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流芳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何適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廣東東莞人,徙居常熟,字達生,號天游,自號白石道人,又號天臺山人,畫齋名陶庵。
從婁堅學詩,有宋人風韻。
李流芳游,畫傳其法,又得沈春澤指授,獨以寫藝名于時,尤以寫干蕊枯葉入妙品。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象,初名璿,字文卿,上元人。有野全子集。
明詩紀事·丁簽·卷十五
承舉初名璿,字文卿,更字子象,上元人。
有《東村稿》、《采毫錄》、《西游錄》、《在客稿》、《日得錄》、《廣陵雜錄》、湘中漫錄。
(顧磷《息園存稿》:謝子象八歲善詩,客命賦《暮秋》,援筆立就,至「紫塞風寒雁叫霜」,客驚嘆,呼為奇童。
稍長從吳元玉學,見其「深林下馬蒼苔滑,野寺入門秋爽多」句,擊節(jié)鑒賞。
柴墟儲靜夫為南考功,作檀園詩社,引子象與諸文士聯(lián)句,往往出奇絕眾,常屈一座。
兄弟四人各善詩畫,風流清邁,時擬謝庭諸郎。
《金陵瑣事》:李著學畫于沈啟南,學成歸家,只彷吳次翁之筆以售,緣當時陪京重次翁之畫故耳。
謝子象題其畫云:「銀河無路泛仙槎,一舸空江此是家。
殘月照人秋睡穩(wěn),不知清夢在蘆花。
」 田按:盛仲交合史癡翁、金赤松詩為《江南二隱稿》。
子象詩品嘗在二人之上,癡翁、赤松自以書畫重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南直隸松江人,初名聯(lián)芳,字葆生,號二酉。
官揚州司馬。
舅朱石門多收藏古畫,得以朝夕觀摩,弱冠即有畫名。
初以寫生入能品,后工山水。
李流芳、董其昌齊名。
婿陳洪綬得其畫法神髓。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蘇州府嘉定人,字子柔。
經(jīng)明行修,學者推為大師。
隆慶、萬歷間貢于國學。
不仕。
工書法,詩清新。
晚年學佛,長齋持戒。
有《吳歈小草》。
與唐時升、程嘉燧、李流芳三人合稱嘉定四先生,詩集合刻本有《嘉定四先生集》。
有《學古緒言》。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子柔,嘉定人。貢生有吳歈小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51—1636 【介紹】: 明蘇州府嘉定人,字叔達。
受業(yè)歸有光,年未三十,棄舉子業(yè),專意古學。
后入都,值塞上用兵,料虛實勝負,無一爽者。
家貧好施予,灌園藝蔬,蕭然自得,工詩文,與同里婁堅、程嘉燧并稱練川三老。
謝三賓合三人及李流芳詩文,刻為《嘉定四先生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叔達,嘉定人。有三易齋集。

人物簡介

全粵詩·卷五二四
李之世,字長度,號鶴汀。
新會東亭人。
以麟子。
明神宗萬歷三十四年(一六〇六)舉人。
晚年始就瓊山教諭,遷池州府推官。
未幾移疾罷歸。
著作極多,有《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及《北游》、《南歸》、《雪航》、《家園》、《泡庵》、《朱崖》、《息庵》、《水竹洞》、《不住庵》諸集。
傳世者有《鶴汀集》十卷,其中詩集七卷、文集二卷,卷一〇附錄其弟李之標文度《鳧渚集》。
原刻《朱厓集》,一集《浮槎草》,二集《可廬草》,三集《歇園草》,四集《和蘇草》,五集《韻語》,今已不傳,惟附見于《鶴汀集》之中。
《鶴汀集》前有李本寧《圭山副藏敘》、韓上桂《北游草敘》二文,可供參考。
康熙《新會縣志·藝文下》錄其詩三十一首、清溫汝能《粵東詩?!钒耸祝?a target='_blank'>明詩紀事》六首。
《鶴汀集》錄有邑志小傳、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一有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3—1644 【介紹】: 明蘇州府昆山人,寄居常熟,字文休,號假庵。
歸有光孫。
諸生。
承其家學,十歲便能詩歌,與李流芳、王志堅合稱三才子。
善畫墨竹,能草書,尤精篆刻。
崇禎間征為待詔,不應。
有《假庵詩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文休,昆山人。崇禎末以待詔徵不起有假庵詩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76—1633 【介紹】: 明蘇州府昆山人,字弱生,更字淑士,亦字聞修。
萬歷三十八年進士。
授南京兵部主事。
崇禎初以僉事督湖廣學政,禮部推為學政第一。
卒官。
肆志讀書,經(jīng)史子集之外,兼通內典。
少與李長蘅同研席,詩文法唐宋名家。
有《讀商語》、《四六法海》、《古文瀆編》、《香草詩草》。
維基
王志堅(1576年—1633年),字淑士、弱生,號聞脩,直隸蘇州府太倉州民籍昆山縣人,明朝官員、詩人。癸卯應天府鄉(xiāng)試第四十一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1610年)庚戌科會試一百七十三名,第二甲第五十七名進士。刑部觀政,授南京兵部車駕司主事,升員外郎、郎中,萬歷四十四年(1616年)升貴州提學僉事,不赴,養(yǎng)病歸。天啟二年(1622年),起督浙江驛傳道,奔母喪歸。崇禎四年(1631年),復以僉事督湖廣學政,六年卒于官。
項悰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清安徽徽州人,流寓江蘇嘉定,字屺云。
山水參董其昌、李流芳兩家,筆墨淋漓,自成一派。

