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嗣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1—972 【介紹】: 五代宋初僧。處州縉云人,俗姓陳。幼出家于本郡,年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戒。后唐莊宗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后謁靜慧禪師文益,于是大悟。至天臺山,見智顗遺跡,恍如舊居,建寺院道場,大興法道,歸依者眾。吳越錢俶嗣位,迎至杭州,尊為國師。有《傳燈錄》。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891-972) 俗姓陳,處州龍泉(今浙江龍泉)人。17歲出家,次年受戒于信州開元寺。后唐同光間曾歷參投子大同、龍牙居遁等,終嗣法眼文益。歸住天臺山白沙道場。臺州刺史錢弘俶曾從其問道。后漢隱帝乾祐元年(948)錢弘俶即吳越王位后,尊之為國師。世稱天臺國師。從其學(xué)者甚眾,以永明延壽最為有名?!?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后書錄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全宋詩
釋德韶(八九○~九七一),俗姓陳,字惠舟(《嘉定赤城志》卷三五),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一說處州縉云(今屬浙江)人(《宋高僧傳》卷一三)。住天臺山,稱德韶國師。后漢乾祐元年(九四八),吳越忠懿王錢俶即位,延請德韶,申弟子之禮。宋太祖開寶四年卒,一說五年卒(同上書),年八十二?!?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二五有傳。今錄偈、頌各一首。
禪林僧寶傳·卷第七
天臺國師名德韶。
處州龍泉人。
生陳氏。
母葉。
夢白光觸體。
覺而娠。
生而杰異。
年十五。
有梵僧見之。
拊其背曰。
汝當(dāng)出家。
塵中無置汝所也。
乃往依龍歸寺剃發(fā)。
十八詣信州開元寺受滿分戒。
后唐同光中。
謁舒州投子庵主不契。
造龍牙遁禪師問。
雄雄之尊。
因什么親近不得。
遁曰。
如火與火。
曰忽遇水來。
又作么生。
遁曰。
汝不會我語。
又問。
天不蓋。
地不載。
此理如何。
遁曰。
合如是。
韶惘然。
固要為說。
遁曰。
道者汝向后自會去。
時疏山有矮師叔者。
精峭號能齧鏃機。
韶問。
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矮曰。
左搓芒繩縛鬼子。
曰不落古今請師說。
矮曰不說。
曰為什么不說。
矮曰。
個中不辨有無。
韶曰師今善說。
矮駭之。
久而辭去。
所至少留。
見知識五十四人。
括磨搜剝。
窮極隱秘。
不知端倪。
心志俱疲。
至曹山。
但隨眾而已。
無所咨參。
有僧問。
法眼禪師曰。
十二時中。
如何得頓息萬緣去。
法眼曰。
空與汝為緣耶。
色與汝為緣耶。
言空為緣。
則空本無緣。
言色為緣則色心不二。
日用果何物為汝緣乎。
韶聞悚然異之。
又有問者曰。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法眼曰。
是曹源一滴水。
于是韶大悟于座下。
平生凝滯。
渙若冰釋。
感涕沾衣。
法眼曰。
