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明詩紀事·甲簽·卷二十一【介紹】: 明江西吉水人,字仲方。洪武三年進士。授中牟知縣,遷臺州同知,謫戍廬陵。士人李昌祺自陳有志經(jīng)學,愿得矩為師。因此得起為廬陵訓導。尚書夏原吉治蘇松水利,受聘為幕僚。以經(jīng)義治水,為吳人所稱道。工詩。
矩字仲方,吉水人。洪武三年舉人,官臺州同知。謫戍廬陵,復起為訓導。
人物簡介
【生卒】:?—1411 【介紹】: 明湖廣隨州人。洪武中由國子生授戶部主事。永樂元年遷員外郎,出為山東參政。以夏原吉薦,召為工部左侍郎。時太子監(jiān)國南京,壽陳兵民困狀,又乘間言左右干恩澤者多。太子深納之。九年以漢王高煦譖,下獄,貧不能給朝夕。竟死獄中。仁宗即位,追贈工部尚書,謚敏肅。
人物簡介
【介紹】: 明山東德州人。洪武中,由國子監(jiān)生授刑部主事,署本部右侍郎。出為湖廣按察副使,遷陜西參政。永樂初,佐夏原吉治理蘇、松水道。官至北京行在刑部右侍郎。
人物簡介
維基【生卒】:1363—1435 【介紹】: 明四川巴縣人,初名瑢,字宜之。洪武十八年進士。授中書舍人,頗稱帝意。建文時超擢吏部右侍郎,于齊泰、黃子澄等興革事宜無所建明。燕兵入京,迎附。永樂時歷進吏部尚書,輔太子監(jiān)國。義熟典故,達治體,軍國事皆倚辦,與戶部尚書夏原吉稱“蹇夏”。其后歷侍仁、宣二帝,并見倚任。卒謚忠定。
蹇義(1363年—1435年2月12日),原名蹇瑢,字宜之,四川行省重慶路巴縣(今重慶市)人。明朝永樂、洪熙、宣德年間重臣、進士出身。洪武十八年(1385年)進士,明太祖賜名“義”。建文年間,官至吏部右侍郎。永樂年間,晉升吏部尚書,并負責輔導皇太子朱高熾。洪熙年間,晉升少師,此后受明仁宗、明宣宗所倚重。明英宗即位后逝世。根據(jù)蹇氏族譜記載,蹇氏家族的蹇政福在南宋末的1260年從江西遷移到重慶,蹇瑢是蹇政福的四世孫(玄孫)。洪武、建文年間洪武十七年(1384年),蹇瑢中式甲子科四川鄉(xiāng)試,洪武十八年(1385年)聯(lián)捷進士,授中書舍人。他奏事很合明太祖心意。明太祖問道:“你是蹇叔的后代嗎?”蹇瑢叩頭不敢回答。明太祖喜歡他的誠實,為他改名為“義”,并親手寫下蹇義之名賜給他。他任滿三年應(yīng)當升遷,明太祖特命滿九年后再升,說:“朕將要用蹇義?!币虼怂κ虖拿魈孀笥?,小心敬慎,不曾觸怒明太祖。明惠帝即位后,推測明太祖之意,升蹇義為吏部右侍郎。當時齊泰、黃子澄執(zhí)掌政權(quán),外興軍事,內(nèi)改制度,蹇義沒有提出任何意見。國子監(jiān)博士王紳寫信去責問他,蹇義無法回答。
人物簡介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生卒】:1364—1418 【介紹】: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彥如。自小篤志學問。為宋濂弟子。洪武末任華亭訓導。永樂初用薦授御醫(yī)。預修《永樂大典》。又從夏原吉治水。有《存軒集》。
