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一名時。明浙江鄞縣人,字中父,一作仲父。工詩,亦工散曲。以避仇遠(yuǎn)游,歷齊、梁、燕、趙間,為人貞介廉潔??退郎婵h,卒年七十。有《甬東山人稿》。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三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初名時臣,自稱甬東野人,世居木阜峰下。山川名勝。山人少喜為詩。不治經(jīng)生業(yè)。及壯負(fù)氣。不能隨俗俯仰。嘗于坐隅書青天白日名山大川八字以避仇。遠(yuǎn)歷齊梁燕趙間十年,客食諸王門下,旅寓章丘。與太常李伯華論詩,得其指授。在章歷三時詩大變。一日過伯華江上草堂,值夜雪。伯華為出妓彈琵琶佐酒。山人即坐上作長歌,伯華絕驚賞,謂非復(fù)初見阿蒙也。去之青州,客衡藩。衡莊王嘗起高樓,東敞矚遠(yuǎn)。樓初成,王于望后四日置酒遍召一時名士。時日景既盡,疏星尚微。王命且未造座,與客東望,憑欄笑語良久。已而月光漸上,遍照四座。王甚歡,因命曰待月樓,使客各賦詩以進(jìn),王未善也。時山人最年少,下座徐進(jìn)一絕句,其詞曰:川原夕氣交,暝色自相向。月猶藏海底,人已坐樓上。王大喜,謂能得待字義,因手觴延山人上座,遍示諸客,山人遂一日名重。晚客沈沈,宣王禮之,亞于謝榛。年七十,卒于河南涉縣客舍中。魯王孫中立序其詩曰:山人鶴骨癯癯,若出衣表。為人貞介廉潔,不妄交,不茍取,故為諸王公所重,人以為實(shí)錄。山人年六十起生,藏于句章之夕陽里,自撰墓志,后竟葬之。有二子,長曰輅,使學(xué)醫(yī);次輦,使讀。山人與嘉則先生同甲,其稱詩稍先之。及年各四十五,兩人始得遇定交。嘗一見山陰徐文長,輒作靈物篇相贈,嘆為絕奇。生平所與游論詩,幾遍天下,唯稱同里盧沄、吳中文徵明、黃姬水、東郡謝榛、浚人盧楠、新河宋登春十馀人。自謂砥礪名行,期無愧諸老,庶幾不朽。以是山人風(fēng)格,至今稱之。所著甬東山人集。
字中甫,鄞縣人。有甬東山人集。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君玉。家貧力學(xué),讀書至夜間,與其徒吸水噀面,醒則又讀。弘治十二年進(jìn)士。任南大理評事,歷寺正,多所平反。出為興化知府,升本司右參政致仕。歸二十年而卒??桃夤ピ?,力去陳言,雖一草一木,必遠(yuǎn)出象外乃已。有《白齋集》。甬上耆舊詩·卷七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先生字君玉。少負(fù)異才。年十二即能賦詩。常手古人詩一卷,其父見之投諸雪淖中。先生徐徐取出暴日下,夜讀之。家貧,為諸生時,出游吳楚間授經(jīng),以所上束脩歸養(yǎng)親,能備甘脆。每讀書至夜分稍倦,則與其徒取水交噀面,使神氣復(fù)立,乃更讀。其勵志若此。年及艾,始中進(jìn)士。授南大理評事、歷寺正副。前后所治獄凡二萬七千馀人,論駁務(wù)得其平。有三人以造偽章論死,無所置辨。先生視其章,乃以篾布四邊,中畫字。遂判曰:篾作與私鑄不同,減死一等。司獄官落職,貧甚,將鬻其女歸。先生以月俸為治行得免。在南都九年,吏部再薦為督學(xué)使,不報(bào)。出知福建興化府,為政尚簡易,務(wù)正風(fēng)俗,與諸生說經(jīng),喜以儒術(shù)飾治,有古良二千石風(fēng)。郡中林見素先生,海內(nèi)宿望,日與先生以文義往來,每共登臨,輒題名山壁,人稱為文章太守,奏治行第一。然先生性嗜林壑,數(shù)乞骸骨歸老,辭義確苦,乃進(jìn)本省左參政致仕。先生操行廉白,家無遺財(cái)。人號曰白齋先生。里居十六年。惟以撰述為事。于詩律益工,彌造高妙。日怡神于林泉云鳥間。嘗自贊曰:辭讓太早。似乎失利。木石無虞。何謂不智。末年遺教曰:抱病懷殘喘,寄身屬杪秋。愛山一輿,樂水一舟。未死微軀,巳卜荒丘。永謝之日,不煩飾脩。生也既順,死復(fù)何求。卒年八十有一。子嘉慶,亦奇士,為詩殊有父風(fēng)。余常讀先生集,其自述曰:予生平好學(xué)詩,志慕古人,然多從實(shí)地生變化,不敢為望空語。