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洪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孫遭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浙江錢塘人,字孟博,號東巖老人。
博覽群籍,有詩名,善行草,尤精針灸術,療治未嘗責報。
少與翰林王洪善,家貧親老,祿薄不給,適始終周濟之。
有《東巖老人集》。

人物簡介

甬上耆舊詩·卷十三
字允清,布政麟子也。
少嗜學,以父任充國子生,舉順天鄉(xiāng)試,授刑部主事,歷郎中,出為福建按察副使,改湖廣,復改陜西奉敕,撫治荊襄漢中。
時都御史項忠、都督李震收捕山賊小王洪,濫殺流民就食者三千馀人,誣楊太等十一尸為黨,俘之。
公廉其狀,即引同官力爭,太等得不死。
監(jiān)軍張寬復謀發(fā)兵搜捕入山流民,公抗言曰:流民計避死入山,前所殺已過當,奈何復益之以要功耶?
寬等懼得止,因大銜之。
既而論功,各進秩有差,公獨無所敘,遂以右布政力請年致仕。
公由刑曹出為三省藩臬,凡三十馀年,脩整如一,時論以有守稱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僧。蘇州府長洲人。俗姓楊,字東白,別號曉庵。官家子弟。少即通釋典,兼習諸史百家言。永樂間應召與修《永樂大典》,?!洞蟛亟?jīng)》。賜金縷僧伽黎。時名人多與之為方外交。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東白,長洲人。住持蘇州永定寺復主松江延慶永樂中授僧綱司副都綱與修大典后偕德完懷瑾自京還吳有江行唱和詩集
大明高僧傳·卷第三 解義篇第二之三
釋善啟字東白別號曉庵。姑蘇長洲楊氏子。世為宦族。甫能言即通釋典如舊熟。父母異之。知是法器舍入永茂院出家。無幾薙染受具。屏跡龍山研窮大藏。百氏諸史無不精究。永樂戊子出世郡之延慶寺。明年應召纂修永樂大典并校大藏經(jīng)。賜金縷僧伽黎。一時名人若沈民望王汝玉錢原溥輩皆為方外交?;蜣q儒釋之異。師曰。無論圣人理同且各為其教。又曰。東魯垂道西竺見性皆莫先于厚本。故吾儕雖離父母而養(yǎng)生送死率皆從厚。與兄弟極友愛。正統(tǒng)癸亥示寂。塔于龍山。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善啟。
字東白。
曉庵其號。
姓楊氏。
蘇之長洲人。
楊故簪組。
累世家吳之支硎山。
值兵徙北郭。
父永年。
母陸氏。
師甫能言通佛典。
父母異之。
命入無量壽院。
禮永茂為落發(fā)師。
既長。
屏跡龍山。
窮日夜力于經(jīng)史百氏不輟。
聲譽隱然起。
少師姚公廣孝。
善世洽公南洲。
皆器重之。
而典記于洽公者甚久。
永樂元年。
主蘇之永定。
六年。
主松之延慶。
逾年擢本府副都綱。
住南禪寺。
尋應召纂修永樂大典。
預校大藏經(jīng)。
賜金縷袈裟一襲。
時三殿災。
詔求直言。
師上疏陳利病。
不報。
一時名人。
如沈民望。
王希范。
王汝玉。
陳嗣初。
錢溥。
趙宗文。
皆與師為方外交。
嘗遇牡丹盛開。
邀集題賞。
錢塘瞿宗吉。
雄于詞賦。
師與對壘。
常用一韻往復百首。
詞鋒益銳。
海內(nèi)傳焉。
此師之緒馀也。
正統(tǒng)八年十一月八日卒。
