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431—1503 【介紹】: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公肅。徐訥子。成化二年進士。授工科給事中。弘治四年官右副都御史,巡撫河南。戶部督欠賦急,恪以災變請緩其事。所轄地多王府,持法嚴,宗人多怨。平樂、義寧二王誣恪減祿米,勘無驗。帝命與湖廣巡撫韓文易任,吏民泣送。至則逢中使攜鹽數(shù)百船,抑賣于民,立即禁止。其黨密構(gòu)于帝,改南京工部侍郎。后得疾,致仕卒。
徐?。?431年—1503年),字公肅,直隸蘇州府常熟縣 (今江蘇省常熟市)人,官至南京工部侍郎。成化二年(1466年),登丙戌科進士,授工科給事中。出為湖廣左參議,升河南右參政。請求賑災陜西饑荒。弘治元年(1488年),升河南右布政使,轉(zhuǎn)左。弘治四年,升為右副都御史,巡撫許州等地。其為人執(zhí)法嚴明,糾正各地弊病,為當?shù)睾缽娡踝逅粣偂?div id="t328omv" class='inline' id='people_46161_1_6_comment'>明孝宗知其賢,責怪平樂王、義寧王,后命徐與湖廣巡撫韓文互調(diào)職位。當時百姓罷市,哭泣相送者數(shù)十里不絕。其在湖廣與岐王相爭,被彈劾改為南京工部右侍郎。任滿后因病致仕。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434—1507 【介紹】: 明湖廣桂陽人,字克明。天順八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有通州民十余人被誣為盜,鑒為辯明,旋果得真盜。弘治十三年累遷工部尚書。時內(nèi)府司監(jiān)所請甚多,往往勞民。鑒屢請核減或奏罷。后與韓文等閣臣請誅宦官不勝,諸大臣留者,率遜順避禍,唯鑒持正如故。
曾鑒(1434年—1507年),字克明,湖廣桂陽縣(今汝城縣)土橋人,寄籍京師。天順甲申進士。官至工部尚書。祖父曾得壽是軍人出身,以戍籍居京師,父親曾讓。曾鑒是天順八年甲申科(1464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成化末年,擔任通政司右通政,累升至工部左侍郎。弘治十三年(1500年)升工部尚書,屢次進言減少營造浪費。正德二年(1507年),阻擋中官干涉邊疆防務,同年閏正月致仕。隨后去世,贈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517 【介紹】: 明河南泌陽人,字孟陽。天順八年進士。授編修。正德初,官吏部尚書。韓文率九卿將劾劉瑾,芳應列名,旋密告瑾。韓文等緣此被逐,芳則以本官兼文淵閣大學士,入閣輔政。在內(nèi)閣數(shù)年,導瑾濁亂朝政,荼毒縉紳,每見瑾,言必稱“千歲”,自稱“門下”。與其子黃中狼狽為奸。又以“南人不可為相”之謬論進瑾。后以失瑾寵,乞歸。瑾敗,父子皆削官。農(nóng)民軍趙燧破泌陽,覓芳父子不得,取其衣冠被庭樹,拔劍斬之泄恨。其為天下人怨毒至此。
焦芳(1435年—1517年),字孟陽,河南泌陽人。天順甲申進士。正德初年依附權(quán)閹劉瑾,官至華蓋殿大學士?!?a target='_blank'>明史》將其生平列為《閹黨傳》之首篇。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六【生卒】:1436—1520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維貞,號貞庵,又號文湖。楊守陳從弟。成化二年進士。授御史,巡按江西。六年疏陳請改代宗謚等六事,不從。八年又因災異言事,擢應天府尹。弘治中歷工部尚書,掌大理寺,持法不撓。正德初戶部尚書韓文等以請誅劉瑾等被逐。守隨仍上章極論瑾等罪惡,被瑾等陷害下獄,除名。瑾誅,復官,又十年卒,謚康簡。
