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生卒】:546—629 【介紹】: 南北朝至隋時僧。潁川人,俗姓荀。北周時,入終南山紫蓋峰,獨棲安禪,與世隔絕。武帝滅佛,法藏初不知,經四年,始得風聞。后至京師,請復佛法,宣帝不允。旋主陟岵寺,復還山。入隋,奉敕主大興善寺,為國行道。煬帝大業(yè)末,充太平宮寺上座。全隋文·卷三十五
法藏,開皇中法濟寺沙門。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潁川潁陰荀氏子也。三歲喪父。十歲喪母。孤獨孑遺。無所依賴。周天和二年。藏生二十二歲矣。上適于二月八日。度僧以祈福。藏因薙落。四年皇子生。詔選名德于醴泉宮。藏復與其數(shù)。時武帝在春坊。趨至殿下。以鮮卑語。問眾僧。眾僧不時對。藏獨進以鮮卑語答所問。廷臣皆喜。詔謂道人身小而膽大。乃敢答太子語如此。仍賜錢獎諭。由是恩眷優(yōu)渥。 建德二年。徙居終南之紫蓋山。三年正月八日。偶得杏實七枚于絕頂。食之甘美。然地僻天寒。卒不知所從來云。未幾。而廢教之禍起。唯藏山居。獨若無與。如是八年。每念下山。以身徇法。大象元年九月??坳P將謁帝。吏訶止之。武侯府上大夫柘王猛。次大夫乙婁謙。詰所自。及朋侶施主姓名。藏辭曰。貧道以山林為家居。鳥獸為徒侶。草木為糧粒。且溥天之下。莫非王土。而紫蓋山陛下之畿甸。若是則朋侶施主。皆陛下也。尚何他問哉。猛等以聞。詔曰朕欲以菩薩儀相治化。此僧既近自紫蓋山來。其今長須發(fā)。著衣冠。為陟岵寺主。詔內史沛國公宇文譯。檢校施行。內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以為非先制不奉詔。十月復謁于城東。引妙莊嚴王二子諫父事。且曰陛下昔為臣子。不能匡諫。遂致先帝。毀圣典。冶靈像。其酷甚于秦之焚書坑儒。上怒。詔即殺之。沛公為營救。上少解。因問沛公曰。道人怖否。進曰。道人愚戇。不知忌諱。身觸刑憲。安能無怖。上愁然變色曰。此固佛經所謂護鵝比丘也。昔聞其事。今見其人。是又可殺乎。宜原之。賜菩薩衣冠。主陟岵寺如前詔。藏遽引辭。愿自便。詔御史鮑宏。聽藏于萬年長安藍田盩屋鄠杜五縣。游行。以俟尋訪。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惰文帝以冢宰。作興教法。六月藏下山。復從薙落。施法服一具。雜彩十五段。青州棗一石。還山。七月又承命下山。議化事。十五日詔景陵公。偕藏檢校。度僧百二十人。并賜法衣以歸。獨留藏宿相府。 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隋受周禪。改元開皇十五日。詔追前度諸僧。于大興善寺行道。二年詔內史舍人趙偉。命所司。月給藏伏苓棗杏蘇油柴炭等料物。以為恒。十四年。自請罷所給料物。武侯將軍素和業(yè)。捐宅構寺。以奉藏。右仆射蘇威。并建寺之大殿尊像。藏齋萬僧。以落之。于是舍人裴矩。宣詔曰。藏禪師落發(fā)僧首。且躬設大齋。弘法之盛其孰可等。今所住寺??擅?。久之慈及畜類。鵝知時旋繞佛座。犳過中不食。煬帝居晉邸。其少子夭殂。寓瘞于藏寺。將出鎮(zhèn)淮海。手書銘。以勒之曰。世途若幻。生死如浮。殤子何短。彭祖何脩。嗚呼予子。有逝無留。永為法種。長依梵儔。因以靈壽杖。施藏曰。每策此時。幸相憶也。藏曰。王以愛子。留寄法門眷焉。其情能復忘乎。是猶杖之于藏也。王不能忘。藏其敢忘哉。十六年。上幸齊州不豫。諸王貴人。造觀音像。為上祝禧。詔迎置法濟寺供養(yǎng)。仁壽元年。上造等身釋迦六驅。詔如前迎置。大業(yè)二年。元德太子薨。凡嚴薦功德。必委藏營治。大業(yè)之季。詔易九宮為寺。以藏補充太平宮寺上座。貞觀初?;窗餐跏茁【茨健6矶蹀?。藏亦云逝。三年葬干阜南云際寺。沙門孝才。為銘辭??讨懯?。