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正念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5 首
逍遙詠 其九 北宋 · 趙炅
五言律詩
天地含清泰,陰陽道所成。
沖和玄妙術(shù),勿訝說長生。
起信何疑誤,迷來卻謗輕。
攝心歸正念(原注:正念思惟,攝心歸本。得萬法空空之理,悟人天我我之情也。),淡薄惡銷聲
⑴ 原注:天地之理,覆燾之功,含育萬物,皆符清泰者矣。
⑵ 原注:日精月魄,陽鑄陰銷,其道必成,其功必著。故《易》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也。
⑶ 原注:陰陽含孕,沖氣調(diào)和,然后萬物阜成。謙卑柔弱,故《經(jīng)》云負(fù)陰而抱陽也。
⑷ 原注:圣人以道蒞天下,茂養(yǎng)萬民,虛靜為心,澹泊留意,乃可深根固蒂,久視長生。
⑸ 原注:夫篤信既立,大道孔彰,然后疑去障除,修然穎悟者矣。
⑹ 原注:斥鴳之步,迷九萬之程;朝菌之短,疑大椿之年。懸隔道殊,寧不謗哉。
⑺ 原注:道之出口,淡乎無味。何惡跡之不除,何凈行之不著者矣。
秋思十首 其十 (1207年9月) 南宋 · 陸游
七言絕句
存神止慮自長年,黃老遺書漢尚傳。
妙語雖傳人不省,卻從丹灶覓神仙(自注:漢武帝賜平津侯詔曰:“君其存精神,正念慮,輔助醫(yī)藥以自持?!逼詈钆c楊王孫書曰:“愿存精神,省思慮,進(jìn)近醫(yī)藥厚自持。”其語悉同,疑出于黃老遺書,至漢尚傳也。)
凝道之什 明 · 湛若水
四言詩
甘泉子既定棲霞之居于大科之下,多士爰來。越二年己卯七月甲子,多士咸造于庭。誓曰:“惟乃惟來,罔于爰處。弗處弗安,罔以考業(yè)考德。予心弗遑寧煙霞之下,其下乃居,乃館乃堂,乃誦乃詠,乃游乃處,乃食乃息。罔匪正人,罔匪正言,罔匪正動(dòng),罔匪正念。惟茲相觀,惟茲麗澤?!必兓糇樱顺适?,集厥成。甘泉子誓曰:“惟茲棲霞,惟茲尹公,爰始卜相,乃今之舉,時(shí)惟尹公。”乃以書致于增江,七月爰來,乃樵乃卜,乃相乃經(jīng),乃營乃督,乃工乃弗遑寢食。越六月為臘,甲子落成,公乃言歸,宴于凝道之堂。兀厓霍子還自石頭,霍兄厚來自佛山,鄧德魁來自藤,甘于盤歸自穗,石陳公贊、鄧君恪出自后峒,董本洪進(jìn)自錦巖,郭元卿來自石壁,林美中、劉萬光下自樂閣,張廷文、伍大和兄弟以衰弗與,冼君明遠(yuǎn)來游自廣,偶與焉。乃作樂詠歌,侑觴各至于醉。厥明,兀厓子乃餞于尹公,于盤昌曰:“展矣尹公,厥有大功于大科,惠于我后之人,世世無窮,其可無言、無詠歌以贈(zèng),以昭公功?!备嗜釉唬骸叭??!必冏右嘣唬骸叭??!敝T君亦曰:“然。”甘泉子乃言曰:“昔七子賦詩,《春秋》榮之。惟爾九人,咸志于道。詠于凝道,其可無愧。惟時(shí)多士,弗及門,惟爾九人,其可無言、無詠歌以贈(zèng),以昭公功?!彪济▋?,其勖成之,兀厓子惟文惟敘,甘泉子乃先作詩以唱曰:
坎坎擊鼓,于樵之巔。
乃薦乃獻(xiàn),尹公之賢。
于賢維何,德義遷遷。
坎坎擊鼓,煙霞之下。
乃詠乃歌,餞尹公者。
于詠維何,德音雅雅。
亦既擊鼓,亦既考鐘。
以宴以樂,公坐于宮。
維公在宮,威儀颙颙。
擊鼓喤喤,考鐘鏘鏘。
以樂以宴,公坐于堂。
維公在堂,德容不忘。
維鐘維鼓,維瑟維琴。
何以假之,嗣此德音。
維此德音,維樵之岑。
維琴維瑟,維鐘維鼓。
維以足蹈,維以手舞。
其樂未央,公晏靈府。
作樂歌舞,出餞尹公。
聲影懸矣,送之九龍。
九龍躍躍,導(dǎo)之以樵風(fēng)。
誰其主之,兀厓來同。
知即買木于相江,歸至英州,遇鼎革之變,中路阻絕,備嘗凄苦兩月。及扺肆水,為大兵奪木,忍死走還五羊,營衛(wèi)既亂,皮殼僅存,中夜病發(fā),五日而死。眾曰:“嗟哉,何速也?”予曰:“遲也,非速也。英州已下,肆水已上,已久死矣。但其正念不忘,僧事遂畢,竟得歸而死?!睔w時(shí),予偶為作長篇貽之,未及示,即焚以當(dāng)?shù)醪?,更綴五言近體一章,有不勝悼之情也。
搆屋須良材,楚僧領(lǐng)此役。