維基公字維貞,號貞庵,性強樸,師大父棲蕓先生,事兄文懿公、友弟碧川先生,問學出一門。以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他御史有在權(quán)貴人門為相招延,公謝不往。數(shù)上陳時事,劾奏奸僧繼曉妖術(shù),罔上之罪,直聲大震。出按江西,有大猾李孜省者,能變幻為暴于鄉(xiāng)里,公按其罪,當戍遣。孜省脫身走京師,結(jié)中貴,以左道惑上,遂得幸。公服闋赴京,孜省已為太常寺丞。公復劾奏孜省罪人,不宜典郊廟百神之祀,改上林苑監(jiān)。然孜省益貴,得用小簡奏百官賢否,竟以事誣公斥守南寧。弘治初,遷應天府尹。以治守備太監(jiān)蔣琮罪,反為所噬,謫廣西參政,七年不調(diào)。巳而歷遷至大理寺卿,進工部尚書掌寺事。與劉公大夏、馬公文升、韓公文并朝野之望,各勵風節(jié)。正德初年,巨珰劉瑾等在上左右。日擅政,會中旨取戶部馀鹽四十萬充內(nèi)用。韓公率九卿廷諍傳旨。此何大事,遽爾伏闕。公退謂諸大臣曰:果然天下事甚有大于此者。今八虎相扇為惡,恣行不軌,勢危社稷,奈何舍此不言。韓公乃更具疏會眾伏闕下,請治瑾等罪,得旨處分。命瑾掌司禮監(jiān),諸珰出筦機要。公曰:禍益大矣。乃專疏曰:臣等力陳諸珰之罪。謂必立正國法。今反授以政事根本之樞,兵財機務之地,陽為遠放而陰近之,名為疏斥而實親之,政柄一入其手,將來事勢必有不可言之事。伏愿陛下乾綱獨斷,立誅此數(shù)人,遠鑒延熹既往之愆,無使臣蹈蕃武已覆之轍。不報。瑾積銜入骨,遂傳旨勒公致仕,即日乘小車就道。瑾怒不已,矯詔罰公出米千石輸邊,削奪官秩,追繳出身以來誥敕,再罰米二百石。公家無馀財,至粥先人遺田請貸,兄弟一簪一衣不得留,尚輸不給。瑾伏誅,復公原官,臺省交章論薦,公竟不復出。惟與里中諸高年結(jié)為耆會,幅巾絳履,日徜徉山水間,身敦禮義,為士族法。得年八十有五。卒之日,士大夫走哭,父老聲鐘相吊。詔贈太子少保,謚康簡。
楊守隨(1435年—1519年),字維貞,號貞庵、文湖,浙江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楊守阯之弟。成化元年(1465年)與兄楊守阯同舉乙酉科浙江鄉(xiāng)試,成化二年(1466年)聯(lián)中三甲進士,授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任廣西南寧府知府。后任順天府府丞。弘治初年因勘察南京守備中官蔣琮罪,被彈劾謫廣西右參政。久之,升任廣西按察使。弘治八年(1495年),擔任南京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歷兩京大理卿。九年后,進工部尚書,仍掌管大理寺。正德元年(1506年),參與和內(nèi)閣與六部彈劾劉瑾黨案,被迫致仕。正德三年(1508年),被逮捕系獄,罰米千石輸塞上。劉瑾被誅殺后恢復官職。又十年卒。贈太子少保,謚康簡。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443—1516 【介紹】: 明鳳陽府臨淮人,字良弼,號簡庵。成化五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郎中。按錦衣指揮、中官罪,毫無顧忌。正統(tǒng)末歷戶部左、右侍郎。正德初,代韓文為尚書,劉瑾憾文,捃摭細事以為文罪。佐不可。尋乞歸。瑾憾之不已,三次罰輸米塞上,至千余石。家貧,舉債以償。卒,贈太子太保。