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九 習禪四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釋法藏。姓荀氏。潁川潁陰人。三歲喪父。共母偏居。十歲又亡。只身而立。因斯禍苦深悟無常。投庇三寶用希福祐。年二十二。即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便從出俗。天和四年誕育皇子。詔選名德至醴泉宮。時當此數(shù)。武帝躬趨殿下。口號鮮卑問訊眾僧兀然無人對者。藏在末行挺出眾立作鮮卑語答。殿庭僚眾咸喜斯酬。敕語百官。道人身小心大。獨超群友報朕此言。可非健道人耶。有敕施錢二百一十貫。由是面洽每蒙慰問。雖身居寺內。心念幽林。古圣今賢皆依山靜。建德二年二月。刷心蕩志。挾缽擎函。投于紫蓋山。山即終南之一峰也。乃獨立禪房高巖之下。衣以百納。餐以朮松。面青天而沃心。吸白云而填志。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頂。忽遇甘杏七枚。即而啖之。流味濃美。周行更索全無來處。即荷冥資但勤勵業(yè)。其年四月二十三日。毀像焚經。僧令還俗。給優(yōu)二年。惟藏山居。依道自隱。綿歷八載常思開法。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下山謁帝。意崇三寶。到城南門。以不許入進退論理。武候府上大夫拓王猛。次大夫乙婁謙。問從何而來朋侶何在施主是誰。藏報曰。建德二年棄寺入山。三年四月方禁僧侶。惟藏在山。馀并還俗。乃以俗法抑出徒侶。藏只一身在山。林谷為家居。鳥獸為徒侶。草木為糧粒。然自惟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居紫蓋啖食山糧。準此供給則至尊所施。猛等報奏。下敕曰。朕欲為菩薩治化。此僧既從紫蓋山來。正合朕意。宜令長發(fā)著菩薩衣冠為陟岵寺主。遣內史沛國公宇文繹檢校施行。內史次大夫唐怡元行恭覆奏曰。天下眾僧并令還俗。獨度一人違先帝詔。至十月于城東面別見宣帝。問三教名。朕欲菩薩治化。或現(xiàn)天身。或從地出。或作鹿馬。用斯化道以攝眾生如何。藏引妙莊嚴王子諫父之事。又曰。陛下昔為臣子不能匡諫。遂令先帝焚燒圣典靈像鑄錢。據斯逆害。與秦始何異。帝怒曰。違朕先皇明詔。可令處盡。藏曰。仰觸圣顏。乞刑都市。幽顯同見。誠其本心爾。時命若懸藤而詞氣無駭。頻經九奏安詞彌厲。十奏既達。帝曰。道人怖不。藏公曰。人生所重無過于命。處身極刑之地。何能不怖。帝聞愀然改色乃曰。真人護法祐我群生。此則護鵝比丘。朕不殺無事人也。宜舍其刑。一不須問。賜菩薩衣冠。依前為陟岵寺主。頻降寵命。得繼釋門。既獲再生。便辭帝。往林泉山澤請欲幽潛。御史鮑宏。奉敕萬年長安藍田盩厔鄠杜五縣。任藏游行。朕須見日。不可沈隱。雖蒙恩敕終未開弘。怏結心靈思懷圣道。周德云謝隋祚將興。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隋祖作相。于虎門學六月。藏又下山與大丞相對論三寶經宿。即蒙剃落。賜法服一具雜?十五段青州棗一石。尋又還山。至七月初。追藏下山。更詳開化。至十五日。令遣藏共竟陵公檢校度僧百二十人。并賜法服各還所止。藏獨宿相第。夜論教始。大定元年二月十三日。丞相龍飛。即改為開皇之元焉。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興善寺為國行道。自此漸開方流海內。豈非藏戒行貞明禪心郁茂。何能累入朱門頻登御榻。爾后每有恩敕別加慰勞。并敕王公咸知朕意。開皇二年。內史舍人趙偉。宣敕月給茯苓棗杏蘇油柴炭。以為恒料。而性在虛靜不圖榮利。十四年自奏停料隨施供給。武候將軍索和業(yè)者。清信在懷。延至宅中。異禮奉養(yǎng)。積善所熏遂舍所住以為佛寺。藏率俗課勵設萬僧齋。右仆射蘇威。每來參謁。并建大殿尊儀。舍人裴矩。宣敕藏禪師。落發(fā)僧首。又設大齋。弘法之盛熟不可等。其所住處可為濟法。今之隆政坊北門僧寺是也。