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安慶府桐城人,字君靜。萬歷十七年進士。官至大理寺少卿。有《田居乙記》、《方大理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君靜,桐城人。萬歷己丑進士,除大名推官擢江西道御史歷大理少卿有方大理集維基
方大鎮(zhèn)(1560年—1629年),字君靜,號魯岳。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萬歷十年(1582年)壬午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萬歷十七年(1589年)登進士,授大名府推官,擢拔為江西道御史,升遷大理寺丞,歷官左少卿。天啟元年(1622年),鄒元標、馮從吾于北京創(chuàng)立首善書院,邀集同志講學(xué),高攀龍、鐘羽正、葉向高等相繼在此議論時政,方大鎮(zhèn)亦應(yīng)邀參與。遭給事中朱童蒙等彈劾,謂有東林之嫌,請予以禁毀。朝廷閹黨下令搗毀首善書院,鄒、馮皆去位。大鎮(zhèn)又卜卦得“同人于野”,遂引疾歸里,隱居浮山下的“此藏軒”,與吳應(yīng)賓論學(xué),再后隱居“白鹿山莊”。大鎮(zhèn)天性至孝,母喪,守母墓,過度哀傷而卒,享年七十歲。著有《方大理集》。有子方孔炤,孫方以智。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江西進賢人,字良孺。萬歷二十九年進士。由知縣擢兵科給事中,旋掌科事。疏陳時弊,言極危切。天啟時,官南京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被指為東林黨人,革職戍邊。崇禎初,召還,累官至兵部尚書致仕。明亡后卒。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良,進賢人。萬歷辛丑進士,除長興知縣升禮部主事擢兵科給事中歷官右僉都御史兵部左侍郎拜南刑部尚書改兵部尚書有綠雪樓槁維基
熊明遇(1579年—1649年),字良孺(一字子良),號壇石山主人,江西南昌進賢北山人(今屬江西南昌縣涇口鄉(xiāng)東湖村)。萬歷二十八年庚子科江西鄉(xiāng)試舉人,二十九年(1601年)聯(lián)捷辛丑科三甲139名進士,三十三年任浙江長興知縣。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擢兵科給事中,多所論劾,疏陳時弊,言極危切。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禮科給事中亓詩教懷疑熊明遇與東林黨通,上書彈劾他,建議將其外調(diào)。后歷任福建僉事、寧夏參議。天啟元年(1621年)以尚寶少卿進太仆少卿,不久,擢升南京右僉都御史,天啟五年(1625年)被魏忠賢革職,并牽連汪文言案,被貶到貴州平溪衛(wèi)。崇禎元年(1628年)起復(fù),任兵部右侍郎,次年進為左侍郎,遷南京刑部尚書,崇禎四年(1631年)任兵部尚書,次年清軍入關(guān)劫掠,巡撫沈棨與中官王坤私自與清軍議和,被給事中孫三杰彈劾,明思宗將其解職,不久以兵部尚書銜致仕。致仕多年后又被人推薦起復(fù)為南京兵部尚書,改任工部尚書。后因病歸家,明亡后隱居不仕。熊明遇在萬歷年間已與耶穌會人士龐迪我(Didacus de Pantoja, 1571-1618)、陽瑪諾(Emmanuel Diaz, 1574-1659)、畢方濟接觸,并與徐光啟往來。對于西方科學(xué)有頗為深入的了解。在福建僉事任內(nèi),他曾向方孔炤與方以智父子前展現(xiàn)他所接觸的西學(xué)。方氏父子與熊明遇曾一同登臨游覽太姥山并大談西學(xué),可說是明末清初西學(xué)東漸的代表人物之一。其著作《格致草》和《則草》,是兩部介紹西學(xué)的重要著作,于萬歷末年刊刻的《則草》是第一本由中國士人完成與出版的西學(xué)作品。他又工詩善文,當時頗享盛名。著有《南樞集》、《青玉集》、《格致草》、《綠云樓集》、《羅岕茶記》等。乾隆四十三年(1778),《文直行書》與《綠雪樓集》被列入禁燬書。