今所梓行,僅十之三四耳。自顛發(fā)黑,且蒼且白,四方知音相遭如皮陸,固不可得晚遇見素林先生相知為獨(dú)深,嘗曰:夢魂相接多在雪蒼雨碧之下,谷答風(fēng)響相和應(yīng),亦微哉!續(xù)藁出耄言,覺尤有味,未知獲入梓否?文字亦有可取,回首顧之,度不能舉矣。人以為實(shí)錄。又論詩曰:自高、楊、張、徐諸人學(xué)唐,盡有好者。后李西涯、謝方石、張亨父及沈石田律詩甚多,生意循唐人繩墨,自能杰然。今盛世必有妙手,不能盡知,行且求之。先生官南大理,在弘、正之間,時北地信陽名巳極盛,先生仍盛推西涯,而置李、何于不論之列,且云必更求妙手。此其立意卓犖不回,能自異于流俗,隱然可見。今所傳白齋集,即梓行之十三四者也。竹里館集,則其耄言也,合一千馀首,余為選三百二十八首序之。序曰:余少從家乘讀諸先輩贈先楝塘先生詩,惟喜張白齋先生琦一絕句。復(fù)從戴氏書肆見白齋集四本,詩極可喜。時方習(xí)制舉業(yè),未即購以歸。且意謂先輩詩文如此類必多,異時當(dāng)?shù)米x之。未幾,余學(xué)為詩,求向所見白齋集,巳絕不可得。偶見王鳳洲詩,評于張琦下曰:如夜蛙鳴露,不離泥中。架上舊有李騰鵬詩統(tǒng)所選白齋詩,亦注曰王鳳洲云云,并欲唾之。及讀諸先輩選里中詩,俱甚推重先生,其論良是。然南江所錄凡二十八首,東沙所錄二十二首,與余向所喜頗不類。后之論詩者,有稱先生嘔心刻腎,務(wù)去陳言,品目甚當(dāng),而所錄又只二首,使就諸家所選,即鳳洲所言,尚非甚過。意中不平久之。至前歲始從釋悟留所得所謂白齋集四本,如身客萬里外,遇故鄉(xiāng)良友,驚喜交集。釋于石又示其竹里館詩二本,贈先人絕句亦在其中,而后先生之詩盡出矣。余適在患?xì)庵?,且喘且讀,手錄三百馀首。竊謂先生詩發(fā)源忠孝,俱本于性情之正,無愧風(fēng)雅。至其為興為比,吐咀山川,驅(qū)使云鳥草木,與一時詞人絕不同。間嘗于諸體,盡相題目。樂府最為高手,惜不多作。古詩歌行別有蒼然之色。可方山陰徐文長,而徐稍不及。若五七言律詩則妙矣。至于五七言絕句則神矣。今先生自編其詩,先絕句,次律詩,次樂府古詩,即一詮次間,甲乙巳定,此可謂寸心自知者。且先生歷官大理時,北地信陽方樹赤幟,一時靡然風(fēng)偃。而先生高唱單行,不阡不陌,是誠不可無一者也。余因念先生生平為詩,惟晚遇林見素先生一人耳。身歿以后,久應(yīng)論定。然其不知我者,既橫相訾詬,其知我者亦使與眾人為伍,略無高下,其蔽反甚于毀之。今先生二集遺板俱壞,遍詢里中所藏,僅存三四冊,事固有不可知。儻更數(shù)十年,此三四冊亦復(fù)散去,將使世間第一種文字,遂化為脈望,蕩為飄風(fēng)野火,忽焉盡滅,天下寧有是理耶?此后起者所以不得辭其責(zé)也。余既錄成,日為里中諸君誦之,必盡一卷方已。適梨洲黃先生過訪草堂,急取共讀,相與狂呼大叫,聲聲相接。余更起浮白一斗,謂黃先生曰:請于數(shù)百年中取一詞家,足當(dāng)我白齋者,鄴嗣愿盡此斗。先生亦笑謂余言不狂。次日,黃先生歸舟中,語萬生允誠曰:白齋詩誠不易得,但袁中郎以士大夫身負(fù)海內(nèi)之望,表章一山陰布衣,世始知有徐渭。今杲堂乃以東海老布衣,思表章士大夫,不益難耶?余聞其語,為悵然久之,夫余既杜門漸老,不與海內(nèi)詞人一通名紙,況悠悠千載,亦誰為知我者?乃獨(dú)此愛異賞奇,若不容口,遂頓忘其身之老且廢也。雖然,余不足傳,而倘以傳白齋之詩,遂得并傳,是終以士大夫身后之力,引一布衣也。余固藉白齋先生矣。
字君玉,鄞縣人。弘治己未進(jìn)士,除南大理評事歷官福建布政司左參政有白齋竹里館二集明詩紀(jì)事·丁簽·卷四
琦字君玉,鄞人。弘治己未進(jìn)士,除南大理評事。歷寺副、寺正,出為興化知府,進(jìn)參政致仕。有《白齋》、《竹里館》二集。 (《見素集》:白齋詩疏宕孤絕,如峻峰激流,景出象外。雖雜備眾體,而收功實(shí)由山谷。寧川一派,今流明川矣。 《藝苑卮言》:張君玉詩如夜蛙鳴露,自極聲致,然不脫淤泥中。 《甬上耆舊集》:先生詩吐咀山川,驅(qū)使云鳥草木,與一時詞人絕不同。 《田按:白齋詩如飲苦酒、食諫果,森森自有正味在。李、何盛行時,不可無此一體。)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483—1544,一作1482—1539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名淳,以字行,別字復(fù)甫,號白陽山人。諸生。嘗從文徵明學(xué)書畫,工花卉,亦畫山水。后人以與徐渭并稱為青藤、白陽。有《白陽集》。
