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吉安府泰和人,字正言。景泰五年進士。授編修。成化初為經(jīng)筵講官,與修《英宗實錄》。進侍讀,歷侍讀學士。謀為禮部侍郎,為吏部尚書尹旻所格,既而以中旨得之。后任南京吏部侍郎。二十二年,以萬安、李孜省力,為戶部左侍郎兼翰林學士,入閣,旋進兵部尚書。次年,弘治帝即位后罷。又數(shù)年而卒。維基
尹直(1431年—1511年),字正言,號澄江,江西泰和人。景泰五年(1454年)甲戌科進士。改庶吉士,授編修。成化初年,充經(jīng)筵講官,與修《英宗實錄》。總裁欲革去景泰帝號,曾建議不可去除帝號。《英宗實錄》修成,進侍讀,任侍讀學士。成化六年(1470年),上疏乞纂修《大明通典》,并續(xù)成《宋元綱目》。成化十一年(1475年)任禮部右侍郎。因父喪丁憂去職。守喪結(jié)束,起用為南京吏部右侍郎,改南京禮部左侍郎。成化二十二年(1486年)春,召佐兵部。針對占城王棄國來求援、貴州鎮(zhèn)巡官邀功謊奏苗反,兩事提出正確意見,而后被重用,任戶部兼翰林學士,入內(nèi)閣。此后為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尹直明敏博學,練習朝章,而急于進取。個性矜忌,不自檢飭,與吏部尚書尹旻相惡。尹直初覬禮部侍郎,而尹旻推薦他人。尹直以中旨得之。次日遇旻于朝,舉笏謝。尹旻回之:「公所謂簡在帝心者。」(你是皇帝心中的人選)自是怨益深。后在南部八年,郁郁不得志,萬安、彭華謀定內(nèi)召入閣,卻被劉旻輒持不可。諸朝臣亦皆畏直,幸其在南。成化二十二年要求推薦兵部左、右侍郎,吏部尹旻列何琮等八人。詔用何琮,而尹直以萬安、彭華及李孜省力薦,中旨召還。與李孜省合作陷害尹旻父子得罪,又構(gòu)罷江西巡撫閔圭,引起與論喧然不平。孝宗即位,給事中宋琮及御史許斌上報尹直自初為侍郎以至入閣,夤緣攀附,皆取中旨。孝宗于是薄其為人,令其致仕。弘治九年,尹直上表賀萬壽,并以太子年當出閤,上《承華箴》,引先朝少保黃淮事,冀召對。帝卻之。正德年間卒,謚文和。《明史》有傳。
人物簡介
【生卒】:?—1510 【介紹】: 明山東歷城人,字用和。成化十一年進士。授襄陵知縣,入為御史。憲宗末年數(shù)笞言官,鼐力諫不止。以論妖僧繼曉等事,借他事謫官。弘治間起為河南按察僉事,累擢為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正德初以忤劉瑾,斥為民。后復官。學者稱柏山先生。維基
張鼐(1443年—1510年),字用和,山東濟南府歷城縣(今山東省濟南市)人,成化乙未進士,正德初官至南京右都御史。因得罪劉瑾、焦芳,獲罪下獄。后平反,嘉靖初賜祭葬。早年出身國子生,進山東鄉(xiāng)試第五十一名。成化十一年(1475年)登乙未科進士。授襄陵縣知縣,入為監(jiān)察御史。憲宗末年,曾經(jīng)劾妖僧繼曉、方士鄧常恩等,巡按江西。因尹直等構(gòu)罪,張鼐與巡撫閔圭被貶,謫為郴州判官。孝宗弘治三年(1490年),升河南按察司僉事,進參議,因協(xié)助治理黃陵岡遷副使。弘治十五年(1502年),升按察使。同年秋,授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武宗繼位后,張鼐改巡撫宣府。正德元年(1506年)召還,進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署院事。因得罪劉瑾,改南京右都御史,與焦芳父子交惡,因遼東軍餉等事被逮捕下獄。總兵官毛倫等具奏諸人苦狀,后得到折價從緩。劉瑾被誅后,已去世的張鼐獲恢復官職。
人物簡介
【生卒】:?—1518 【介紹】: 明廣東博羅人,字廣漢。成化二十三年進士。除建陽知縣,筑城郭,建朱熹諸賢祠。累擢為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進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諸府,所部水軍,請??椩臁ぜ又翍舨坑沂汤?。全粵詩·卷一六二
張津(一四六四—一五一八),字廣漢,號羅峰。博羅人。明憲宗成化二十三年(一四八七)進士。初授建陽知縣。憂歸,補大冶,徵授御史。孝宗弘治十四年(一五〇一),忤旨下獄,尋得釋。武宗正德初,巡按廣西,出為泉州知府。以不附劉瑾,削籍為民。瑾敗,起任寧波知府,遷山東左參政,擢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進右副都御史,巡按應天諸府。官至戶部右侍郎。卒,贈南京戶部尚書?!?a target='_blank'>明史》卷一八六、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九〇有傳。維基