汝當(dāng)大宏吾宗。
行矣。
無自滯于是。
游天臺。
觀智顗禪師遺蹤。
如故居。
眷然有終焉之心。
初寓止白沙時。
吳越忠懿王。
以國子刺臺州。
雅聞韶名。
遣使迎之。
申弟子之禮。
日夕問道。
韶曰。
他日為霸主。
無忘佛恩。
漢乾祐元年戊申。
王嗣國位。
遣使迎至尊。
事之以為國師焉。
韶說法簡而要。
撥去枝葉。
曰古圣方便。
猶如河沙。
六祖曰。
非風(fēng)幡動。
仁者心動。
是為無上心印。
至妙法門。
我輩稱祖師門下士。
何以解之。
若言風(fēng)幡不動。
汝心妄動。
若言不撥風(fēng)幡。
就風(fēng)幡處通取。
若言風(fēng)幡動處。
是什么。
若言附物明心不須認(rèn)物。
若言色即是空。
若言非風(fēng)幡動。
應(yīng)須妙會。
與祖師意旨了沒交涉。
既非種種解會。
合如何知悉。
若真見去。
何法門不明。
雖百千諸佛方便。
一時洞了。
或問如何是古佛心。
答曰此問不弱。
又問亡僧遷化。
向何處去。
曰終不向汝道。
曰為什么不道。
曰恐汝不會。
問那吒太子。
析肉還母。
析骨還父。
然后化生于蓮花之上。
為父母說法。
未審如何是太子身。
曰大家見。
上座問。
故每曰。
大凡言句。
應(yīng)須絕滲漏乃可。
僧隨問。
如何是絕滲漏句。
曰汝口似鼻孔。
又曰。
眼中無色識。
色中無眼識。
眼識二俱空。
何能令見色。
是眼則不能自見其己體。
若不能自見。
云何見馀物。
古圣方便。
皆為說破。
若于此明得寂靜法。
不寂靜法也收盡。
明得遠離法。
不遠離法亦收盡。
未來現(xiàn)在。
亦無遺馀。
名一法界。
何有遮障。
各自信取。
僧義寂者。
謂韶曰。
智者之教。
年祀寖遠。
必多散失。
唯新羅國有善本。
愿藉禪師慈力。
致之使再開。
東土人天眼目。
于是韶以聞忠懿王。
遣使航海。
傳寫以還。
而韶適與智者同姓。
疑其后身也。
開寶四年辛未。
華頂西峰忽摧。
聲震山谷。
六月有星。
隕于峰頂。
林木皆白。
二十八日集眾告別而化。
閱世八十有二坐六十有五夏。
贊曰。
聞僧問法眼。
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而法眼但曰。
是曹源一滴水。
韶乃開悟。
夫問詞答語。
無所增損。
所謂悟者。
何自而發(fā)之。
及觀韶所對問者。
如問古佛心。
對曰此問不弱。
如問如何是太子身。
對曰大家見上座問。
則問答之間。
不令意根椿立。
蓋嘗曰。
大凡言句。
須絕滲漏。
而學(xué)者方爭趨微妙之域。
欲見祖師之心。
譬如趨越而首燕也歟。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縉云陳氏子。幼年出家受具。同光中。尋訪知識。初發(fā)心于投子。次謁龍牙遁和尚問云。雄雄之尊。為什么近之不得。牙云如火與火。問忽遇水來又作么生。答汝不會我語。又天不蓋地不載時如何。答合如是。韶不喻。請益。牙謂韶曰。汝向后自會去。問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疏云左搓芒繩縛鬼子。進云。不落古今請師說。疏云不說。進云。為什么不說。疏云。個中不辨有無。進云。師今善說。疏大駭。如是歷參五十四善知識。然韶亦倦于參請矣。后至臨川但隨眾耳。一日有僧問凈慧如何是曹源一滴水?;墼弧J遣茉匆坏嗡?。其僧惘然。韶則豁爾開悟于側(cè)。遂以所見似慧?;墼迫晗蚝螽?dāng)為國王師。祖道光大。吾不如也。游天臺。州牧錢俶。以國王子。向韶之名。延請問道。韶知其他日必貴。因以佛法囑累焉。漢乾祐元年。戊申俶果嗣國位。為忠懿王。即遣使迎致。