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介紹】: 明陜西永昌衛(wèi)人,字愈光。正德中舉人。少與楊慎同學,至老互相唱酬。嘗師事李夢陽,友何昌友。工詩。有《禺山詩選》、《禺山七言律鈔》、《禺山文集》。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愈光,永昌衛(wèi)人。正德丁卯舉人有禺山詩選明詩紀事·戊簽·卷八
含字愈光,永昌衛(wèi)人。正德丁卯舉人。有《禺山詩集》六卷。(《四庫總目》:含學出于李夢陽,又與楊慎最契,故詩文皆慎所評定。慎序有曰:張子文必弓左,字必蒼雅。」其推挹甚至。然其病正坐此,故襞績字句而乏鑄變化之功。明人別有雕鏤堆砌一派,含其先聲歟!《升庵集》:愈光未卯能詩,有驚人句。及長,博極群書,條入葉貫,雄辯邃古,神搜霆擊。上獵漢、魏,下汲李、杜。寢歌途鄂,鞠明究曛,弗工弗庸,弗們弗止。《藝苑卮言》:張愈光詩,如拙匠琢山骨,斧鑿宛然,又如束銅錮腹,滿中外遺。《國雅》:張愈光如「闌津天矯騰,逸浮空張之」,「鴻雁不傳云外字,芙蓉空照水中花」,「銅柱蒹葭鴻雁響,鐵城煙雨鷓胡啼」,此例數(shù)篇,非雕飾曼語。田按:升庵謫滇,滇人楊給事士云、王僉事廷表、胡副使廷祿、李荊州元陽、唐僉事锜、張舉人含、與升庵游。同時吳高河懋品題為「楊門六學士」。六人中以十云及含為杰出。含集中詩與升庵者彌望皆是。升庵序《禺山集》,所謂「于困窮節(jié)義之交,萬言不竭」者是也。升庵贈含詩云:「迢迢禺氏山,珠壁交晶英。兩美必相臺,誰言容易并?」懷禺山云:「一刻一折扎,一日一款襟。」《禺山歌》云:「張子生長禺山野,蒼髫開口愛風雅。翩翩欲度正始前,棲棲不肯開元下。平生眼中人,誰為愛才者?申臺何大復,梁園李空同。結交折行輩,聲價騰煙鴻。」壽張《禺山歌》云:「壽君十載前,合樽促席在連然。壽君十載后,問月停遙舉酒。」《暇日檢海內(nèi)交游》詩云:「高河長句禺山律,懷我好音三百篇。」海內(nèi)絕句云:「張含秀句滿天下。」二人襟契不淺,詩格亦略相似,惟才逮不逮升庵耳。)
人物簡介
【生卒】:?—1886 【介紹】: 清河南固始人,字子建。咸豐十年進士。咸豐同治間在籍辦團拒捻軍,轉戰(zhàn)于汝南、息縣一帶。官至安徽巡撫。曾三署兩江總督。維基
吳元炳(1824年—1886年),字子健,河南固始人,晚清政治人物,曾任湖北、安徽等省巡撫,漕運總督等職。吳元炳生于道光三年十二月三十日(西歷1824年1月30日),咸豐十年(1860年)中進士,選庶吉士。從團練大臣毛昶熙回籍籌辦團練,對抗捻軍,解固始之圍,多次立功。同治元年(1862年),巡撫嚴樹森奏稱其“曉捷善戰(zhàn),所向有功,軍中最得力”,請求其散館后仍回河南。”元炳得以免散館而授檢討,留河南委用,殲滅首領張鳳林部。同治二年(1863年),又攻克捻軍張岡據(jù)點,肅清汝南一帶,擢為侍講,繼續(xù)剿匪。不久因丁母憂回籍,其間巡撫張之萬奏起赴軍。至同治四年(1865年)方得請繼續(xù)服喪。同治六年(1867年),補原官。同治九年(1870年),破格提拔為侍講學士。同治十年(1871年),代理湖南布政使。同治十二年(1874年)十二月,升湖北巡撫。同治十三年九月(1874年10月), 任安徽巡撫,又遷江蘇巡撫。光緒三年(1877年)十一月,因江北旱災嚴重,且山東、安徽災民流向蘇州、常州,清廷命沈葆楨、吳元炳截留漕糧一萬石,酌情使用從蘇郡豐備倉儲備賑災,并組織疏浚高河、鹽運河,以工代賑。光緒五年(1879年)三月,沈葆楨入覲,吳元炳代理兩江總督,并督辦通商事務。光緒七年(1881年)五月,又因本生母去世,丁憂離職。光緒十年(1884年),吳元炳入覲,命察山東河工、海防,同年七月二十八日(1884年9月17日)授漕運總督。光緒十一年(1885年)二月,補授安徽巡撫。光緒十二年五月甲寅(1886年)卒。河南巡撫倪文蔚疏陳元炳戰(zhàn)功,請求在汝寧建立專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