顧佐(1443年—1516年),字良弼,號簡庵,直隸鳳陽府臨淮縣(今安徽省鳳陽縣)人,祖籍蘇州,官至戶部尚書。成化四年(1468年)戊子科應天府鄉(xiāng)試舉人。成化五年(1469年)己丑科進士,授刑部主事,升郎中。按察錦衣指揮牛循等事,出任河間府知府。成化末,升四川按察司副使。弘治年間,升大理寺少卿,擢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山西。正統(tǒng)末年,入為左副都御史,勘罷遼東總兵官李杲、太監(jiān)任良、巡撫張玉,歷戶部右侍郎、左侍郎。正德元年,代理韓文為戶部尚書。恰逢當時戶部有冊逸失,劉瑾擅政欲加罪韓文,逼顧佐指認此事。顧佐不肯,于是連坐被奪俸三月,后再疏乞歸得到批準。劉瑾加恨,三次懲罰顧佐輸米塞上達千余石。因家貧只能借貸。正德十一年(1516年)卒,贈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莊恭(1443年—?),字儀甫,福建泉州府晉江縣人。成化四年(1468年),福建戊子鄉(xiāng)試中舉。成化五年(1469年),聯(lián)捷己丑科進士,授刑部主事。給事中韓文因論事被逮,莊恭首先上疏營救。升任員外郎,出為江西按察司僉事,升副使,祖母喪,丁憂回籍,歸卒。
人物簡介
【生卒】:1450—1524 【介紹】: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濟之。十六歲時,國子監(jiān)諸生即傳誦其文。成化十一年進士,授編修。閉門讀書,遠避權(quán)勢。本與外戚壽寧侯張巒有連,亦不相往來。弘治時歷侍講學士,充講官,擢吏部右侍郎。以憂去。正德初進戶部尚書、文淵閤大學士,入閣時大權(quán)盡歸劉瑾,鏊初開誠與言,偶見聽納,后瑾專橫更甚,禍流搢紳,鏊不能救,乃辭官而去。博學有識鑒,經(jīng)學通明,制行修謹,文章修潔。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等。滄海遺珠
王鏊(1450-1524)字濟之,江南吳縣人,成化十一年(1475)進士第一,正德初(1506)累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謚文恪。博于學問,文章爾雅。著有《姑蘇志》《震澤長語》《春秋詞命》《震澤集》《史馀》等。明詩紀事·丙簽·卷七
鏊字濟之,吳人。成化乙未第二人及第,授編修。歷侍講、諭德、少詹,兼侍講學士,擢吏部侍郎,入閣參預機務。進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贈太傅,謚文恪。有《震澤集》三十卷。 (《烏衣佳話》:吳中落花詩,自沈石田起一詠三十律,一時詩人倡和者斐然,至有和韻者,未免東坡?lián)v辛之誚。王文恪公《詠落花》絕句云:「魚鱗滴地雪斑斑,蝶怨蜂愁鶴慘顏。只有道人心似水,花開花落總?cè)玳e?!褂^此詩一洗山林陳腐之陋,奚以多為? 田按:文恪以文章名一世,集中七言律絕格調(diào)風致,竟爾不凡。維基