嘗以慈仁攝慮。有施禽畜依而養(yǎng)之。鵝則知時旋繞。狗亦過中不食。斯類法律不可具紀。煬帝晉蕃時。臨太尉第三子綿疾夭殂。瘞于斯寺。乃勒銘曰。世途若幻生死如浮。殤子何短彭祖何修。嗚呼余子有逝無留。永為法種長依法儔。教因施藏靈壽杖曰。每策此杖時賜相憶。答曰。王殤幼子長就法門。藏策靈壽何敢忘德。十六年隋祖幸齊州失豫。王公已下奉造觀音。并敕安濟法供養(yǎng)。仁壽元年。文帝造等身釋迦六軀。敕令置于藏師住寺。大業(yè)二年。元德太子薨。凡營福業(yè)經像佛殿皆委于藏。大業(yè)末歲下敕九宮。并為寺宇度僧。綱管相續(xù)維持。以藏名稱洽聞。乃補充太平宮寺上座。綏緝少達無替所臨。及大唐建議人百一心。淮安王創(chuàng)繕兵旗于斯寺宇。因受王請終身奉養(yǎng)。貞觀之始情奉彌隆思報罔極。畢由造寺伺隙未展。王便物故本祈不果。藏亦終焉。以貞觀三年終于鄠縣觀臺。因殮武子堆南云際寺。沙門孝才。夙素知德。為銘貞石。在于龕側矣。
姓荀。潁川潁陰人。三歲喪父。共母偏居。十歲母亡。只身而立。因斯禍酷。深悟無常。年二十二。周天和二年四月八日。明帝度僧。從便出俗。天和四年。誕育皇子。詔選明德。至醴泉宮。武帝躬趨殿下。口號鮮卑問訊。眾僧兀然。無人對者。藏在末行。出眾獨立。作鮮卑語答。殿庭僚眾。咸喜斯酬。敕語百官。道人身小心大。獨超群友。報朕此言。可非健道人耶。有敕施錢二百一十貫。由是面洽。每蒙慰問。雖身居寺內。心念幽林。建德二年二月。挾缽擎函。投于紫蓋山。山即終南之一峰也。乃獨立禪房高巖之下。衣以百衲。餐以木松。三年正月八日。游步山頂。忽遇甘杏十枚。即而啖之。既荷冥資。但勤勵業(yè)。其年四月二十三日。毀像焚經。僧令還俗。惟藏山居。依道自隱。綿歷八載。常思開法。至宣帝大象元年九月。下山謁帝。意崇三寶。到城南門。對武侯府上大夫拓王猛曰。建德二年。棄寺入山。三年四月。方禁僧侶。惟藏在山。馀并還俗。藏一身在山。林谷為家居。鳥獸為徒侶。草木為糧粒。然自惟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既居紫蓋。啖食山糧。準此供給。則至尊所施。猛等執(zhí)奏。下敕曰。朕欲為菩薩治化。此僧既從紫蓋山來。正合朕意。宜令長發(fā)。著菩薩衣冠。為陟岵寺主。內史次大大唐怡元覆奏曰。天下眾僧。普令還俗。獨度一人。違先帝詔。至十月。于城東面。別見宣帝。問三教名。朕欲菩薩治化。或現(xiàn)天身。或從地出。或作鹿馬。用斯化道。以攝眾生如何。藏引妙莊王二子諫父之事。又曰。陛下昔為臣子。不能匡諫。遂令先帝焚燒圣典。靈像鑄錢。據斯逆害。與秦始何異。帝怒曰。違朕先皇明詔。可令遽盡。藏曰。仰觸圣顏。乞刑都市。幽顯同見。誠其本心。爾時命若懸藤。而詞氣無駭。頻經九奏。安詞彌厲。十奏既達。帝曰。道人怖不。內史沛公曰。人生所重。無過于命。處身極刑之地。何能不怖。帝聞愀然改色。乃曰。真人護法。祐我群生。此則護鵝比丘。朕不殺無事人也。宜舍其刑。一不須問。賜菩薩衣冠。依前為陟岵寺主。頻降寵命。得繼釋門。既獲再生。便辭帝往林泉山澤。請欲幽潛。御史鮑宏奏敕。萬年長安藍田盩厔鄠杜五縣。任藏游行。朕須見日。不可沉隱。雖蒙恩敕。終未開弘。怏結心靈。思懷圣道。周德云謝。隋祚將興。大象二年五月二十五日。隋祖作相于虎門。六月藏又下山。與大丞相。對論三寶。經宿即蒙剃發(fā)。賜法服一具。雜?十五段。青州棗一石。尋又還山。至七月初。追藏下山。更詳開化。至十五日。令藏共景陵公檢校度僧。百二十八。并賜法服。各還所止。藏獨宿相第。夜論教始。大定元年二月十二日。承相龍飛。即改為開皇之元焉。十五日奉敕。追前度者。置大興善寺。為國行道。自此漸開。方流海內。藏戒行貞明。禪心郁茂。數(shù)入朱門。頻登御榻。開皇二年。內史舍人趙偉宣敕。月給茯苓棗杏。酥油柴炭。以為恒料。而性在虛靜。不圖榮利。十四年。自奏停料。隨施供給。武侯將軍素和業(yè)者。清信在懷。延至宅中。冀禮奉養(yǎng)。積善所熏。遂舍所住。以為佛寺。藏率俗課勵。設萬僧齋。右仆射蘇威。每來參謁。并建大殿尊儀。舍人裴矩宣敕。藏禪師落發(fā)。僧首又設大齋。弘法之盛。不可等倫。以貞觀二年。終于鄠縣觀臺。因殮于阜南。云際寺沙門孝才為銘。貞石于龕側。