人物簡介

維基
陳伯陶(1855年—1930年),字象華,子礪,號九龍真逸,別署礪道人、九龍山人,晚更名永燾,廣東東莞縣(今東莞市)中堂鎮(zhèn)鳳涌鄉(xiāng)人。
清末政治人物、學者。
光緒十八年探花及第。
官至江寧提學使,署布政使。
清亡后以遺老自況,移居香港。
陳伯陶之父陳銘圭為咸豐二年(1852年)副貢。
咸豐五年(1855年)三月十七日,陳伯陶生于東莞縣城家中。
五歲啟蒙,六歲時,其父故交、學者陳澧主講東莞石龍的龍溪書院,陳伯陶拜陳澧為師,后來其經(jīng)學詞章受陳澧影響頗大。
十歲,通曉五經(jīng)。
光緒元年(1875年)中秀才, 光緒五年(1879年)中解元(廣東鄉(xiāng)試考取第一名)。
光緒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殿試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 賜進士及第,任翰林院編修、文淵閣校理、武英殿協(xié)修等職。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陳伯陶外派往云南、貴州、山東出任鄉(xiāng)試副考官。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lián)軍攻陷天津,陳伯陶攜眷返回東莞安頓妥當后,隨即趕赴西安追隨慈禧太后和光緒帝。
《辛丑條約》簽訂后,陳伯陶跟隨光緒帝回京,并入值南書房任行走,充當皇帝的近身文學侍從。
南書房行走雖無實務,但一直是清代文官向往的榮譽;事實上陳伯陶后來亦非常緬懷這段在皇帝身邊的歲月。
光緒三十二年,陳伯陶外調江寧提學使,開始走上教育官僚的道路。
他曾經(jīng)到日本考察教育發(fā)展,回國后在南京推廣實業(yè)高等學堂。
他創(chuàng)辦了方言學堂和暨南學堂;前者是外語學校,后者是華僑學校,亦即暨南大學的前身。
光緒三十四年,陳伯陶遷任江寧布政使;可惜就在仕途日隆之際,光緒帝遽然去世。
陳伯陶受此打擊,復見政局日漸緊張,遂于宣統(tǒng)二年棄官回歸東莞。
宣統(tǒng)三年,亦即辛亥革命爆發(fā)的同年,陳伯陶出任廣東省教育總會會長。
武昌起義后,廣東變天,革命軍一度包圍東莞陳宅,陳伯陶于是攜眷逃往香港紅磡暫避。
未幾宣統(tǒng)遜位,陳伯陶遂遷往九龍城,打算以此地為長居之所,并以秦朝東陵侯召平于秦亡后種瓜自給的典故,署其小樓名為「瓜廬」,以示效忠清廷,不事二朝。
陳伯陶來港后不剪辮,不易服,以前清遺老面目示人;又自號「九龍真逸」,決心以隱逸度其馀生。
其間龍濟光入主廣東,曾力邀陳伯陶出山佐政;又以設廣東省志局為名,請其主持修志。
陳伯陶始終不為所動,堅拒不就;反而應東莞同鄉(xiāng)葉湘南之邀,就地于九龍設局纂修《東莞縣志》。
六年后志書98卷修成,另附《沙田志》四卷,全書一百卅十馀萬字,于時堪稱巨著。
《東莞縣志》是陳伯陶的專業(yè)制作,頗得學界好評。
他又著手編纂宋元以來廣東遺民傳記資料,寫成《勝朝粵東遺民錄》、《宋東莞遺民錄》、《元廣東遺民錄》、《明東莞三忠傳》等書,以寄寓其思念前朝之情。
1922年溥儀大婚,陳伯陶攜一萬元巨款入京祝賀,以盡為臣之禮。
陳伯陶去國多年后重回昔日入值的南書房,感慨萬分,不勝唏噓。
陳伯陶隱居的九龍城,曾經(jīng)是南宋末二帝的棲身之所。
此地有宋王臺及侯王廟兩處遺址;前者為紀念二帝而設,后者則來歷不詳。
此段亡國史事不但惹起陳伯陶的遺民思緒,更引起其尋根探低的興趣,最后考訂侯王乃宋末楊淑妃親弟楊亮節(jié)。
未幾港府計劃收回宋王臺遺址轉售,事件為一眾遺老上書陳情勸止;結果港府不但撤回計劃,更容許遺老于宋王臺之上修建石垣以為屏護。
風波平息后,陳伯陶特此撰寫《九龍宋王臺新筑石垣記》以表慶賀。
陳伯陶不時邀約遺民雅士,聚集其上酬唱互答,以寄故國之思。
陳伯陶一生埋首經(jīng)籍,著述甚豐。
來港之前曾經(jīng)參與纂修《清史稿》〈儒林〉和〈文苑〉兩傳;在港所著除前述方志及遺民傳記之外,尚有《瓜廬文?!贰?《瓜廬詩?!?、《孝經(jīng)說》、《袁督師遺稿》、《東江考》等多種。
另外,陳伯陶亦不忘薪傳后代,與一眾遺老于學海書樓設壇講學,光大孔門事業(yè)。
1929年青山寺「香海名山」牌坊落成,陳伯陶親題對聯(lián)志慶。
其聯(lián)云:「遵海而來杯渡情依中國土,高山仰止韓公名重異邦人」,對金文泰來港主政頗有贊許之意。
1930年8月20日,陳伯陶卒于香港九龍城寓所。
溥儀聞訊后賜予謚號「文良」,為遺老一生畫上圓滿句號。
女婿乃淩鴻勛之侄駐牙買加特命全權大使淩崇熙 (Samuel C.H. Ling)。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