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嗣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維基
潘浚(?
—1627年),字季深,廣東廣州府南??h人,軍籍。
幼穎悟過人,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庚子科廣東鄉(xiāng)試舉人,二十九年(1601年)辛丑科進士,授江西安??h,縣多巨室豪橫,田賦不均,浚定為丁從糧起,貧富無所偏累。
誅劇盜,禁愚民服毒草,治悍仆叛主者,與為約法,邑民詟服。
軍匠逋役著藉以稽之,在任七年,轉兵部主事,改山西道御史。
首疏澳門諸番為領海肘腋之患,又疏減粵東稅銀,奏止續(xù)差粵東收稅阮監(jiān)。
出按貴州,時苗仲梗道,殺越人于貨,奉命擒剿,諸苗斂戢。
尋以艱去,所積贖錢二千余金,悉捐修平壩橋道路。
丙辰服闋,即差按云南,汰墨吏,御狡彝,發(fā)奸弁,懲狂士,蠲貢金,以贖鍰四千置學田。
有嚴解元者,其妻暖昧事發(fā),同年李嗣淳生埋之,浚力正其擅殺之律。
天啟壬戌,升太仆寺少卿,巡視東路。
歷三載,擢左僉都御史,甫三月,魏忠賢欲為所親地,出為南京刑部右侍郎。
未幾,復改北,會海內并建忠賢祠者,不一違命,即逮系,浚多所庇宥。
忠賢知不附己,乃出為南刑部尚書,先后雪冤抑無算。
有太學生倡建忠賢祠,浚嚴正其罪,期月之后,以病乞歸,至豫章卒,安福士民縞衣冠出奠者數十百人。
浚為人負氣節(jié),有膽略,遇事不動聲色。
居家端方廉靜,片刺不入公府。
所居鄉(xiāng)兩江潦漲,田廬淹沒,浚請兩臺,捐鍰增筑良安圍二千九百丈,至今蓄泄有賴。
卒贈太子少保,遣官諭祭葬,祀鄉(xiāng)賢。

人物簡介

全臺詩
鄭如蘭(1835~1911),字香谷,號芝田,清淡水廳竹塹人,鄭崇和三子用錦之次子。
少年勤學,取進生員,因成績優(yōu)異而補增生,受知于臺灣道丁曰健。
光緒十五年(1889),因為辦團練有功,由增生授候選主事,賞戴花翎,后加道銜。
家業(yè)素豐,但自奉甚儉,尤不喜以財富誇耀于人,唯對公義之事則未有吝色,凡邑中所需困急,莫不慷慨捐輸,故人人稱誦其德行善舉,頗能克承鄭崇和、鄭用錫、鄭用鑒鄉(xiāng)賢之風范。
鄭如蘭對詩歌創(chuàng)作及詩社活動頗為熱愛,廣結林亦圖、鄭鵬云、王松、吳澄秋……等詩人,在北郭園中詩酒酬唱,風雅不輟,甚受騷壇雅士的推崇,繼鄭用錫、林占梅之后,成為竹塹文壇領袖。
平生寫作不少,頗多散佚,生前亦未付梓,棄世后三年(1913),其孫鄭肇基始裒輯之,并托囑王松擔任校讎,委由臺北《臺灣日日新報》出版印刷。
詩集名為《偏遠堂吟草》,乃因如蘭書齋之名而得。
計有古今體詩一百五十八首,涵蓋清代及日治時期之創(chuàng)作,尤以清代為主。
民國八十一年(1992),龍文出版社據此版本重新影印,是目前市上通行本,以下所錄,即據此編校。
關于鄭如蘭之詩作,鄭家珍以為與陶潛詩風近似;吳曾祺譽其風格沖融凝遠,讀之使人和靜;陳衍也以為「偏遠堂詩專主性情,其學陶、白也固宜?!?div id="sgaqgmr" class='inline' id='people_72246_0_9_comment'>

人物簡介

詞學圖錄
徐乃昌(1866-1946) 字積余,號隨庵,室名積學齋、積余齋、小檀欒室、鏡影樓等。
安徽南陵縣人。
光緒十九年(1893)舉人,江蘇候補知府,官至江南鹽法道兼金陵關監(jiān)督。
藏金石、圖籍甚富。
繆荃孫云:"學問淹博、收藏富有,冠冕皖南。
" 又為刻書家,所刻書皆精善,藝林推崇。
所藏宋元刊本收入《隨庵叢書》者凡16種。
藏有稿本《硯溪先生遺稿》、《小謨館室詩集》等。
其他自刻之書,尚有《積學齋叢書》20種(皆清人未刻之著作)、《小檀欒室匯刻閨秀百家詞》100種,以及《積余齋叢書》21種、《懷幽雜俎》12種、《隨庵所著書四種》等,總數近200種,為近代以一己之力刊刻圖籍最多之藏家。
《隨庵藏器目》為其藏古器物目錄,著錄鐘、鐸、鼎共92件,多阮蕓臺、何夢華、潘伯寅、吳平齋、吳清卿、劉鐵云等人舊藏。
身后藏品盡散,其后人曾于老西門設一書店售其未盡之書,未幾書盡店歇。
佳本多歸天津李嗣香,藏書家黃裳及復旦大學圖書館均有所得。
金石碑刻拓本萬余張于解放初輾轉歸于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該館為之特制大樟木柜三,分類貯藏。
有《積學齋藏書目》、《積學齋藏書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