人物簡介
林镠,字元美,福建福州府閩縣林浦鄉(xiāng)人。永樂十九年(1421年)辛丑科進士,宣德年間,授上饒知縣。在任期間整理學務,平定盜亂。正統(tǒng)年間,升寧海知州。天順年間,升撫州知府,有惠政。林镠為福州東林世家之祖,其子為林瀚。福州東林家族在明朝一季,共有八位進士,其中有五位官至尚書。史稱「三代五尚書,七科八進士」。
人物簡介
【生卒】:1438—1514 【介紹】: 明浙江馀姚人,字廷璽。成化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歷官國子監(jiān)祭酒,終南京吏部尚書。正德初劉瑾當權,勒令致仕。嘉靖時追謚文僖。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廷璽,馀姚人。成化辛丑賜進士第二,累官南吏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文僖維基
黃珣(1438年—1514年),字廷璽,號碧山,又號梅川,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余姚市)人,明朝大臣。成化七年(1471年),黃珣高中辛卯科解元,成化十七年(1481年)登辛丑科一甲第二名進士(榜眼),授翰林院編修,狀元為馀姚同鄉(xiāng)王華。歷升侍講、右春坊諭德、南國子監(jiān)司業(yè),升祭酒。不久因母喪去職,孝宗念及經筵舊臣,特遣人營葬祭。黃珣丁憂結束后,出任北國子監(jiān)祭酒。弘治十八年,升南京吏部右侍郎。正德二年(1507年),晉南京吏部尚書。正德年間,權珰劉瑾專權,勞民傷財,黃珣與林瀚上奏時政十二事,得罪劉瑾,結果黃珣被勒令致仕。劉瑾想到謝遷與黃珣同鄉(xiāng),對馀姚人恨之入骨,將燕京的馀姚籍官員全部調到外地,一個也不留。正德九年(1514年)八月,黃珣卒于家,朝廷賜祭葬,贈太子少保。 嘉靖初追謚文僖。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439—1508 【介紹】: 明江西安福人,字公實,號介庵。景泰初以父張洪死土木之難,為國子生。天順八年進士。成化元年,授兵部主事。累遷為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與林瀚、林俊、章懋稱南都四君子。正德間以左都御史論奏劉瑾,罷官。有《介軒集》。
張敷華(1439年—1508年7月20日),字公實,號介庵,江西吉安府安??h(今江西省安福縣)人,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景泰初年,進入國學。天順八年(1464年),登進士,改庶吉士。成化元年(1465年),與劉大夏從部事,授兵部主事,升任郎中。成化十一年,出任浙江參議,居浙江十余年,歷任浙江布政使。弘治初年,遷湖廣布政使。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山西,中途奔喪,除服后恢復原職。在任期間處理糧運管理等。改為陜西巡撫,制定婚喪禮儀等。之后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弘治十二年(1499年),改右都御史,總督漕運,兼巡撫淮、揚等府。之后掌管南京都察院,與南京吏部尚書林瀚、僉都御史林俊、國子監(jiān)祭酒章懋共稱「南都四君子」,就遷南京刑部尚書。正德元年(1506年),召為左都御史。同年冬,大臣與言官請求驅逐劉瑾等宦官,內閣力主此事。武宗猶豫不決。繼而朝廷風氣大變,宦官勢力大增。張敷華只能與楊守隨辭職,至徐州時乘坐小艇遇到洪水,觸石幾乎溺死。劉瑾仍然忌恨,欲借湖廣倉儲浥爛事,連坐張敷華。翰林院修撰康海對劉瑾說:「吾秦人愛張公如父母,公忍相薄耶?」劉瑾于是稍微解意,仍然連坐其與楊守隨罪。次年六月病卒。