字道復(fù),后以字行,有《白陽集》。
人物簡介
【生卒】:1488—1559 【介紹】: 明四川新都人,字用修,號升庵。楊廷和子。正德六年進(jìn)士。授翰林修撰。嘉靖初,充經(jīng)筵講官,召為翰林學(xué)士。大禮議起,上疏力諫,并與王元正等率群僚伏哭,遭廷杖,死而復(fù)蘇,遣戍云南永昌衛(wèi)。卒于戍所。慎投荒三十余年,博覽群書。明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為第一。但援據(jù)博而不免有誤,又不免竄改古人,假托舊籍,英雄欺人,亦時有之。所撰詩、詞、散曲等甚多,其詩沉酣六朝,攬采晚唐,創(chuàng)為淵博靡麗之詞,造詣深厚,獨(dú)立于當(dāng)時風(fēng)氣之外。但因僻處云南,故不能如李夢陽、何景明為文壇領(lǐng)袖。另撰各種雜著一百余種。有《升庵全集》。詞學(xué)圖錄
楊慎(1488-1559) 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1511)進(jìn)士第一。謚文憲。以博洽冠一時,著述甚富。其詩清新綺縟,獨(dú)掇六朝之秀,于明代自立門戶。工詞,涉筆瑰麗富贍,有沐蘭浴芳、吐云含雪之妙。有《升庵全集》、《升庵外集》、散曲集《陶情樂府》、《廿一史彈詞》。編有《百琲明珠》、《詞林全選》。詞集名《升庵長短句》。黃鶴樓志·人物篇
楊慎(1488—1559) 明代文學(xué)家。字用修,號升庵。四川新都(今四川新都)人。受業(yè)于李東陽門下。正德六年(1511)辛未科殿試狀元,授翰林修撰。世宗時,因觸帝怒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卒后追贈光祿寺少卿,謚文憲。其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推為當(dāng)世第一,有《升庵全集》。正德十年(1516)冬末,經(jīng)江夏(今武昌)赴京時游覽黃鶴樓,作七律《登黃鶴樓》,借登高攬勝表達(dá)在坎坷仕宦生涯中仍怡然自得的心境。還曾在其《升庵詩話》中多次對與黃鶴樓有關(guān)的歷代詩作予以評論推介。槜李詩系·卷三十九
字升庵,成都人。正德狀元,官修撰。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用修,少師廷和子。正德辛未賜進(jìn)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初謫戍云南永昌衛(wèi)天啟初追謚文憲有升庵集明詩紀(jì)事·戊簽·卷一
慎字用修,新都人,大學(xué)士廷和子。正德辛未第一人及第,授修撰。以議禮杖謫永昌。天啟初,追謚文寧。有升奄集八十一卷、《遺集》二十六卷。 (四庫總目,慎以博洽冠一時,其詩含吐六朝,于明代獨(dú)立門戶。薛寧《考功集》:升奄詩穹極詞章之綺靡,可以見其卓絕之才;牢籠載籍之青華,可以見其宏博之學(xué)。唐四杰不能過也。 升奄集:陸賈《南中行紀(jì)》云:「南中百花,惟素馨香特酷烈,彼中女子以采絲穿花心繞髻為飾?!沽赫码[《詠素馨花》詩云:「細(xì)花穿弱縷,盤向綠云鬟。」用陸賈語,貫花繞髻之飾,至今猶然,。予嘗有詩云:「金碧佳人墮馬樁,鷓鴣林里采秋芳。穿花貫縷盤香雪,曾把風(fēng)流惱陸郎?!菇腺e笑謂予曰:「不謂陸賈風(fēng)流之案,千年而始發(fā)耶?」 《藝苑卮言》:楊用修詩如暴富兒郎,銅山金埒,不曉吃飯著衣。用修謫滇中,有東山之癖。諸夷酋欲得其詩翰不可,乃以精白綾作裓,遣褚伎服之,使酒間乞書。楊欣然命筆,醉墨淋漓裾袖。酋重賞伎女,購歸裝潢成卷。楊后亦知之,便以為快。用修在滬州,賞醉,胡粉傳面,作雙丫髻插花。門生異之,諸伎捧腹,游行城市,了不為怍。人謂此君故自污,非也。一措大裹褚衣,亦何所可忌,特是壯心不堪牢落,故耗磨之耳。 