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馮盛明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維基
吳瑞徵(1580年—?
年),字仲庚,號元谷,南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人,匠籍。
己酉應(yīng)天府鄉(xiāng)試四十二名舉人,萬歷三十八年庚戌科會試六十一名,第二甲第二十八名進士。
工部觀政,四十年四月授工部虞衡司主事,四十三年升營繕司員外郎,升郎中,四十五年升江西饒州府知府。。
升河南按察司副使,分巡河北道,天啟元年(1621年)五月因聞奴警,徑直辭官逃歸,被河南巡撫張我續(xù)彈劾,與左布政使馮盛明并被逮治,九月禠職為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82—1626 【介紹】: 明蘇州府吳江人,字季侯,號來玉。萬歷四十一年進士。歷武康、仁和知縣,有政聲。入為御史。天啟初,魏忠賢、客氏亂政,首疏彈劾,次年復三疏劾之。忠賢矯旨削其籍,誣以贓罪,下詔獄酷刑致死。崇禎時追謚忠毅。
御選明詩姓名爵里
字季侯,一字來玉,吳江人。萬歷癸丑進士,除知武康縣調(diào)仁和擢福建道御史巡按湖廣及珰禍追贈太仆卿謚忠毅
維基
周宗建(1582年—1626年),字季侯,號來玉。
直隸蘇州府吳江縣(今江蘇吳江市)人,明末政治人物,官監(jiān)察御史。
天啟間上疏彈劾權(quán)閹魏忠賢,下獄致死。
為東林七賢之一。
尚書周用之曾孫。
少時聽楊繼盛故事,曾嘆道:“忠憫(楊繼盛)不死!
”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中進士,授武康縣知縣,又兼攝德清縣。
四十四年大計,以異等調(diào)繁仁和縣,暫授工部主事,予假歸。
天啟元年(1621年)改升福建道御史,巡按湖廣。
天啟元年,為顧存仁、王世貞、陶望齡、顧憲成請謚。
天啟二年(1622年),彈劾魏忠賢與客氏亂政,激怒明熹宗,因諸大臣力救免死。
次年巡按湖廣,丁父艱歸。
他在巡按湖廣時上疏彈劾大學士馮銓之父馮盛明,馮為閹黨,指使其門生工部主事曹欽程彈劾東林黨四人周宗建、張慎言、李應(yīng)升、黃尊素,誣其重金賄賂熊廷弼,遂被錦衣衛(wèi)逮捕入京,關(guān)入詔獄,御史倪文煥等詆周宗建等講學為偽學,疏曰:“聚不三不四之人,說不痛不癢之話,作不淺不深之揖,啖不冷不熱之餅。
”,六月十七日死于獄中,年四十五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595—1672 【介紹】: 明末清初順天涿州人,字振鷺。明萬歷四十一年進士。天啟間諂事魏忠賢,入閣,任文淵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以忤忠賢意罷官。崇禎帝治閹黨,論杖徒,贖為民。入清,受攝政王多爾袞征用,以大學士原衍入內(nèi)院佐理機務(wù)。官至中和殿大學士。順治八年,曾被罷斥,旋仍被起用??滴蹰g卒,謚文敏,旋被削謚。
維基
馮銓(1595年—1672年),字伯衡,又字振翁,號鹿庵。
直隸涿鹿中衛(wèi)籍(今河北涿州市)昌黎縣人。
明末清初政治人物,兩朝皆官至大學士。
馮銓為薊遼兵備道馮盛明之子。
萬歷四十一年(1613年)中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
歷春坊贊善、諭德,轉(zhuǎn)少詹事。
天啟間附和魏忠賢,參與殺害楊漣、熊廷弼等,充《三朝要典》總裁官。
遷禮部侍郎,協(xié)辦東閣太學士,加太子太保,進文淵閣大學士,禮部尚書。
天啟六年(1626年)回籍閒住,崇禎元年(1628年)削籍,家居十七年。
清順治元年(1644年),受多爾袞徵用,以大學士原銜入內(nèi)院,佐理機務(wù)。
后累官禮部尚書,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弘文院大學士,加少師兼太子太師。
上疏請恢復明朝票擬舊制,與謝升議定郊社、宗廟樂章。
曾參與《三國演義》翻譯成滿文的工作,1650年刊印。
順治十三年以年老離職,仍留備顧問。
康熙十一年(1672年)卒于涿州。
謚文敏。
曾光斗 朝代:

人物簡介

全臺詩
曾光斗(?
~?
),字璧東,又字星齋,清福建古田人。
道光十九年(1839)舉人,咸豐二年(1852)進士。
同治二年(1863),戴潮春陷彰化,光斗隨提督林文察渡海,佐助軍務(wù),事平后以知府補用。
光緒初,應(yīng)臺灣兵備道張夢元之邀,任引心書院山長三年,及門數(shù)百人。
光緒七年(1881)岑毓英任閩省巡撫,延訪備顧問。
光斗性寡諧,每閉門謝客,所居池館,林木蔭翳,時聞詩聲與禽聲相上下。
卒年八十三。

人物簡介

全臺詩
呂汝玉(1851~1925),名文衡,官章賡虞 ,號縵卿、璞山、舜鄰,以字行。
神岡三角仔呂炳南長子。
光緒七年(1881)被提督學政張夢元舉為博士弟子員,入庠邑為生員。
家豪富,購書兩萬馀卷,筑筱云軒藏之。
師事吳子光。
與其弟呂汝修、呂汝誠合稱「海東三鳳」。
光緒十五年(1889)與士紳吳鸞旂等人倡建「宏文書院」。
乙未割臺后,先明義表誠,明治廿九年(1896)協(xié)助日方鎮(zhèn)撫臺灣反抗勢力有功,于明治卅年(1897)四月授紳章,卅一年獲特敘勛六等。
卅八年(1905)任臺中廳參事,大正元年(1912)初辭職。
優(yōu)游閒居,以詩書自娛 。
著有《璞山詩卷》(光緒年間印行,今不可見)、《海東三鳳集》(合著)、《竹溪唱和集》(合著)。
其中《海東三鳳集》,據(jù)王國璠《臺灣先賢著作提要》稱,系呂氏三兄弟合著,光緒十五年(1889)于北京刊行,由許南英、丘逢甲作序,呂汝誠之子呂伯先擔任???,計四卷,惜今已不可見。
民國七十年(1981)臺灣史跡研究中心得到一批呂氏兄弟殘稿,是否即《海東三鳳集》,難以判定,后仍以《海東三鳳集》名義梓行。
該書所收錄者共有四個部分:《海東三鳳集》、《餐霞子遺稿》、《竹溪唱和集》、《草廬居文稿》。
其中《海東三鳳集》多為試帖詩,作者雖系呂氏兄弟,但逾半數(shù)的詩作未署名。
書中所收詩多有重復,排版偶見錯簡,應(yīng)非光緒十五年之梓行本。
《竹溪唱和集》則為光緒七年(1881)呂氏兄弟和丘逢甲、傅于天等人同游臺南時的唱和之作。
茲以臺灣史跡研究中心出版的《海東三鳳集》、《竹溪唱和集》為底本,參照館森鴻、尾崎秀真《鳥松閣唱和集》、鷹取田一郎《壽星集》、林文龍《臺灣詩錄拾遺》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