王鏊(1450年—1524年),字濟之,號守溪,直隸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明朝正德、嘉靖年間重臣。官至戶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謚文恪。王鏊之父王琬于成化九年(1473),年五十五歲始授湖廣光化縣知縣,成化十三年(1477)三月棄官還吳。王鏊自幼隨父讀書,善寫文章,國子監(jiān)諸生爭誦其文。成化十年(1474年)舉甲午科應天鄉(xiāng)試第一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聯(lián)捷會試第一,殿試登一甲第三名進士(探花)。王鏊廷試原擬第一,一說因?qū)Σ咧戈悤r弊,為執(zhí)政所忌;一說時任大學士商輅(明朝當時唯一連中三元者)不欲讓他人儷己,故抑之。歷官翰林院編修、侍講、右春坊右諭德、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讀學士。弘治十三年七月(1500年)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元年(1506年)升吏部左侍郎。十月以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學士與焦芳一同入閣參政。十二月升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國事總裁、同知經(jīng)筵事。正德二年(1507年)八月升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尚書仍舊。王鏊居官清廉,為人正直,時稱“天下窮閣老”。當時中官劉瑾擅權(quán),郎中張瑋、副使姚祥、尚寶卿崔璿被劉瑾荷杖幾死,王鏊怒斥劉瑾:“士可殺,不可辱。今辱且殺之,吾尚何顏居此。”又與韓文等上疏請誅劉瑾等“八黨”,不被采納。正德四年(1509年)四月致仕歸里,讀書著作,常與詩友游山玩水。學者稱震澤先生。閒居十四年而卒。朝廷追贈太師,謚文恪。退休后,在蘇州學士街天官坊建有“怡老園”,清代改作江蘇布政使署。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454—1514 【介紹】: 明福建莆田人,字子居,號三渠。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中官戶部郎中。陜西進古璽,疏斥其偽。正德初劉瑾以贗銀事坐尚書韓文罪,仁并謫鈞州同知,后遷南京兵部員外郎,謹誅,累遷浙江右布政使。
陳仁(1454年—?),字子居,福建興化府莆田縣人。成化十九年(1483年)癸卯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丁未科二甲三十五名進士。授戶部主事,弘治十五年(1501年)升員外郎,十七年官至戶部郎中。正德年間,因贗銀案而連坐韓文罪,一并被謫。劉瑾罪誅后,正德五年(1510年)十一月起升浙江按察司副使,七年八月升右參政,累官至浙江右布政使。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山西陽曲人,字舜美。弘治九年進士。授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嘗論道士崔志端不當為禮部尚書,有直聲。正德初,劉健、謝遷論宦官“八黨”罪被逐,彥徽上疏請留之而罪劉瑾等,被杖,除名歸。維基
