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謙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02—1293 【介紹】: 金元間廣平永年人,徙汝州魯山,字文炳,號鹿庵。金哀宗正大四年進士,不就官。肆力于經(jīng)史百氏,文辭宏放,浩無涯涘。避兵淮、襄間,為南宋小吏。金亡后北歸,寓河內(nèi),東平總管嚴實迎之為師。世祖即位,拜益都等路宣撫副使,尋以疾免。李璮以禮延致之。及璮謀反蒙元,磐脫身入京。拜翰林直學士。遷太常少卿。時朝儀未立,磐上疏言之,儀制始定。后以資德大夫致仕。磐資性剛方,每奏對,必以正,帝嘗以古直稱之。卒謚文忠。
元詩選
磐字文炳,廣平永年人,徙居汝之魯山。
登金至大四年經(jīng)義進士第。
元中統(tǒng)初,擢益都等路宣慰副使。
頃之以疾免,樂青州風土,乃買田渳河之上,題其居曰「鹿庵」,有終焉之志。
師圍濟南,授參議行中書省事,遷翰林直學士,出為真定宣慰使。
至元元年,復(fù)召入翰林,兼太常少卿,進拜承旨,累乞致仕,不許,年八十二,始遂所請。
三十年卒,年九十二。
贈太傅開府儀同三司,追封洛國公,謚文忠。
文炳人品高邁,氣概一世,嘗曰:文章以自得不蹈襲前人一言為貴。
又曰:為學務(wù)要精熟,當镕成汁,瀉成錠,團成塊,按成餅。
故其文詞波瀾宏放,浩無津涯。
李野齋稱其為文沖粹典雅,得體裁之正,不取尖新以為奇,不尚隱僻以為高。
詩則述事遣情,閒逸豪邁,不拘一律。
其居翰林也,持文柄者馀二十年,天下學士大夫想聞風采,得從容晉接,終身為榮。
元初開國諸公,未有出其右者。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涿州人,字處道,號疏齋。仕至翰林學士。博學有文思,元初稱能詩者,以摯與劉因為首。散曲為元初大家。有《疏齋集》。
元詩選
摯字處道,一字莘老,號疏齋,涿郡人。
至元五年進士,博洽有文思。
累遷少中大夫、河南路總管。
真人吳全節(jié)代祀岳瀆,過洛陽,嘉其治行,力薦之。
大德初,授集賢學士、大中大夫。
出持憲湖南,遷江東道廉訪使。
復(fù)入為翰林學士,遷承旨卒。
所著曰《疏齋集》。
元初,中州文獻,東人往往稱李、閻、徐,推能文辭有風致者曰姚、盧,蓋謂李謙受益、閻復(fù)子靖、徐琰子方、姚燧端父及疏齋也。
而推詩專家,必以劉因靜修與疏齋為首。
錢唐張雨謂《疏齋集》校官本讀之一過,生風凜然。
趙郡蘇天爵曰:國家平定中原,士踵金、宋馀習,率皆粗豪衰苶,涿郡盧公始以清新飄逸為之倡。
延祐以來,則有蜀郡虞公、浚儀馬公以雅正之音鳴于時,士皆轉(zhuǎn)相效慕,而文章之習,今獨為盛焉。
臨川吳澄曰:涿郡盧學士所作古詩,類晉清言,古文出入《盤誥》中,字字土盆瓦缶,而倏有三代虎蜼瑚璉之器,見者莫不改視。
疏齋嘗著《文章宗旨》云:大凡作詩,須用《三百篇》與《離騷》,言不關(guān)于世教,義不存于比興,詩亦徒作。
又云:清廟茅屋謂之古,朱門大廈謂之華屋可,謂之古不可。
太羹玄酒謂之古,八珍謂之美味可,謂之古不可。
知此可與言古文之妙,極與臨川之論相合,亦即疏齋自言其得力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4—1326 【介紹】: 元東平平陰人,字伯宗,號果齋。
李謙弟子。
世祖至元末,以薦授翰林國史院編修官,與修《世祖實錄》。
歷翰林待制、國子祭酒,夙夜孳孳,惟以教育人材為心。
官至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
告老歸。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伯宗,號果齋,東平平陰人。以薦應(yīng)奉翰林,累官國子祭酒,歷翰林侍講學士、知制誥同修國史。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55—1333 【介紹】: 元濟寧碭山人,字士開。
李謙弟子,篤于學問。
世祖至元中為蘭溪主簿,累遷常州路推官,明于決獄。
延祐間歷真定路總管,治尚寬簡,民甚安之。
五年,為司農(nóng)丞,至江浙議鹽法,置六倉,規(guī)定輸運之期、出納次序。
至治間歷官集賢學士、侍御史,遷浙西廉訪使。
泰定帝時,辭官歸,優(yōu)游鄉(xiāng)社。
性莊肅,奉身清約,在中臺,所獎借名士尤多。
有《漢泉漫稿》,一作《曹文貞公詩集》。
元詩選
伯啟,字士開,濟寧碭山人。
至元中,薦除冀州教授,改江陰路經(jīng)歷,累遷集賢侍讀學士,進御史臺侍御史,出廉訪浙西,遂引年歸。
鄉(xiāng)人賢之,表所居為曹公里。
天歷初,起使淮東,拜陜西諸道行臺御史中丞。
喟然曰:「吾年且八十,尚忘知止之戒乎!