申弟子之禮。擇形勝地。為作道場。而般若其一也。開堂說法。凡十二會。語多不錄。得其旨者。遍天下。且智者顗公之傳鈔疏為多。自唐季以五代之亂。放失海外。新羅諸國。至是而忠懿以書幣求于高句麗。使一家教觀全璧而還者。韶之力也。故世以韶為智者后身云。開寶四年辛未華頂西峰忽摧。聲震遐邇。韶曰吾寧久乎。明年六月。大星隕于峰頂。林木變白。韶方示疾于蓮華峰眾參問如常。時二十八日。集弟子言別而逝。壽八十二。臘六十三。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xí)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德韶者。姓陳氏??N云人也。幼出家于本郡登。戒后同光中尋訪名山參見知識。屈指不勝其數(shù)。初發(fā)心于投子山和尚。后見臨川法眼禪師。重了心要。遂承嗣焉。始入天臺山建寺院道場。無幾韶大興玄沙法道。歸依者眾。漢南國王錢氏嘗理丹丘。韶有先見之明。謂曰。他日為國王當(dāng)興佛法。其言信矣。遣使入山旁午。后署大禪師號。每有言時無不符合蘇州節(jié)使。錢仁奉有疾。遣人赍香往乞愿焉。乃題疏云。令公八十一。仁奉得之。甚喜曰。我壽八十一也。其年八月十一日卒焉。凡多此類。韶未終之前也。華頂石崩振驚百里。山如野燒蔓筵。果應(yīng)韶終。焚舍利繁多營塔。命都僧正贊寧為塔碑焉。享年八十二。法臘六十四。即開寶五年壬申歲六月二十八日也。語錄大行。出弟子傳法百許人。其又興智者道場數(shù)十所。功成不宰心地坦夷。術(shù)數(shù)尤精利人為上。至今江浙間謂為大和尚焉。 論曰。梵語禪那華言念修也。以其觸情念而無念。終日修而無修。又云正定也。正受也正則廓然冥而定矣。正受簡邪思惟。增遍計故。所以奢摩他以寂靜故。三摩提以觀如幻故。若禪那者俱離靜幻故。始云菩薩不住此岸不住彼岸而度眾生令登彼岸也。若然者諸圣住處既如彼。諸圣度生復(fù)若何?;蚍ㄑ轁h庭。極證之名未著。風(fēng)行廬阜。禪那之學(xué)始萌。佛陀什秦擯而來。般若多晉朝而至。時遠公也密傳坐法深斡玄機。漸染施行依違祖述。吳之僧會亦示有緣。俱未分明肆多隱秘。及乎慧文大士。肇尋龍樹之宗思大禪翁繼傳三觀之妙。天臺智者引而伸之?;瘜?dǎo)陳隋。名題止觀粵有中天達磨哀我群生。知梵夾之雖傳為名相之所溺。認(rèn)指忘月。得魚執(zhí)筌。但矜誦念以為功。不信己躬之是佛。是以倡言曰。吾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不立文字也。此乃乘方便波羅蜜徑直而度免無量之迂回焉嗟乎經(jīng)有曲指。曲指則漸修也。見性成佛者。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了無異。如此修證。是最上乘禪也。不立文字者經(jīng)云。不著文字不離文字非無文字。能如是修不見修相也。又達磨立法要唯二種。謂理也行也。然則直而不迂不速而疾。云不立文字。乃反權(quán)合道也。爾時梁武不知魏人未重。向少林而面壁。唯慧可以神交。亦猶白雪雖歌巴童寡和。后則臨汧。牧圉子孫終號于強秦避狄。岐邠文武乃成其王道??缮?。璨生信。信下分二枝。一忍二融。融牛頭也。忍生秀與能。能傳信衣。若諸侯付子孫之分器也厥后此宗越盛焉。蔭車百輛。尼拘樹而展轉(zhuǎn)垂枝施雨萬方阿耨龍而連筵布潤。當(dāng)是時也應(yīng)其懸記屬于此人。后來得道無央數(shù)。是歟。重之曰。夫禪之為物也其大矣哉。諸佛得之升等妙。雌龍得之破障纏。率由速疾之門無過此。故今之像末斗諍復(fù)生。師足既傷資爭未已。