人物簡介
汝泰(1446年—1511年),字其通,一字元吉,號來齋,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人,民籍。汝贊之??。早年與同郡李應禎、吳寬、同邑姚明、史鑒并以文學著名,所撰文章傳播遠近。登弘治二年(1489年)應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一十名舉人。四十四歲中式弘治九年(1496年)丙辰科會試第一百一十三名,二甲第四十二名進士。拜南京吏部考功司主事,時倪岳為南吏部尚書,素知汝泰之名,一見喜甚。不久倪岳被召去職,而汝泰亦遷驗封司郎中,福建林瀚接任尚書,以汝泰有時望,奏改考功司郎中。汝泰甄別人物,辭情并至。久之,擢永州府知府。正德六年(1511年)?未卒于官。所著有《來齋集》。
人物簡介
林綱,本閩人,其父林煒,于明英宗天順間省舅楊巡宰至瓊州,因僑居會同縣(今屬海南省),納室不歸,后竟膠留,死于客。孝宗弘治十四年(一五〇一),綱謁其族祖南京蒙宰林瀚,灑淚相見。瀚婉導其歸籍不得,綱乃書二絕別之。事見明正德《瓊臺志》卷四二。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472—1541 【介紹】: 明福建閩縣人,字利瞻,號小泉。林瀚子。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兵部主事,歷郎中,出為蘇州知府。嘉靖中,官至工部尚書。世宗大興土木,庭?規(guī)劃多稱意。后詔建沙河行宮,庭?議加天下田賦,被劾,罷歸。有《小泉錄稿》。
林庭?(1472年—1541年),字利瞻,號小泉,福建福州府閩縣林浦鄉(xiāng)人。林镠之孫,林瀚之子。弘治八年(1495年)乙卯科福建鄉(xiāng)試舉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己未科二甲第二名進士,次年授兵部武庫司主事,督放京衛(wèi)官軍冬衣。之后調任職方司,清理軍冊于南京,轉員外郎,升武庫司郎中,調任職方司。吏部尚書張?欲改其為監(jiān)察御史,其堅持謝絕,后改為蘇州知府。在任期間恰逢連年水災,其上書請停止織造、罷黜苛捐雜稅,后得到批準。正德六年(1511年)十一月升為云南左參政。正德九年進京入覲,因父老乞求歸養(yǎng)。嘉靖年間,父喪丁憂除服后,起為江西右參政,升湖廣右布政使。嘉靖五年(1526年)入覲,次年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保定等府兼提督紫荊等關,不久罷任歸。嘉靖八年七月起升南京兵部右侍郎,十一年三月入為工部右侍郎,乞求皇帝減少工程持儉約。隨后升工部左侍郎,掌部事,十四年八月升工部尚書,加封太子太保。嘉靖十六年六月被御史桑喬、給事中管見所彈劾。之后乞求致仕,嘉靖二十年八月卒于家,享年七十。贈少保,謚康懿。
人物簡介
【生卒】:1479—1551 【介紹】: 明江西寧州人,字汝和。正德三年進士。授南京御史。強直敢言,以兵部尚書王敞附劉瑾以進,上疏請斥革。嘉靖初遷浙江參議,再遷湖廣按察使,官至刑部尚書。維基