人物簡介
顧宗孟,號巖叟,南直隸蘇州府長洲縣人。少孤,母莊氏守節(jié)教之。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四十七年(1619年)聯(lián)捷己未科進士,授定海知縣。天啟元年辛酉(1621年)有調(diào)援之役,定海兵怒其帥貪婪侵吞軍餉,鼓噪劫掠,變起倉卒,宗孟至武場,諭以大義,即解散就伍,乃按藉抽選,嚴隊進發(fā),而潛疏渠首于巡撫正法焉。濱海多盜,潛偵關(guān)上多見擒,當事以為被虜冤民,行縣釋放,宗孟于眾中忽識一人,叱之曰:若非周某乎?周叩頭請死,蓋其先被擒,既釋而復(fù)為盜者,立斬之。在任五年,及去,民爭攀留追送。天啟五年四月考選,擢廣西道御史,首疏參趙彥父子并方孔炤各啟賄門武官有定價。又疏陳銓政。周順昌逮下詔獄,宗孟力任橐??之事,尋乞終養(yǎng)歸。崇禎初,起為福建參議,以母老懇辭不赴,居喪哀毀,三年不御酒肉。卒年五十二,人稱孝介先生。當時與文震孟、姚希孟并稱“吳中三孟”。墓在匠門塘,楊果撰墓志銘。
人物簡介
【生卒】:1611—1671 【介紹】: 明末清初江南桐城人,字密之,號鹿起。入清為僧,名大智,字無可,別號有藥枕、弘智、愚者大師等。少為復(fù)社名士。明崇禎十三年進士,官檢討。弘光時為馬士英、阮大鋮中傷,逃往南海,以賣藥自給。永歷時任左中允,遭誣劾。清兵入粵后,在梧州出家。學(xué)問廣博,于禮樂律數(shù)聲音文字書畫藥卜,無不析其旨趣,尤精于科學(xué)和哲學(xué),重視“質(zhì)測”,意即實驗。與利瑪竇交往甚密,通曉當時西方科學(xué)知識,對神學(xué)多所批評。所著有《通雅》、《物理小識》、《藥地炮莊》、《東西均》、《浮山集》等。晚晴簃詩匯·卷一九五
弘智,字無可,別字藥地,桐城人,本姓方,名以智,字密之。明崇禎庚辰進士,官檢討。初為報恩寺僧,后開法于青原山。有《浮山集》。詞學(xué)圖錄
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浮山愚者,逃禪以后名行通、無可、五老、弦智、愚者、墨歷、木立、藥地、極丸、浮廬等。安慶人。崇禎十三年進士,任翰林院檢討。思想家、哲學(xué)家、科學(xué)家。著述百余種,最著者《通雅》、《物理小識》,又有《藥地炮莊》、《東西均》哲學(xué)著作,又有《浮山文集》、《博依集》、《易余》、《一貫問答》、《切韻源流》、《流寓草》、《周易圖象幾表》、《性故》、《學(xué)易綱宗》、《諸子燔痏》、《四韻定本》、《內(nèi)經(jīng)經(jīng)絡(luò)》、《醫(yī)學(xué)會通》等。維基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方以智(1611年—1671年11月9日),字密之,號曼公,又號鹿起,別號龍眠愚者,出家后改名大智,字無可,別號弘智,人稱藥地和尚,直隸桐城縣(今安徽省桐城市)人,明末清初學(xué)者、思想家、科學(xué)家。祖父方大鎮(zhèn),曾任萬歷朝大理寺少卿,治《易經(jīng)》、《禮記》,著述宏富。父親方孔炤,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進士,崇禎朝官至湖廣巡撫。方以智幼稟異慧,六歲知文史,博覽群書。早年隨父宦游,至四川嘉定、福建福寧、直隸、燕京等地,見名山大川,與西洋傳教士畢方濟與湯若望交往,并閱西洋之書。與冒襄、侯方域、陳貞慧,合稱明季四公子。崇禎七年(1634)桐城民變,方孔炤留守,方以智隨家人避居南京。崇禎十二年(1639年)舉己卯科應(yīng)天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十三年(1640年)聯(lián)捷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李自成入北京后,受到了嚴刑拷打。不久李自成兵敗山海關(guān),方以智趁亂逃往南方。入南明永歷朝,除經(jīng)筵講官,因偽書案被免職。自行參加抗清活動,兵敗后出家為僧,改名換姓,人稱“藥地和尚”。因“粵案”被清廷押解北上,赴南昌省獄,又押往廣東對案,十月初七日行至江西萬安惶恐灘頭,想起宋朝末年文天祥事跡,自沉于江殉國。一說坐化。據(jù)說,以智浮沉江湖抗清時,在社會底層,推動了秘密結(jié)社天地會的發(fā)展。