張津(?—1518年),字廣漢,廣東承宣布政使司惠州府博羅縣(今廣東省博羅縣)人,明朝戶部侍郎。廣東鄉(xiāng)試第五十八名舉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中式丁未科三甲第八十一名進士。授建陽縣知縣。升監(jiān)察御史。弘治十四年,吏部尚書職位缺,廷臣推馬文升、閔圭,而張津與同官文森、曾大有請用致仕尚書周經(jīng)、兩廣總督劉大夏等,忤逆旨意而下詔獄。后言官論救得以釋放。明武宗繼位后,巡按廣西,彈劾總鎮(zhèn)中官韋經(jīng)擅移官帑。之后出任泉州府知府。劉瑾被誅后,起用為寧波府知府、升山東左參政、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之后晉為右副都御史,巡撫應天府等地。后加戶部右侍郎,仍巡撫應天。死后,贈南京戶部尚書。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466—1542 【介紹】: 明山東黃縣人,字道夫,號海山。弘治三年進士。授鄢陵知縣。召拜御史,督畿輔馬政。正德初議吏部尚書人選,時中詆劉大夏昏耄、閔圭和媚,兩人求退,焦芳乃得之。論者咎時中。旋巡按宣府、大同,逮系武職貪污者百余人。為東廠太監(jiān)邱聚所奏。劉瑾捕時中下獄。世宗時為兵部尚書,后為刑部尚書。以論御史馮恩獄,主從寬,得罪閑住。久之,復官致仕。
王時中(1466年—1542年),字道夫,號海山,山東承宣布政使司登州府黃縣(今山東省龍口市)人,弘治庚戌進士,累官兵部尚書、刑部尚書。弘治三年(1490年)庚戌科進士。授鄢陵縣知縣。升監(jiān)察御史,督察畿輔馬政。正德初年,請革近畿皇莊,不報。吏部尚書馬文升致仕,朝廷官員都希望劉大夏、閔圭繼任。王時中則詆毀閔圭和媚,劉大夏昏耄。兩人遂各求退,焦芳遂得此職位,眾人都指責王時中的錯過。此后出按宣府、大同,逮捕武職貪污者百馀人,為東廠太監(jiān)丘聚所奏。劉瑾逮捕王時中下詔獄,荷重枷于都察院門。當時王時中正病重,其妻子看望時,遇到都御史劉宇,大哭且詬罵。劉宇不得已而向劉瑾求情,最后釋放,謫戍鐵嶺衛(wèi)。劉瑾被誅,起用為四川副使,遷湖廣按察使。正德十二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寧夏。明世宗繼位,召為右副都御史。父喪除服,起用故職。歷任兵部左侍郎,代李鉞為兵部尚書。因敘薊州平盜功,濫及通州守備鄢祐,為言官李鳴鶴等所彈劾。王時中乞休,繼續(xù)被給事中劉世揚等彈劾。嘉靖十年四月,起用為兵部尚書。不久調(diào)任刑部尚書。坐論御史馮恩獄,落職閒住。久之遇赦,復官致仕。
人物簡介
劉茝,一作劉茜,字惟馨,四川承宣布政使司重慶府涪州(今重慶市涪陵區(qū))人。弘治十二年(1499年),登己未科進士,授戶科給事中。曾彈劾戶部尚書掞鐘縱容其子受賄、并論外戚慶云侯、壽寧侯家人侵牟商利等罪,有直聲。正德元年(1506年),吏部尚書馬文升致仕,朝廷推舉候選人。御史王時中反對舉薦閔圭、劉大夏,劉茝則上疏反駁。當時劉瑾攝政,盡召孝宗老臣歸還,并以其黨羽替代。劉茝反對,因忤逆旨意被奪俸三月。當時,劉健、謝遷致仕,劉茝與刑科給事中呂翀抗章乞留,言語傷及劉瑾,被下詔獄鞫治、廷杖削籍。劉瑾伏誅,劉茝起用為金華府知府,有治行。嘉靖初年,改長沙府知府,升江西按察使司副使,卒于任內(nèi)。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503—1559 【介紹】: 明浙江烏程人,字師望,號午塘。閔圭從孫。嘉靖十一年進士。授編修。累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有《午塘集》。
字師望,烏程人。嘉靖壬辰進士,歷官南禮部尚書贈太子少保有午堂集維基
閔如霖(1503年—1559年),字師望,號午塘,浙江湖州府烏程縣織里鎮(zhèn)晟舍人,軍籍,祖籍山東兗州府濟寧州,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嘉靖七年(1528年)戊子科浙江鄉(xiāng)試第八十八名舉人,十一年(1532年)中式壬辰科會試第二百八十三名,二甲第五十九名進士。工部觀政,選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升侍讀學士,升太常寺卿,掌國子監(jiān)祭酒事。歷官禮部左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掌翰林院事,教習庶吉士,改吏部左侍郎,掌詹事府事,仍教習庶吉士。三十五年(1556年)升南京禮部尚書,三十八年(1559年)卒,贈太子太保。
人物簡介
【生卒】:1512—? 【介紹】: 明浙江烏程人,字安卿。閔圭孫。嘉靖十年舉人。十四年,授應天府通判,政尚簡易。以忤上官,調(diào)兩淮運判,轉(zhuǎn)荊州府通判,筑堤防水,人稱閔公堤。民稱之。