距洪武三年十一月十五日。
世壽七十五。
僧臘六十。
即示寂之歲。
弟子等奉柩。
歸葬于舊隱龍山。
遵治命也。
錢文通公溥。
銘其塔。
敘曰。
夫以交之深者知必至也。
言之夥者情必厚也。
昔宣德間。
大理卿胡公槩。
巡撫東吳。
威聲大振。
于師獨加敬禮。
時溥方冠。
欲應鄉(xiāng)舉謁公。
師忽見而喜之。
遂入白于公。
得預鄉(xiāng)舉。
然溥亦始聆論議。
察其動止。
毅然一儒者。
繇是往還[款-士+止]洽。
數(shù)日不見。
必折簡招之。
簡類歐語。
作字有帖意。
見必肅衣。
焚香啜茗。
坐語移時。
去則且談且送。
或閉戶發(fā)篋。
出古人真跡。
對閱評品。
詩文皆不務蹈襲以為奇。
至論儒釋之辯曰。
且各為其教。
又曰。
東魯垂道。
西竺見性。
皆莫先于厚本。
故雖離父母。
養(yǎng)生送死。
一務從厚。
與兄弟極友。
愛撫諸侄。
教養(yǎng)兼至。
交四方宿儒名緇必以誠。
未嘗見惰容。
然非其人。
亦未嘗與交此。
韓子謂墨名而儒行者也。
溥也荷師期待既久。
倘以馀齒。
無負于斯世。
則亦無負于所知矣。
(何氏叢說云。
錢文通。
小時即有文譽。
郡中有一僧。
名善啟。
號曉庵。
有詩名能書。
乃十大高僧之流亞也。
永樂中召至京師。
修大典。后為僧官。
住南禪。
周文襄公為巡撫。
甚重之。
每公事稍暇。
即往南禪。
與啟公談語。
時錢文通為秀才。
亦與啟公交款。
一日學中散堂。
過謁啟公。
以藍衫置欄栒上。
繼而文襄適至。
屏當不及。
文襄問之。
啟公因稱文通之才。
文襄即請相見。
索其舊作。
觀之。
大加賞識。
遂為相知○何氏言巡撫。
是周。
錢自云是胡。
當是兩時。
胡前而周后)。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善啟,字東白,別號曉庵,長洲楊氏子。世為宦族,甫能言,教誦彌陀如舊習。父母異之,知是法器,舍入永茂院,無幾,薙染受具。屏跡龍山,研窮大藏,百氏諸史,無不精究。永樂戊子,出世延慶寺,明年應召纂脩《永樂大典》,并?!洞蟛亟?jīng)》,賜金縷僧伽黎。一時名人若沈民望、王汝玉、錢原溥輩皆為方外交。或辯儒釋之異,啟曰:“無論,圣人理同,且各為其教?!庇衷唬骸皷|魯垂道,西竺見性,皆莫先于厚本,故吾儕雖離父母,而養(yǎng)生送死率皆從厚,與兄弟極友愛。”正統(tǒng)癸亥示寂,塔于龍山。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370—1415 【介紹】: 明福建永福人,先世山東東阿人,字孟揚,一作孟揚。洪武中領鄉(xiāng)薦,入國子監(jiān)。旋陳情養(yǎng)母。永樂初授國史院檢討,與修《永樂大典),充副總裁。旋參英國公張輔軍攻交趾,還守故官。與解縉交好,后坐縉黨,下獄死。為人目空四海,辯若懸河,視余子瑣瑣,以是名雖日彰,謗亦隨之。有《虛舟集》。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孟陽,東阿人,流寓閩中。洪武庚午舉人。永樂初,用薦授國史院檢討,命參英國公張輔軍,坐黨獄死,有《虛舟集》。
明詩紀事·甲簽·卷十
稱字孟揚,其先東阿人,父翰流寓閩中,著籍永福。
洪武庚午舉人,永樂初,徵為國史檢討,充大典總裁。
出參英國公張輔軍,坐解縉黨下獄死。
有《虛舟集》五卷。