」辭疾不起,天下之士高之。
至順三年,子震亨歿于常州,伯啟往拊之。
其明年卒,年七十九。
贈河南行省左丞,追封魯郡公,謚文貞。
所著詩文有《漢泉漫稿》十卷,子復(fù)亨所編。
士開弱冠,從學于李文正公謙
其筮仕幕僚,江南初定,里居鄉(xiāng)寓,大夫士殷集,公馀每與陸憲使垕、史總管孝祥、陸文圭輩講磨義理,詩詠酬答,未嘗廢滯府事也。
遭遇承平,揚歷清望,宦轍所至,多寄寓紀述之辭。
如《村居》云:「露坐分藜榻,郊行解葛衣。
」《宿呂梁》云:「澹煙新店舍,斜月舊河山。
」《贈周可山》云:「立談千古意,坐占一生間。
」《嘉祥道中》云:「積水不勝流水碧,遠山翻比近山青。
」《鄉(xiāng)飲禮罷次諸公韻》云:「十年人事成今古,數(shù)老天留載典刑。
」《除夜》云:「去歲關(guān)心如昨日,平明回首又東風。
」《江陰詠懷》云:「山色欲冥知雨信,岸痕齊剝記潮生。
」歐陽文公以為思致敏贍,襟韻朗夷。
臨文抒志,造次天成。
斯足以稱其為人矣。

人物簡介

新續(xù)高僧傳·興福篇第九之二
釋法海,姓于氏,固陵人。
祖嘗任光化軍節(jié)度使,昆季聯(lián)鑣,門多貴顯,家貲巨萬。
值兵燹離散,時海才弱冠,遁跡魏博間,至館陶東北舍馀地,得招提故基,曰“白佛堂”。
榛莽蒙蔽,芟而除之,結(jié)茅以處,得念佛三昧,晝夜寒暑,不為變易。
歲在甲辰二月,遇師披剃,如寶珠出泥,光溢眾目。
于是緇俗聽信,力宏是愿,相與住持,踰六十晦。
中起演法之堂,齋僧之室,香廚庫囷,以次俱新,揭其額曰“凈土院”。
時中書右丞嚴公總管東平,乃具書疏,請詣郡之四禪寺,徒眾云聚,亦復(fù)如是。
乃創(chuàng)為繪塑,大雄、薩埵、護法神將,百有馀軀,華光燦顯。
丁未,僧錄云公同眾比丘請主開元,自是法緣洪振,眾悉歸依。
居無幾何,東振齊魯,北抵幽燕,西踰趙魏,南距大河,莫不聞風趨赴。
其送施者,朝暮不絕,資賄衣物,積如邱阜。
于是乃重修雷音堂、文殊殿、方丈寮舍、鐘樓廊廡,百有馀間,四方下院三百馀處。
剃度小師千有馀人,俗素豪士受持三歸者,莫知其數(shù)。
前后齋僧,幾千百萬。
給繒纊以賑單貧,設(shè)糜粥以飼饑餒。
慈悲方便,靡所不至。
國師法云聞其道價,特賜號曰“明慧大師”。
一日宴居,語諸徒曰:“吾欲韜光,宜何而處?
”有近待曰:“泰山竹林,古跡猶存,山水佳麗,人境幽僻,可作終焉之計。
”海聞之告密竊記,異日弗辭,只影曳杖,獨跨寶峰,達斯古礎(chǔ)。
折草為廬,茍避風雨,宴坐習禪,方遂雅懷。
于是巖花爭秀,野鳥聲喈,云山以之變色,幽谷為之生春。
未及旬日,門徒緇素躡踵相覓,愿奉衣餐者,繼日不輟。
奉高一郡,莫不歸崇。
居之未久,云徒既眾,欲廣其廈,奄示維庥,召諸弟子,付以衣盂曰:“吾緣盡矣,樹此蘭若。
功輸爾輩,勿忘吾矚。
”言訖,移時而逝。
自茲以降,五世相繼,排肩戮力,方始見成。
能仁有殿,祖真有堂,云賓有舍,香積有庖,三門挾庫,悉皆備矣。
復(fù)以馀力,樹松塞戶,植竹封窗。
又抉川流,縈紆而通諸庭宇,滄浪而貫諸階除。
漱石砌以便汲烹,灌蔬圃而滋生長。
?歸大壑,復(fù)入湍流。
瀑作水簾,崖懸百丈。
澮集龍池,湛碧千尋。
逼之則毛寒,過之則膽戰(zhàn)。
真所謂遁世之桃源,棲心之福地矣。
歷歷勤苦,后不乏人,而乙乙萌虇,實自海始。
海春秋三十有九,僧夏一十有七,依法茶毗,起塔靈臺。
翰林侍讀學士同修國史野齋李謙為之記,具詳《山志》。