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是儀

相關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高僧傳·卷第十三 經(jīng)師
釋法平。
姓康。
康居人。
寓居建業(yè)。
與弟法等俱出家止白馬寺為曇籥弟子。
共傳師業(yè)。
響韻清雅運轉(zhuǎn)無方。
后兄弟同移祇洹。
弟貌小丑而聲踰于兄。
宋大將軍于東府設齋。
一往以貌輕之。
及聞披卷三契。
便扼腕神服。
乃嘆曰。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信矣。
后東安嚴公發(fā)講。
等作三契經(jīng)竟。
嚴徐動麈尾曰。
如此讀經(jīng)亦不減發(fā)講遂散席。
明更開題。
議者以為相成之道也。
兄弟并以元嘉末卒。
僧慧頵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4—630 【介紹】: 隋唐時僧。江夏人,俗姓李。十歲出家,師舅明智法師。陳后主時,詔入金陵講席,聲唱逾遠。陳亡,乃至蘇州弘法,住通玄寺。隋煬帝大業(yè)初,詔征之,以疾辭。唐初,曾說勸杜伏威歸唐。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九 持志科
姓李氏。族出隴西。因十一世祖重。以晉都亭侯。南渡為江夏人。頵十歲。師事舅氏光嚴寺明智法師出家。于時陳帝雅重仁王。每歲必選名德。盛開法席。而頵以弱冠。獲預斯倫。其聲光之被可知矣。及天厭陳德。隋運克昌。從蘇州刺史劉權之請。爰處通玄依瑞像。而弘唱焉。隋之季世。避地毗陵之顯靈瑞相二寺。寺有沙門智?智猛。相繼敷闡。方杜威僭號。高祖既定天下。遂徵之入朝。始威猶懷進退。頵為說宿因。威接足嗚咽以別。馀杭沙門道顯法濟等。素稟成實。至是益進所造詣。意有施奉。頵一麾去。無所取。于是就遠行龍泉二寺。飾金銅彌勒像各一軀。坐高一丈五尺。用結再生之緣。貞觀初。又助大德慧儀法師構瑞像殿。未幾。吳縣令陳士。綽邀開法華涅槃。文軸將竟。遽以麈尾。付門人智奘曰。強學待問。無替慧風。怡然瞑目。其四年十一月也。壽六十七。窆于白虎之南嶺。弟子等千馀人。植碑紀德。江王學士諸麟制文后復建磚塔五層。常州沙門法宣制銘。茲不錄。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四 義解篇十
釋慧頵。
姓李氏。
江夏人。
本寔隴西。
世戴蟬冕。
遙派合于天潢。
遠條連于若木。
十一世祖西晉都亭侯。
重避難徂南亭于夏汭因遂家焉。
十歲出家。
師事舅氏光嚴寺明智法師。
智即建初之入室。
蒙命說以開筵。
乃竭志依承。
義門斯啟。
于斯時也。
南國令主雅重仁王。
每歲肆筵高選名德。
年才弱冠預擬斯倫。
高第既臨聲唱逾遠。
天子目睹天人仰贊。
光寵國恩恭先是立。
及天厭陳德隋運克昌。
金陵講席掃土俱盡。
乃杖策游吳。
大乘頓轡爰整其旅。
廣開學市。
遠招八埏之士。
以扇一極之風。
蘇州刺史劉權。
果達三德才著九能。
又于簡易時務依影法筵悅飲河之滿腹。
欣負山而無倦。
自有陳淪沒物我分崩。
或漏網(wǎng)以東歸。
或入籠而北上。
谷風以恩相棄。
伐木以德相高。
積佇朋從咸來謁敬。
大業(yè)之始曲降皇華。
竟以疾辭逸情山水。
吳之高人為之胥附。
咸請?zhí)幱谕ㄐ廊鹣蠖胙荨?div id="zdpiclh" class='inline' id='people_12057_2_42_comment'>
有隋昏逸作梗妖氛。
乃避地毗陵沈默宴處。
而顯靈瑞相二寺僧徒翹請弘法。
寺有沙門智[(豐*力)/石]智猛。
風猷警邁不乏精神。
既遇通人傾心北面。
勤則不匱敏而有功。
并繼敷揚俱馳東箭于時刑新輕典世涉屯蒙。
長淮已南猶稱吳國。
杜威專制端委君臨。
崇尚佛理。
欽茲歸戒。
大唐高祖掃舊布新。
起師臨洛徵威謁帝。
俛首應詔不悅于躬。