如聞此心是佛。便言。三十二相何無?;蚵勔宦纺鶚?。則曰。八萬法門何在。曾不知經(jīng)中發(fā)菩提心此見佛性也。云何修菩薩行。此行布修行也。因信不及無明所迷溺喪忘歸。何由復(fù)業(yè)。或舉經(jīng)以示之。則對曰。此性宗法?;蛑^之曰。莫是魔說還可焚毀否。且置而勿論。又欲棄之。又欲存之。不其惑乎。昔者于闐諸部謂道行經(jīng)為婆羅門書。烏茶小乘謗大乘學(xué)作空華外道。西乾尚爾此何驚乎良以六代宗師一期舉唱。但破百年之暗。靡營一室之隳。殊不知禪有理焉禪有行焉。脫或戒乘俱急。目足更資。行不廢而理逾明。法無偏而功兼濟。然后如可與言禪已矣。其如玄學(xué)多斥講家。目為數(shù)寶之人。終困屢空之室。那不見經(jīng)是佛言禪是佛意。諸佛心口定不相違。施設(shè)逗根用有時處。況以經(jīng)江高國紀(jì)之名。論??偝谥畷嵋粚W(xué)軌范千途。授形俱筑釋子之基。唱隨行凈沙門之業(yè)。擬捐三事何駕一乘。終包不足之羞。豈倒轉(zhuǎn)依之地。通人不誚豎子何知。佛事門中不舍一法。吠聲貽責(zé)遷怒傷人。因擊鼠以破盆。為爭摶而噬主。自他俱有彼我須均??v橫盡而成一秦。氣劑和而成一味者也。今從貞觀及于宋朝。于山選山露須彌而出海。于羽求羽。放金翅以騰空。令其鉆仰之儔慕此堅高之道矣。吾徒通達無相奪倫。譬若文武是一人之藝不能兼者互相非斥耳。若相推重佛法增明。酬君王度己之恩。答我佛為師之訓(xùn)。慎之哉。慎之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95—960 【介紹】: 五代時僧。應(yīng)州金城邑人,俗姓韓。幼讀儒書,有佐世志。后感夢而投五臺山真容院出家。受戒后,辭師詣太原三學(xué)院,苦習(xí)經(jīng)論。后晉高祖天福三年,仍歸故山。尋名聞丹禁,賜紫,授號通悟。十八年中,供百萬余僧。卒于山。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應(yīng)州金城韓氏子。幼習(xí)儒。讀書治文。有經(jīng)世志。然每夢。神人謂己曰。佛法有緣。盍從之乎。乃依真容院法威出家。誦凈名經(jīng)。通大義。因辭師。往太原三學(xué)院。聽維摩上生講。隨復(fù)弘闡。凡二座。徒眾填委。俄歸鄉(xiāng)里。戴華嚴(yán)經(jīng)。六時繞殿。行道禮佛。晉天福四年。詔賜紫衣。明年賜號通悟。未幾眾請臨壇度人。固讓不敢當(dāng)。眾曰。師解行兼?zhèn)洹?瑟毶坪?。姑為一出。閱二三載。竟脫去。會上晏駕。少主即位。院亦曠方丈席。勤舊僉以嶼宜。嶼曰。此山四??陀蔚亍n檹N庫窘乏。誠使一旦坐堂上。將安所供給。敢固辭。眾強之。而后從居。凡十八年。如一日。檀幣委輸。飯僧計馀百萬。嘗夜失覆經(jīng)帛。而云霧俱發(fā)。雪霰交零。翌日霽。則帛故在。豈陰靈假之。以行變化耶。顯德七年十月示疾。顧謂弟子曰。猶龍者厭乎大患。嘆鳳者悲于逝川。諸行無常。是生滅法。言訖蟬蛻。世壽六十六。僧臘四十六。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八 興福篇第九之三
釋光嶼。
俗姓韓氏應(yīng)州金城邑人也。
幼讀儒書有佐國牧民之志。
頻有神人夢中警策曰。
汝于佛法有大因緣。
遂投真容院附法威。
侍其瓶錫。
謹(jǐn)?shù)茏又殹?div id="ajb6hks" class='inline' id='people_14723_2_7_comment'>
受具后誦凈名經(jīng)。
徹簡每至依于義不依語。