薄彥徽,字舜美,山西陽曲縣(今太原)人。山西鄉(xiāng)試第二十九名,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進士第三甲第六十七名。授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武宗寵信太監(jiān)劉瑾,以道士崔志端任尚書,貶大學士劉健、戶部尚書韓文等,京師為之語曰:“禮部六尚書,一員黃老;翰林十學士,五個白丁。”彥徽數(shù)次上疏劾崔志端,有直聲。被杖打后除名,不久卒。
人物簡介
朝鮮人。字子實。自號松堂。系出密陽。世居善山之省谷。曾祖諱好問。世祖朝。生先生于京第。自幼器度卓犖。絕出等夷。五歲。喪考。七歲。喪妣。十歲。喪祖妣。十二歲又遭祖考喪。先生以承重。廬于墓側(cè)。服闋。習武藝。射必命中。勇能超越墻屋。十七。隨上謚使李世弼赴帝都。二十一。從都元帥李克均征建州。二十二壬子。中武科。除司仆。調(diào)宣傳官。道逢劇賊。以計伏之。救得行旅百馀人。甲寅。入直禁中。中夜不寐。忽噓唏流淚曰。馳馬試劍。一勇夫事耳。人而不學。何以為君子。便有決歸之志。會成廟升遐。燕山嗣位。先生適見燕山手射成廟所養(yǎng)鹿殪之。大悸于心。即日謝病。挈家歸鄉(xiāng)里。后之尚論者。以為當時最先見機。惟松堂云。卜筑于洛江之上。盡棄前業(yè)。折節(jié)讀書。一日。請學于新堂鄭先生鵬。新堂知先生有質(zhì)可大受。激而進之。謬曰。子武人。讀書何為。對曰。悔卻顛沛迷涂。欲讀書知向方耳。新堂以大學授之曰。學問之道。在格物致知。宜精讀此書。先生退棲鳳山僧舍。熟讀不輟。新堂與樸斯文耕。往訪談問。新堂舉手指冷山曰。彼山外。復有何物。先生不能答。新堂曰。子之讀書未精。宜更讀之。先生唯唯而退。不省所指。更讀數(shù)月。恍然覺曰。此山之外。復有山。寧有他物。以此復于新堂。新堂曰。乃今知子之讀書之功也。道在邇而求諸遠。格致當從切近底用力透得。不必別求高遠。仍與往來留止。益勉以性理諸書。講劘浸灌。甚有相長之樂。及中廟改玉。朝廷肅清。而先生猶無宦達意。己巳。除宣傳官。謝恩即歸。庚午。有倭警。以助防將赴昌原。冬罷防還。辛未。又除宣傳官。不赴。甲戌。除黃澗縣監(jiān)。為治簡靜。一境大安。丙子。褒遷江界府使。戊寅。又以政最。擢拜通政大夫,義州牧使。未至。移除同副承旨。再轉(zhuǎn)至左副。久司喉舌。出納惟允。屢侍經(jīng)筵。裨益亦多。權(quán)忠定公橃。為都承旨。啟曰內(nèi)醫(yī)提調(diào)。大典只云承旨兼之。都承旨例。非古也。承旨樸英。精通醫(yī)藥。請使兼帶。監(jiān)劑御藥。先生固辭不居。時議兩美之。己卯春。升兵曹參判。時靜庵先生。得君行道。諸賢滿朝。人皆拭目翹治。而群小之不容于清議者。積忿伺釁。陰蓄禍心。先生獨炳其將剝之漸。遽引疾退歸。靜庵諸賢。餞于都門外。同郡樸龍巖云。謁先生。先生欣然曰。何相見之晚也。與之偕行。至無極驛川上。先生吟一詩曰。無中春意柳先知。白發(fā)江山不欲欺。六載靜聞天嘿嘿。何時刮目見幾微。書于片石。示龍巖。仍投諸水。蓋寓其燭幾之微意。而不欲人知之也。既歸。先生謂龍巖曰。聞成之名。久矣。愿與之相見。成之者。金真樂堂就成字也。龍巖見真樂謂曰。松堂道大德崇。渾然沖瀜。為東方理學之宗匠。吾輩執(zhí)經(jīng)問難于門下。則幸矣。真樂初未信。勉應曰諾。龍巖告于先生。先生即命駕約會于月波亭上。談論移日。真樂告龍巖曰。若非吾子。吾其虛死矣。遂行弟子之禮焉。夏。見差圣節(jié)使。不敢辭造朝。拜同知中樞。秋。赴帝都。季冬。竣事還。諸賢皆罹禍。先生亦被駁降一資。除僉樞。庚辰。為金海府使。辛巳。加罪士類。先生亦削職還于家。府民金億濟。以嘗負訟怨之。誣告先生與慶州府尹柳仁淑謀去執(zhí)政。拿鞫被酷刑。先生初不知端由。后知億濟所為。悉暴赴任后一未見仁淑及億濟訟屈之狀。乃得脫。反坐億濟焉。先生舁歸舊居。愈絕意當世。