(《劉昌懸笥瑣探》:吉水解學士縉,天質(zhì)甚美,為文不屬草,頃刻數(shù)千言不難,一時才名甚噪。
時杭有王洪希范,吳有王隧汝玉,閩有王稱孟揚,常有王達達善,皆官翰林。
四人者詞翰流麗,孟揚常謂希范曰:「解學士名聞海內(nèi),吾四人者,足以撐柱東南半壁。
」識者謂為知言。
《國雅》:王翰檢孟揚典雅清拔,綽有天寶俊聲。
如「諸天花雨遍,雙樹慧燈懸」,「夜月桓伊笛,秋風驃騎營」,「孤帆乘吹發(fā),一雁渡江遲」,「江路猿聲早,山城榕葉涼」,「一燈今夜雨,千里故人心」,并是司空、皇甫之馀。
王兆云《詞林人物考》:孟揚氣節(jié)高勁,議論英發(fā),文章偉博,書法遒妙。
學士解大縉嘗稱其人品在蘇長公之列。
田按:孟揚、安中才藻略同。
孟揚以跌宕馳才,安中以雅麗著美。
孟揚古詩規(guī)撫陳黃門、李翰林,在唐調(diào)中特為高格。)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福建閩縣人,陳叔剛弟。少無宦情,后因人勸,始應科舉。正統(tǒng)十年進士。選監(jiān)察御史、廣東按察副使。嘗奉命同刑部郎中許振審錄冤獄,多所平反。卒于官。有《毅齋稿》。
明詩紀事·乙簽·卷七
叔紹名桭,以字行,叔剛弟。
正統(tǒng)乙丑進士,除御史,擢湖廣按察副使。
有《毅齋》。
維基
陳叔紹(1403年—1462年),名振,字叔紹,福建省福州府閩縣人,民籍,治《春秋》,年四十三歲中式正統(tǒng)十年乙丑科第三甲第六十五名進士。三月十七日生,行八,曾祖陳堯;祖陳鈺;父陳周,封四川道監(jiān)察御史;母林氏(封孺人)。永感下,妻楊氏,兄叔剛(翰林院侍讀);叔茂,弟叔復。由府學增廣生中式福建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會試中式第九十五名。正統(tǒng)九年,福建甲子鄉(xiāng)試中舉。正統(tǒng)十年,登乙丑科會試中進士,選監(jiān)察御史,升任湖廣副使。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421—1502 【介紹】: 明浙江嘉興人,字藎臣。正統(tǒng)七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歷員外郎。從英宗北征被俘,令飼馬,乘隙逃歸。天順時,歷官陜西按察使、陜西巡撫,疏浚鄭、白二渠,溉田七萬余頃。成化初,言三邊大將遇敵逗留,雖云才怯,亦由權(quán)輕,請許以便宜行事;并不拘成規(guī)選拔將才。所司拘于成例,不能用。召理都察院事。成化四年,總督軍務,鎮(zhèn)壓開成滿俊(滿四)起事。六年,再總督軍務,與總兵官李震鎮(zhèn)壓荊襄流民起事。事后,驅(qū)逐久居山中流民,被殺及因饑疫而死者數(shù)十萬人。官至刑部尚書。以劾汪直,斥為民。直敗,復官致仕。卒謚襄毅。有《藏史居集》。
槜李詩系·卷九
