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嚴(yán)栻

相關(guān)人物:共 35 位
共 3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杭州錢塘人,字本澄。
幼讀朱子語錄,遂絕意舉業(yè)。
聞馀姚王守仁講學(xué),負(fù)笈往從,守仁嘉其篤志,命其子與其共學(xué)。
勤于著述,于程子張子遺書皆有補(bǔ)注。

人物簡介

維基
張治具(1529年—1601年),字明遇,號洞齋,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軍籍,同進(jìn)士出身。
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福建鄉(xiāng)試第六十九名舉人。
隆慶五年(1571年)中式辛未科會試第一百四十三名,三甲第八十三名進(jìn)士。
授廣西永淳縣知縣,調(diào)浙江臨??h知縣。
萬歷五年(1577年)閏八月選授貴州道試御史,巡視京通二倉,兼河道,又巡視銀庫、十庫、西城事。
丁母林恭人憂歸,十一年(1583年)七月起補(bǔ)湖廣道,巡按應(yīng)天,又奉命巡按湖廣,監(jiān)十三年乙酉順天府鄉(xiāng)試。
居臺十一年,萬歷十五年八月改遷江西副使,治贛州兵備兼理分巡嶺北道。
十九年五月?lián)谓饔覅⒄?,整飭饒州?div id="74el37k" class='inline' id='people_120008_0_7_comment'>
二十一年九月官至四川按察使,著有《尚書會解》、《四書初說》、《諸儒辨旨》等書。
子張國裳。
卒年七十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嘉善人,字坤儀,號了凡。萬歷十四年進(jìn)士。授寶坻知縣,奏減邑之重賦,官至兵部職方司主事。曾佐經(jīng)略宋應(yīng)昌軍援朝御日本。通天文、術(shù)數(shù)、醫(yī)學(xué)、水利。著有《歷法新書》、《皇都水利》、《群書備考》、《評注八代文宗》。
槜李詩系·卷十六
黃初名表,字坤儀,號了凡,仁之子。弱冠有文名。萬歷丙戌進(jìn)士,授寶坻知縣,升兵部主事。時東封事起,詔從石大司馬贊畫遼陽。平生著述甚多,凡經(jīng)史外,歷數(shù)、河渠、陰陽、姑布之術(shù),莫不洞悉,勒有成書。至所作詩文,不自珍惜,散逸過半,僅得兩行齋集數(shù)卷而已。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坤儀,嘉善人。萬歷丙戌進(jìn)士,除寶坻知縣遷兵部主事有兩行堂集
維基
袁黃(1533年12月26日—1606年8月14日),原名表,字儀甫,又字坤儀,后改名黃,更字慶遠(yuǎn),號學(xué)海,又號了凡,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今江蘇)人,改入籍浙江嘉興府嘉善縣。
萬歷進(jìn)士,曾任主事、拾遺之官,贈尚寶司少卿。
崇信佛法,六十九歲時,將一生的體驗寫成著名的勸善文《了凡四訓(xùn)》。
據(jù)日本學(xué)者酒井忠夫考證,袁家祖居嘉興陶莊(明代并入嘉善縣),元末時家境富足。
明初,因燕王朱棣以靖難之變奪取建文帝皇位,袁家因與忠于建文帝的官員往來,被燕王抄家。
袁了凡的先祖(袁順)倖免于難,四處逃亡,后定居于吳江。
袁黃于嘉靖十二年(1533)十二月十一日出生于嘉善縣魏塘鎮(zhèn),袁父(袁仁)不欲其為官,而希冀其習(xí)醫(yī)。
后遇云南孔先生傳邵雍《皇極經(jīng)世》,并為其卜算一生之榮枯壽夭。
孔先生幫他算出三場名次,童生考試第十四名、府學(xué)考試七十一名,提學(xué)考試第九名,取得生員資格。
明年赴考,三場都正確。
讓袁黃嚇得半死。
后孔先生又說,袁黃的功名將止于貢生,官至四川的一個縣令,五十三歲時壽終正寢,無子。
袁黃接受孔先生之建議,放棄醫(yī)學(xué),繼續(xù)科舉。
隆慶三年(1569年)遇金陵棲霞山云谷禪師,講行善積德,改造命運(yùn)之理,還傳授給他《準(zhǔn)提神咒》。