字彥如,金華人。徙長洲洪武末任華亭訓導永樂初用薦授太醫(yī)院御醫(yī)與修大典五經(jīng)大全
人物簡介
【生卒】:?—1425 【介紹】: 明河南修武人,字孟楨。初授岷王府紀善。永樂初,從夏原吉治浙西水災(zāi),改長洲縣丞,兼理農(nóng)事。以母喪去官,縣民遮留,事聞復任。卒官,無以為殮,縣民為之歸葬,留其衣冠為冢,稱劉公墩。
人物簡介
【介紹】: 明浙江鄞縣人,字庭蘭。永樂四年進士,除刑部員外郎,遷平陽知府,擢廣西按察使,政聲卓異。長于詩,好作奇語。有《蝸濡集》。甬上耆舊詩·卷四
明詩紀事·乙簽·卷十字廷蘭,本蜀人,徙家于鄞。為人魁岸,性倜儻,嗜學。以進士出使粵中。經(jīng)庾嶺見大木委道傍,因作悼木賦以見志。尚書夏公原吉覽而奇之,薦于朝,授刑部員外郎,遷郎中。持法平。出知平陽府。平陽俗尚武悍,先生戒其屬吏曰:治民在順其常性而已。能順之,則俗不擾而易安。由是所部帖然。尋丁外艱,方治歸,部民俱走闕下請留,上特報可。秩滿,遷廣西按察使,數(shù)辨冤獄,軍吏俱畏服之。年五十七,卒于官。先生所在奏治行第一,尤以詩文擅名。所著蝸濡集行世。郡守沈鳳峰先生愷序吾鄉(xiāng)詩曰:四明詩源,起自唐賀秘監(jiān),當時巳與李、杜并馳。循至宋元,攻尚互異,篇什不傳。及洪建以來,作者輩出。倡雅中朝則有鄭千之,繼以張白齋、金本清、楊文懿諸賢,后先凌競,彬彬以興。先輩戴南江序曰:四明詩人,萌芽秦漢,鳴盛于開元。宋元而下,其詩失傳。至洪建中,吾鄉(xiāng)詩學始盛,盡歸雅馴。嘗得名家數(shù)十人,若謝廷蘭、章文重、金本清、張白齋、魏云松,其杰然者,風雅之體,于是為備。余按兩家所述吾鄉(xiāng)詩源,一以鄭千之為舉首,一以謝廷蘭為舉首。鄭先生家學淵源,蔚然作者,余巳選其全集,錄冠此卷。及讀謝先生傳,意其負才氣,歷落自許,詞賦流傳,為當代巨公所重。而諸選家僅錄詩一首,意殊不滿。近始從范氏天一閣得讀其蝸濡集,于腐題爛句中,時作驚人語,老氣橫厲,方稱其人。若非先輩藏書,則風流盡矣。余既錄其七言七首,他若吉州曰:亂山過雨迷高下,斜路穿云入有無。秋云曰:晨度空林迷馬鬣,晚拖疏雨帶龍腥。樵唱曰:數(shù)聲去疾云生屨,一曲歸遲月在薪。金山寺曰:月轉(zhuǎn)天心山壓卵,塔橫燈影水吞虹。沙浦曰:青裙移棹腳雙赤,金鯉出波鱗半紅。幽居曰:新聲歌罷春生榻,老瓦盆乾月滿樓。并奇句也。
瑾字庭蘭,鄞人。永樂丙戌進士,出使粵中。以薦除刑部員外郎,遷郎中,出知平陽府,擢陜西按察使。有《蝸濡集》。 田按:庭蘭詩好作奇語。
人物簡介
【生卒】:?—1426 【介紹】: 明湖廣宜都人,字希賢。洪武中由國子生累擢為江西布政司左參政。永樂初坐事降御史,升大理丞,署戶部。十九年,夏原吉以諫帝親征沙漠下獄,師顏亦被累同囚。仁宗即位,釋為禮部侍郎。
人物簡介
人物簡介