人物簡介
【生卒】:1521—1595 【介紹】: 明浙江烏程人,字時良,號印川。嘉靖二十九年進士。四十四年,任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與總理河漕朱衡共開新河。以丁憂去。隆慶四年,主持塞邳州、睢寧決口。后坐事被劾罷。萬歷五年,河、淮大決。次年,張居正命主治理。時黃水北流,全淮南移,季馴塞決口,筑堤防,借淮之清刷河之濁,筑高堰束淮,使河、淮并流,以浚海口。次年工成,進工部尚書。張居正卒,季馴以黨庇居正,落職為民。十六年,再起總督河道,加工部尚書。前后四奉治河之命,歷二十七年。有《河防一覽》、《兩河經(jīng)略》、《兩河管見》。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時良,烏程人,嘉靖庚戌進士,除九江推官,擢江西道御史,歷僉都御史,治河,累官南兵部尚書,罷歸,起刑部尚書,加太子少保,總理河道。有留馀堂集。維基
潘季馴(1521年5月28日—1595年5月20日),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烏程匯沮村(今湖州吳興環(huán)渚街道常溪村)人古稱槐溪,因村周多槐樹而名。東晉后易名匯沮,取溪水會合之意,南朝宋元嘉間,有孝廉潘綜舍命救父,因事跡感人而被朝廷詔旌純孝里,2002年外溪與西鄰常田圩合并,更名為常溪村。,歸安縣民籍,祖籍江南西道婺源(今江西)十二世祖仲陽,仕唐宦居閩之建陽。十八世祖逢辰,唐末再徙婺源之桃溪。三十世祖萬,元末回遷匯沮。,水利專家,同進士出身。潘季馴父名潘夔,母閔氏,為刑部尚書閔圭之女,亦有研究者認為是閔氏是閔圭的孫女,閔圭次子閔聞的次女。潘季馴有三個兄長潘伯驤、潘仲驂、潘叔駿。自幼聰慧,七歲能寫文章,補博士弟子。為歸安縣學貢生。浙江鄉(xiāng)試第九名舉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潘季馴中庚戌科會試第一百十三名,三甲七十三名進士。初授九江推官,三十三年正月擢升江西道御史,三十八年巡按廣東,行《均平里甲法》,斥抑豪強。四十一年六月提調(diào)北直隸學校,四十二年十二月升大理寺右寺丞。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由大理寺左少卿進右僉都御史,總理河道,開始治黃生涯。次年,以接浚留城舊河成功,加右副都御史,不久因丁憂去職。隆慶四年(1570年)河決邳州、睢寧,起故官,再任總河,塞決口。次年報河工成,尋以運輸船只漂沒事故,遭勘河給事中雒遵劾,罷去。萬歷四年(1576年)夏再起官,巡撫江西。次年召為刑部右侍郎。萬歷六年(1578年)夏,以右都御史兼工部左侍郎總理河漕,九月興兩河大工,次年工竣,黃河下游得數(shù)年無恙。萬歷八年(1580年)春,加太子太保,進工部尚書,九月遷南京兵部尚書。萬歷十一年(1583年)正月,改刑部尚書。張居正身后被抄家,長子張敬修自縊死,全家餓死十馀口。潘季馴看不下去,上疏明神宗說,“治居正獄太急”,“至于奄奄待斃之老母,煢煢無倚之諸孤,行道之人皆為憐憫。”皇帝看了不高興。后被御史李植劾以黨庇張居正,落職為民。有官員為他鳴不平。萬歷十三年(1585年)夏四月,天遇大旱,御史蔡系周上疏謂:“古者朝有權(quán)臣,獄有冤囚則旱。今李植以至尊脅廷臣,專權(quán)之漸也。且御下欲雪枉,而刑部尚書之枉先不得雪。今日之旱,實由于此。”在家鄉(xiāng)筑有潘公橋。萬歷十六年(1588年)黃河大患,以給事中梅國樓等薦,復官右都御史,總督河道,萬歷十九年(1591年)冬,加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次年,以病辭休。歸后三年卒,葬于今湖州八里店鎮(zhèn)三墩村曹家墩。
人物簡介
閔夢得(1565年—1628年),字翁次,一字禹錫,號昭馀,浙江湖州府烏程縣織里鎮(zhèn)晟舍人,軍籍,祖籍山東兗州府濟寧州。閔圭五世孫,閔一范長子。萬歷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浙江鄉(xiāng)試舉人,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二甲第七名進士。授工部主事,二十八年(1600年)升郎中,三十七年(1609年)出為漳州府知府。升四川左布政使。天啟五年(1625年)三月升偏沅巡撫,六年(1626年)閏六月升兵部右侍郎、總督四川貴州云南湖廣廣西等處地方提督軍務,七年(1627年)升兵部尚書。崇禎元年(1628年)卒于任,贈太子太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