袁黃如大夢初醒,自號為了凡,以此明其悟立命之說,不欲落凡夫窠臼之志。
袁了凡曾做記功、過的表格,稱之為「功過格」,功過格在晚明甚為盛行,劉宗周弟子張履祥更稱“竟為近世時人之圣書。
”隆慶四年(1570年)中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登進(jìn)士第三甲第一百九十三名,任寶坻縣令。
后升為兵部職方司主事。
此時日本對朝鮮發(fā)動侵略戰(zhàn)爭萬歷朝鮮之役,隨經(jīng)略宋應(yīng)昌、提督李如松率兵入朝鮮。
李如松與日倭談判,佯稱將賜厚祿,日倭信以為真,沒有設(shè)防。
如松遂襲破日倭于平壤。
袁了凡認(rèn)為李如松此舉有損國威,并斥責(zé)其部下濫殺無辜,冒領(lǐng)軍功。
倭兵襲擊袁了凡,了凡以三千兵力擊退之,而李如松卻敗于倭兵。
萬歷二十一年,李如松以十項罪名彈劾袁了凡,袁了凡被停職返鄉(xiāng)。
居鄉(xiāng)期間又參與編修《嘉善縣志》等。
卒年七十四歲。
天啟三年(1623年),吏部尚書趙南星追敘袁黃軍功,贈尚寶司少卿(從五品)。

人物簡介

維基
郭思極(1540年—?
),字致中,號龍渠,北直隸大名府魏縣郭棗林村民籍,山西襄垣縣人。
早年喪父,侍母至孝。
順天府鄉(xiāng)試第九十四名,隆慶二年(1568年)戊辰科會試第391名,三甲273名進(jìn)士。
授知縣,隆慶六年十月擢拔為監(jiān)察御史,萬歷元年(1573年)八月奉差巡按遼東,四年巡按南直隸應(yīng)天府,七年殺何心隱以媚權(quán)相張居正,八年九月升大理寺右寺丞,九年二月轉(zhuǎn)左寺丞,十月晉升大理寺右少卿,十年七月升右僉都御史、巡撫應(yīng)天。
萬歷十一年十一月禮科給事中王士性彈劾郭思極,稱其科場作弊,取中張居正之子張懋修,次月命命回籍聽用。
后以母憂歸里,不再出仕,終老鄉(xiāng)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1—1600 【介紹】: 明浙江嘉興人,字懋中,號葵陽。隆慶五年進(jìn)士,出張居正門下。授編修。曾奉使朝鮮。累官至少詹事,兼侍讀學(xué)士。萬歷初張居正欲使充同考官,意在使第三子得中,洪憲固辭。及張居正敗,攻之者至以逆詔籍其家,洪憲嘆云:“江陵誠驁,然輔幼主實有功?!币虼瞬粸榧烧咚?,乃辭歸。有《朝鮮國紀(jì)》、《讀禮日鈔》、《碧山學(xué)士集》等。
槜李詩系·卷十四
洪憲,字懋忠,號葵陽。自稱碧山學(xué)士。秀水人。隆慶丁卯解元。辛未進(jìn)士。文名冠天下。選庶吉士。升編修,奉使朝鮮,止攜圖書數(shù)卷。丁丑江陵以人望推憲分較禮闈,欲屬其子。憲堅避之。歷庶子少詹事侍讀學(xué)士。當(dāng)憲初入翰林時,為館課,輒傾其曹,前輩無敢雁行者。性又嚴(yán)峻,好直言。遂為時忌。萬歷戊子主順天試。取王錫爵子衡為榜首,李鴻又申時行,婿也。言者遂以攻憲,下廷臣覆試,文皆如格,事乃白。然憲遂自劾求斥,慰留再四,疏十上,竟告疾歸。著有皇明文憲、朝鮮典志、鑾坡制草、學(xué)易詳說、學(xué)詩多識、碧山學(xué)士稿等書。詩頗俊雅,不多作,其于文特精制藝,神圣工巧,合并為一。評者謂其體:凡三變,初為渾灝踔厲之文,嘉靖辛酉、甲子間,風(fēng)氣冗弱,先生與同里趙玉虹獨(dú)為古學(xué)救之,以精練典則。隆慶辛未后,文體復(fù)振,皆先生力也。庚寅歸里,文益簡淡。高遠(yuǎn)宦成之后,嗜此不厭。文成,人爭購為奇寶,遠(yuǎn)方之士,重繭而來。及門數(shù)百人,如會稽陶望齡、晉陽王浚初、華亭董其昌、同郡朱國祚、陳懿典、馮夢楨,陶鑄甚眾。嘗曰:此王制也,即唐之詩,宋之表也。君子有從周之思,切勿視為羔雁。其持論如此。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懋忠,嘉興人。隆慶辛未進(jìn)士,選庶吉士授編修使朝鮮歷官少詹事掌翰林院事有碧山學(xué)士集
維基
黃洪憲(1541年10月3日—1600年9月15日),字懋忠,號葵旸,自稱碧山學(xué)士,中軍都督府嘉興中左千戶所(今浙江嘉興市)人,祖籍江西新淦,以解元中式隆慶辛未進(jìn)士。