《國雅》:楊修撰詩如錦城雪棧,險(xiǎn)怪高峻。 《詩藪》:楊用修格不能高,而清新綺縟,獨(dú)掇六朝之秀,合作自斐然。如題柳七言律云:「垂楊垂柳綰芳年,飛絮飛花媚遠(yuǎn)天。金距斗雞寒食后,玉蛾翻雪暖風(fēng)前。別離江上遠(yuǎn)河上,拋擲橋邊與路邊。游子魂銷青塞月,美人腸斷翠樓煙?!癸L(fēng)流蘊(yùn)藉,字字天成,如初發(fā)芙蓉,鮮華莫比。滇中作《春興》八首,語亦多工。 焦竑《玉堂叢話》:正德丁丑歲,武廟閱《文獻(xiàn)通考天文》,星名有注張。問飲天監(jiān),不知為何星也。內(nèi)使下問翰林院,同館相視愕然。楊公慎曰:「注張,柳星也?!?a target='_blank'>周禮》以注鳴者諞注咮也。《史記律書》:南方諸為七宿,柳為鳥之咮也。史記律書》:西至于注張。《漢書天文志》:柳為鳥喙?!箖?nèi)使以復(fù)。同館戲曰:「子言誠辯且博矣。不干私習(xí)天文之禁乎?」嘉靖初,給事中張翀疏有「矞宇嵬瑣」四字。上令問內(nèi)閣,不知也。慎取《荀子非十二子篇》以復(fù)。梁文康欽曰:用修之強(qiáng)記,何必減穌頌乎?」 《續(xù)玉笥詩談》:升奄《題唐僖宗行宮柱礎(chǔ)》云:「唐帝行宮有露臺,礎(chǔ)連幾度換春苔。軍容再向蠶叢狩,王氣遙叢駱谷來。萬里山川神駿老,五更風(fēng)雨杜鵑哀。始知蜀道蒙塵駕,不及胡僧度海杯?!钩窆试?。游太初為予言,寺僧令匠鑿而丹之。乃知李文饒方竹未嘗無對。 《明詩選》:宋轅文曰:「用修病在貪博,故使事處往往求巧得拙。要其天才本是奇麗,如百寶流穌?!龟惻P子曰:「用修繁蔚之中,時見新警?!估钍嬲略唬骸赣眯奚焦怙L(fēng)翠,金碧之中,時見靈霞之潤?!?王士禛《皇華記聞》:楊用修在滇,制小肩興,如升之形,僅可容膝。張愈光含題一聯(lián)其上云:「人到東京須氣節(jié)。地當(dāng)西晉且風(fēng)流。」所謂升奄者以此。 香祖筆記:明詩至楊升奄真以六朝之才而兼六朝之學(xué)者。其詩如《詠柳》「垂楊垂柳綰芳年」一篇,世共知之。又《古意》「淩波洛浦遇陳王」、《鷓鴣詞》「秦時明月玉弓懸」、《關(guān)山月》「迢迢賤妾隔湘川」、《出關(guān)擬唐人》「狼弧芒角正鸞環(huán)」、《塞下曲》「長榆塞上接龜沙」諸篇,工妙天成,不減前作。又《青蛉行寄內(nèi)絕句》亦絕妙。大抵皆自古樂府出。益都王遵坦太平論明詩,獨(dú)推新都為性之者,亦自有見。 《明詩別裁》:升奄以高明伉爽之才,宏博絕麗之學(xué),隨題賦形,一空依傍。于李、何諸子外,拔戟自成一隊(duì)。五言非其所長,以過于秾麗,失穆如清風(fēng)之旨也。 田按:升奄詩,早歲醉心六朝,艷情麗曲,可謂絕世才華。晚乃漸入老蒼,有少陵、謫仙格調(diào),亦間入東波、涪翁一派。前后七子執(zhí)盟騷壇,海內(nèi)附和,翕翕成風(fēng)。馀采升奄、蘇門、君采、稚欽、鴻山、蘿山、子安、少玄數(shù)君子詩,次于李、何之后,王、李之前,別為一集,以見豪杰能自樹立者,數(shù)不隨風(fēng)會為轉(zhuǎn)移也。)維基
楊慎(1488年12月8日—1559年8月8日),字用修,庵號升庵,別號博南山人、滇南戍史,四川新都縣(今成都市新都區(qū)馬家鎮(zhèn)升庵村)人,祖籍江西廬陵,明朝官員、作家。為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之子,正德年間狀元,官至翰林院修撰。大禮議事件中,因率領(lǐng)百官在左順門求世宗改變皇考,而遭貶云南,終老于戍地,一生未獲赦免。后追贈光祿少卿,謚號文憲。現(xiàn)今成都市新都區(qū)仍存有其私家園林升庵桂湖以及楊慎家族墓地,昆明城西山之麓、滇池之畔有升庵祠。楊慎與解縉、徐渭合稱“明朝三才子”。楊慎為湖廣提學(xué)僉事楊春之孫、吏部尚書、武英殿大學(xué)士楊廷和之子。弘治元年(1488年)生于京師。慎自幼聰穎,十一歲即能作詩。十二歲,寫成《古戰(zhàn)場文》、《過秦論》,眾人皆驚。進(jìn)京后,寫《黃葉詩》,為李東陽所贊賞,讓他在自己門下學(xué)習(xí)。正德二年(1507年)楊慎中式丁卯科四川鄉(xiāng)試第三名舉人。