周期雍(1479年—1551年),字汝和,號泉坡,江西南昌府寧州(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明朝刑部尚書,同進士出身。由國子生中式甲子科(1504年)江西鄉(xiāng)試第五名舉人(《春秋》經魁),正德三年(1508年)中式戊辰科會試第一百六十八名,第三甲第一百二十五名進士。四年五月授南京云南道監(jiān)察御史。劉瑾伏誅后,當年劉瑾罷黜的官員均恢復職位,然而給事中李光翰、任惠、徐蕃、牧相、徐暹、趙士賢,御史貢安甫、史良佐、曹閔、王弘、葛浩、姚學禮、張鳴鳳、王良臣、徐鈺、趙佑、楊璋、朱廷聲、劉玉,部郎李夢陽、王綸、孫磐等當年彈劾閹黨的官員卻沒有錄用。周期雍于是與同官王佩上疏請求,遂眾人得以召用。兵部尚書王敞因依附劉瑾而晉升,周期雍上疏請罷黜。期間焦芳、劉宇等人尤在位,而劉大夏、韓文、楊守隨、林瀚、張敷華卻沒有昭雪,周期雍均上疏討論。此后陳金討江西民變,縱容苗兵殺掠,周期雍均檢舉揭發(fā)。此后清軍廣東,彈劾鎮(zhèn)守武定侯郭勛,陳金與郭勛皆被斥責。此后,周期雍出任福建僉事,朱宸濠謀反時,周期雍率軍趕赴征討,平定后歸還。嘉靖初年,復除河南僉事,四年(1525年)正月升任浙江左參議,討平溫、處礦盜。六年(1527年)九月升浙江右參政,此后再升湖廣按察使。嘉靖九年(1530年)三月,升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整飭薊州兵備兼巡撫順天,期間修復邊疆防備。十年五月入朝擔任大理寺卿,十一年丁父憂。十四年七月起原職,十五年十一月升任刑部右侍郎,十七年四月升刑部左侍郎。嘉靖十八年,升都察院右都御史,六月拜為刑部尚書。言官彈劾其收受賄賂,吏部調查后證明此為誣陷。嘉靖十九年八月,翊國公郭勛借風霾之事勸明世宗罷免大臣,周期雍遂辭職歸鄉(xiāng)。家居十年后去世。
人物簡介
【生卒】:1506—1581 【介紹】: 明福建閩縣人,字利仁,號肖泉。林庭□弟。嘉靖十四年進士。授翰林檢討。官至南京禮部尚書。謚文僖。維基
林庭機(1506年—1581年),字利仁,號肖泉,福建福州府閩縣林浦鄉(xiāng)人。林镠之孫,林瀚之子,林庭?之弟。嘉靖四年(1525年)乙酉科福建鄉(xiāng)試第十一名舉人,十四年(1535年)乙未科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升司業(yè),擢南京國子監(jiān)祭酒,累升至工部尚書。明穆宗繼位,林庭機調禮部尚書,陪同入京。當時其子林熑已為國子監(jiān)祭酒,遂請求致仕歸鄉(xiāng)。萬歷九年(1581年)去世,贈太子太保,謚文僖。著有《世翰堂稿》。
人物簡介
【介紹】: 明福建閩縣人,字貞恒。林庭機長子。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授翰林檢討,數(shù)遷為國子祭酒。萬歷初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謚文恪。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貞恒,閩縣人。嘉靖丁未進士,累官南禮部尚書贈太子少保謚文恪有對山集維基
林熑(1524年—1580年),字貞恒,號對山,福建福州府閩縣林浦鄉(xiāng)人。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丙午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九名舉人,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聯(lián)捷丁未科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升修撰。之后擔任景恭王講讀,隨后在國子監(jiān)任職,三次升遷,直至祭酒。至此林氏祖孫三代林瀚、林庭機、林熑均擔任祭酒一職,為史上獨有。之后,改為禮部右侍郎,擔任日講官。不久,再遷吏部侍郎,調任南京,兼署禮部事務。當時魏國公徐鵬欲廢長立幼,林熑持不可。萬歷元年(1573年),升任南京工部尚書,改南京禮部尚書。因母喪離職,服闋,因父老乞歸養(yǎng)。卒贈太子少保,謚文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