官至詹事府少詹事。
隆慶元年(1567年)浙江鄉(xiāng)試第一名。
隆慶五年(1571年)辛未科聯(lián)捷會試第二名,殿試二甲第十三名進(jìn)士,授翰林院編修。
參修《大明會典》,書成,升右春坊右庶子兼侍讀。
善寫文章,“其于文特精制藝,神圣工巧”。
張居正二子張敬修與張懋修相繼在會試中中式,史孟麟彈劾少詹事黃洪憲監(jiān)試舞弊。
奉旨出使朝鮮。
官至少詹事。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八月卒,年六十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46—1598 【介紹】: 明浙江臨海人,字恒叔,號太初。王宗沐侄。萬歷五年進(jìn)士。由確山知縣征授禮科給事中。首陳天下大計數(shù)千言,切中時弊,多議行。劾楊巍阿諛輔臣申時行,時行納巍邪媚,皆失大臣體統(tǒng)。又請召還沈思孝、吳中行等,忤旨不報。出為四川參議,官終鴻臚卿。有《廣志繹》、《五岳游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恒叔,臨海人。萬歷丁丑進(jìn)士,除知確山縣擢禮科給事中終太仆少卿有五岳?草
維基
王士性(1547年—1598年),字恒叔,號太初,浙江臺州府臨??h人,民籍。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出生,常自稱天臺人。
萬歷元年(1573年)中癸酉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十五名舉人。
萬歷五年(1577年)登三甲進(jìn)士,授朗陵(今河南確山)知縣。
萬歷十一年八月,任禮科給事中,彈劾應(yīng)元巡撫郭思極,稱其科場作弊,取中張居正之子張懋修,后典試四川。
萬歷十三年(1585年)母去世,丁憂三年。
萬歷十六年(1588年)三月復(fù)除禮科給事中,九月遷吏科右給事中,不久因觸犯皇帝,被派往外官,四月出為四川布政司右參議,十七年四月調(diào)任廣西,升云南副使,十九年七月調(diào)任河南提學(xué)副使,二十年十二月升山東督糧左參政。
二十二年三月升太仆寺少卿,管京營,二十三年七月晉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河南,因力辭觸怒神宗,遂改南京鴻臚寺正卿,一生喜游歷,漫游名山,旅途中寫了許多筆記,他還在張家渡象鼻巖創(chuàng)建白象書院。
萬歷二十六年卒于鴻臚卿任上。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0—1616 【介紹】: 明撫州府臨川人,初字義少,改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yuǎn)道人、繭翁。早有文名,不應(yīng)首輔張居正延攬,而四次落第。萬歷十一年進(jìn)士。官南京太常博士,遷禮部主事。以疏劾大學(xué)士申時行,謫徐聞典史。后遷遂昌知縣,不附權(quán)貴,被削職。歸居玉茗堂,專心戲曲,卓然為大家。與早期東林黨領(lǐng)袖顧憲成、高攀龍、鄒元標(biāo)及著名文人袁宏道、沈茂學(xué)、屠隆、徐渭、梅鼎祚等相友善。有《紫釵記》(《紫簫記》改本)、《還魂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或《臨川四夢》。另有詩文集《紅泉逸草》、《問棘郵草》、《玉茗堂集》。
詞學(xué)圖錄
湯顯祖(1550-1616) 字義仍,號若干,又號海若、清運(yùn)道人。祖籍臨川縣云山鄉(xiāng),后遷居撫州湯家山。劇作家、文學(xué)家。21歲中舉,34歲中進(jìn)士,后歷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有《紫釵記》、《南柯記》、《牡丹亭》、《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又有詩集《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棘郵草》二卷。
