州以灶變告,即親歷諸場開諭,為除蠹害,事遂寢。
淮南旱蝗,饑民枕藉于道,乃立五廠賑濟之,全活者甚眾。
二陽治揚五載,寬房稅,毀鋪禁,革贖鍰,停鳳米,釐剔百年積弊,民甚德之。
及去任,郡城、瓜州、泰州、東臺建祠者六。
崇禎十二年三月,用廷臣薦,召對平臺,五月授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安慶,協(xié)理剿寇軍務。
所屬地界四省群盜日熾,會楚豫淮皖合剿五營大賊,丁啟睿破張獻忠于麻城,二陽乃提兵與宋一鶴及鳳陽總督朱大典蹙賊左金王、老回回等于潛山懷寧山中,追破爭世王于燈草坪,斬首千八百級,一時東南半壁賴其保障。
及李自成攻汴,督師丁啟睿、左良玉皆往援汴,獻忠乘間而東,掠民益軍,習水師于巢湖,太監(jiān)盧九德以總兵官黃得功、劉良佐之兵戰(zhàn)于夾山,敗績,江南大震,督撫解任聽議,二陽于四月十五日解任,至五月初七日廬州為獻忠陷沒,時新?lián)嵝焓朗a已任事二十馀日,刑科翁元益袒徐劾二陽,二陽遂被誣逮法司,崇禎十七年甲申三月,吳履中請以贖金釋系禁諸臣,二陽借貸納贖,被釋出獄。
將治裝,值國變,與周元亮微服出都門,因作《逐婦吟》以明志。
南下寓居京口,丙戌(1646年)歸里,杜門以詩文自娛,屢薦不起。
敦宗睦族,至老不倦,卒年七十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2—?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武進人,后僑居武昌,字子霞。諸生。能文章。工書,尤善作擘窠書,往往作斗大字,刻于山崖,題名其后。有《客山詩略》。
清詩別裁集
字子霞,江南武進人。
黃鶴樓志·人物篇
毛會建(1612~?
) 明末清初書法家、詩人。
字子霞,別名客仙。
江蘇武進人。
以副貢官樂昌令,后僑居武昌(江夏)因家焉。
工文、詩,書法逼晉魏,六書、篆刻精絕,曾為周亮工刻印。
著有《五游草》《字韻》。
曾輯黃鶴樓古今詩編為《黃鶴樓詩傳》授梓(書今未見)。
嘗與陶之典等組“九老會”,吟詩唱和于黃鶴樓,所作五古《晴川補樹》有“題詩愧黃鶴,好事及綠莎”之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2—約1692 【介紹】: 清僧。
湖南武陵人,俗姓劉,字石溪,一字介丘,號白禿,又號石道人、殘道人等。
幼孤,自剪發(fā)投龍山三家庵為僧。
遍游名山,與顧炎武、錢謙益、周亮工等人皆有交誼。
后住金陵牛首山棲幽寺,為堂頭和尚。
善畫山水,喜用禿筆、渴筆,專長干筆皴擦,意境奇奧幽深。
書法亦自成一體。
與石濤并稱“二石”,與程青溪并稱“二溪”。
為清初四高僧之一。
晚晴簃詩匯·卷一九六
髡殘,字石溪,一字介丘,號電住,又號白禿,自稱殘道者,武陵人,本姓劉。住江寧牛首寺。
清詩別裁集
字石溪,湖南湘潭人。
共 27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