頵為說宿因。
釋威憂憤。
達頂生之非固。
曉吳[渰-合+皛]之失圖。
威乃接足烏咽由斯而別。
有馀杭沙門道愿法濟等。
先稟成論義同門戶。
不遠千里請道金陵。
乃郁相然諾。
既而敷暢至理藥木滋繁。
爰逮施奉并無輕費。
于遠行龍泉二寺。
造金銅彌勒像各一軀。
坐高一丈五尺。
用結來生之緣也。
貞觀元年通玄上德惠儀法師。
道心精粹量包山海。
修己安人非幾不踐。
東晉之日吳有白尼。
至誠感神無遠弗屆。
天竺石像雙濟滄波。
照燭神光融曜滬瀆。
白尼迎接因止通玄。
自晉距陳多顯靈瑞。
隋末軍飆玉石俱盡。
二像尊儀蒙犯霜露。
師獨苦心行切情昏曉。
以佛無殿僧何得安。
乃跋涉山谷升景[揙-戶+(今-一)]材。
不逾一年浮汎千丈。
履深冒險還到大吳。
廣開月殿指畫斯立。
頵以風雨相感。
席卷而還。
無替兩時功兼二事。
有吳縣令陳士綽者。
排繁從義傾仰法音。
請講法華涅槃。
文軸才竟疲役增勞。
即以麈尾付囑學士智奘曰。
強學待問無憚惠風。
師逸功倍不慚屢照。
誓言既止怡然冥目。
以貞觀四年十月終于通玄。
春秋六十有七。
其年十一月墳于白虎之南嶺。
學士弟子等千馀人哀泗傷心。
恐芳儀之有絕。
乃樹高碑。
江王學士諸麟為文。
貞觀五年弟子法韶等。
孝情殷至攀號靡及。
謹于墳前建塼塔五層。
禪師慧鄉(xiāng)拜勝德。
香火情軫兼事經(jīng)綸。
故使瞰迥憑高當衢向術。
生平子弟。
仰瓊級而沾襟。
宿昔德朋。
望玉輪而屑涕。
常州沙門法宣曰。
余與上人情均道協(xié)。
君終我疾。
枕淚眠號素車不馳。
玄壤長隔欲伸悲緒。
聊書短銘。
方墳在列。
靈塔斯布。
爰屬勝人允茲崇樹。
于惟法主人勝德全。
愛河早越心燈幼傳。
巖岳一簣哮吼三年。
青蒲應舉紫極聞天。
名邦佇化利物攸往。
衢樽日斟懸鏡常朗。
義海傍溢談峰直上。
誰謂明珠忽潛幽壤。
神丘掩穴素塔標墳。
瓊龕宿霧玉掌排云。
澗松送響巖桂呈芬。
山飛海運遷貿(mào)相踵。
火入秦陵書開汲蒙。
惟茲道力巍巍長竦。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胡,潤州江寧(今江蘇南京)人。少出家,長于律學,詩文書法俱工。高宗咸亨中,年二十五、六,欲往印度觀法,行至廣州,染風疾而不得行。返歸吳越,旋卒。義凈在印度聞其死訊,作詩寄悼。義凈《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收其事跡,并錄其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a target='_blank'>全唐詩》誤收于義凈名下。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玄逵律師者。
潤州江寧人也。
俗姓胡。
令族高宗。
兼文兼史。
尚仁貴義。
敬法敬僧。
枝葉蟬聯(lián)。
嘉聲靡墜。
律師則童子出家長而欽德。
及其進具卓爾不群。
遍閑律部偏務禪寂。
戒行嚴峻誠罕其流。
聽諸大經(jīng)頗究玄義。
博玩文什草隸尤精。
空有三衣袒。
膊為飾。
不披覆膊衣角搭肩。
入寺徒跣行途著屢。
縱使時人見笑高節(jié)曾不間然。
不臥長坐。
詎脅安眠之席。
杜多乞食。
寧過酒肆之門。
善人皆愛草鞋巧知。
皮亦無過鑒者。
足不履地能閑露腳。
是儀嗟乎。
此子闇與理諧。
激揚清波。
恥汩泥而從俗。
獨醒在旦。
豈共醉而居昏。
繞于丹陽一而遂即同契。
南上昆季留連愴矣。
三荊之析友于攀絕。
傷哉八翼之離。
以為傳法在懷無抑高節(jié)。
行至廣州遂染風疾。
以斯嬰帶弗遂遠懷。
于足悵恨而歸返錫吳楚。
年二十五六。
后僧哲師至西國云。
其人已亡。
有疚于懷。
嗟乎不幸。
勝途多難驗非虛矣。
實冀還以法資空有郁藍之望。
復欲旋歸遺鍔。
徒懷隴樹之心。
乃嘆曰。
淑人斯去。
誰當繼來。
不幸短命。
嗚呼哀哉。
九仞希岳。
一簣便摧。
秀而不實。
嗚呼哀哉。
解乎易得。
行也難求。
嗟爾幼年。
業(yè)德俱修。