專心所學。丁酉。袞,貞之黨敗。士類稍稍進用。始還授先生職牒。戊戌。拜慶尚左道兵馬使。庚子三月二十一日。卒于營。享年七十。返葬于善山北面官洞坤坐之原。配貞夫人廣州李氏。都承旨世匡之女。有一子曰居易。生員。娶鄭新堂女。生二子。長曰敦復。生員參奉。次曰敦仁。參奉。女二。適士人金昌鳳進士南守正。敦復之孫敬吉。僉樞。敬吉曾孫準世。承文正字。敦仁之孫敬祉。登武科。深被孝廟知遇。有痛飲黃龍之志。卒官左尹。其孫守剛。宣川防禦使。外裔則韓興君李汝發(fā),判書李基夏。仍父子為大將。先生嘗手寫大學經(jīng)一章。附以諸儒之論。常目在之。又著大學兩圖。第一圖。以格物為知之始。致知為知之極。誠意為行之始。正心修身為行之極。以明窮此理體此理之要。以齊家為推之始。治國平天下。為推之極。以明推此理之驗。第二圖。左書格致誠。為心上工夫。當中大書正心二字。為統(tǒng)知行該本末之樞紐主宰。右書修齊治平。為正心中流出。在江界時。又著白鹿洞規(guī)解。祖述朱夫子。而補以諸儒說。末又自為跋。反復曉釋。以教江之士民。從而化之者眾。其他詩文。散軼殆盡。今其載于淵源錄者。特大鼎之一臠。而不尚藻繪。蒼蔚俊爽。率皆玩心透理之語。斯可見先生之性情氣像。夫何必多乎哉。先生晚年。學益高。道益明。容儀粹盎。表里洞徹。覿德者醇醉。質(zhì)疑者冰釋。四方學者。翕然歸之。如大谷成公運,一齋李公恒。皆嘗遠來請業(yè)。而其終始成就之者。真樂與其弟久庵就文,樸龍巖暨冶川樸公紹是已。嗚呼。自古豪杰之士。一朝脫去舊習。勇返正軌。為百世所尊仰者。獨有早悅孫吳之橫渠夫子。而惟先生亦嘗馳騁武事。跅弛不羈。禁直一夜之淚。遂為道學之根基。回車復路。累簣成山。毅然以圣賢事業(yè)。杠功一身。卒為間世之真儒。非天下之大勇而能之乎。雖謂之橫渠后一人。非過也。至若出處行藏。惟義與俱。無愧于古哲。其亦賢矣哉。先生學問之正。造詣之深。當時諸賢之論備矣。退溪李先生。撰龍巖碣文曰。見松堂樸先生于京師。問知為學大方。又曰。善之一州。前有吉先生之風節(jié)。后有樸松堂,鄭青松之道義。晦齋李先生誄先生曰。天不喪斯文。東隅尚有人。淵源元有自。英邁又超倫。軒冕浮云外。吟哦逝水濱。窮探極遐妙。高步入真純。風月無邊景。乾坤滿眼春。一源觀浩渺。萬物總熙淳。又曰。遲暮時逢泰。風云道更屯。丹心天北極。素發(fā)海東漘。未展陶镕手。寧同矍鑠臣。有言傳士類。無福嘆生民。成大谷祭先生曰。河岳鐘靈。辰象降精。異人間出。千載一鳴。又曰。閉室探經(jīng)。咀吮道腴。非惟沿流。乃討厥源。宮墻數(shù)仞。允得其門。蘇齋盧公守慎。撰李一齋碣文曰。聞松堂樸先生有道重研。至一善久在函丈乃歸。而于本領(lǐng)上有契焉。栗谷李先生經(jīng)筵日記曰。許曄謁李浚慶。浚慶曰。今人皆以道學推趙公光祖。而樸公英,鄭公鵬。世無知者。何歟。曄曰。不特樸,鄭。近日閔公箕。學行俱備。人無知者。浚慶曰。子欲比閔箕于樸,鄭耶。噫。宗儒如晦,退,栗。名賢如大谷,蘇齋,東皋。去先生之世不遠。而其所尊敬而稱述之者如此。則先生之為先生。可想于千載之下矣。先生既歿。邑人營書院于江岸。以吉冶隱,金佔畢,鄭新堂及先生并享。黃澗,江界。亦皆立祠祀之。今上丙寅。相臣建請己卯諸賢中學問名節(jié)特異者十人。贈職贈謚。上從之而先生與焉。贈資憲大夫,吏曹判書兼知義禁府事,五衛(wèi)都總府都總管。圣朝尊尚表闡之典。至是而無馀憾矣。先生后孫命宅。以樸進士益齡所為狀。來請請謚之狀于在魯。在魯謝非其人不獲。則謹據(jù)元狀及淵源錄兼廣采他書之可徵者。補其闕漏。釐其訛舛。組成次第而歸之。曷敢曰能摹寫先生。只以寓高山景行之思云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