正德六年(1511年)高中辛未科殿試一甲第一名(狀元),賜進(jìn)士及第,授翰林院修撰,參與修撰《武宗實(shí)錄》,得到蔣冕、費(fèi)宏贊賞。正德十二年(1517年)八月,武宗微行出居庸關(guān),楊慎上疏抗諫,被迫稱病還鄉(xiāng)。明世宗即位,被召至京師,起用任經(jīng)筵講官,并經(jīng)常講述《舜典》。嘉靖三年(1524年),“大禮議”爆發(fā),楊慎與王元正等二百多人伏于左順門,撼門大哭,自言“國家養(yǎng)士百五十年,仗節(jié)死義,正在今日。”世宗下令將眾人下詔獄廷杖,當(dāng)場杖死者十六人。十日后,楊慎及給事中劉濟(jì)、安磐等七人又聚眾當(dāng)廷痛哭,再次遭到廷杖。楊慎、王元正、劉濟(jì)都被謫戍。
人物簡介
【介紹】: 明蘇州府震澤人,字毅之。嘉靖時王世貞總持文壇,海內(nèi)才子俱上贄貢。獨(dú)果與徐渭、湯顯祖等不為所致,以布衣終其身。有《天隱子遺稿》。
人物簡介
【生卒】:?—1565 【介紹】: 明徽州府績溪人,字汝貞,號梅林。嘉靖十七年進(jìn)士。歷知益都、馀姚二縣,擢御史。三十三年,巡按浙江。以毒酒殺倭數(shù)百于嘉興。附趙文華,因之結(jié)嚴(yán)嵩父子,得受重用。三十五年,被擢為右僉都御史總督浙江軍務(wù)。設(shè)計(jì)誘降徐海,使縛獻(xiàn)陳東、麻葉,復(fù)圍攻徐海,迫使自殺。繼又誘殺王直,兩浙倭患漸平。積功進(jìn)右都御史,加太子太保。威權(quán)震東南,招致東南士大夫參預(yù)謀議,頗有聲譽(yù)。四十一年,以屬嚴(yán)嵩黨革職。四十五年,終以嚴(yán)黨下獄死。萬歷初,復(fù)官,謚襄懋。有幕僚鄭若曾所輯《籌海圖編》。維基
胡宗憲(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欽,又字汝貞,號梅林,直隸績溪縣(今安徽績溪縣)人,祖籍兗州濮陽(今河南)。明朝政治、軍事人物,曾設(shè)計(jì)鏟除倭寇。明世宗時,胡宗憲因嚴(yán)嵩事牽連下獄,并在獄中自盡。明神宗追謚襄懋。胡宗憲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四代領(lǐng)導(dǎo)人、前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直系祖先。胡宗憲自幼好學(xué),其母方氏出身書香門第,胡宗憲自小就被母親教授以千字文、小學(xué)等書,七歲就讀于私塾,塾師經(jīng)常對其父胡尚仁贊賞說;“此兒他日必當(dāng)世偉器”。但胡宗憲一開始對科舉功名并不熱衷,常常偷看古今傳記,仰慕關(guān)羽、岳飛等武將的軍功為人,只是在父親的責(zé)勸下,他才“抑首就博士業(yè)”。嘉靖七年(1528年)胡宗憲補(bǔ)邑庠生,嘉靖十三年(1534年)舉甲午科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第一百名,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戊戌科三甲進(jìn)士。刑部觀政后,嘉靖十九年(1540年)任山東益都縣知縣,治理旱災(zāi)、蝗災(zāi),平定了盜賊,有著治理有方的名聲。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四月母親去世,回鄉(xiāng)奔喪。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父親又去世,在為父母守喪期間,讀朱子《綱目》、《大學(xué)衍義》、《武經(jīng)七書》、《百將傳》等書,六年的苦讀與鍛煉,為胡宗憲日后的抗倭大業(yè)積累豐富的理論知識。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春,胡宗憲守喪期滿,補(bǔ)任浙江馀姚縣知縣,被譽(yù)為“潔己奉公,持法正事”。嘉靖二十七年,胡宗憲因治行卓異,十一月考選為湖廣道試御史,二十八年(1549年)六月實(shí)授御史,巡視宣府、大同,繼而巡按北直隸。嘉靖三十年(1551年)巡按湖廣,平定苗民起義。