字密之,桐城人。崇禎庚辰進士,授翰林檢討,有《浮山全集》。
人物簡介
【生卒】:1638—1703 【介紹】: 清滿洲正黃旗人,伊爾根覺羅氏。順治九年進士,授禮部主事,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吏部尚書。居朝中十五年,尤留意刑獄,以老成厚重,為圣祖所嘉許。卒謚文端。維基
伊桑阿(1638年—1703年),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滿洲進士出身,歷任吏、戶、禮、兵、工五部尚書,官至文華殿大學(xué)士,深得康熙帝倚重,死后謚文端,乾隆年間入祀賢良祠。其妻為清代女詩人烏云珠(又名蕊仙),著有《絢春堂吟草》,封一品夫人,烏云珠是康熙朝大臣索額圖之女兒。伊桑阿家族世居瓦爾喀,祖父卓禮喀跟隨族人赫臣于后金初期歸附。伊桑阿為順治乙未科(1655年)滿榜進士出身,以禮部六品筆帖式轉(zhuǎn)授禮部主事。康熙十二年八月(1673年),屢次升遷至內(nèi)閣侍讀學(xué)士,十月,為內(nèi)閣學(xué)士,次年(1674年)十二月,充任經(jīng)筵講官。康熙十四年(1675年),升任禮部右侍郎,不久調(diào)戶部,十五年(1676年)十月,奉命同工部尚書冀如錫視察淮河、揚子江各處河道工程。十六年四月,轉(zhuǎn)任戶部左侍郎,不久升工部尚書,八月調(diào)戶部尚書。當時恰逢三藩之亂,吳三桂盤踞湖南,清廷決定創(chuàng)建舟師,自岳州入洞庭,斷吳軍餉道,命伊桑阿赴江南督造戰(zhàn)艦。次年(1677年),又奉命同刑部侍郎禪塔海拜謁茶陵、督造戰(zhàn)艦。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黃河決堤,伊桑阿奉命赴江南視察,不久又奉命籌備海運,上疏說道,“黃河運道,非獨輸挽天庾,即商賈百貨,賴以通行,國家在所必治。若海運,先需造船,所費不貲;且膠、萊諸河久淤,開浚匪易。”康熙帝表示認同。同年冬天,俄羅斯侵犯邊境,命伊桑阿往寧古塔造船以備征調(diào),再調(diào)吏部。二十三年夏(1684年),時逢干旱,與王熙等清刑獄。秋天,隨康熙帝南巡,命閱視???。伊桑阿歷兵、禮二部尚書,二十七年(1688年),拜文華殿大學(xué)士,兼吏部,充《三朝國史》總裁。三十六年,康熙帝親征噶爾丹,命伊桑阿往寧夏設(shè)驛站,其后與大學(xué)士阿蘭泰充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伊桑阿主政十五年,特別留意刑獄,每當康熙帝有問題,伊桑阿都能對答,同僚也佩服其對刑獄的了解。康熙帝勾決死刑時,伊桑阿與大學(xué)士王熙、吳琠及學(xué)士韓菼等以折本請旨,康熙帝說,“人命至重,今當勾決,尤宜詳慎。爾等茍有所見,當盡言。”伊桑阿乃舉出案情可疑者十余人,皆得緩死。康熙帝緩緩答復(fù),“此等所犯皆當死,猶曲求其可生之路,不忍輕斃一人。因念淮、揚百姓頻被水害,死者不知凡幾。河患不除,朕不能暫釋于懷也。”伊桑阿遂講述災(zāi)民困苦的情形,康熙帝下詔免淮、揚來年田賦。康熙三十七年(1697年),伊桑阿以年老乞休。康熙帝對阿蘭泰談道,“伊桑阿厚重老成,宣力年久。爾二人自任閣事,推誠布公,不惟朕知之,天下無不知者。伊桑阿雖年老求罷,朕不忍令去也。”四十一年(1702年),伊桑阿因病再度請求退休,康熙帝詔許以原官致仕。次年(1703年)病卒,年六十六歲,謚文端,乾隆中期,入祀賢良祠。任《大清會典》(1690)編纂總裁。伊桑阿有子伊都善、伊克善、伊都立。其中伊都立之子福增額為怡親王胤祥女婿,封和碩額駙。伊桑阿之墓現(xiàn)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