【生卒】:1371—1440 【介紹】: 明福建建安人,字勉仁,初名子榮。建文二年進士。授編修。成祖即位,入文淵閣,令更名榮。多次從成祖北巡及出塞,凡宣詔出令,及旗志符驗,必得榮奏乃發(fā)。累官文淵閣大學士。永樂二十二年之役,抵達蘭納穆爾河,不見敵,議進止,惟榮與金幼孜言宜班師。帝從之。中途,帝卒。榮與幼孜以去京師遠,秘不發(fā)喪。仁宗即位,累進謹身殿大學士,工部尚書。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反,榮首請帝親征。加少傅。正統(tǒng)三年進少師。榮歷事四朝,謀而能斷。與楊士奇、楊溥同輔政,并稱三楊。卒謚文敏。有《后北征記》、《文敏集》。明詩紀事·乙簽·卷三
榮初名子榮,宇勉仁,建安人。建文庚辰進士,授編修。永樂初,入直內(nèi)閣,賜今名,歷修撰、侍講、右諭德、右庶子、學士,掌翰林院事,進文淵閣大學士。仁宗即位,進太常卿,尋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進工部尚書。宣德中、進少傅。正統(tǒng)初,進少師。卒贈太師,謚文敏。有《默庵》、《云山小稿》、《靜軒》、《退思》等集。 (《四庫總目》:榮當明全盛之時,歷事四朝,恩禮始終無間,儒生遭遇,可謂至榮。故發(fā)為文章,具有富貴福澤之氣。應(yīng)制諸作,沨沨雅音,其他詩文,亦皆雍容平易,肖其為人。雖無深湛幽渺之思,縱橫馳驟之才,足以震耀一世,而逶迤有度,醇實無疵,臺閣之文,所由與山林枯槁者異也。與楊土奇同主一代之文柄,亦有由矣。 《殿閣詞林記》:永樂八年,成祖北徵至野狐嶺,召學士胡廣等賦《平胡》詩。楊榮曰:「圣主尊居四海安,天教戎虜自相殘?!股仙跫沃N磶?,諜知本雅失里與其下阿魯臺仇殺,東西奔遁,乃召榮諭曰:「此賊果自殘滅,汝前日之詩,安知不為讖乎?」榮下馬叩謝。上喜,命賜羊酒。 《翰林記》:永樂八年,上親征,次清水源,水皆苦咸,不可飲,人馬俱渴,改營西北二三里許,忽有泉涌出,清徹可愛,命楊榮與胡廣往觀,遣中官以銀瓶汲取,上親嘗之,味甚甘美,賜榮等飲訖,士馬爭趨之,皆給足。命曰「神應(yīng)泉」。又明日,應(yīng)制撰《神應(yīng)泉詩銘》,上嘉之,各賜上尊。宣德二年三月騶虞見,榮獻頌,上褒賞之。三年扈從北征,凱旋,進《平胡》詩凡十篇,各立題命意。上覽之喜,屢沐白金鈔幣之賜。 《閩小紀》:閩有貧生客京師,饑寒濱死,頗善丹青,不能售一錢,因以兩幅獻楊文敏公榮。公題其上而還之。詩云:「誰家老屋枕溪濱?十里青山半是云。此處更無塵跡到,只應(yīng)啼鳥隔花聞?!姑魅諒埓水嬘谑?,價遂涌起。 田按:西楊銘東楊墓云:「北裔西垂,從狩萬里。職典著文,亦兼知武。羌虜胸臆,帥垣弱強。重瞳屢顧,敷奏惟明?!箙C務(wù)者,不熟塞垣形勢,何以禦侮?后來惟張江陵庶足當此。維基