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巡按浙江,嚴(yán)嵩黨人趙文華指示胡宗憲疏劾張經(jīng)「糜餉殃民,畏賊失機(jī)」,后張經(jīng)被斬于西市,胡宗憲則連升三級,成為右僉都御史。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宗憲多次出戰(zhàn),東南沿海倭寇患稍定。時倭寇為患南方沿岸,宗憲聘用徐渭以定計(jì)謀,主要拉攏倭寇的頭目,設(shè)計(jì)殺死誘捕徐海、陳東、麻葉等治罪。還招撫了汪直,但朝廷將汪直殺死,造成倭寇失控。三十九年(1560年)明世宗論擒獲汪直之功,以“宗憲矢心為國,殫竭忠謀,勞績殊常,宜加顯擢,以示激勵。”遂加擢其為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如故,三月之后被擢升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四十年(1561年)加少保之銜,兼制江西。□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yán)嵩父子失勢,陸鳳儀趁機(jī)彈劾宗憲為嚴(yán)嵩黨,世宗慰曰,“宗憲非嵩黨”,而釋之。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解官歸里。次年,朝廷獲得嚴(yán)嵩之子嚴(yán)世蕃給胡宗憲的親筆書信,辯誣無望,于是宗憲被捕入獄,胡宗憲寫下萬言的《辯誣疏》,為自己進(jìn)行辯解,未得回應(yīng)。十一月三日,乃吟“寶劍埋冤獄,忠魂繞白云”詩,引刃自盡,死于獄中。
人物簡介
【生卒】:1523—1573 【介紹】: 明浙江山陰人,字端甫,號南明。嘉靖三十五年進(jìn)士第一。授翰林修撰。預(yù)修《承天大志》、《世宗實(shí)錄》,校錄《永樂大典》,升左春坊左諭德。官至吏部右侍郎兼侍讀學(xué)士。卒謚文懿。有《諸文懿公集》。維基
諸大綬(1523年—1573年),字端甫,號南明,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今紹興)漓渚人。明朝大臣。諸大綬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浙江鄉(xiāng)試第十六名舉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丙辰科會試二名、一甲一名進(jìn)士(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曾侍穆宗經(jīng)筵日講,史載大綬“立朝不激不隨,有公輔之望”。與蕭勉、陳鶴、楊珂、朱公節(jié)、沈練、錢鞭、柳林、徐渭、呂光升等并號“越中十子”。隆慶元年(1567年)四月,以重錄永樂大典成,升左春坊左諭德,兼翰林院侍讀,加俸一級,十一月升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掌院事,二年三月充廷試讀卷官,九月與張四維任武舉會試考試官,隆慶四年(1570年)六月升禮部右侍郎,仍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經(jīng)筵日講如故,八月充世宗實(shí)錄副總裁,六年七月升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xué)士,十二月以病請告,特命馳傳回籍。萬歷元年(1573年)正月,營救徐渭出獄,不久病卒,二月賜祭葬,贈禮部尚書,萬歷十二年追謚文懿。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介紹】: 明浙江會稽人,字伯良,又字伯驥,自號方諸生、秦樓外史。曾從徐渭游。工詞曲。曾校訂《西廂記》、《琵琶記》。有傳奇《題紅記》,又有雜劇《男王后》等。另有《曲律》。