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義仍,臨川人。萬歷間官祠部。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義仍,臨川人。萬歷癸未進(jìn)士,除南太常博士遷南禮部主事謫徐聞典史遷知遂昌縣有玉茗堂集
維基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晚號繭翁,別署清遠(yuǎn)道人,室名玉茗堂。
江西臨川縣人。
明代政治家、文學(xué)家、戲曲家、教育家。
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進(jìn)士,歷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南京刑部主事、南京禮部祠祭清吏司主事,謫廣東徐聞縣典史、浙江遂昌縣知縣。
其戲曲非常知名,乃與莎士比亞同期及影響力相若的偉大劇作家。
除了戲曲之外,又擅長八章文,與王鏊、唐順之、瞿景淳、歸有光等并稱明朝舉業(yè)八大家。
湯顯祖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湯懋昭好老莊、喜談神仙,父親湯尚賢為人嚴(yán)正,從小便飽讀詩書,性格剛正不阿。
隆慶四年(1570年)江西鄉(xiāng)試第八名舉人,萬歷五年(1577年)湯顯祖進(jìn)京趕考,因不肯接受首輔張居正的拉攏,結(jié)果兩次落第。
萬歷八年(1580年)湯顯祖第四次往北京參加春試。
張居正三子張懋修去看望湯顯祖,湯顯祖也曾回訪而不遇。
直到萬歷十一年(1583年)他33歲時,即張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進(jìn)士。
湯顯祖中了進(jìn)士后,仍不肯趨附新任首輔申時行,故僅能在南京任虛職。
在職期間,與顧憲成、高攀龍等東林黨人交往甚密。
萬歷十九年(1591年)他又寫了《論輔臣科臣疏》,揭發(fā)時政積弊,抨擊朝廷,彈劾大臣,因而觸怒了明神宗。
之后被謫遷廣東徐聞典史。
后又調(diào)任浙江遂昌知縣。
湯顯祖在地方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終還是因不滿朝政腐敗,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棄官回鄉(xiāng),在臨川建了一座閑居,號玉茗堂,從此致力于戲劇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活動,終其一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1—1635 【介紹】: 明鳳陽府潁州人,字元平。萬歷二十年進(jìn)士。授歷城知縣,移南京兵部主事。天啟初為兵部尚書。與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不和,意氣用事,令巡撫王化貞勿受廷弼節(jié)度,致廣寧失守,幾盡失關(guān)外地。言官紛劾,謝病歸。旋又起為兵部尚書,總督川、滇等省軍務(wù)。崇禎嗣位后,罷去。后義軍破潁州,被殺。
維基
張鶴鳴(1551年—1635年),字元平,號鳳皋,晚號飄然翁,河南都司潁川衛(wèi)軍籍,直隸鳳陽府潁州(今安徽阜陽市阜南縣)人,明朝政治家、軍事家,告老還鄉(xiāng)后,于李自成兵亂中殉難。
善詩文,有「趵突泉詩」流傳至今。
萬歷四年(1576年)丙子科河南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十四年(1586年)中式丙戌科會試,因父病馳歸,未就殿試。
萬歷二十年(1592年)壬辰科進(jìn)士。
授山東歷城縣知縣,值“礦使四處擾民,公力抗陳珰。
”“凡便民興利之事,鶴鳴無不為之。
”離任后,歷城人懷其德,建「仙令祠」祀之。