不畏北風(fēng)寒,不避豺虎食。
披蓁陟崇阿,兩足羅荊棘。
得木放中流,倏忽天宇黑。
陳橋既易王,各郡未捧檄。
盜賊變路人,草木皆鋒鏑。
一衲百結(jié)馀,竟與貂裘敵。
四逢狄梁公,褫奪遭辟易。
蚊虻咋肌膚,風(fēng)濤嚙指骨。
辛苦兩月來,生死換得失。
依稀尾生信,髣髴盲龜值。
將軍略地來,川陸皆羅織。
不必問珠璣,粗豈遺木殖。
嗟哉竟徒勞,抱病空嘆惜。
阇尼沙經(jīng) 其二 當(dāng)代 · 鐘錦
七言絕句
四念處觀除世貪,四神足習(xí)復(fù)何耽?
具成七定開三徑,忉利天中正法參。
注:《長阿含經(jīng)·阇尼沙經(jīng)》:“如來、至真善能分別說四念處。何謂為四?一者內(nèi)身觀,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外身觀,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受、意、法觀,亦復(fù)如是,精勤不懈,專念不忘,除世貪憂。內(nèi)身觀已,生他身智;內(nèi)觀受已,生他受智;內(nèi)觀意已,生他意智;內(nèi)觀法已,生他法智。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念處?!鐏砩颇芊謩e說七定具。何等為七?正見、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七定具?!鐏砩颇芊謩e說四神足,何等謂四?一者欲定滅行成就修習(xí)神足。二者精進(jìn)定滅行成就修習(xí)神足。三者意定滅行成就修習(xí)神足。四者思惟定滅行成就修習(xí)神足,是為如來善能分別說四神足?!庇郑骸叭鐏怼V琳孀砸约毫﹂_三徑路,自致正覺。何謂為三?或有眾生親近貪欲,習(xí)不善行,彼人于后近善知識(shí),得聞法言,法法成就,于是離欲舍不善行,得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復(fù)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fù)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復(fù)生大喜,是為如來自以己力開初徑路,成最正覺。又有眾生多于瞋恚,不舍身、口、意惡業(yè),其人于后遇善知識(shí),得聞法言,法法成就,離身惡行、口、意惡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復(fù)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fù)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復(fù)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二徑路。又有眾生愚冥無智,不識(shí)善惡,不能如實(shí)知苦、習(xí)、盡、道,其人于后遇善知識(shí),得聞法言,法法成就,識(shí)善不善,能如實(shí)知苦、習(xí)、盡、道,舍不善行,生歡喜心,恬然快樂,又于樂中,復(fù)生大喜;如人舍于粗食,食百味飯,食已充足,復(fù)求勝者。行者如是,離不善法,得歡喜樂,又于樂中,復(fù)生大喜,是為如來開第三徑路?!庇郑骸皶r(shí),梵童子于忉利天上說此正法,毗沙門天王復(fù)為眷屬說此正法,阇尼沙神復(fù)于佛前說是正法,世尊復(fù)為阿難說此正法,阿難復(fù)為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說是正法?!?br />釋:忉利天上,正法流傳;阇尼沙經(jīng),親身演說。四念處專,四神足定,七定具成,三徑路開。深知圣道四諦,同證如來三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