忠,字藎臣,嘉善人,居秀水。正統(tǒng)壬戌進士。歷刑部員外郎。從英廟北狩,陷沙漠,走七晝夜始達宣府,足刺蒺藜數(shù)百不覺也。歸晉廣東按察副使。歷陜西按察使。賑活饑民以萬計。憂去,軍民伏闕請留。詔奪情還陜。遷右副都御史撫其地。時洮岷番亂,調(diào)兵撫捕之。成化元年,寇入延綏塞。忠及寧遠伯擊走之。陜土亢且鹵,忠開龍首渠、鄭白渠,灌田七萬頃。固原土達滿四叛,有眾二萬,廷議推忠總師。忠曰:此賊須坐困之。乃據(jù)其水草,持百日,賊渴甚有降意。忠單騎入賊營,眾皆來歸。而滿四尚率驍騎劫營,大小百馀戰(zhàn)皆捷,擒其愛將楊虎,貍不殺,解所佩金鉤遺之,遣使內(nèi)應,賊遂平。升右都御史。京師大水,詔忠巡視順天諸郡,賑活無算。荊襄賊李胡子為亂,復詔忠督師往討。忠先榜諭散歸流民百四十萬,斬首三千馀級。因獻俘,上便宜十事。尋轉(zhuǎn)刑部尚書,改兵部。時巨珰汪直擅權(quán),忠疏其奸,罷直東廠。有御史戴縉附直上書,白其能,仍領廠事,遂構(gòu)忠,落職去。七年,諸奸敗,復忠原官。卒贈太子太保,謚襄毅。著有藏史居集。
維基
項忠(1421年—1502年),字藎臣,浙江嘉興府嘉善縣人,進士出身,官至兵部尚書。
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壬戌科進士,授刑部主事,進刑部員外郎。
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跟從明英宗北征,爆發(fā)土木堡之變,明軍戰(zhàn)敗,項忠乘間挾二馬南逃,之后馬疲棄之,步行七晝夜方抵達宣府。
景泰年間,由刑部郎中,升廣東按察司副使,巡按高州,后因從征瀧水瑤有功。
天順初年歷任陜西按察使,母喪丁憂,部民詣闕乞留,詔起復用。
當時陜西連年災荒,項忠發(fā)廩振,且請輕罪納米,使百姓賴以為救濟。
天順七年(1463年),召入為大理寺卿,百姓乞留,遂改右副都御史,巡撫陜西。
當時發(fā)兵平定洮、岷羌族民亂,后悉數(shù)招降。
之后在陜南開鑿水渠,使得西安引水入城。
之后疏通運河,灌溉涇陽、三原、醴泉、高陵、臨潼五縣七萬馀頃民田,為民愛戴、祠祀。
成化元年(1465年),上疏請減少兵役。
毛里孩進攻延綏,朝廷命令項忠與楊信帶兵抵禦,無功。
次年,楊信計劃大舉出兵河套,以項忠提督軍務。
此時賊寇再次攻陷開城,深入靜寧等六州縣,大掠而去。
項忠未能制止寇亂,被兵部彈劾,明憲宗特宥。
成化二年(1466年)召還管理都察院事。
成化四年(1468年),滿俊謀反,掠奪邊界,自稱招賢王,有眾四千。
都指揮邢端等抵禦均失敗,后叛軍達兩萬之眾。
御史命項忠總督軍務,與監(jiān)督軍務太監(jiān)劉祥、總兵官都督劉玉帥京營及陜西四鎮(zhèn)兵討伐。
大軍未行時,巡撫陳價等先以兵三萬進討又失敗。
當時,朝議欲增兵,而項忠考慮京軍脆弱不足恃,且更遣大將撓事權(quán),于是上言稱其調(diào)兵三萬三千馀人,足以滅賊。
大學士彭時、商輅均贊同其主張,于是沒有派遣京軍。
項忠于是與巡撫都御史馬文升分軍七道,抵石城下,與之交戰(zhàn)并多有斬獲。
伏羌伯毛忠乘勝奪其西北山,幾乎破城時忽然中流矢而死。
劉玉亦被圍困,當時諸軍欲退,項忠斬殺一千戶以治軍,后眾人力戰(zhàn),劉玉得以解圍。
之后圍困數(shù)日,襲擊獲勝。
論功,進右都御史,與林聰協(xié)掌院事。
成化六年(1470年),荊襄間流民叛亂,李原自立為平王,與小王洪、王彪等掠奪南漳等地,流民附賊者至百萬,史稱鄖陽民變。
憲宗詔項忠總督軍務,與湖廣總兵官李震討伐。
項忠采用分兵招降等策略,瓦解敵軍,大量流民出降。
項忠軍對流民進行屠殺,“盡草薙之,死者枕藉山谷。
其戍湖、貴者,又多道死,棄尸江滸”。
項忠在鎮(zhèn)壓之后,自立“平荊襄碑”,以歌功頌德,百姓則稱之“墮淚”。