楊榮(1371年—1440年),原名子榮,字勉仁,福建建寧府建安縣(今福建省建甌縣)人。明朝內(nèi)閣首輔、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與楊士奇、楊溥共稱“三楊”,其為“東楊”,是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的締造者之一。謚文敏。建文、永樂年間建文元年(1399年),楊子榮考中己卯科福建鄉(xiāng)試第一名舉人。次年聯(lián)捷庚辰科二甲第三名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燕王朱棣起兵攻入應(yīng)天府后,楊子榮迎謁問朱棣:“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朱棣聽后促騎馬謁陵,子榮遂得賞識。明成祖即位后,他直入文淵閣,并改名楊榮。當時內(nèi)閣一共七人,楊榮年紀最少且警敏。一日,寧夏急報被圍,朱棣急召內(nèi)閣商議,而當時只有楊榮值班,于是朱棣示其奏報。楊榮則稱:“寧夏城堅固,人人都習武,況且奏摺已經(jīng)過去十日,現(xiàn)在圍困肯定已解。”到半夜,果然解圍的奏報抵達。明成祖因此大贊楊榮。江西發(fā)生盜亂,朝廷派遣使者招撫,之后又派都督韓觀派兵隨后跟上。后招撫的奏報抵達,朱棣欲賞賜韓觀。楊榮則勸阻:“計發(fā)奏時,觀尚未至,不得論功。”朱棣日益器重他,之后升至侍講。儲君確立后,晉升為右諭德,仍然兼任翰林院職位,賜二品服。朱棣為人威嚴,與大臣議事未決時或會發(fā)怒。而楊榮每次趕到即解決事情。永樂五年(1408年),楊榮奉命趕往甘肅處理軍務(wù),沿途記錄山川形勢,考察軍隊百姓,并檢查城堡守衛(wèi),還奏武英殿。當時正值盛暑,成祖大悅,并親自為楊榮切西瓜。不久,楊榮晉右庶子,仍兼任原職。次年,因父喪歸里,下葬后隨即再起。次年,楊榮因母喪乞歸,成祖以北巡時間急迫而不予批準,并命其與胡廣、金幼孜隨行。甘肅總兵官何福稱脫脫不花等請降,楊榮再赴甘肅,偕同何福受降,并持節(jié)即軍中封何福為寧遠侯。之后趕往寧夏,與寧陽侯陳懋規(guī)畫邊疆事務(wù),回朝后奏請十事,均得到成祖批準采納。永樂八年(1411年),楊榮隨成祖北征,抵達臚朐河,解決兵餉問題。次年,乞求回籍奔喪,成祖命中官護行。楊榮返回后,成祖問及福建民情及當年豐歉,楊榮具對。之后,奉旨在文華殿侍奉諸位皇孫讀書。永樂十年,甘肅守臣宋琥進言,蒙古有叛亂恐為邊疆后患。朱棣于是派遣楊榮抵達陜西,與豐城侯李彬探討進兵方略。楊榮回朝后奏報:“冬天并非出兵時候,且有罪的人不過數(shù)人,不宜出兵。”朱棣于是接受其言,叛者也投降了。次年,楊榮與胡廣、金幼孜再次跟從成祖北巡。再一年,北征瓦剌,皇太孫朱瞻基隨行。朱棣命楊榮在軍中給朱瞻基講說經(jīng)史,兼領(lǐng)尚寶事。之后朱棣下令,凡是宣詔出令以及旗志符驗,必須經(jīng)過楊榮奏報才得以發(fā)送。永樂十四年,其與金幼孜俱進翰林學士,仍兼庶子,跟從返回京師。明年,再次跟隨朱棣親征。永樂十六年(1419年),胡廣去世,楊榮掌管翰林院事,朝中大臣多有嫉妒楊榮,并欲疏遠,共同舉薦其擔任國子監(jiān)祭酒。朱棣則表示不可,諸位大臣不再敢言。兩年后,他晉升為文淵閣大學士,仍然兼任翰林學士。次年,跟隨朱棣遷都北京。永樂二十年,再次跟隨北征出塞,還師后,朱棣勞賞將士,分四等賜宴,楊榮、金幼孜列前席、受上賞。