告喻本師而求聽習(xí)。
威尋許諾。
遂詣太原三學(xué)院涉乎寒燠。
研覈孜孜屢改槐檀。
乃講維摩上生二座。
忽謂同志曰。
余憶昔年每念依于義。
邇棲學(xué)院。
今講二經(jīng)。
窮理見性知果驗因。
得不依教起行免背四依之行乎。
俄辭晉水卻返故山。
戴華嚴(yán)經(jīng)繞菩薩殿。
六時右旋禮佛。
時晉高祖握圖之三載也。
名聞丹禁。
遂賜紫衣。
明年授號通悟焉。
山門僧官與大眾堅命臨壇。
告辭不允。
僧官謂曰。
師行解兼人獨善其己。
良璞不剖必見泣血。
辭不獲已度人三二。
載堅求脫免。
屬少王嗣位院乏主守。
大眾僉舉非嶼而誰。
辭曰。
此山四??陀沃?。
奈何不出院門有年歲矣。
令知供養(yǎng)有何所須。
雖免不從自后供施委輸。
十八年中供百萬馀僧。
一夕云霧俱發(fā)霰雪交零。
嶼之蓋經(jīng)白練一條可三四尺。
忽爾不見。
翌日深更。
遺練俄還舊所也。
蓋陰神之送至歟。
顯德七年庚申歲十月示疾。
謂諸子曰。
猶龍者厭乎大患。
嘆鳳者悲于逝川。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
言訖如蟬蛻焉。
俗壽六十六。
僧臘四十六。
茶毗于東峰下。
取諸靈骨瘞于塔幢。
舍利隨緣供養(yǎng)焉。

人物簡介

維基
汪承詔(?
—1650年代),字仲宣,號西源,寧國府寧國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汪承詔是天啟七年(1627年)舉人,到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獲授湖廣湘陰知縣,調(diào)武昌知縣,遷廣東道監(jiān)察御史。
崇禎十二年(1639年)正月,清兵下濟南,德王朱由樞被俘,派宦官王朝進、張福祿等人從廣寧入朝上書,請求和談。
汪承詔上疏說:「將上書燒掉,不要外傳,并把王朝進等人發(fā)配遠方,無法與敵方通訊。
萬一皇上顧念宗親,可以另外派遣邊境的人適量給予用品,說明恩德。
若說:『德王不幸,社稷失守,遠走沙漠,但愿戎狄除去災(zāi)禍,加以降禮,德王應(yīng)該優(yōu)游塞外,以終天年。
皇上已撫養(yǎng)王嗣繼承爵位,待其成長就會帶領(lǐng)軍隊守在邊疆,發(fā)泄王憤。
』這樣對方一定明白朝廷大義,可斷絕敵方貪婪和欺侮。」。
上奏報聞后,改任汪承詔為河南道御史,巡按湖廣,為楊嗣昌監(jiān)軍。
到楊嗣昌生病,他前往荊州輸調(diào)兵糧分配各將令。
不就朝廷將他革職,他為求立功贖罪,請求調(diào)用施州土司兵。
回北京后,李自成點名錄用,他拒絕并回到南京,起用故官;南京失陷后歸鄉(xiāng)。
鄭成功攻南京,他計劃充當(dāng)內(nèi)應(yīng),被擒拿到南京殺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723 【介紹】: 清江蘇長洲人,字亮直。
康熙五十一年進士,授編修。
琉球國王嗣位,充冊封副使。
后乞假歸,著《中山傳信錄》,記琉球風(fēng)情。
工詩古文。
有《二友齋文集》、《海舶集》。
晚晴簃詩匯·卷五十八
徐葆光,字亮直,吳江人??滴跞沙揭患兹M士,授編修。有《二友齋詩集》、《奉使琉球詩》。
清詩別裁集
字亮直,江南吳縣人。康熙壬辰賜進士第三人,官翰林院編修?!痍僖娞窇雅f詩七章,胎源于少陵《八哀》,今已散佚矣。茲從奉使琉球冊中錄出,得其大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