傳燈念往。
嬰痼情收。
慨乎壯志。
哀哉去留庶傳爾之令節(jié)。
秉輝曜于長秋。
于時逵師言離廣府還望柱林。
去留愴然自述贈懷云爾。
五言。
標心之梵宇。
運想入仙洲。
嬰痼乖同好。
沈情阻若抽。
葉落乍難聚。
情離不可收。
何日乘杯至。
詳觀演法流。
凈以咸亨元年在西京尋聽。
于時與并部處一法師。
萊州弘袆論師。
更有二三諸德。
同契鷲峰標心覺樹。
然而一公屬母親之年老。
遂懷戀于并川。
袆師遇玄瞻于江寧。
乃敦情于安養(yǎng)。
玄逵既到廣府復阻先心。
唯與晉州小僧善行同去。
神州故友索爾分飛。
印度新知冥焉未會。
此時躑躅難以為懷。
戲擬四愁聊題兩絕而已。
五言。
我行之數(shù)萬。
愁緒百重思。
那教六尺影。
獨步五天陲。
五言(重自解憂曰)。
上將可凌師。
疋士志難移。
如論惜短命。
何得滿長祇。
于時咸亨三年坐夏楊府。
初秋忽遇龔州使君馮孝詮。
隨至廣府。
與波斯舶主期會南行。
復蒙使君命往崗州。
重為檀主及弟孝誕使君孝軫使君郡君寧氏郡君彭氏等。
合門眷屬。
咸見資贈。
爭抽上賄各舍奇餐。
庶無乏于海途。
恐有勞于險地。
篤如親之惠。
順給孤之心。
共作歸依同緣勝境。
所以得成禮謁者。
蓋馮家之力也。
又嶺南法俗。
共鯁去留之心。
北土英儒。
俱懷生別之恨。
至十一月。
遂乃面翼軫背番禺。
指鹿園而遐想。
望雞峰而太息。
于時廣莫初飆。
向朱方而百丈雙掛。
離箕創(chuàng)節(jié)。
棄玄朔而五兩單飛。
長截洪溟。
似山之濤橫海。
斜通巨壑。
如云之浪滔天。
未隔兩旬果之佛逝。
經(jīng)停六月漸學聲明。
王贈支持送往末羅瑜國(今改為室利佛逝也)復停兩月轉(zhuǎn)向羯荼。
至十二月舉帆還乘王舶漸向東天矣。
從羯荼北行十日馀至裸人國向東望岸可一二里許。
但見??子樹檳榔林森然可愛。
彼見舶至爭乘小艇有盈百數(shù)。
皆將??子芭蕉及虅竹器來求市易。
其所愛者但唯鐵焉大如兩指。
得??子或五或十。
丈夫悉皆露體。
婦女以片葉遮形。
商人戲授其衣。
即便搖手不用。
傳聞斯國當蜀川西南界矣。
此國既不出鐵亦寡金銀。
但食??子藷根無多稻谷。
是以盧呵最為珍貴(此國名鐵為盧呵)其人容色不黑量等中形。
巧織團藤箱。
馀處莫能及。
若不共交易便放毒箭。
一中之者無復再生。
從茲更半月許望西北行。
遂達耽摩立底國。
即東印度之南界也。
去莫訶菩提及那爛陀可六十馀驛。
于此創(chuàng)與大乘燈師相見。
留住一載。
學梵語習聲聞論。
遂與燈師同行取正西路。
商人數(shù)百詣中天矣。
去莫訶菩提有十日在。
過大山澤路險難通。
要藉多人必無孤進。
于時凈染時患身體疲羸。
求趁商旅因不能建。
雖可勵己求進五里終須百息。
其時有那爛陀寺二十許僧。
并燈上人并皆前去。
唯馀單己孤步險隘。
日晚晡時山賊便至。
援弓大喚來見相陵。
先撮上衣次抽下服。
空有絳帶亦并奪將。
當是時也。
實謂長辭人代。
無諧禮謁之心。
體散鋒端。
不遂本求之望。
又彼國相傳。
若得白色之人殺充天祭。
既思此說更軫于懷。
乃入泥坑遍涂形體。
以葉遮蔽扶杖徐行。
日云暮矣營處尚遠。
至夜兩更方及徒侶。
聞燈上人村外長叫。
既其相見令授一衣。
池內(nèi)洗身方入村矣。
從此行數(shù)日。
先到那爛陀敬根本塔。
次上耆阇崛見氎衣處。
后往大覺寺禮真容像。
山東道俗所贈紽絹。
持作如來等量袈裟。
親奉披服。
濮州玄律師附羅蓋數(shù)萬為持奉上曹州安道禪師寄拜禮菩提像亦為禮訖。
于時五體布地一想虔誠。
先為東夏四恩。
普及法界含識。
愿龍華初會遇慈氏尊。
并契真宗獲無生智。
次乃遍禮圣跡過方丈。
而屆拘尸。
所在欽誠。
入鹿園而跨雞嶺。
住那爛陀寺十載求經(jīng)。
方始旋踵言歸還耽摩立底。
未至之間遭大劫賊。
僅免剚刃之禍。
得存朝夕之命。
于此升舶過羯荼國。
所將梵本三藏五十萬馀頌。
唐譯可成千卷。
?居佛逝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