王驥德(1540-1623) 字伯良、伯駿,號方諸生,又號玉陽仙史,亦稱秦樓外史,會稽人。王守仁侄。戲劇家,家藏元劇數(shù)百種。自幼嗜歌樂,精研詞曲。與呂天成、顧大典、史盤、葉憲祖、湯顯祖友善。師事同鄉(xiāng)徐渭,又出入孫月峰、孫如法、沈璟之門。所作自成一家,沈璟極稱贊其曲學(xué)造詣之深,每作一劇,往來商榷不絕。所作《曲律》四卷,專論曲法,與呂天成的《曲品》,稱"論曲雙璧。"又著《南詞正韻》若干卷。散曲有《方諸館樂府》二卷。戲曲有傳奇《義陵記》及《題紅記》。雜劇《男后記》、《離魂記》、《救友記》、《雙甄記》及《扭魂記》。又校注《西廂記》、《琵琶記》二種。制《南詞過曲》33章及《聲韻分合之圖》一種,并《曲諧》傳于世。
人物簡介
詞學(xué)圖錄【生卒】:1550—1616 【介紹】: 明撫州府臨川人,初字義少,改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yuǎn)道人、繭翁。早有文名,不應(yīng)首輔張居正延攬,而四次落第。萬歷十一年進(jìn)士。官南京太常博士,遷禮部主事。以疏劾大學(xué)士申時行,謫徐聞典史。后遷遂昌知縣,不附權(quán)貴,被削職。歸居玉茗堂,專心戲曲,卓然為大家。與早期東林黨領(lǐng)袖顧憲成、高攀龍、鄒元標(biāo)及著名文人袁宏道、沈茂學(xué)、屠隆、徐渭、梅鼎祚等相友善。有《紫釵記》(《紫簫記》改本)、《還魂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或《臨川四夢》。另有詩文集《紅泉逸草》、《問棘郵草》、《玉茗堂集》。
湯顯祖(1550-1616) 字義仍,號若干,又號海若、清運(yùn)道人。祖籍臨川縣云山鄉(xiāng),后遷居撫州湯家山。劇作家、文學(xué)家。21歲中舉,34歲中進(jìn)士,后歷任太常博士、詹房事主簿、禮部祠祭司主事。有《紫釵記》、《南柯記》、《牡丹亭》、《邯鄲記》合稱"臨川四夢",又有詩集《玉茗堂全集》四卷、《紅泉逸草》一卷,《問棘棘郵草》二卷。槜李詩系·卷四十
字義仍,臨川人。萬歷間官祠部。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義仍,臨川人。萬歷癸未進(jìn)士,除南太常博士遷南禮部主事謫徐聞典史遷知遂昌縣有玉茗堂集維基
湯顯祖(1550年9月24日—1616年7月29日),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晚號繭翁,別署清遠(yuǎn)道人,室名玉茗堂。江西臨川縣人。明代政治家、文學(xué)家、戲曲家、教育家。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進(jìn)士,歷任南京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南京刑部主事、南京禮部祠祭清吏司主事,謫廣東徐聞縣典史、浙江遂昌縣知縣。其戲曲非常知名,乃與莎士比亞同期及影響力相若的偉大劇作家。除了戲曲之外,又擅長八章文,與王鏊、唐順之、瞿景淳、歸有光等并稱明朝舉業(yè)八大家。湯顯祖出生于書香門第,祖父湯懋昭好老莊、喜談神仙,父親湯尚賢為人嚴(yán)正,從小便飽讀詩書,性格剛正不阿。隆慶四年(1570年)江西鄉(xiāng)試第八名舉人,萬歷五年(1577年)湯顯祖進(jìn)京趕考,因不肯接受首輔張居正的拉攏,結(jié)果兩次落第。萬歷八年(1580年)湯顯祖第四次往北京參加春試。張居正三子張懋修去看望湯顯祖,湯顯祖也曾回訪而不遇。直到萬歷十一年(1583年)他33歲時,即張居正死后次年,才考中萬歷十一年(1583年)癸未科進(jìn)士。湯顯祖中了進(jìn)士后,仍不肯趨附新任首輔申時行,故僅能在南京任虛職。在職期間,與顧憲成、高攀龍等東林黨人交往甚密。萬歷十九年(1591年)他又寫了《論輔臣科臣疏》,揭發(fā)時政積弊,抨擊朝廷,彈劾大臣,因而觸怒了明神宗。之后被謫遷廣東徐聞典史。后又調(diào)任浙江遂昌知縣。湯顯祖在地方為官清廉,體恤民情,深得民心,但最終還是因不滿朝政腐敗,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棄官回鄉(xiāng),在臨川建了一座閑居,號玉茗堂,從此致力于戲劇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活動,終其一生。