不久,再次征討阿魯臺,有人請調(diào)用建文時江西所集民兵,朱棣咨詢楊榮,他對答到:“陛下許諾百姓復業(yè)剛二十年,一旦再征用,恐怕難以示信于天下。”朱棣遂打消此法。次年,跟隨出塞,軍務(wù)均委托楊榮,朱棣稱其為“楊學士”而不直呼其名。又過一年,楊榮再次跟隨北征,當時朱棣已經(jīng)五次親征,士兵饑凍,饋運不繼,死者十有二三。明軍抵達答蘭納木兒河,仍然不見敵軍。朱棣問群臣是否繼續(xù)前進,大臣紛紛唯唯諾諾,只有楊榮、金幼孜進言班師回朝。朱棣遂同意。部隊撤退到榆木川,朱棣駕崩。中官馬云等人不知所措,只能與楊榮、金幼孜進入御幄商議。兩人則稱,部隊現(xiàn)在在外,離京師尚遠,應(yīng)該秘不發(fā)喪。以禮入斂、熔錫為椑,載置于輿中。而每日的進膳則如常,但日益嚴厲軍令,使人無法預測。此外楊榮與少監(jiān)海壽率先馳入南京告訴太子朱高熾訃告。抵達后,朱高熾命其與蹇義、楊士奇急議籌備事項。另在永樂末期,江浙四川有賊亂,臣議發(fā)兵平定。當時朱棣在塞外,奏摺抵達后朱棣拿給楊榮看。他表示:“愚民因官員而受苦,不得已相聚自保。如果派兵,只會使其更團結(jié)而不宜解決問題。應(yīng)當派使招撫,不應(yīng)當再發(fā)兵。”朱棣聽從,之后果然平定盜患。楊榮雖然論事激烈,不能容忍他人過錯。但遇到他人觸怒明成祖,其往往能夠以微言導帝意,使問題得以解決。夏原吉、李時勉等人得以不死,都御史劉觀得以免除戍邊,都仰賴于楊榮之力。洪熙、宣德年間明仁宗即位后,楊榮晉升為太常卿。之后再進太子少傅、謹身殿大學士。不久,再晉升工部尚書,食三份俸祿(太常寺、大學士、工部)。當時楊士奇、黃淮均辭去尚書的俸祿。楊榮、金幼孜亦固辭,不被批準。宣德元年,明宣宗即位不久,漢王朱高煦即起兵謀反。宣宗召見楊榮商討對策,楊榮率先請宣宗帥部親征,稱:“對方認為陛下剛立,肯定不會自己出行。現(xiàn)在我們出其不意,以天威降臨,事無不成。”宣宗于是同意此法,抵達樂安后,朱高煦投降。部隊還師后,以決策論功,楊榮受上賞,賜五枚銀章。宣德三年,跟從宣宗北巡邊界,抵達遵化時,聽聞兀良哈將騷擾邊界,宣宗于是留下隨從文臣,獨命楊榮跟從。于是率輕騎出擊喜峰口,破敵而還。兩年后,晉升楊榮為太子少傅,楊榮因此辭去大學士俸祿。宣德九年,再次跟隨宣宗北巡邊界,抵達洗馬林后班師。自明成祖攻佔交阯(現(xiàn)越南)并設(shè)置交阯布政使司后,該地區(qū)屢次叛變。明朝屢次發(fā)兵征討均戰(zhàn)敗。交阯黎利派人偽請立陳氏后人。宣宗也厭惡兵戰(zhàn),預備答應(yīng)其請求。英國公張輔、戶部尚書蹇義等大臣以下數(shù)人都稱,賜其無名,反而只會示弱于天下。宣宗于是召見楊士奇、楊榮商議,兩人力言稱:“陛下體恤百姓,不是無名之舉;漢朝放棄珠崖郡,史書都以此為美談,不是示弱。請許其方便。”于是宣宗下令命選擇使者出使交阯。從此,明朝放棄交阯并罷兵,每年省出軍費上億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