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升南京兵部主事,升吏部郎中,留曹管事。
三十一年丁母憂,三十四年服除,補(bǔ)禮部祠祭司郎中。
三十五年七月升山東副使,分守濟(jì)南道。
三十八年三月升陜西右參政、兵備臨鞏。
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升陜西右布政使,同年八月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貴州、兼督理湖北湖南川東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大破紅苗,擒賊首老蠟雞,威名甚著。
天啟元年(1621年),升兵部左侍郎、總督陜西三邊軍務(wù),赴任中途,召還回朝,佐理兵部事。
同年兵部尚書王象乾出督薊遼軍務(wù),張鶴鳴遂升兵部尚書,視侍郎事。
遼東經(jīng)略熊廷弼與張鶴鳴有隙,遂大力支持遼東巡撫王化貞。
熊廷弼請付二十萬金為軍,張鶴鳴不予,專庇王化貞,邊疆事大壞。
天啟二年(1622年)正月,廷議熊廷弼、王化貞二人去留,張鶴鳴依然主張撤換熊廷弼,專任王化貞。
剛廷議完,王化貞已經(jīng)放棄廣寧駐地逃跑。
張鶴鳴內(nèi)慚,且懼罪,自愿前往遼東,詔加太子太保,賜蟒玉及尚方劍。
而拖延不行,又逗留十七日,始抵山海關(guān)。
每日只是下令捕捉間諜,用財物誘惑蒙古炒花、宰賽諸部。
延宕數(shù)月后,就告老還鄉(xiāng),由王在晉接任。
歸鄉(xiāng)后,住潁州古樓北張家胡同。
天啟六年(1626年)春,魏忠賢當(dāng)政,張鶴鳴起為南京工部尚書。
十二月以安邦彥未滅,張鶴鳴先前有平苗功,改偏沅巡撫,七年(1627年)升兵部尚書、總督四川貴州云南湖廣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wù),賜尚方劍。
同年崇禎帝嗣位后,被彈劾,詔加太子太師致仕還鄉(xiāng)。
崇禎八年(1635年)正月十一日,李自成軍攻陷潁州,八十五歲的張鶴鳴被縛倒懸于樹,大罵而死,其次子張大壯,與弟張鶴騰、張鶴齡皆死,詔令以尚書之禮葬之。

人物簡介

維基
張鳳翔(1558年—1602年),字輝止,號凌玄,江西建昌府南城縣民籍臨川縣人。
小名黑龍,二十四歲補(bǔ)邑諸生,神宗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江西鄉(xiāng)試中舉,二十六年(1598年)聯(lián)捷戊戌科進(jìn)士,奏名后觀政都察院。
改翰林院庶吉士,讀中秘書。
考選為刑科給事中,督青政。
三十年改任禮科右給事中,弗及見而卒,年四十五。
子張三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廣東博羅人,字孟奇,號九岳,別號西園。萬歷中舉人。官至平越知府。好學(xué)博識,貫通經(jīng)史百家,能畫善書。有《匯雅》。
全粵詩·卷四二一
張萱(一五五八 — 一六四一),字孟奇。
博羅人。
明神宗萬歷十年(一五八二)鄉(xiāng)試以《春秋》奪魁。
肄業(yè)南雍,被推為諸生都講。
屢赴會試不第,考中內(nèi)閣制敕房中書,纂修正史,侍經(jīng)筵,得發(fā)秘閣所藏書讀之,有《秘閣藏書錄》。
因修玉牒稱旨,轉(zhuǎn)北戶部主事,署奏曹。
差滿,奉母還里,乞終養(yǎng)。
擢貴州平越守,未任。
筑園榕溪之西,不入城市,海內(nèi)稱西園公。
立仁粟倉以濟(jì)族里。
每遇荒歉,煮粥賑饑,多所存活。
郡邑有興革事,必式閭咨訪,推誠商酌,略無徇私。
生平無他嗜好,獨(dú)癖書。
善書畫。
著述頗豐,有《西園存稿》、《匯雅前后編》、《古韻》、《疑耀》等。
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九一有傳。
張萱詩,以明刻清康熙四年張萱之子張燾等重刊《西園存稿》四十三卷本為底本,參校日本內(nèi)閣文庫藏明刊《歸興詩》。
他本輯得佚詩,附于末卷。
共 35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