項忠的濫殺并沒有解決荊襄的流民問題,流民“入山就食,勢不可止”,至成化十二年(1476年),改命都御史原杰招撫荊襄地區(qū)的流民,終于解決問題。
后項忠與兵部尚書白圭發(fā)生矛盾,互相彈劾。
憲宗仍重用項忠,進左都御史,蔭子綬錦衣千戶。
成化八年(1472年)召還,與李賓協(xié)掌都察院事。
成化十年(1474年),拜刑部尚書,尋代白圭為兵部尚書。
當時太監(jiān)汪直掌管西廠,異常恣橫,項忠屢遭侮辱不堪忍受,恰逢大學士商輅等彈劾汪直,項忠率領九卿亦彈劾汪直。
西廠遂罷撤,汪直因此忌恨項忠。
不久,西廠復設,汪直以吳綬為腹心。
項忠此前彈劾過吳綬,深表不安,稱病乞歸。
未行時,吳綬誣陷其罪,隨后給事中郭鏜、御史馮貫等亦交相彈劾項忠,此事牽連其子項經(jīng)、太監(jiān)黃賜、興寧伯李震、彰武伯楊信等。
詔法司會錦衣衛(wèi)廷鞫,項忠抗辯。
然而眾人均知其出自汪直之意,無人敢為之伸冤,項忠被貶為民,黃賜、李震亦獲罪。
汪直事敗后,恢復官職,不久致仕。
弘治十五年(1502年)去世,年八十二歲。
贈太子太保,謚襄毅。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時魁,平湖人。嘉靖壬辰進士,選庶吉士,除刑部主事,謫判滁州,有《柘湖集》。
維基
王梅(1503年—?
年),字時魁,號柘湖,浙江嘉興府平湖縣人。
嘉靖十一年(1532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二百零六名進士。
觀都察院政,選翰林院庶吉士,降州判官卒。
曾祖王洪,祖王鼎,父王鸞,母胡氏;繼母金氏。

人物簡介

維基
謝三賓(1593年—1672年),字象三,號寒翁,浙江鄞縣(今寧波)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天啟元年(1621年)辛酉科舉人,五年(1625年)中乙丑科進士,為錢謙益門生,同年任嘉定縣知縣。
崇禎四年,擢授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
崇禎五年(1632年)六月,巡按山東、兼軍前監(jiān)紀。
至昌邑時,緹騎逮前督師劉宇烈者,既至,三賓恐宇烈就逮,諸軍無主,乃身至行營,集將士宣布朝廷德意,取逃兵在獄者,斬之以徇,于軍中人心悚然,于是按閱營壘,查核糧草,戒諭守河官兵,但有不奉公差,擅渡濰河者斬之,賊諜遂絕。
山東巡撫朱大典至昌邑行營,時主客兵共三萬而暮氣萎薾,鞭策不前,大典以為必申嚴紀律,乃可驅(qū)而用之,于是與巡按謝三賓合疏請斬逃帥王洪、劉國柱以明軍法,得旨俱革職提問。
時各營俱抵登州,而行糧不繼,督糧僉事有懼而投繯者,更委青州道楊進督之,車重行遲,諸兵乏食。
三賓以催糧親至黃縣,涖催于路,令朱橋、黃山守兵絡繹遞接,又破黃時所獲驢頗多,以無食棄道上,三賓用賤值買之,分畀各營驅(qū)之駝糧,不三日,行營兵食遂充。
后以解萊復黃功,候補京堂,明年,登州平,六年十二月敘功進官至太仆寺少卿,丁憂歸。
南明隆武時期,授大學士。
南明魯王監(jiān)國朱以海曾經(jīng)任命他為大學士。
晚年與錢肅樂等為難,為鄉(xiāng)評所薄。
清軍下江南,謝三賓降清,多陷害江浙抗清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