人物簡介
槜李詩系·卷四十【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嘉則。諸生。偕徐渭為胡宗憲幕僚。有詩名,即興作鐃歌十章,援筆立就,為宗憲激賞。后宗憲以嚴(yán)黨下獄死,為之訟冤。繼往來吳楚閩粵間。卒年七十余。歌詩約七千余首,有《豐對樓詩選》、《荊溪唱和詩》、《吳越游稿》。
字嘉則,鄞人,萬歷間布衣。甬上耆舊詩·卷二十一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先生起田間,少負(fù)異才,喜讀書,尚廓落大節(jié),慕謝太傳、王猛之為人。云間沈公愷來為郡守,先生始束發(fā),上書萬言,沈公詫為奇士。已補(bǔ)諸生,數(shù)試于鄉(xiāng),不利,專以詩自豪,文章疏宕可喜。會東方用兵,少保胡公宗憲開督府,聞?wù)銝|有名士二人,辟致幕下。其一先生,一山陰徐渭也。少?;磉_(dá)好士,微有酒失,善嫚罵,先生岳岳不少阿。唯少保亦雅憚先生,遙望見為離席。少保行部七閩,燕將士爛柯山上,酒酣樂作,請先生作鐃歌十章,坐上詩立成,釃酒高唱,至狹巷短兵相接處,殺人如草不聞聲。少保起捋其須曰:何物沈郎,雄快乃爾。即命刻石山上。嘗從少保登大王峰,置酒上客四座有云:某所歌姬絕麗者。少保已被酒,趨命健兒為取來。須臾報(bào)姬至,先生即起曰:吾輩興闌,明公可以行矣。少保為強(qiáng)登車去。其持正率如此。及少保死,請室中,先生走哭墓下,持所為誄遍告士大夫,頌其冤狀,由是淪落湖海間,益跌宕自放。過太倉,一通謁弇州,高坐論詩,直氣凌其上。弇州雖陽許為布衣之杰,然實(shí)心憚之。先生性喜衣緋,常客吳中。緋衣行道上,傾吳市人聚觀。余太常謂先生戴罽冠,被朱衣,游行吳閶,嘯呼若狂。當(dāng)是之時,實(shí)驚吳兒亦善言先生豪矣。既久,倦游歸里門。時張大司馬方主文盟,最推重先生。歲時伏臘,非先生至不歡。而先生家諸從子侄一相國、二方伯,俱從先生受詩。初起有盛名,及司馬既歿,先生更為耆夙,每持刺報(bào)客,自稱老友。一時山林失職之士,單門高才俱輻輳其門,遂盡傾司馬客先生。初出其詩七千有奇,使從子九疇刪定,錄四千馀首行世。晚年詩益多,每杖策歷佳山水,過先輩隱居,宿精舍,小飲草市酒家,輒索素紙題詩,老言愈高妙,率棄去,不復(fù)具草,人多匿為已有者。遺文四百馀篇藏于家。先生既垂老,尚思出門,諸公共相慰留。先生曰:使吾有薄田百畝足自老,奚好游耶?諸公俱曰:諾,請為先生圖之。因共出錢,為置善田百畝,給朝夕。先生遂得高臥豐對樓不出。年近八十,卒于家。先生家在南村櫟社,人稱為櫟社長;諸從尊為句章公,學(xué)者稱嘉則先生。先生以文行高東海,裒然居首。龔芝麓謂萬歷中布衣以詩豪者,天下有三人:其一為先生也。曹能始石倉詩選,錄豐對樓集最多,為詞苑第一。先生詩已見于世矣。然余間讀先生所為序傳記數(shù)篇,其文原本班馬,敘事有法,不作同時詰曲語,可謂卓然大家。屠長卿亦曰:先生文益疏宕有奇氣,生平魁瑋大節(jié),不愧其為文。世人徒知先生以其詩,且不盡也。又曰:近世作者或乏長材。乃詭而跳諸偏枯,以為險(xiǎn)絕而務(wù)掩其短。每撰一篇杜門首,蒙??被搆思累月,穎為禿而出。號于人曰:吾能鉤玄尚奇。然按覆其旨,猶夫人爾。則胡不遵大路趨。而崎嶇走間道為。必若先生。斯所謂遵大路而趨者也。長卿言專抑里中一古文家,而獨(dú)推先生。其言最有功學(xué)者,即先生之文可知矣。余嘗數(shù)求豐對樓遺文四百篇,在其族人某家,余友曾盡見之,即往從借鈔。而某已持此本,獻(xiàn)一當(dāng)事,竟失于兵火中,惜哉惜哉。先生在當(dāng)時,喜以文寵同輩,及所傳敘先賢行事最詳。今隆萬之際,闕焉無徵,俱先生遺文散佚所致也。至先生歿后,百年中名賢高逸,僅能購其詩,存其名氏,而其生平大節(jié),絕無可考遍。詢諸故老所聞,略記一二。蓋斯文之事,壇墠久虛,遂使世逾近而文獻(xiàn)逾失徵,殊足嘆也。梨洲黃先生謂余曰:及今不為采錄,則后此益不可問矣,是皆吾輩之罪也。黃先生遂歸選姚江逸詩,余亦有甬上耆舊詩之選,故特于豐對樓遺文有三嘆息焉。
字嘉則,鄞縣人。有豐對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